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三国的人生智慧课


作者:李文庠 马宁     整理日期:2016-02-06 11:57:53

1.一样的三国故事,不一样的智慧点评
  2.通过对三国中为人处世的智慧的理解和感悟,帮助现代人在遇到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变幻莫测的险恶环境时,借鉴三国的智慧去应对
本书简介:
  《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与其说它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史书、兵书、人生之书,或者说,它是一部智慧之书。读《三国演义》,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大谋略、大智慧,这种智慧并非就事论事,而是通过对三国原著的许多故事分析、综合、升华而成,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大智慧、大领悟、大道理。《三国的人生智慧课》深入品读《三国演义》中的人生经验与智慧,语言生动、见解独特。
  作者简介:
  李文庠,马宁,河南工业大学教师,他们通过对三国原著的许多故事分析、综合、升华成人生的大智慧、大领悟、大道理,语言生动、见解独特。
  目录:
  **章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小企业一样有前途——诸葛亮的择业观002
  离开断路——愚忠陈宫006
  选择时机,时机不到莫出手——诸葛亮一气周瑜009
  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不是天不灭曹,而是孔明不灭曹012
  大智若愚——司马懿选择示愚017
  选择两全的方案——吕布辕门射戟021**章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小企业一样有前途——诸葛亮的择业观002
  离开断路——愚忠陈宫006
  选择时机,时机不到莫出手——诸葛亮一气周瑜009
  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不是天不灭曹,而是孔明不灭曹012
  大智若愚——司马懿选择示愚017
  选择两全的方案——吕布辕门射戟021
  选择效率高的方案——钟会伐蜀先造船025
  选择的方案必须能做到——陶谦好心办了坏事029
  选择应避免知觉偏差——孔明偏见识魏延032
  借力是人性的自然选择——火烧博望坡035
  要虚名,还是要实力——玉玺之争039
  第二章情商比智商更有效
  猜疑者作茧自缚——曹操多疑杀伯奢044
  怒气乃杀人一把刀——张飞因怒身亡048
  头脑清醒才有正确决策——徐庶糊涂一时052
  急躁、盲动非智者所为
  ——两个“耐性”挫败了一个“急性”055
  优柔寡断,机会丧尽——袁绍当决不决058
  必须控制虚荣心——关云长喜戴“高帽”061
  狭隘性格的悲剧——曹真、王朗之死065
  嫉妒是痛苦的制造者——周瑜妒火烧了自己069
  狂妄是一种情绪失常
  ——祢衡“腐儒舌剑,反自杀矣”073
  骚动心态,无助于事业——落凤坡庞统中箭076
  消极心态,无大出息——刘琮城丢人忘079
  恐惧心态使人缺乏生命力——阚泽献降书083
  强硬固执,事业之大忌——刘备一意孤行087
  管住自己的舌头——孔明安居平五路090
  第三章忍耐比恃强更强大
  忍让的结果是甜蜜的——刘玄德驻扎小沛096
  示弱比逞强更有力——刘备哭拜孙夫人098
  好事多磨——七擒孟获101
  容人之错——破袁绍曹操焚信106
  容人之仇——曹操容了张绣之仇111
  容人之异——耒阳县凤雏理事114
  容人之短——曹操杀蔡、张二将116
  容人之长——徐庶荐诸葛,诸葛荐庞统119
  锋芒勿太露——青梅煮酒论英雄122
  第四章思维比知识更给力
  不去应用,知识变不成力量——张昭自取其辱128
  不正确应用,知识变不成力量——马谡唯书失街亭131
  僵化思维的人不会正确运用知识——曹操败走华容135
  肤浅的思维使人愚蠢——张翼德长坂拆桥139
  思路是生存之路——司马懿不想进空城145
  好心未必有好结果——华佗之死150
  仅仅有传承是不够的
  ——姜维为何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54
  求异才能创新——以逸待劳破二袁158
  第五章适度比过度更如愿
  人死了,何谈成就大业——诸葛亮累死五丈原164
  管得太多,成效反而不好——诸葛亮事无巨细168
  过犹不及——六出祁山,九伐中原171
  柔力似弓——关羽强硬过度174
  端架子也须适度——诸葛亮的谈判观177
  话不在多,达意则灵——刘备白门楼十一字言180
  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小聪明过度184
  平衡即持度——孙权擅搞平衡术189
  批评也须讲分寸——孔明评法正193
  得饶人处且饶人——王允的悲剧196
  嗜好也须有度——典韦贪杯丧生200
  第六章人格比权势更有气场
  气场是怎么形成的——曹孟德励志励胆206
  感召力是如何建立的——孔明守信遣老兵210
  形象凝聚人心——曹操爱笑,刘备爱哭213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
  ——关云长单刀赴会217
  榜样的影响力重于言教——甘宁百骑劫魏营221
  肺腑之言情意深——孙权赞周泰224
  分析透彻才有说服力——孙权决计破曹操227
  忠诚为本——关云长挂印封金231
  公正才有威望——斩马谡与奖王平23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十八路诸侯讨董卓242
  参考文献244
  后记再读《三国》245前言《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三国演义》是史书、兵书、商书、人生之书。
  《三国演义》的故事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起于黄巾起义,进而引出了魏、蜀、吴三国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激烈斗争,一直到西晋为止。
