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不做:让人生更丰富的减法哲学


作者: 辻信一     整理日期:2016-07-03 20:22:38

当代社会,“快速”正在主导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如何将事情做得“更快”“更好”上,我们疲于奔命,我们渐渐透不过气……而“不做”正是我们为了解放自己而创造的生活宣言。练习“不做”,感受“不做”为生活带来的美好。本书用另一种方式、另一种态度,呈献给你“不做”的美好生活提案。 
本书简介:
  “过剩”是当今这个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每个人的记事本上面写满了“要做”的事项。殊不知,我们在记事本上面划掉一项完成的事的同时,也会添加更多“要做”的事。日复一日,“要做的事”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压得我们无法喘息。我们应该在“要做”的事的旁边,建立一个“不做”的列表。它正好与“要做”的事情相反,上面写满了不做的事情。比如,“不戴手表”,不必每天都匆匆忙忙,用心去感受时间的流逝;“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随身携带一双自己专属的筷子,为保护环境做一份小小的贡献,等等。由此来慢慢享受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
  作者简介:
  辻信一,文化人类学者,环境活动家,明治学院大学国际学部教员,自称树懒教授。他在以“慢生活”“国民总幸福量”“烛光之夜”等为关键词展开环境与文化运动同时,还提倡与环境共生型的“慢工作”。东日本大地震之后,展开“开创POST3·11”的活动。著有《慢,理想的生活提案》等。
  目录:
  简目
  前言
  第一章从“要做”列表到“不做”列表
  第二章给“不做”的事情列个表
  第三章“不做”的减法思维
  第四章面向未来的“不做”列表
  第五章从“不做”中诞生的力量
  结语
  细目
  前言
  第一章从“要做”列表到“不做”列表
  忙碌的日本人
  “要做”的事无限增加简目前言第一章从“要做”列表到“不做”列表第二章给“不做”的事情列个表第三章“不做”的减法思维第四章面向未来的“不做”列表第五章从“不做”中诞生的力量结语细目前言第一章从“要做”列表到“不做”列表忙碌的日本人“要做”的事无限增加做一个不被列表牵着走的人什么是“时间管理”和时间重新做朋友什么是想做的事,什么是必须做的事遗愿清单人生就是竞争?竞争的本质是“快即胜”从“不做”开始职场精英的“不做”列表“不做无用功”的无用功是什么普通人的“不做”列表道教的无为“不做”和“在做”专栏:“不做”的名言集一第二章给“不做”的事情列个表不说“绝对”不依赖手表不浪费上厕所的时间不用一次性用品不赶车不吝啬睡眠时间不看电视吃饭时不谈工作不用自动贩卖机今天不做明天的事专栏:“不做”的名言集二第三章“不做”的减法思维减少东西,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空间东西太多会让人感觉疲劳整个地球都“要做”过剩走出“过剩”世界的方法不要固执于“不做”摆脱加法模式减法改善生活质量制作ZOONY列表的方法享受不便带来的快乐专栏:“不做”的名言集三第四章面向未来的“不做”列表不催促自己和他人不浪费上厕所的时间不要把杂事扔进垃圾箱不过分察言观色不考试不学任何新东西—亚历山大健身法的智慧不勉强提高干劲不要急于前行“不努力”和“不放弃”不能失去更多不留遗产专栏:“不做”的名言集四第五章从“不做”中诞生的力量认真暂停“要做”时间的圣域在哪?从空间的世界到时间的世界—从“要做”到“存在”“存在”社会与“要做”社会当“要做”愈发疯狂之后追求幸福就是幸福?珍惜“眼前的东西”“要做”社会舍弃的东西只需要“存在”的世界商业中“弱”的力量描绘人生的抛物线内在修养“做”和“成为”从“成长”到“培育”,从“治愈”到“自愈”相信等待的力量最适宜“不做”的地方最后再一次回到“颠倒的国家”结语前言想要过得更轻松、活得更悠闲……你有没有这样的愿望?
