◎斯坦福大学是“硅谷创业摇篮”,是全世界创新的中心。而蒂娜•齐莉格是斯坦福大学*有名的教授创意课程的教授,也是美国*有魅力的创业导师之一。她写给年轻人的人生创意书《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成为当年年度畅销书。创意力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证,具备了这种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面对问题也会有更多的解决方案。每个人都是自己未来的创造者,而创造未来的核心就在于创意力。 创意力是可以培养和练习的,也是可以被教授的。斯坦福著名教授齐莉格教授设计了一套用于产生创意的方法——“创意引擎”模式,把个体素质和周围环境都考虑在内,系统地阐述了提高创意思维的工具和方法,手把手教读者制造出新的创意,并配以鲜活的例子加深读者对理念的理解。 不管是全职妈妈,还是企业的CEO,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和困难,都需要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本书中的创意方法,能帮助你解放大脑,发现困难中孕育的潜能,约束中隐藏的机遇,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去发掘奇思妙想,开创更有发展潜力的未来。 本书有大量鲜活、真实的案例,包括twitter、“硅谷式交流”、Facebook的“黑客马拉松”、苹果公司的创新理念等全球著名企业培养创意人才的独到方法,及各行业世界顶级精英们的成功创意思维案例。 作者简介: 蒂娜·齐莉格(TinaSeelig) 斯坦福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科技创业计划(STVP)执行长和全国工科创新中心(NCEPI)主任。著有畅销书《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 齐莉格教授在斯坦福设计学院教授创造力、创新和创业精神的课程,也经常为硅谷企业界人士、西点军校、政府机构、非营利性机构提供拓宽思路、帮助职场成功的课程,是美国最有魅力和创新力的创业导师。 孕育了Yahoo、Google等公司的斯坦福大学素有“硅谷创业摇篮”之称,校内的创业课程几乎成为每个斯坦福人的必修课。在这个步调快速的社会里,理工科学生只接受科技训练绝对不够,应该要具备更多软性技能,了解自己即将面临的商业环境。齐莉格教授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导来自不同科系的学生把问题变成机会,也因为她深具启发性的教学方式,被学生票选为杰出教师。 齐莉格教授获得的奖项: 2004年纳斯达克年度创业中心STVP 2005年斯坦福卓越教学奖蒂娜·齐莉格(TinaSeelig) 斯坦福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科技创业计划(STVP)执行长和全国工科创新中心(NCEPI)主任。著有畅销书《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 齐莉格教授在斯坦福设计学院教授创造力、创新和创业精神的课程,也经常为硅谷企业界人士、西点军校、政府机构、非营利性机构提供拓宽思路、帮助职场成功的课程,是美国最有魅力和创新力的创业导师。 孕育了Yahoo、Google等公司的斯坦福大学素有“硅谷创业摇篮”之称,校内的创业课程几乎成为每个斯坦福人的必修课。在这个步调快速的社会里,理工科学生只接受科技训练绝对不够,应该要具备更多软性技能,了解自己即将面临的商业环境。齐莉格教授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导来自不同科系的学生把问题变成机会,也因为她深具启发性的教学方式,被学生票选为杰出教师。 齐莉格教授获得的奖项: 2004年纳斯达克年度创业中心STVP 2005年斯坦福卓越教学奖 2008年美国奥林巴斯创新奖 2009年美国国家工程学会戈登奖(“工程界的诺贝尔奖”) 目录: 序小小创意无限收益/1 第一课来场思维的革命/001 和摄影师一样换个角度看/003 “寻找需求”从提问开始/005 第二课联想成就创意/015 把不相干的东西联系成新奇的创意/017 不一样的文化和思维总能擦出创意火花/021 创新等于超越现有的认识和事物/024 在类推法中寻找解决方案/028 第三课头脑风暴法/031 人们往往只想出一个办法就停止思考/033 阿利赫舒列尔的TRIZ快速创新体系/034 积极情感体验提升想象力/036 启动“头脑风暴”开发创意思维/037 头脑风暴指南/039序小小创意无限收益/1 第一课来场思维的革命/001 和摄影师一样换个角度看/003 “寻找需求”从提问开始/005 第二课联想成就创意/015 把不相干的东西联系成新奇的创意/017 不一样的文化和思维总能擦出创意火花/021 创新等于超越现有的认识和事物/024 在类推法中寻找解决方案/028 第三课头脑风暴法/031 人们往往只想出一个办法就停止思考/033 阿利赫舒列尔的TRIZ快速创新体系/034 积极情感体验提升想象力/036 启动“头脑风暴”开发创意思维/037 头脑风暴指南/039 第四课细致观察寻找机会/051 练就一双“慧眼”,发现隐藏的机遇/053 保持对周围环境的高度敏感/057 训练五种感官与周围环境互动/063 收集积累观察结果/066 第五课营造有创意的环境/071 场合不同传递的信息也不同/073 独特的办公室设计风格可以激发创意/074 不同类型的音乐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觉/083 营造创意环境的七大因素/084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就像童话王国/088 