  与其说《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还不如说它是一部兵书。罗贯中将古代的许多军事家、战略家的攻城掠地、伏险设防、远交近攻、合纵连横、迂回进退的韬略,融于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画卷之中。据说,明清两代农民起义军的将领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皆以《三国演义》的战案为埋伏攻袭的秘诀,往往行之有效,《三国演义》是他们指导作战的“玉帐**之秘本”。
  《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三国演义》是史书、兵书、商书、人生之书。
  《三国演义》的故事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起于黄巾起义,进而引出了魏、蜀、吴三国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激烈斗争,一直到西晋为止。
  与其说《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还不如说它是一部兵书。罗贯中将古代的许多军事家、战略家的攻城掠地、伏险设防、远交近攻、合纵连横、迂回进退的韬略,融于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画卷之中。据说,明清两代农民起义军的将领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皆以《三国演义》的战案为埋伏攻袭的秘诀,往往行之有效,《三国演义》是他们指导作战的“玉帐**之秘本”。
  商战与兵战有许多相似之处,只凭吕布那样的匹夫之勇不但难以胜敌,而且会连连败北。《三国演义》中的运筹帷幄、知己知彼、战略战术、选择战机,在商战中的决策、思维、计划、目标、用人、管理、经营、谈判、公关中不但得到应用,而且得到了发扬。把《三国演义》的谋略思想、管理方法、人品风格引入现代经营管理,是极为有益的。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一生酷爱《三国演义》,他尤其崇尚诸葛亮的人品与风格,对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有独到的研究。松下幸之助的经营之道,与《三国演义》大有关系。日本许多大企业在培训管理人员时,要求受训者必读《三国演义》,许多日本的企业家认为《三国演义》是他们的成功指南之一。
  《三国演义》更是一部智慧之书,不仅显出打仗的智慧,而且包含了经商的智慧、人生的智慧。
  《三国演义》中有小权谋,也有大智慧。诸如用谋施计,识谋破计之类当属小权谋,如一气周瑜的兵贵神速之谋,二气周瑜的公关之谋,三气周瑜的将计就计之谋,钟会伐蜀的一箭双雕之谋,陆逊假意恭关公的笑里藏刀之谋等,这些小权谋在书中极为明显,处处可见,但它们大多是一些思维技巧,难以统领人生,所以才称之为小权谋。
  读《三国演义》,*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大智慧,这种大智慧并非就事论事,而是经过对许多故事分析、综合、凝炼、升华而成。这种大智慧才是真正的人生大智慧、大觉悟、大道理。
  《三国演义》显出的大智慧,归纳如下:
  其一,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三国演义》中的众多人物都面临着选择问题。诸葛亮和陈宫都在选择职场,他们都很努力,但*终的效果大不相同。诸葛亮选对了职场,愈走愈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陈宫选错了职场,路愈走愈窄,*后走不通了。众多“三国”人物在选择这个问题上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通过这些经验、教训,《三国演义》的大智慧告诉我们:“天道酬勤”是国人的信条,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勤奋并未换来成功,好心并未换来好报。究其原因,没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是无法回避的因素。成就事业不但需要努力,还需要正确的选择:选择做事的方向,选择做事的观念,选择做事的方法,选择做事的心态,选择做事的“天时、地利、人和”。要遵循一定的选择原则和方法技巧,要用理智和思维选择,而不能“跟着感觉走”或“唯众从众”。
  其二,情商比智商更有效。
  一部《三国演义》,因不能控制感情而暴怒身亡的人物有许多位,给后人留下警示。一位是江东的孙策,人称小霸王,他只活了26岁。其实孙策正值青春年华,本不该命绝,就是因为少年气盛,易冲动又不会控制,终酿恶果。一位是周瑜。周瑜死于心胸狭窄,嫉妒心太强,又不能忍耐。诸葛亮抓住了周瑜的情绪弱点,“三气”周瑜。孙策、周瑜,其事业如日中天,命都没了,何谈事业。还有一位王朗,那么大的岁数了,竟不“耳顺”,死于羞恼,活活地被诸葛亮骂死。王朗之死,纯系心理素质太差,用现代语言将就是情商太低,而诸葛亮就是针对其心理特点,一击而中。还有两位,刘备和张飞,也因控制不住情绪而亡。
  上述《三国演义》几位人物之死,说明了一个小问题,欲成事业,欲有出路,仅仅凭高智商、高能力是不够的,还要看是否有较高的意志力、控制力,是否与别人和睦相处,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三,忍耐比恃强更强大。
  古往今来,忍者无敌的例子数不胜数。勾践忍辱负重,终于雪耻;蔺相如忍受廉颇的非难,传下将相和的美名;韩信忍胯下之辱,张良忍老人之傲,二人在汉初三杰中占了其二;刘邦在项羽面前一忍再忍,*后战胜了项羽;《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在战略上是忍让的高手。自桃园三结义后,刘备一直寄人篱下。先后跟随刘焉、卢植、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一直在“忍”。暂时的委曲求全,是为了渡过当时的逆境,是为了光明的未来。刘备忍受了孔明之“傲”,三顾茅庐,终以三分天下称王立业。东吴陆逊以忍的力量破了刘备的七十万大军。大凡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的人,忍耐都是他们一生的座右铭。忍者成金,忍者无敌。