  我要告诉你的是,就在你“轻松”“悠闲”这样的减法思维的冲动中,蕴含着让你的人生更加幸福的关键。不仅如此,其中一定也有让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满的线索。
  深呼吸,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宽广的世界。战争、饥饿、歧视、环境破坏、粮食危机、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再加上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危机,我们真是生活在一个可怕的时代。
  这就是以“永无止境的经济增长”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的结局。当贪婪成为美德,我们生活的社会就变成了一个“以更快的速度完成更多事情”的竞技场。
  请再次深呼吸,仔细观察一下你的身边。你会发现周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充满了太多太多的事物。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过剩”。生产过剩、商品过剩、欲望过剩、竞争过剩、信息过剩。而造成这一切过剩的源头,就在于&ld想要过得更轻松、活得更悠闲……你有没有这样的愿望?我要告诉你的是,就在你“轻松”“悠闲”这样的减法思维的冲动中,蕴含着让你的人生更加幸福的关键。不仅如此,其中一定也有让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满的线索。深呼吸,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宽广的世界。战争、饥饿、歧视、环境破坏、粮食危机、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再加上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危机,我们真是生活在一个可怕的时代。这就是以“永无止境的经济增长”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的结局。当贪婪成为美德,我们生活的社会就变成了一个“以更快的速度完成更多事情”的竞技场。请再次深呼吸,仔细观察一下你的身边。你会发现周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充满了太多太多的事物。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过剩”。生产过剩、商品过剩、欲望过剩、竞争过剩、信息过剩。而造成这一切过剩的源头,就在于“要做的事情过剩”。这种过剩不仅将世界带入危机的深渊,还将我们每个人都逼上走投无路的窘境。“要做的事”过多的状态被称为“忙”。“忙”从字形上看,就是“心的死亡”。你的心现状如何呢?但是,我们无法责备忙碌的自己。因为当今社会的“常识”就是:为了争夺更多的资源,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不景气的时代,如果你说“我想休息”“我想悠闲”“我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我想多陪陪家人”,回答你的永远是“现在不是说这些话的时候”。“要做的事”和“必须要做的事”越来越多。而我们手上的“要做”列表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长。我们似乎无法阻止社会要求“更快、更好”的趋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走向悲剧的结局。但请你不要失望,因为我们还有其他的道路可以选择。取代走向悲剧结局的古老故事,开创一个充满希望的崭新故事。在长田弘的诗歌《沉睡森林的故事》中,有一个“颠倒的国家”。很久以前在某个地方有一个颠倒的国家晴朗的日子大雨倾盆下雨的日子阳光万里坚强的人很脆弱脆弱的人很坚强正确的是错误的错误的是正确的我们或许一直都住在这个“颠倒的国家”。然而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我们不如尝试一下“彻底颠倒”的大变换。就好像富裕就是贫穷、贫穷就是富裕一样,让我们将曾经的主流思想和所谓的“常识”都颠倒过来看一看。我们可以用“不做”来代替“要做”,在心中创造一个“颠倒的国家”。“危机”的“机”同时也是“机会”的“机”。正是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促使我们产生了这样的思维转换。在这个过剩的时代,我们所能做的最有价值的事,就是减法,也就是“不做”。或许从今往后,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对于社会来说,“减法”才是真正的“加法”。首先,从今天开始,一项一项地减去到昨天为止一直在做的事。然后,在“要做”列表的旁边,放一个“不做”的列表。从今往后,你的人生一定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要做”的事无限增加“忙”就像是一种疾病,侵蚀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只有对其加深了解,才能够找到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这就是本书的目的。首先,我们需要制作一个“要做”列表(ToDoList)。这也要做,那也要做……你的生活离不开“要做”列表。这份列表的内容不断增加,却很难减少。我们很少考虑去减少“要做”的事,甚至从没问过自己“如果没有事情做会怎样”。不,或许是因为“没有事情做”这种情况,只是想一想都觉得很可怕。所以我们才尽量不让自己去想吧。很多人认为,“要做”列表应该有一定的长度才好。但“要做”列表是不是越长越好呢?并非如此。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痛苦,都是“要做”列表太长导致的。