第六课约束催生创意/091 压缩时间却让创意反弹/093 压力越大创意思维越活跃/094 资源越少,创意越多/098 约束往往催生创意/100 创新也需要完全打破约束/102 第七课规则里的新创意/105 规则也可以为创意思维服务/107 游戏规则四原则/108 影响创意思维的完美奖惩规则/115 巧妙的激励制度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117 第八课激发团队创意/125 每一个成员都有巨大的潜能/127 “六顶思考帽”实现了思维碰撞/131 有效沟通提升团队创意思维/134 灵活改变团队组合方式/135 游戏带来的创意/136 第九课大胆尝试才会有创意产生/141 敢于尝试更容易出新/143 没有足够多的尝试,就不会有伟大的创新/146 失败也能带来的意外创意/150 关注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定位和方向/153 行动要快,创新要速/157 第十课阳光心态更有机会获得创意思维/161 创意思维更钟情有成功信念的人/163 困难中往往隐藏着机会/167 奖励诱发无限创意/171 创意人才引领人类未来发展/174 强烈情绪变化也能激发创意/176 第十一课点燃你的创意引擎/179 什么是创意引擎模式?/181 影响创意思维的三大内因:知识、想象力和态度/182 影响创意引擎的三大外因:资源、环境和文化/188 后记/201前言序:小小创意无限收益 直到最近,申请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的学生还必须参加一项特殊的考试。这项考试要求考生围绕一个词写一篇文章,所有的考生都害怕这样的考试。他们会各自拿到一张写有“无罪”“奇迹”“水”或“挑衅”的卡片,然后在3个小时内围绕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这样的考试不存在标准答案,但是,考生的知识储备和创意思维能力都能从他们的文章中反映出来。《纽约时报》曾引用一位牛津大学教授的话:“考题的公布总能让人们兴奋。”据报道,每年都有很多非考生聚集在学院外面,盼着里面传出考题的相关消息。把已有知识储备当作支点,我们就可以对任何所见所闻,甚至是一个词语,展开联想。这样的考试进一步印证了这个事实。 目前大多数人还不具备这样的创意思维,他们不明白创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创意思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证,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获得成功,面对问序:小小创意无限收益整张考卷上只写着一个词——“挑衅”。你要围绕这个词写一篇文?章。 直到最近,申请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的学生还必须参加一项特殊的考试。这项考试要求考生围绕一个词写一篇文章,所有的考生都害怕这样的考试。他们会各自拿到一张写有“无罪”“奇迹”“水”或“挑衅”的卡片,然后在3个小时内围绕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这样的考试不存在标准答案,但是,考生的知识储备和创意思维能力都能从他们的文章中反映出来。《纽约时报》曾引用一位牛津大学教授的话:“考题的公布总能让人们兴奋。”据报道,每年都有很多非考生聚集在学院外面,盼着里面传出考题的相关消息。把已有知识储备当作支点,我们就可以对任何所见所闻,甚至是一个词语,展开联想。这样的考试进一步印证了这个事实。 目前大多数人还不具备这样的创意思维,他们不明白创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创意思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证,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获得成功,面对问题也就有更多的解决方案。创意思维力提升后,你会发现困难中孕育着潜能,阻碍中隐藏着机遇,每一次的挑战亦提供了突破创新的机会。在我们身边,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无论是科学技术、教育,还是艺术,各个领域的杰出人士都是些善于创新的人。然而,学校很少告诉学生该怎样运用创意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问题,甚至人们普遍认为创造力、创新能力都是不能通过学习获得的。 遗憾的是,常常有种观点认为“想法很廉价”。这种看法完全错误,它低估了创意思维的价值。事实上,想法一点都不廉价。它们不需我们的任何花费,却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了想法,才会有创新,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免于陷入重复和停滞的境地。想法如同吊车,将我们从呆板的泥潭里拉出来,踏上发展之路。没有创意思维,生活必定单调乏味,生活质量也会下降。生活中最大的失败其实不是执行力不够,而是想象力匮乏。正如著名的美国发明家阿伦·凯所说:“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是创造它!”每个人都是自己未来的创造者,而创造未来的核心就在于创意思维。 以一个词语为主题,写出一篇文章,这样的考试极好地阐述了一个道理:一句话、一件物品、一个决定或一次行动都孕育着创新。在万灵学院举行的为期数天的各种考试中,这项考试被称为“世上最难的考试”。它不仅要求考生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马修·爱德华·哈里斯曾参加了2007年的考试,他要以“和谐”为题写一篇文章。