  其四,思维比知识更给力。
  知识就是力量,但是若不用于实践,不用它做事,知识变不成力量。诸葛亮有知识,张昭也有知识。诸葛亮用知识借来曹操箭,借来东南风,造出木牛流马,发明了连弩法;张昭用知识谈天说地,天下事无一不晓,但他不去运用所学知识做一件事。知识不应束之高阁,运用才有力量。
  诸葛亮运用《孙子兵法》领兵打仗,马谡也运用《孙子兵法》领兵打仗。诸葛亮运用知识能打胜仗;马谡用同一种知识,却失了街亭,犯下大罪。所以,正确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怎么样才能正确运用知识呢?有怎样的思维能力,就有怎样正确运用知识的水平。诸葛亮是创造型思维,马谡是僵化型思维,二人思维水平不同,一到实际战场上高下立分。归根结底,思维比知识更有力量。
  其五,适度比过度更如愿。
  《三国演义》里有许多“过度”的人和事:诸葛亮的征战过度、包揽过度、劳累过度,刘备的固执过度,张飞、王朗、周瑜、孙策、曹真的嗔怒过度,杨修的小聪明过度,典韦、淳于琼的贪酒过度。这些“过度”,要么使这些人物丧命,要么使他们败业。
  人的一生中犯得*多且*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度,不要以为多干就好,一旦过度了、过火了便会弄巧成拙。所以,古人有“四不可”的教诲: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倘若将“四不可”变成“四可”,就过度了、过火了,就会犯错误。列宁说过:“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个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许多人为什么犯错误,就是因为多走了一小步。所以造词的先人把“过”与“失”、“错”连在一起,过失,一过就失;过错,一过就错。
  《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的前车之鉴警示我们,许多情况下,我们犯的错误,并非不干或干得少,而是干得太多、太快,心太急,走得太远,偏离了“度”。不足,尚可弥补;过了,再回来就难了。凡事都须把握住“度”才好,因为“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
  一些人是好心人,也非常努力,十分敬业,总想多干一点,干快点,但一旦过了度,不但不能如愿,反而酿成大错,离初衷愈来愈远。
  其六,人格比权势更有气场。
  汉末,群雄割据,但*后成事者仅有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这是因为他们的人格力量助他们成功。人格具有感召力量,刘备很长时间都是倒霉的时候,但手下人仍死死地跟着他。人格是一面旗帜,人格是人的形象。
  人格具有公关力量。关云长单刀赴会,孔明赴江吊周郎,有惊无险,靠什么?人格的力量。
  许多企业家拼命学习计谋,从《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中汲取谋略知识。其实小胜靠智谋,大胜靠人格。企业靠文化的力量统合人心,如果人格力量不够,那么文化张力就不够。统合人心要靠人格的力量。做企业的失败,其实是做人的失败。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人生大智慧,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相信读者在读《三国演义》时能够挖掘更多的智慧。所谓品读《三国》,不只是品读书中的字句,更是品读其中的人生大智慧。
  《三国演义》是永恒之书,因为它表现了人类精神与智慧的某些永恒内涵。
  本书由河南工业大学李文庠、马宁编著。
  编著者
  2015年12月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小企业一样有前途——诸葛亮的择业观
  人生如棋,虽然每一步都要走好,但开局几步极为重要,择业定位是开局的**步,是重要一环。择业定位一定要有智慧,且看诸葛亮择业定位。
  有人道诸葛亮本无意出山,是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他,他才答应辅佐刘备,其实并非如此。虽然诸葛亮在草堂门上也曾书写“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但是淡泊、宁静隐含着志向致远;虽然诸葛亮也曾作歌“南阳有隐居,高眼卧不足”,其实他心里并不平静,他早想入仕,干一番大事业,以实现他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帝王师的人生价值。不然,他也绝不会自比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名相贤才管仲、乐毅;不然,他也不会密切关注天下大事,从而清醒地判断天下形势作出“隆中对”。
  正因为诸葛亮有平天下的抱负,所以一定要为自己择一明主,以展现自己的才华。诸葛亮分析了当代群雄:北方的袁绍、袁术用人一向重名轻才,像诸葛亮这样没有名声、没有官职的年轻人,肯定得不到重用。许昌的曹操虽然爱才,但用人如器,又刚愎自用,生性多疑,且早有荀彧等人组成的人才群体先入为主,诸葛亮若投曹,绝不可能“人尽其才”。江东孙权爱才惜才,但是江东盛行“地方主义”,孙权所用谋臣多为江东人士,又多是孙坚、孙策留下的旧臣。诸葛亮这位外来的“和尚”在江东这座“庙”里未必念成“好经”,选来选去,刘备那里才是诸葛亮择业的**定位。
  表面看来,三顾茅庐是刘备热、诸葛亮冷,其实并非如此,只不过刘备热在明处,诸葛亮热在暗处罢了,刘备当然需要诸葛亮,苦苦等待见面的机会,心急如火;诸葛亮也需要刘备,但是要适当地端端架子。刘备帐前的关羽、张飞、赵云,都是骁勇无比的将才,但缺乏统帅。诸葛亮这位帅才在刘备那里可以大显身手。刘备待人宽厚,素讲仁义,有一个极好的“人和”环境,诸葛亮到刘备那里**无需承担在曹操那里的政治风险,也不至于受到江东的“内耗”和“排外”的威胁。况且刘备当时已走投无路,无基无业,所占弹丸之地又危在旦夕,刘备犹如一将死的病人,这就更激起诸葛亮这位治国“名医”的兴趣,只有救活垂死的病人,并且使病人身体健康,才能更显出名医回春之妙手。