“不做不行”的事情接连不断地出现,冗长的“要做”列表成为压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沉重负担,或是像不断催促我们快步前行的长鞭。看样子,这份列表,太短不好,太长也不行。如果我们不管这份列表又会怎样呢?列表会不断增加,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吧。我们之所以要制作一个“要做”列表,就是出于对“要做”的事无限增加的恐惧。总是加班、带病上班、放弃年假……这些行为都是因为害怕收件箱里“要做”的工作越积越多,像电影结束后的演职员表一样没完没了。所以,你被不断加长的列表所操控,每当完成一项“要做”的事,马上就会开始进行下一项。就好像不断地推动岩石的西西弗斯一样。然而,当你完成了一项工作并在列表上划掉它的时候,将会感到无比喜悦。因这种喜悦而慢慢上瘾,无法停止“要做”的列表的人也有很多。 做一个不被列表牵着走的人或许你会说,“要做”列表,有也不行,没有也不行。太长也不行,太短也不行。那究竟应该怎样才好呢?答案很简单。只要彻底摆脱“要做”列表就好。本书就是一本帮助你摆脱“要做”列表而自我训练的指导书。但是,很多人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到。我要告诉你的是,可以。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请思考一下。“要做”列表从出现到流行,最终变成离开它就无法生存的必需品,只是最近的事情。而在此之前,大概只有妈妈们出门买菜时才会列个表吧。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个笔记本,到现在发展成用智能手机做记录,上面写满了计划的内容,对时间进行“整理”和“管理”,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存在的情景。我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一直在国外生活。当我回到日本的时候最令我感到惊讶的,就是广泛存在于年轻人之间的“空白综合征”。所谓“空白综合征”,就是如果一个人的笔记本日程表中出现空白,也就是没有任何安排的时间段,那么这个人就会感到坐立不安。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空白的地方填满。大概年轻人在笔记本的“空白”也就是“没有任何安排的时间段”里,感觉“自己不受欢迎”“自己没有存在感”。反过来说,这些年轻人认为计划表代表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存在价值。几年前,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女学生,她从短期大学(大专)毕业后参加工作,很快就因为职场忙碌的氛围而感到窒息,所以她从三年级开始插班到我所在的大学。她在课堂报告中这样写道: 以前,我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空白综合征”患者。如果不把时间表填满,心里就会不舒服。一天三个计划是最基本的。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完成工作,我考虑的都是怎么才能做得更快,怎么才能做得更多。电脑、手机、iPod等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包围了我的生活,我只做那些能够立刻做完的事情,而其他的事情则都被看做是麻烦而一拖再拖,最终从时间表上删除。我已经完全忘记花时间去慢慢地做一件事是什么感觉,也很久都没有和别人共同享受一段悠闲的时光。因为这些事都太麻烦了。现在我完全无法静下心来仔细地去做一件事,经常因为花费的时间太长而感到焦躁不安。 但是,这些“空白综合征”患者或许在商业的世界里看来是很常见的。因为在商业的世界中,问题不在于“没有空闲时间”,而在于“有空闲时间”。不过,实际的情况却刚好相反,商业的世界才对“有空闲时间”充满了不安,现在甚至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恐惧。 什么是“时间管理”在商业人士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和“空白综合征”很相似的疾病,那就是“不知应该做什么综合征”(这个名字是我自己取的)。那些将时间表塞得很满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因为“这究竟是不是我应该做的”这个问题而烦恼。因为在他们内心之中,总是存在着一种不安,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或许不是真正应该做的。在商业人士之间,存在着一种以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为目标的“时间管理”思考方法。“时间管理”这个词出自英语“TimeManagement”,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行时所普及的概念。如今这个词在日本也开始流行起来,毫无疑问是受美国的影响。如果你问一个在美国取得MBA学位的人,所谓时间管理术是什么意思,他的回答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将一天分成多个时间段,然后对每个时间段进行检查。比如说,将12小时以6分钟为单位进行区分,然后将“能够解释说明的部分”涂上颜色,将“不能解释说明的部分”留下空白。那么,什么是“不能解释说明的部分”呢?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说,就是“没有进行管理的时间”。可能是“没有充分利用的时间”,或者是“白白浪费掉的时间”。这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被认为是“空闲的时间”。与大学生以1小时为单位制作时间表相比,商业人士以6分钟为单位管理时间,可以更加彻底地消灭空白时间。 和时间重新做朋友现在让我们稍事休息。你明明有更有效地利用时间的方法,还是会翻开这本看起来毫无用处的书。