在《每日电讯报》上他回忆道:“(当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厨师,把冰箱翻了个遍,想找到些作料,奢望把那道根本做不出来的汤做出来。”这个巧妙的比喻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小到一道简单的汤,大到重大国际问题,处理起来都需要创意思维。 我在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执教,开设了一门关于创造和创新的课程。我的全职工作则是担任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科技创业项目的执行主任。该项目旨在帮助来自不同领域的学生,培养他们在把握机遇和创造性解决国际问题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在第一节课上,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很简单的任务:重新设计他们的胸卡。我告诉学生们,我一点儿都不喜欢他们现在的胸卡,因为这些卡片都太小了,不方便阅读,而且上面也没有注明我想要的全部信息。更令人尴尬的是,还有人常常把他们的名字标在皮带扣上。当学生们想到他们也曾为这个问题烦恼过时,都笑了。 15分钟后,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胸卡已被装饰得漂亮起来,被小心地别在衬衫上,上面用大号字体写着他们的名字。这个任务顺利完成后,他们愉快地准备迎接下一个任务。但是,我并没急着结束这个任务……我把所有重新设计的卡片收集起来,然后把它们统统塞进了碎纸机。学生们吃惊地看着我,好像我疯了一样。 接着我问:“我们为什么要有胸卡?”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认为这个问题太可笑了。答案不是明摆着的吗?不就是想让别人知道我们叫什么吗?但是,他们马上就意识到他们之前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简短的讨论之后,学生们明白胸卡原来有多种用途。它可以促使两个陌生人进行交流,帮助我们避免忘记别人姓名的尴尬,还可以使我们迅速了解我们的交谈对象。 通过对胸卡作用的深入探讨,他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怎样与别人沟通,怎样使别人愿意主动接近自己。这种形式的课堂交流也让他们学会了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打破传统胸卡作用的桎梏,寻找新颖的解决方案。 其中一组抛弃小尺寸的胸卡,设计了一件独特的衬衫。上面用文字和图片注明穿者的居住地、体育爱好、最喜欢的音乐以及家庭成员等信息,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胸卡的内容。与传统的别在衬衫上的小尺寸胸卡相比,这件衬衫本身就类似于一张胸卡,上面提供了大量信息。 另一组认为,在与陌生人碰面时,如果能获得对方的信息将是很有用的。它可以促进交流顺利进行,避免交谈过程中出现令人尴尬的沉默场面。因此,他们做了一个耳机模型,这个耳机详细地向你传递所需信息,比如对方姓名的发音、工作地点以及你们的共同好友等。 与上一小组不同,第三组认为了解对方的想法远比简单地搜集大堆的信息更能保证高效的沟通。他们设计了一套彩色手链,每一种颜色代表一种心情,如绿色表示心情愉快、蓝色暗示内心忧伤、红色说明压力巨大、紫色代表幸运……利用不同颜色的手链,人们就可以向别人传递丰富的情感变化,促进陌生人之间初次沟通顺利。 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是向学生们传递一个重要的观点:所有问题都可以被创造性地解决。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办公室、教室、卧室或者后院,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你所见到的一切,甚至小小的胸卡,都有创新的空间。创意思维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资源,可以随时拿来使用。孩提时,我们本能地倾向于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好奇去探索周围复杂的世界。身边的一切东西我们都要亲自验证。我们会把物品抛出去看它能落多远;把瓶罐敲响听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到手的东西也要亲自捏一捏,感受一下它的手感;还常把厨房里的各色作料混在一起,尝一尝它的味道;和朋友们一道编出各种游戏;幻想着生活在其他星球又会是什么样子。那时候,我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绝对的自信,身边的大人们也营造了适宜培养想象力的环境,鼓励我们多想象多创新。 然而,长大后社会期望我们严肃起来,努力工作,有一定的成就。实际上,在我们现在工作的地方到处充斥着一种现象:越来越强调要规划未来,为未来做准备,却不鼓励人们好好体验现在。面对外界的压力,我们在努力满足它的要求的过程中,渐渐丢掉了与生俱来的好奇和创意思维。我们不再尽情玩耍,开始专注于工作;我们仍利用想象力,却是为了更好地执行任务;我们学会了批判新观念,对它们评头论足。随着生活态度的转变,创意思维能力在我们身上开始慢慢枯萎。 幸运的是,人类的大脑结构天生就有利于创意思维能力的发挥,而且激活和开发大脑中潜在的创意思维并不是一件难事。人类的大脑,在结构上极其复杂,在功能上最适宜创新,是由功能单一的一群神经细胞经过上百万年演变而来的。