  诸葛亮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首先因为他持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定位观。诸葛亮择业定位不追求大城市,“大企业”,许昌是东汉国都,曹操集团是“大企业”,诸葛亮不去,因为那里缺少自己的用武之地,在那里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诸葛亮的择业定位不追求物质待遇,江东乃鱼米之乡,诸葛亮不去,因为那里缺少“人和”的环境,不适合自己。刘表、刘璋、马腾、张鲁这些“中型企业”,诸葛亮也不去,因为这些“企业”病入膏肓,治不好了。刘备那里是个“小企业”,物质待遇低,工作又劳累,又濒临破产,风险性大,却偏为诸葛亮所钟情,因为这个“小企业”一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则此“小企业”经过治疗后大有前途,三则诸葛亮有扭亏为盈的“良方”。诸葛亮的择业观显示了他的深谋远虑。
  近年来,求职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有的企业僧多粥少,求职难;有的企业却粥多无人食用。由于国家机关的工作稳定,待遇优越些,所以很多人择业时**国家机关,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增长情况井喷,从区域而言,更多的人愿往大城市里面挤,往京、沪、广、深飞。相当一部分人亮出这样的观点:只要留在大城市,干什么活儿都行,工资少点也行。
  广大就业者不妨学学诸葛亮的择业定位观。把有利于发挥才智、体现人生价值放在择业的**,不要对所谓的“铁饭碗”及**、编制、大城市、待遇看得过重。“物以稀为贵”,永远是价值规律的不变法则,暂时待遇差,不等于永远待遇差,事在人为。诸葛亮奋斗几十年,帮刘备打下一片天地,自己也住上了丞相府。
  十年寒窗换得学业有成,谋个体面职业是许多人的憧憬,贫寒人家的孩子希冀“改换门庭”也属情理之中。但是大学生越来越多,“天子骄子”已风光不再,人人去争做白领,并不现实,于是有:北大学子卖肉,复旦学子养鸡、卖蛋,大学高材生从城里辞职回乡做职业农民,他们都可以成功,且可以成绩斐然,他们的行为,为众多求职创业者开启了另一扇门。
  离开断路
  ——愚忠陈宫
  若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路在脚下”这句话固然不错,因为走路靠脚,事业靠干,守株待兔是没有出路的。白天做梦,梦醒之后,依然一无所获。但是,走路并不只靠脚,还要靠眼睛识路,靠脑子找路,才有可能走正确的路,不至于空耗脚力而到不了目的地。
  为什么有的人的路总是走不通?非脚力不够,非不够勤奋,非缺乏信心,而是缺乏智力,缺乏眼力,陈宫就遇到这个问题。他选择了一条断路、死路,纵有天大的本事,还是走不通。
  曹操刺杀董卓未遂,慌忙出逃,被董卓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逃至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县令陈宫见曹操敢于为国除害,决定弃官与曹操一道回乡里,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
  曹操多疑,杀了好心的吕伯奢,又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之言作了杀人的理由。曹操这样的处世哲学,实在令人不寒而栗,陈宫乃正直之人,不愿与曹操为伍,星夜离曹而去。
  陈宫后来跟随了吕布,与吕布同时死在白门楼。吕布死于无谋无智,一意孤行,陈宫死于愚忠,明知走了断路仍不改初衷。
  吕布偏信陈珪、陈登父子,而陈珪父子正是刘备的旧部,二人是来卧底的。吕布在徐州,每当宾客宴会之际,陈珪父子必盛称吕布之德,陈宫不悦,告吕布曰:“陈珪父子面谀将军,其心不可测,宜善防之。”吕布怒叱陈宫曰:“你无端献谗,欲害好人吗?”陈宫自叹曰:“忠言不入,吾辈必受殃矣。”欲弃吕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
  吕布乃一勇将,有勇无谋,他不读兵书,不知方略,只凭赤兔马、方天戟东杀西拼。吕布自己无谋不说,还不肯纳谏,陈宫一而再、再而三地献计出击,吕布就是不听,非要坚守,终被曹操破城。陈宫有智有勇,又有人品,但跟错了人,又好钻牛角尖,认准了的事头撞南城也不回,明知“吾等死无葬身之地矣”,还不肯舍弃吕布,在白门楼临死前还认为跟吕布没有错。其实,凭陈宫的才智,不愿意跟曹操可以,那么跟刘备、跟孙权肯定会受到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能充分发挥出来。
  陈宫跟吕布,其实走的是一条断路,吕布早晚都得败,只不过是早败晚败而已。断路是走了一段后前方是悬崖峭壁,你不可为之。断路面前,莫钻牛角尖,莫逞“英雄”气概,迅速离开走不通的路。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没必要一次一次地头撞南墙。
  我们赞扬对事业的执着,但有些时候执着将导致失败,而适时放弃却可能走向成功。这时候我们就不能再执着了。再执着那就是死心眼儿了,该放手时就得放手。我们赞扬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但是要成就一番事业,放弃与锲而不舍并不矛盾,调整*初的选择并不一定意味着见异思迁,放弃无可挽回的事情并不说明整个人生事业从此黯淡无光。人应当拿得起,人也应当放得下。放弃,是为了更好更多地得到。只要果断放弃,才能将拿得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只有果断、迅速地止损,才能及早重打锣鼓另开张,及早把损失的成本补过来。
  走不通的路又有两种:一种是真没路了,另一种是只断了一段路。想方设法度过这一段,前方又出现了路。所以,断路当前要认真分析,看看是彻底断了还是虽然断了但过了这一段路还很长。彻底断了,打道回府;虽然断了但过了这一段路还很长,就要在败棋中寻找胜招。人生中有时会暂时经历一段坎坷,倘若人们认为断了出路,那可就名副其实地成了断路,这就同医学上有一种假死,形虽同真死一般,却还有救。如果断路只是一段坎坷,那么仍然有路可行。因为坎坷的前面可能有新路,损失中可能隐藏着盈利,黑暗中可能孕育着光亮,灾难中可能隐藏着机会,柔弱中可能孕育着刚强。
  倘若遇到的彻底断路,不必留恋过去所付出的努力,早撤比晚撤好。形成断路的原因很多,大多是外部原因,个人单方面的力量无能为力。例如,天时、潮流、趋势,我们挡得住吗?