我想,或许你也意识到了,在你我生活的这个社会之中,正在发生着非常奇妙的变化。我们日本人,为什么会对“空闲的时间”感到如此不安、恐惧甚至仇视呢?我在大学里给一年级的学生推荐了一本叫做《破天而降的文明人》(原名《巴巴拉吉》)的书。这本书讲的是,距今一百多年前,居住在南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名叫椎阿比的酋长,前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欧洲访问,然后在返回岛上之后,将自己在欧洲的所见、所闻、所感讲给自己岛上的伙伴。书中的“巴巴拉吉”在当地的语言中指的是白人、欧洲人、文明人的意思。巴巴拉吉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法,在椎阿比看来令人十分震惊的东西有很多。其中最让他惊讶的就是巴巴拉吉对待“时间”的态度。椎阿比说,巴巴拉吉总是哀叹时间不够,向上天祷告“请再多给我一点时间!”在椎阿比看来,欧洲几乎不存在有闲暇的人。每个人都“如同被扔出去的石子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走前行”。巴巴拉吉将时间非常细致地分为“时”“分”“秒”。而且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去哪里都会随身带着一个细致划分时间的机械。椎阿比还这样说道:巴巴拉吉们总是拼命地追赶时间,甚至连“晒太阳的时间都不放过”。但是在他所居住的岛屿上,没有人对时间感到不满,也不会追逐时间,更不会虐待时间。这是既没有飞机,也没有汽车,更没有电脑的时代的故事。如果椎阿比来到现代日本的话,肯定会感到更加的惊讶。这个故事不禁让我想到,现代社会很多人感到生活艰难,社会问题堆积如山,环境问题以及世界各地的纷争,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不是都源自时间问题呢?或许你会觉得时间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们作为普通人很难理解。但实际上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这本书就是引导你思考时间问题的入门书。也可以说是为忙碌到没有自由时间的人所准备的时间论。如果说看完这本书之后你能够得到什么,我想或许就是你能够“和时间重新做朋友”吧。什么是想做的事,什么是必须做的事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最关键的“要做”列表中的内容。我认为,在“要做(todo)”之中,肯定包括“想做(wanttodo)的事”和“必须做(havetodo)的事”。当然,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或许最初你是很不情愿地“必须做”,但在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你逐渐习惯了,并且产生某种快感,于是这件事就变成了“想做”。反之,有时候你“想做”的事情,成为一种义务后使你一下子失去了曾经的热情,结果就变成了“必须做”的事情。不过,在一般的“要做”列表中,“必须做”的数量要远远大于“想做”。另外,在“必须做”的事情之中,还有“理所应当去做,但仔细想一想不做也可以”的事情和“不做就活不下去”的事情。在“不做就活不下去”的事情里,还包括“水、空气、食物等生活必需品”“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没有信仰就活不下去”等各种情况。但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像“不做就活不下去”这样重要的事情,却往往不在“要做”的列表之中。或许,“真正必须做”的事情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所以不必放在列表里吧。如果是这样,那么在“要做”列表中那些“必须做”的事情,就不是“真正必须做”的事情了。很有趣,不是吗? 遗愿清单美国有一部电影叫做《遗愿清单》。英语的名称是TheBucketList。这个叫做“水桶列表”的奇怪标题来源于英语里面“kickthebucket”这一俚语,意思是“死前要做的事的列表”。电影简介是这样的:为了培养子女而牺牲了自己梦想的汽车修理工和性格强势的富裕企业家,这两个人生轨迹完全不同的人,却在罹患绝症后住进同一个医院的病房,并且在那里写下了自己的遗愿清单。遗愿清单里的内容不会增加,只会不断减少。而且还有“在死之前”这样一个无法延长的时间限制。他们两个人所剩下的时间只有六个月。在他们所写下的清单上包括“欣赏最美丽的风景”“亲切地对待陌生人”“笑到流出眼泪”“跳伞”“驯服野马”“狩猎狮子”“亲吻世界上最美的女人”,等等。与几乎被“必须做”的事情完全占据的普通的“要做”列表不同,遗愿清单里面都是“想做”和“虽然想做,但被必须做的事情所影响而没做成”的事情。不,或许可以这样说,在遗愿清单中,是“真正必须做”的事情与“想做”的事情的完美结合。我不是让年轻的商业人士从现在开始就给自己列遗愿清单。只是希望你们能够认识到,在你们的“要做”列表中只有“必须做”的事情。同时扪心自问,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如果你仔细看一看,或许会发现你遗忘的那些“想做”的事情被深埋在“要做”列表的最下面。试着将“想做”的事情翻出来,或许你会从“想做”的事情中找到新的发现。又或者你会发现,现在你只因为义务感而“必须做”的事情,本来曾经是你“想做”的事情。另外,年轻时就思考自己的死亡,我认为是一件好事。任何人都是面向死亡而生存。如果不能直面自己的死亡,那么你就无法真正地理解自己生存的意义、自己行为的意义,以及“要做”列表的意义。不过,对于一个时间管理者来说,或许首先被扔进垃圾箱的就是“思考死亡的时间”吧。





上一本:永远幸福的科学 下一本:什么样的你和好工作最配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不做:让人生更丰富的减法哲学的作者是 辻信一,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