它随时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的需要第一时间做出最恰当的反应,因此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次互动、每一个决定都是大脑对特定环境的反应。事实上,在处理问题时我们总能找到不同的办法,这恰恰证明我们生来就有用之不竭的创意思维。 诺贝尔奖得主、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曾说过,大脑是一台创意机器。现在我们知道,位于前额正后方的额叶决定着大脑能否产生富有创意的想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查尔斯·林姆教授对大脑的初步研究表明,人们在进行创意性思考时,大脑中负责自我监控的那部分处于休眠状态。查尔斯·林姆教授利用可以显示大脑各个区域代谢活动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来研究爵士音乐家和说唱歌手的大脑活动。在这些艺人接受核磁扫描时,他们要即兴表演一段音乐。在他们表演的过程中,查尔斯·林姆教授发现额叶中负责决策判断的那部分不太活跃。这就表明在进行创意性思维时,大脑自动关闭了对新想法的抑制功能。一般情况下,大脑的自我监控功能对我们很重要,它保证我们不会想到什么说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然而,当我们进行创意性思考时,这种优势就变成了劣势。因此,那些极富创意思维的人显然懂得在必要时怎样关掉这部分功能,使新颖的念头不受抑制地生成,让想象力自由驰骋。 许多世纪以来,人们怀疑自身具有创意思维,认为外界才是激发创意思维的源泉。古希腊人信奉掌管文学艺术的缪斯女神,祈求拥有她的能力。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写诗的时候,也常常呼唤他的缪斯,恳求她的帮助。生活中灵感的诞生往往需要被激发,因此期望从缪斯那里获得灵感的做法就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只有自己才能唤醒体内的创意思维。 许多人不相信创意思维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他们认为创意思维是天生的,不会因后天学习而改变;如果你不具备创意思维的话,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你。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利用一套合理的训练方法,配合一定的环境因素,想象力是可以提高的。而且现在的确存在这样的训练方法,只要合理利用这些条件,创新能力必然增强。遗憾的是,由于这些训练方法很少被正式介绍给大家,大多数人误认为创新很神秘,其实创新不过是思维习惯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创造意味着推陈出新,敢为天下先,因此借助一些方法来提高创意思维似乎有悖创意思维的本性,但我们最需要的正是这些方法。科学家们采用可靠的科学方法来设计实验,同样一套合理的用于产生思想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创意思维。回想一下,我们现在能娴熟地运用科学方法来指导实验,也是得益于小时候的学习。刚开始的时候,为了揭开神秘世界的运行规律,我们必须先学会怎样提出假设并验证这些假设。也就是,提出深刻的问题,列出所有的假设,通过实验寻找答案。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这套方法使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这种科学方法在探索世界奥秘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果不满足于“发现”而想要“发明”时,我们就另需一套工具和方法了,它就是“创意思维”。科学方法和创意思维虽是两套不同的方法,但它们的本质是一致的:揭开创新之路的奥秘,指明通往创新大门的方向。各个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和创新者实际就是依靠科学方法和创意思维不停地往来于“发现”与“发明”之间。最优秀的科学家往往也是最娴熟的创新者,他们总能提出新颖的问题,设计出独特的实验来验证假设。是时候把培养创意思维像教授科学方法一样从孩童时就列入我们的教育重点了,是时候把创意思维当作一种终身教育了。 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我们已不同程度地运用到创意思维。有些创意的结果是暂时的、容易被忽视的,如用鞋支门,把书角折起来作为书签,或者做饭时没有某种作料就用厨房里现有的其他东西代替等。我们很清楚地知道该怎么应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小事,因此也就不把它们当作创意思维的结果了。然而,有些创意足以促生一个新行业。我们使用的日常用品,如闹钟、纽扣、扑克牌、手机、尿不湿、门把手、眼镜等,所有这些东西曾经是某个人创意思维的产物,是他们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或抓住了创新机遇创造出来,然后把它们介绍给世界的。 每时每刻都有不同问题等着我们去处理,有各种境况等着我们去改善,创新性产品等着我们发明出来。我们遇到的每个问题、每次挑战都蕴藏着商机,能否抓住它取决于我们的创意思维。令人难过的是,同个体一样,大多数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不再鼓励创新了。他们把创意思维锁住,抛弃想象力,只关心执行力。肌肉不常用的话会萎缩,创意思维经常被忽视的话也会退化,这将是我们极大的不幸。