  天时,是一个高度抽象、内涵丰富的概念。天时既包括自然界时光流转、气象万千,也包括诸多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发展规律、前进趋势。天时,既可以为人们开辟许多新路,又可以使人们原先走得好好的一段路成为断路。在天时面前,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天时,犹如浩瀚大海。面对波涛汹涌,个人的自主能力是有限的,选择的余地少得可怜,为了避免灭顶之灾,就要拼命地游,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大海。在天时面前,人们能够做到并且应当做到的是,顺应天时,走顺天时之路,离开逆天时之路,因为“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逆天时之路才是真正的断路。
  我们提倡个人奋斗,但是,个人奋斗一定要顺应天时,与时俱进。我们只能顺应天时,“见风使舵”,灵活调整,才能适者生存。当我们的路走不通时,与其匆忙地问自己“我们应当做什么”,不如停下来问“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选择时机,时机不到莫出手
  ——诸葛亮一气周瑜
  赤壁大战以后,周瑜和刘备都想取南郡。周瑜临江下寨,刘备也屯兵油江口,诸葛亮先稳住周瑜,声称让周瑜先取,如果东吴取不下城,他们再取。于是,刘备只在油江口屯扎,按兵不动。周瑜自信弹指间就可得南郡,对刘备屯兵根本不放在心上。诸葛亮对周瑜实际上是散布假象,行瞒天过海之计,等待取城的时机。
  且说周瑜与曹仁在南郡大战,双方互有胜负。后来,到底是周瑜计高曹仁一筹,设计将曹仁大军引出南郡,以伏兵大破曹仁。曹仁大败,前、中、后三军皆被冲散,曹仁想带着残兵败将返回南郡,却被东吴大将凌统截住去路,曹仁只得往襄阳而去。
  周瑜胸有成竹地率军回攻南郡,以为南郡已无多少曹军守城,取城已成定势。周瑜来到城下,忽见城楼布满旌旗,城楼上一将大声喊道:“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周瑜大怒,急令吴兵攻城,赵云命守城将士乱箭射下。
  周瑜攻城不下,于是派甘宁率数千军马取荆州,命凌统带数千军马攻襄阳,等这二城取下后再取南郡。周瑜正在调兵遣将,忽然探马来报说:“诸葛亮自得了南郡,遂用兵符,星夜诈调荆州守城军马来救,却教张飞袭了荆州。”此报刚毕,又一探马飞来报说:“夏侯惇在襄阳,被诸葛亮差人赍兵符,诈称曹仁求救,诱惇引兵出,却教云长袭了襄阳。”周瑜费尽辛苦,一无所获,却让诸葛亮抓住战机,不费大力,一夜之中得了三城,周瑜如何不气。
  诸葛亮一气周瑜,得了南郡、荆州、襄阳三城,一是使用了瞒天过海之计,以按兵不动的假象瞒住了周瑜;二是使用了无中生有之计,以曹仁兵符诳荆襄二城曹军出城,以便乘虚而入;三是使用了趁火打劫之计,趁曹操和孙权两家大军交战的混乱,以逸待劳,坐收渔翁之利。但是,如果没有抓住时机速战速决,这些计策也无用武之地,南郡早归周瑜,荆襄二城也会久攻不下,时间一拖下来,鹿死谁手就很难说了。
  军事家孙武曾言:“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孙子兵法》强调冲其虚,进攻敌人防守薄弱、兵力虚弱的地方。乘虚而入,可以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收获。两军交战,虚实则是相对而言,今日之实,明日可能为虚,今日之虚,也可为明日之实,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要想乘虚而入,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人进攻,才不至于贻误战机,稍有迟缓,就可能酿成大错。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时候你所遇到的机会是千载难逢的,错过这次机会就没有下一次了,这就是“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的道理。
  古代贤明的君王大臣的眼光永远盯着创业、守业、统一、称霸,但盯着是盯着,时机不到绝不出手,这就需要选择时机。为了实现目标,他们有的委曲求全,如卧薪尝胆的勾践;有的隐山隐水,不显露,不当出头鸟,如朱元璋的“缓称王”;有的割让眼前的利益,如诸葛亮割让三郡;有的使用韬晦之术,假装成庸庸之徒,如三年不鸣的楚庄王。
  打伏击的指挥员都知道,伏击的时间不可过早,要等大部分敌人进入伏击圈,己方能发挥出**杀伤力,才可攻击,否则会放跑敌人。
  懂市场的企业家知道,新产品本身并非财富。有的企业重视开发新产品,却误认为上市越早越好。其实,任何一种产品,不管它本身多么优异,如果出现在市场尚未被开发的时间,它的价值则等于零。上市要研究时机,上市以后要讲究合适的速度,即新产品的市场推进步调要与人们的需求协调一致。“以快制胜”是商战的战略之一,而不是全部。仅仅以快还未必制胜,更为关键的是把握好新产品上市的“时节”,即市场的时机定位。
  《菜根谭》认为朋友之间的交往要“自薄而厚,先严后宽”,即施人恩惠要先从淡薄而逐渐浓厚,假如先浓厚而后淡薄,就容易使人忘怀这种恩惠;树立威信要先从严而逐渐变宽,假如先宽后严,那别人就会怨恨你无情。无论先薄后浓,还是先严后宽,都必须把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交际原则,而且变化不要太快。
  时机对于人生决策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时机不到,就匆忙作决定,仓促行动是冒险之举;时机已经成熟了,却不识时机或拖延不决,优势也会变为劣势。把握时机,当机立断,则是胜利之本。
  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不是天不灭曹,而是孔明不灭曹
  自古道: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我们只有把应该放弃的坚决果断地放弃,才有可能是*后的赢家,放弃也是一种选择的思路。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周瑜、诸葛亮从水陆两路出击,设下十面埋伏。一路之上,曹操的兵将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孙刘联军的埋伏。行至华容道时,曹军人皆饥饿潦倒,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者中枪者勉强而行。衣甲湿透,个个不全,军器旗幡,纷纷不整。号哭之声,一路不绝。至此,曹操只有三百名疲惫不堪的兵将,此时正是擒拿曹操的绝好机会。诸葛亮只要想除曹操,十拿九稳。
  但是,诸葛亮却选择了放弃,“派”关羽把曹操放了。诸葛亮一生都在努力,同时又都在选择。首先,他选择明主,选择了刘备;而后,又不断地选择战术,是火攻还是水攻,是兵战还是心战。周瑜死后,他立即选择了冒风险过江,吊唁周郎,但是他的所有选择,*有深谋远虑的当属这次设计华容道放曹。此次,他选择了放弃。诸葛亮为什么不灭曹,因为灭曹会干扰总策划,妨碍总目标的实现。不仅如此,甚至还危及刘备集团的生存。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总目标就是刘、曹、孙先三足鼎立,然后再寻机一统天下。灭了曹,少了一个*强的对手,不是可以刘、孙两分天下,岂不比三分天下更进了一步,何乐而不为呢?其实不然,这只是一个空想。
  如果当时杀掉曹操,曹姓及夏侯氏的人势必要报仇雪恨。曹操在许昌、荆襄、合肥等地还有相当势力。倘若即刻点起二三十万兵马复仇,恐非难事。到那时,因为时过境迁,孙刘联军再难演出草船借箭、苦肉计、连环计、借东风的精彩大戏了。让你烧了一次,还能让你烧第二次吗?放了曹操,他当然也很想复仇,但余悸未了,总得要停歇一段时间再战。刘备和诸葛亮正好利用北方无战事这段宝贵的时间,养精蓄锐,作好充分准备去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当时杀掉曹操,除了刘备的大患,同时也除了孙权的大患,这样,孙刘两家便由同盟者变为敌人,两家之间的大战即可到来,这对在江南立足未稳的刘备极为不利。
  孔明选择了放曹,但仍派人在华容道截击曹操,这就更高明了,如果明令放曹,刘、关、张和诸将都不会理解;如果不派人在华容道埋伏,又显得失算,不像人们说的那么“神”。诸葛亮偏偏派义薄云天的关羽去华容道,等于向天下表明,我算到了,只是由于关羽的重义才未果,给自己料事如神的形象添加了光彩。
  诸葛亮选择放弃,充分体现了他为实现总目标,不计较一时得失、深谋远虑的战略思想。诸葛亮设计放曹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中,面对挑战和机遇,是舍弃还是角逐,需要慎重抉择,该出手时就出手,该舍弃时就舍弃,不能为了一棵小树而舍了一片森林。
  舍弃所遵循的也是价值原则。“舍弃”是手段,“获取”才是目的,所以遵循的仍然是“趋利避害”的原则,只不过不是急功近利而已。舍弃的是次要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而获得的却是主要的、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有舍弃局部,才能保存整体;只有舍弃近利,才能生存发展。
  舍弃是一种大智慧,这种智慧来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知识、方法和能力的结合和互相转化的结果。舍弃时有意识的主动行为,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智慧。
  并非执着者一定能够成功,许多时候,放弃却走向了成功。
  古罗马有一则寓言:有两条河流从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穿过山洞,*后到了沙漠的边缘。其中一条河说:“我一定要流过去,找到大海。”另一条说:“不如回去再等机会吧,如果前进,我们可能走不出沙漠就干涸了。”结果一条河执着地前进,干涸在沙漠里。另一条河则回到了源头,等待良机,流入了大海。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也不一定非得在某年某月必须实现,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碰南墙才回头。
  舍弃常常是一种痛苦的选择。东北狼一旦被猎人的铁夹夹住,便会自己把所夹的那条腿咬断逃生,凭着这种痛苦而果断的“舍弃”,保存了生命。欧洲**,一窝只生两只幼鸟,但有时仍然食物不足,于是强壮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穴摔死在岸下。**妈妈别无选择,只有容忍这种残酷的“舍弃”的现实。阿西莫夫曾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和教学,他发现自己有创作科幻小说的才能,在对自己进行冷静客观的分析后,他毅然告别了大学课堂和实验室,专门从事写作,阿西莫夫当时选择舍弃自己朝夕相处的实验室和讲台,内心无疑是痛苦的,但正是因为他挺住了一时的痛苦,而后才成就了大业,一生创作了48部科幻著作,成为世界上*负盛名的科幻小说家。舍弃有时很痛苦,但如果不能忍受一时之痛苦,就有可能招来终生的痛苦。
  人的一生,是“取”与“舍”的一生。“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种智慧。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
  人初生时,只知取。除了取得生命,更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长;取得知识,以求完善。长大以后,则要有取有舍,或取熊掌而舍鱼或取利禄而舍悠闲或取权位而舍其他。至于老了以后,则愈要懂得舍。不知舍、不服老的人,常常把老本也赔了进去。