在不断变化的环境面前,盲目发展的个体和组织终将与富有创新精神的对手相差越来越远。 创新型公司深知他们团队里多么需要有能够应对突发事件的创新型人才。谷歌招聘员工时,应聘者不仅要回答一些关于软件或市场方面的专业问题,还要面对一些考查创意思维的问题,如“一辆校车能装下多少个高尔夫球”“全世界共有多少个钢琴调琴师”“假如你缩小到只有一枚五分钱硬币那么高,随后被扔到一个空的玻璃搅拌器里,搅拌刀片将在六十秒后开始运转,你该怎么办”。所有这些问题旨在筛选出那些面对无标准答案的难题时仍能应对自如的应聘者。 许多科学家一直努力将创意思维量化,设计了很多测试来计算创意商数,如让你回答些一枚曲别针、一个信封、一块砖或一张纸有多少用途之类的问题,而你的得分就取决于你能给出多少种不同的答案。科学家们相信得出答案的多少基本代表了智力的高低,那么创意思维测试也不失为一种测量创意思维的好方法。面对同样的测试题,有人仅能想到几种不同的用途,有人却能给出很长的答卷。人们认为面对一件简单的东西你能想到的用途越多样化,你富有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在我看来,这样的测试就像高难度体操表演前的热身运动,非常有趣,尽管测试要比热身运动简单得多,而且测试的目的是检测你是否具备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体操比赛的结果,其中包括是否训练有素、是否有取得好成绩的强烈愿望,以及比赛设备是否合适等。同样,影响创意思维的因素也很多,其中包括知识、动机和环境。在考查创意思维时,这些因素和曲别针有多少用途或怎样逃出玻璃搅拌机一样重要。此外,不仅有个体创意思维,还有团体创意思维、组织创意思维和社区创意思维。因此提到创意思维时,要把影响它的个体素质和周围环境全部考虑在内。 我在创意课程里,指导学生认识影响创意思维发展的内外因素。课堂形式新颖多样,有研讨会、案例分析、创意设计、模拟游戏、实地考察旅行,有时还拜访富有创新和冒险精神的知名人士。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学好抓住机遇、开放思维、质疑假设、重审问题。课程结束时,他们已掌握了一套促生新观点的思维方法。 课堂上,学生要完成一些不同的任务,每个任务都是为培养创意思维而设计的。专业不同的学生们聚在一起,组成了跨学科小组。这样组建小组的方法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今天面临的大多数问题都需要了解来自不同背景的观点后才能得以解决。 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将置身于各种各样的有利于培养创意思维的环境里,学习怎样创建一个最适宜创新的企业。我们通过研究企业中可以改进的地方来提高团队的创意思维,如重新设计物理空间、更改工作纪律和激发团队的工作激情。我们参观许多公司,观察它们如何利用环境开发创意思维。学生们与公司的领导交谈,了解他们怎样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创新。 根据我十多年从事创造与创新教学的经验,我可以肯定地讲,创意思维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本书在接下来的几课内容中将会重点、详细地介绍几种提高创意思维的工具和方法,并配以鲜活的例子加深你对理论的理解。这些方法可以帮你更好地抓住机遇、开放思维、质疑假设、重审问题;教你怎样重新布置办公环境,激发员工的创意思维。最后,本书还讲述了动机和态度,即是否愿意尝试新想法,有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能否容忍新想法,以及它们是怎样影响创意思维的。 重要的是,要明白这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相互影响,不能孤立存在。我设计了一个新模型“创意引擎”(如下图所示),它清楚地说明了所有因素是怎样共同发挥作用,又相互影响的。我之所以给这个模型命名为“引擎”,是因为这个词同“独创的”一样,都是源于拉丁语,指与生俱来的天赋。我用这个词是想提醒大家,模型中提到的各种能力其实我们生来就有。我之所以设计这个模型,就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些可以直接拿来测试和提高个体、团队、组织或社区创意思维的工具。创意引擎六要素:知识(Knowledge)、想象力(Imagination)、态度(Attitude)、资源(Resources)、环境(Habitat)、文化(Culture)。 该模型由内层和外层两部分组成。内层包含三个因素:知识、想象力和态度。 ·知识储备是发挥想象力的基础。 ·想象力是将已有知识转化为新想法的催化剂。 ·态度是点燃创意引擎的火。 外层也包含三个因素:资源、环境和文化。 ·资源指你所处的团体内一切可利用的东西。 ·环境指你的生活环境,比如家庭、学校或者办公室。 ·文化是你所处的团体中体现出来的集体信仰、观念和行为。 这个创意思维模型看起来似乎很复杂,但我会在书中对这六种因素逐一讲解,探讨它们是怎样共同激发创意思维,又是怎样互相作用的。你会发现,随着对这六种因素和创意思维的深入探讨,“创意引擎”模型准确地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书的重点放在可以直接控制的那部分因素:想象力、知识、环境和态度。只要认真阅读本书,使用书中提到的各种方法,你将逐渐学会启动自己的“创意引擎”。 第一课到第三课讲述怎样通过重审问题、发散思维和质疑假设来提高想象力。第四课讲述的是怎样通过提高洞察力来加强知识储备。第五课到第八课分析了周围环境中可能影响创意思维的各种因素,如物理空间、规则限制、创新鼓励和团队动力等。第九课和第十课讨论了主观态度,即是否愿意尝试新想法,有没有克服障碍的决心,能否容忍新想法,以及它们是怎样影响创意思维的。