  刘向《新序》记载,有人送鱼给郑相,郑相不受,左右问他:你不是**吃鱼吗?干吗不要?郑相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不能要这个鱼。要了这个鱼,就因受贿而失去了官禄,以后再也吃不到鱼了。而不要这个鱼,保住了官禄,我可以一辈子食鱼。原文是:“受鱼无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这个郑相,可以说是位清官,然而他之所以当清官,并不是出于什么感人肺腑的理由,也没有表现出什么高风亮节,他完全从维护个人利益出发,辩证地分析了当清官要比当贪官更获利的道理。即,受贿本来是为了满足欲望,但结果却恰恰为了满足小欲望而失去了大欲。而廉洁却因为拒绝小欲而保住了大欲。郑相不受鱼的故事中有一个“取”与“舍”的辩证关系。
  什么都不放弃的人,很容易被人理解为斤斤计较;什么都放弃的人,往往又被人指责为缩头乌龟。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每种舍的后面都可能潜藏着取,如果失去的是虚假,可能因此而得到真诚;如果失去的是近利,可能因此而得到成功;如果失去的是浅薄,可能因此而得到深刻。那么,该失则失,该舍则舍。
  每种取的后面都可能潜藏着舍,如果为了金钱而失去了健康,为了取得事业成功而失去了家庭和谐,为了取得利益而失去了人格,为了取得荣誉而失去了正直,为了取得欲望而失去了自由,为了取得近利而失去了长远的目标,均得不偿失。
  大智若愚
  ——司马懿选择示愚
  魏主曹睿病危,托孤于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二人扶太子曹芳即皇帝位。曹爽乃曹真之子,系曹氏宗族,拥有兵权。曹爽亦是司马懿的政敌,他深知司马懿功高德重,对司马懿一直小心提防,不敢有丝毫懈怠。司马懿此时已推病不出,二子亦皆退职闲居,曹爽对司马懿仍不放心,但不知司马懿虚实。
  一日,魏主派李胜为青州刺史,曹爽见是个机会,令李胜以辞行之名探司马懿虚实。司马懿老谋深算,岂能不知李胜辞行之意。于是,他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而坐,又令两个侍女搀扶。他装痴卖傻,眼光痴滞,装聋作哑,口中语无伦次。侍女喂他喝汤,汤从嘴角流出也不知晓,乃作哽咽之声曰:“吾今衰老病笃,死在旦夕矣。二子不肖,望君教之。若见大将军,请他今后多关照二子。”言毕,倒在床上,声嘶气喘。李胜回报曹爽,细言其事。曹爽大喜曰:“此老若死,吾无忧矣!”
  曹爽以为司马懿病得不轻,人已经傻了,再有能耐也使不出来了。从此,不再把司马懿当作对手。司马懿终于在一天,当曹爽及其兄弟亲信放心大胆地出城打猎时,在城内发动了政变,除了曹爽,至此,魏主政权归司马氏。
  司马懿向曹爽“示愚”。司马懿大智若愚,善于藏拙,善于保护自己。大智若愚,既有大志,又不露锋芒,生存和发展环境平和,大智若愚的人大多事业有成。他们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大智若愚”中的“愚”有几种形式:
  其一,糊涂。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郑板桥所指的糊涂不是脑子里似一团乱草,那是愚昧无知,郑板桥所指的糊涂是在是非、名利面前不争,不计较,虽一副“愚”相,但人生有大发展。“糊涂”就是清醒。
  其二,浅薄。
  对于科学发现、真理探究,看问题应当深刻一些,尽量把事情看透一些。对于为人处世、人际关系,看问题应当浅薄一些,尽量把事情看淡一些。为人处世思想倘若太深刻了,曲高和寡不说,别人也会觉得你“可怕”,会处处防着你。对于我们身边的无关紧要的小事,看得太透,于人于己都不好。
  其三,无知。
  在为人处世方面,知道的事并非越多越好。知道的事多了既是个负担,又是个隐患。
  其四,自污。
  俗话说:出墙的椽子先烂。人怕出名猪怕壮。人的显赫有时会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在没有必要张扬时,还是隐匿一些的好。自污是一种隐匿,往自己头上泼脏水,以使自己不落入险境或脱离险境。战国时身居险境的孙膑,《水浒》中在江州写反诗的宋江,为了免遭杀身之祸,都曾搞过自污的诈术,装疯卖痴,胡言乱语,以自污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保住了自己的前程。孙膑后来大破魏军,宋江后来在梁山泊当了“一把手”。
  其五,示弱。
  示弱是人处于劣势时保存自己、发展自己的有效手段。人有哲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乌龟也有哲理:当处在险境的时候,先把头缩进去,只要脑袋不被砍掉,就会有出头之日。人的低头,龟的缩头,均为示弱。我是弱者,我是哀兵,你总不能以强凌弱吧。
  世上常有一些精明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精明反被精明误。曹操手下的杨修,孙权帐下的诸葛恪,都是高智商的才子,口才极佳,思维敏捷。但是,杨修锋芒毕露,尤喜在军机大事上面卖弄小聪明,轻率不慎,终被曹操斩首。诸葛恪过于自负,刚愎自用,*终为东吴另一权臣孙峻所杀,结局可悲。
  大智若愚者,以愚保智,以无用之相保有用之身,外愚而内慧。
  选择两全的方案
  ——吕布辕门射戟
  袁术欲攻刘备。袁术认为刘备屯军小沛,虽然易取,可是吕布虎踞徐州,恐怕吕布救助刘备,于是送给吕布20万斛粮食,以稳其心。袁术派纪灵为大将,统兵数万,进攻小沛。刘备因小沛粮寡兵微,无力抵敌,就写信给吕布,请吕布出兵救援。吕布权衡利弊,认为刘备在小沛并不能构成对他的威胁,但是倘袁术灭了刘备,必然北连秦山诸将攻击吕布,使吕布不能安枕,所以决定援救刘备。
  纪灵得知吕布领兵来救刘备,急令人致书于吕布,指责他不讲信用。吕布既想救刘备,又不想遭到袁术的埋怨,就生出一个巧计。吕布让人到纪灵、刘备寨中,请二人赴宴。刘备先到,纪灵后到。纪灵下马入寨,见刘备在帐上坐,大惊,抽身欲回。吕布向前一把扯住,如提小孩一般拉回纪灵。纪灵问:“将军欲杀纪灵耶?”吕布曰:“非也。”纪灵又问:“莫非杀刘备?”吕布回答也不是,并接着说:“刘备乃我的兄弟,今为将军所困,故来救他。我平生不好斗,只好解斗,今天为你们两家说合。”纪灵问有何解法,吕布曰:“我有一法,从天而决。”
  吕布让人取出方天画戟,提戟在手曰:“我劝你两家不要厮杀,尽在天命。”令部下接过,去辕门外远远插定。吕布对刘备、纪灵二人说:“辕门离中军有一百五十步,我若一箭射中戟小枝,你两家罢兵;如射不中,你们各自回营,安排厮杀。”纪灵心中暗想:戟在一百五十步之外,安能便中?且落得应允。待其不中,那时凭我厮杀。便一口许诺。刘备也同意此法。
  只见吕布挽起袍袖,搭箭扯弓叫一声:“着!”一箭正中画戟小枝。帐上帐下将校齐声喝彩。吕布呵呵大笑,掷弓于地,执纪灵、刘备之手曰:“此天令你两家罢兵也!”纪灵已经许诺,又害怕吕布,只得退兵回淮南。
  人道吕布有勇无谋,其实愚者千虑,也有一得。吕布此次辕门射戟,毫不费力地退了纪灵大军,可谓极高超的智力公关术。辕门射戟为什么成功,就因为吕布有弄巧的把握:首先以臂之神力像抓小孩一样地拉住纪灵,给纪灵一个下马威;随后假借“天意”射戟,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果然一射便中。吕布辕门射戟的效率可谓极高,只射了这么一箭,便中了三雕:退去了纪灵大军;帮助了刘备,也就是帮助了自己;还白白得到20万斛粮食,又不失信用。
  做一件事有正面的影响,也难免会有些副作用,有人一句“难免”了之,有人却想办法把副作用降到**程度,尽可能做到两全其美。吕布面临选择,**条路出兵帮助刘备,可是失信于袁术,本来吕布在天下的名声就不怎么样,若再失信就更难堪了。第二条路坐视不管,刘备的小沛失了,袁术直接威胁到吕布的徐州。于是,吕布选择了第三条路,利用公关术,谁也不得罪,自己既得了便宜,又绕过了险情。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也做到了两全其美,在和风细雨中,不伤和气,不留后遗症,解决了棘手难题,可谓高明。宋太祖对功臣优容之,同时又远之以政,既善待了功臣,又维护了中央权威。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给《中庸》作注时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
  国内有则谚语:话不能说满,事不能做绝。
  许多努力工作的人们,做事经常犯顾东不顾西、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毛病,按下葫芦浮起瓢,使自己的努力在效果上打了折扣。目的虽然实现了,但留下后遗症一大堆。
  我们不能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造成新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泰晤士河两岸的一些工厂,为了减轻大气污染,采用了用石灰水吸收废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办法。但是,大气污染的问题解决了,却又带来了新的问题。结果,形成了硫酸钙排入河中,造成了水污染,这就是后遗症。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运用系统方法处理问题,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治理,并且把“三废”消灭在生产过程。
  世界上**台冰箱是法国人凯莱斯特发明的,他使用的制冷剂是无毒的氨气,氨虽无毒,但有一股刺激性臭味,一旦漏出,臭气熏天;氨又有较大的腐蚀性,而气体压缩机经不起腐蚀,要经常修理。制冷的目的虽然达到了,但问题多多。后来,人们采用了氟利昂作为制冷剂,它具有无毒、不燃、易压缩的优点。可是,氟利昂的大量排放,会大量吞噬臭氧层,破坏力惊人,后遗症更大。于是,人们研究了无氟制冷剂,既实现制冷目的,又不污染环境。
  有的人为了实现人生旅途中的某一个目标,不顾其他。例如,以长期透支生命去赚取财富;以淡漠人际关系孤军追求事业,重事业、轻家庭而导致家庭破裂;重子女学习成绩而忽视其人品、人格的培养。有的人因放不下到手的职务、待遇,整天东奔西跑,吃喝送请,荒废了业务和正当的工作。有的毕业生择业只图眼前条件优越,不管是否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是否能学技术、长本事,几年过去了,专业荒废不说,其他方面也一事无成。
  我们不能因开展批评而留下许多后遗症,而让受批评者脸面全无,灰心丧气,抬不起头来,批评过后,要恢复被批评者的脸面,帮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我们不能为了赢得领导好感而忽略了同事之间的关系;不能为了照顾一部分人的利益,却损伤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不能因为工作而忘记了为父母尽孝;我们不能为了张扬个性而得罪身边的人。
  做事两全其美是可以做到的。做一件事不能仅想着所做的这件事,还要想到与此事有关联的其他事,想想这件事做完之后有没有后遗症,有没有副作用,如果有的话如何去调和,尽量把不利影响降到**限度,这就是系统优化观点。治疗某一种病不能只想着把这种病治好就行了,还要做到尽量不伤害其他的器官,尽量不留后遗症,尽量不破坏生理平衡。批评他人尽量做到不伤人自尊,表扬他人尽量做到让其他人心理平衡。发展生产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不应当贻害子孙,不应当吃子孙的饭,抢子孙的资源。做事万万不可顾此失彼。
  





上一本:每天读点情绪心理学 下一本:看人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三国的人生智慧课的作者是李文庠 马宁,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