第十一课研究各个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才能产生强大的创意思维。 在阅读中你会经常看到一个观点:是否具有创意思维不仅要看你有没有新颖的想法,还要看你是否确实将想法落实。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揭秘怎样发动你的创意引擎。你将会深切体会到每个词语、每件东西、每个想法都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新想法的产生不需要什么花费,但它带来的成果却是难以估量的。第三课头脑风暴法人们往往只想出一个办法就停止思考我曾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们不准说话,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生日大小排成一排。一开始,学生们都露出“不可能”的惊讶表情。几秒钟后,有人站起来借手势表示自己是几月出生的,其他人便纷纷效仿,相信他们找到了不用说话就能完成任务的办法,很快就有人站好了。 还剩一分钟时,我提醒他们抓紧时间。学生们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但我检查时发现很多人都站错位置了。我问学生们为什么这么多人站错地方。有人回答,刚开始他们觉得根本无处下手,后来看到别人用手势传递信息,他们也跟着做。 我提醒他们:“还有没有更好、更简单的方法呢?”很快,有人提议可以把自己的生日写到纸上,因为我只规定不能说话,并没有要求不能写?字。 实际上,除了借用手势外,还有很多好方法可用,比如,驾驶证上都写着出生日期,可以把驾驶证拿出来;一个人主动出来,指导大家找到各自的位置;在地上画道时间线,各自找自己的位置;或者把自己的生日唱出来,因为我并没有规定不准唱歌。 有趣的是,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这个游戏时,结果都是惊人地相似。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事实:大多数人在解决问题时,只要想出一个方法,就停止思考,尽管可能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第一个并不总是最好的,但很多人就此停步,白白放弃了创新的机会。 Think资本公司的合伙创始人蒂姆·哈德逊在他的书《不换思想就换人》中也提到了这点。 在他看来,解决问题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轻易满足于已找到的解决方法,就此停步; 第二种境界是继续探索,直到找到更好、仍欠创意的方法; 第三种境界是不懈努力,直到发现新颖、高效的解决方案,这是最高也最难达到的境界。 蒂姆·哈德逊的“境界”比喻很贴切,准确地把握住了不同解决方法的特点,但我更喜欢“浪峰”的比喻,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好比海里的一个个浪峰。优秀的冲浪者一直在浪峰之间沉浮,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海浪。同样,要想找到最有效、最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法,就不能满足于浅显的答案,要提出不同的想法,从中筛选出理想答案。阿利赫舒列尔的TRIZ快速创新体系有没有系统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快速创新呢?这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19世纪50年代,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列尔提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其俄文的罗马注音为“TeoriyaResheniyaIzobretatelskikhZadatch”,缩写为“TRIZ”。TRIZ是一个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在《创造是一门精密的科学》一书中,阿利赫舒列尔列举了40条创新原理。后来,这40条原理经他人补充完善,扩展到85条,被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AlgorithmforInventiveProblemSolving)”。TRIZ和ARIZ都是为了帮助我们系统全面地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或者矛盾,综合各种可能,快速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 《彭博商业周刊》刊登过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到TRIZ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美国的很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如波音、惠普、IBM、摩托罗拉、雷神、施乐等,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都运用了TRIZ理论。下面的这个例子就节选自这篇文章:圣地亚哥奥特加公司是一个成功应用TRIZ进行产品创新的企业。在2004年,奥特加公司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一次性自动加热容器,这个容器可以用来盛汤、咖啡、茶或婴儿奶粉。目前已获得该技术许可的公司品牌有沃尔夫冈·派克咖啡和半山咖啡。要设计出坚固、便携的一次性自动加热容器,圣地亚哥奥特加公司的产品研发人员必须攻克400多项技术、工程方面的难题,才能确保这个容器既可以加热食品,又能经受住加热时的化学反应。研发团队先从TRIZ理论提出的39个通用参数中识别出那些实用的参数,然后从40个创新原理的列表中找到了解决方案。 例如,在矛盾矩阵中,研发人员在第一个列表中选出第十七条“温度”,在第二个列表中选出第三十条“使用复合材料”。就这样,以TRIZ的矛盾矩阵表作为跳板,研发人员很快找到了一种由陶瓷和碳纤维组成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既耐用又导热迅速。很快,一种全新的产品——Presto诞生了。积极情感体验提升想象力与TIRZ理论不同,有人主张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升想象力。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皇后大学客座教授阿利斯泰尔·费在给企业管理人员授课时,为了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常常让他们写诗。刚开始,这些擅长逻辑分析的学员显得很拘谨,不知从何处入手,因为写诗要求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而这恰恰是他们平时工作中所涉及不到的。但关键就在这里!很快,他们就能从自己的情感世界中获得创作灵感,学会了跳出理性逻辑,依靠情感逻辑认识事物。对于诗歌而言,意象组合的方式不同,带给人的视觉效果和想象空间也不同。因此,通过写诗,这些管理人员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问题时,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有很多种,不能轻易满足于已有的浅显答案。他们用它来指导日常工作,在碰到管理难题时,很快就能找到不同的解决办法。 除了写诗之外,阿利斯泰尔·费还借助音乐来启发学员。他让学员们挑选一段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音乐,然后为这段音乐制作一个视频,这就要求学员们打开自己的情感世界,充分发挥想象力。最后,就连最内向、被认为最无创新精神的学员都漂亮地完成了任务。启动“头脑风暴”开发创意思维不管是阿利赫舒列尔的TRIZ理论还是阿利斯泰尔·费教授的情感体验法,都证明了追求深层创新的方法不止一种。其中有些方法已经久经验证,屡获好评,比如我极力推荐的“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就是让一群人聚在一起,围绕特定的话题,自由地思考,大胆地提出各种想法,然后在他们观点的基础上建立新观点。如果运用得当,头脑风暴法可以帮你快速跳过浅显答案,迅速找到高效、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亚历克斯·奥斯本是头脑风暴法的创始人,他在1953年出版的《应用想象学》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到这个概念,此后便风靡全球。书中列举了一系列开展头脑风暴时需要注意的原则,其中4点尤为重要:延迟评判、追求数量、禁止批评和整合想法。 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让头脑风暴法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他们把开展头脑风暴和普通的谈话混为一谈。在他们看来,头脑风暴会议不过就是把一帮人聚集起来,然后就某个话题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大错特错了,要想完全利用头脑风暴法的优势并非易事,需要遵循许多原则,而这些原则经过后天培养才能掌握。比如,当他人提出一个在你看来很蠢的想法,出于本能你会立马反驳,或者当你想到了一个自认为很不错的方案时,你很可能放弃继续寻求更好方案的愿望。但头脑风暴法恰恰要求你对抗本能,克制住冲动。这听起来很难,但是要想有创新性突破,就必须掌握这些原则。 下面的一些指导方针,是开展头脑风暴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这些注意事项都参考了美国著名设计公司IDEO的总经理汤姆·凯利的《创新的艺术》一书。你会发现,在这些指导方针的帮助下,团队提出多样化、创新性想法的能力越来越高。关于如何高效地开展头脑风暴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我希望你能从别人那里吸取经验,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形成一套属于你自己的指导方针。头脑风暴指南开展头脑风暴时,对会场有什么要求?头脑风暴好比舞蹈,要想跳舞必须有宽敞的场地,同样,开展头脑风暴,要保证会场必须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点,要确保与会者能在会场自由地走动和站立。这点很重要,站着讨论,参与者的积极性更高,精力也更充沛,会议开展更顺?利。 第二点,确保把与会者的每一个设想,不论好坏都完整地记录下来。最常见的是把想法记到白色书写板或翻页纸上,也可以把四面墙都贴上新闻用纸,或把各自的想法写在便利贴上,贴在周围的玻璃窗上,会议结束时,整排的玻璃窗上都是五颜六色的便利贴。请记住,记录想法的地方越大,与会者提出的想法就越多。对与会者有什么要求?确定与会人选特别重要,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参加头脑风暴会的。通常有两个要求: 第一点,与会者应对谈论的内容有各自独到的见解。请记住,最终做决定的人不是这些参加头脑风暴会的人。这一点格外重要,我愿意再重复一遍:与会者只是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参与最后的决策。 比如说你现在要设计一款新型的汽车,那么你要邀请的与会者可能是汽车设计师、汽车用户、汽车销售人员、汽车修理师或停车场的服务员。这些人不负责最终的决策,但他们的意见极具价值。全球领先商业创新咨询公司IDEO的丹尼斯·博伊尔讲,如果能参加头脑风暴会,那将是他的荣耀。这个例子说明了与会者的设想是多么重要,因此,如果你有幸被邀参加头脑风暴会时,一定要与他人交流你的想?法。 第二点,将与会者人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与会者人数太多,不可避免会有雷同的想法出现,从而延长会议时间,降低会议效?率。 几年前,我听说Facebook有条“双比萨团队”原则。“双比萨团队”,就是说让团队人数保持在两个比萨能让全体队员吃饱的规模,这时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能做出显著的贡献,团队效率最高;一旦超过了这个规模,就要被拆成两个小团队。一般情况下,将队员人数控制在6~8名为?宜。选什么样的议题?选择一个合适的议题至关重要。如果议题过大、过于笼统,如“怎样解决全球饥饿问题”,会让人无处入手;如果议题太窄、深度不够,如“早餐吃什么”,就没有什么发挥的余地,因此要选择深度适宜的话题。在第一课中,我们提到问题不同,答案随之不同,好的议题让与会者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又未超出团队的能力范围,不会让他们感觉力不从心。通常,新颖的或带点挑战性的议题最适合,如迈克要过生日了,你可能会问“我们给迈克送什么礼物好呢”,也可能问“怎样才能让迈克觉得这次生日最难忘、最有趣”,后一个问题当然比前一个问题更有创新空间。只要改变下提问方式,思考方向和回答内容就会随之改变。除了确保有足够的记录空间,对会场还有其他要求吗?会场不仅要有书写板、新闻用纸、便利贴等记录工具,最好还有与议题有关的其他小物件,这会激发与会者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思考。比如,现在要设计一款新型的钢笔,你可以把各种书写工具、有趣的小配件或玩具放在会场里,并且确保每位与会者都能拿到纸张和书签;此外,还可以把尺子、剪刀、纸板、胶布等放到会场里。不要小看这些东西,与会者可以把它们拿来搭建模型。大多数人需要借助模型来刺激大脑进行思考,与会者可以直接拿这些用具搭建模型。 在交流过程中,直观的立体模型远比语言和平面图画更能帮助人思?考。会前需要做哪些准备?由于头脑风暴要求与会者自由充分地展开想象,而任何设想并无好坏之分,可是日常工作中的任何事情都强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这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想快速跳出惯性思维的桎梏并非易事。在头脑风暴会议正式开始前,做一些创造力小游戏,给想象力热身,尤为重要。有各种各样的热身运动,如共同写一首诗,或玩疯狂填词游戏——疯狂填词游戏是指在一个写得差不多的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名词、动词、形容词填写到故事中的空白处,使故事完整,但我更喜欢以下两种游戏:第一种是给与会者每人一张卡片,上面往往写着一个很长的单词,如“entrepreneurship”,然后在5分钟的时间内,用这个单词里包含的字母尽可能造更多的词;第二种是拿一个听起来很蠢的话题让与会者讨论,如“假设我们没有耳朵,那么眼镜会是什么样子”。尽管刚开始与会者可能会不习惯,但所有这些热身游戏都是为了激活他们的想象力,为后面正式的头脑风暴做准备,这一点特别重?要。会议要遵循什么原则吗?为了达到较高效率,开展头脑风暴法时必须严格遵守一些原则,其中有一点尤为重要:“任何设想都无好坏之分。”也就是说,禁止批评他人的想法,不管这想法看来是多么幼稚、错误,甚至荒诞离奇。一方面,与会者的任务是从他人的设想中得到启示,或补充他人的设想,或将他人的若干设想综合起来提出新的设想。另一方面,举行头脑风暴会议,是为了开阔思路、激发灵感,而不是评估某个想法的好坏。要想理解“头脑风暴法”的精髓,就必须把“探索”与“开发”区分开,才能避免过早否定他人的设想。“探索”指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不负责最终的决策;“开发”指围绕一定的资源展开想象,不能超越了资源的限制,而且负责最后的决策部分。头脑风暴会议强调“探索”,但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因为大多数人在他人提出想法后,就本能地急于评价。但如果不能克制住批判他人想法的冲动,即使其他方面准备得再好,头脑风暴会议也不会有什么成效。 第二点是鼓励与会者任意想象、自由畅谈,提出的想法越多越好。假如现在要你想出500种不同口味的冰激凌,当想出300种时,你就开始进入创新阶段,后面200种的口味会比前面的300种更新颖、更有趣。想法如同种子,每粒种子都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每个想法都有可能带来创新。如果想收获最好的果实,就必须播下大片的种子,如果想找到最新颖、最成功的想法,就必须有大量的想法可供选择。 尤其是要鼓励新奇甚至荒诞的想法。在我的书《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里,提到在一次头脑风暴会上,我要求学生说出在他们看来什么事最糟糕。讨论这个议题时,学生们不再担心别人会轻易地去评判他们的想法,从而打开了想象的大门,提出了很多在其他场合下想不到的点子。记住,往往那些看起来最疯狂的想法,换个角度再看时,就变成了最新颖、最有趣的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