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人气的资深心理学家、百万册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武志红的经典作品。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自我成长和真爱,总是互为镜像。当你越是成为自己,爱就越容易出现;爱累积越多,你越容易成为自己。武志红说,这本书可以当做我的**本书来读,其中的《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讲的是*基本的理论。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爱是我们深层的渴望,但为何越爱越孤独?对这个永恒的人的困境,作者深具洞察力,洞悉孤独感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帮助我们对自我、对情感模式有更多的觉察,打破自恋的幻觉,看到关系的真相。 ◎《为何家会伤人》:读者称本书为“极具思想性的家庭关系指导书”“内心成长的一本好书,和谐家庭的圣经”。细致入微地揭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解读你我的情感模式,认清病态家庭的前因后果,建立健康的家庭心理,帮助为家所困的人们重新找到自由与幸福。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阻碍我们成长的不是因为自身的不完美,而是我们不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本书走出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向,告诉读者,悲伤、愤怒、内疚、恐惧等“负面”情绪等在成长中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拥抱痛苦和不完美,是成为自己的必经之路。 本书简介: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 为什么说大多数心理问题的内核都是爱的缺失? 为什么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 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相处形成的关系模式、心理模式,是我们人格的基础,就像是新出厂的电脑装上了一套操作系统。 如果对自己的“操作系统”不了解,外界来什么刺激,我们有什么情绪,做出什么反应,自己往往都意识不到。于是,我们被同一套心理模式所左右,不断重复一些幸福或苦难,人生就像是一个个轮回,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对自己的心理模式有了深度了解,对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做出回应,生活就有了自主选择的色彩。当我们为自己的一切做选择时,就是在成为自己,自我实现。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家是港湾,可为何家会伤人? 爱意味着融合,可为何越爱越孤独?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都渴望与别人相爱。如果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 但很多时候,这种渴望背后的潜台词是:因为我爱你,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要按我的期待去回应,去做事。而所谓的“好的方式”则常常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在这种逻辑下,相爱便成了强加,成为控制彼此的战争。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都渴望爱,都爱过,然而,要命的孤独感却纠缠着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亲密关系成为咫尺天涯。 作者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揭示了如何打破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那堵自恋的墙,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结束权力与控制的隐秘游戏,让真爱和自由重新回到家人、爱人之间。 《为何家会伤人》 经典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的全新升级版。该书出版七年来,在读者中引起持久的震荡,好评如潮。在本书中,作者作了全新的修订,并新增六万字内容,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作者用最温暖有力的文字贴着当下读者的心,凭借十年行业经验,带领为家庭关系所困的万千读者一起踏上自我治愈与寻求幸福和自由的旅程。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一直以为一些负面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是不完美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们。 作者从新的角度、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这些坏情绪,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和正面意义。这些情绪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而且这些情绪并不是我们的敌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接纳它们,并要感谢它们让我们越来越坚强,体验更多生命的无限精彩。 作者简介: 武志红 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深度剖析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典型现象,他的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百万册。 目录: 序言:成为你自己1 Part1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定律一:成为自己003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007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010 定律四:多一只心灵之眼,看破关系的迷雾018 定律五: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033 定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046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057 Part2人的命运为什么会轮回 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嘉奖?069 不含诱惑的深情081 谁制造了乱世佳人的宿命089 再劫面包店——未被实现的愿望的诅咒096《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目录: Part1 拆掉自恋的高墙 我们心中都有一堵超级自恋的墙003 远离你自我实现的陷阱012 我们都是受虐狂吗?022 我们为什么爱评价?036 尊重你的选择,走出自恋幻觉048 Part2 为何我们越爱越孤独 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上)063 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下)075 最远的距离是咫尺天涯087 过火的自信=自卑?093 优秀的女性为什么怕成功104 Part3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低挫折商是怎么被炼成的117 她好乖,但好可怜126 他们为什么好吃132 非黑即白:3个月婴儿的游戏141 人善被人欺!为什么?153 Part4 故事是追寻现实的载体 爱的炮灰—《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65 天才为什么自甘堕落175 永远保持一颗柔软的心188 多少感情因逃离孤寂而生?—《逃离》读后感201 没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羞愧205 感情寂灭的一代宗师208 阿凡达:一个回不去的童话?212 蝙蝠侠的俄狄浦斯情结222 每个人都以为他的逻辑是正确的225 如何在自我与现世间达成一个平衡?237 雨果的“悲惨世界”243 《为何家会伤人》 目录: Part1: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认识恶习:它一定曾让你获益 带着心理问题积极生活 心灵成长书吧:《克服焦虑》 Part2: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每一次磨难都是生命的财富 越控制,越失序 对抗痛苦才是痛苦主源 越快乐,越悲伤? 超越挫折:变逆境为机遇 心灵成长书吧:《体验悲哀》 Part3: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 愤怒:你的力量之泉 向创可贴式的爱说“不” 如何与传销者谈话 “走饭”之死与快乐王子的“铅心” Part4: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 从承受内疚开始 你的欲望不是罪 自卑,只是因为缺乏爱 心灵成长书吧:《女心理师》 Part5: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 无需战胜恐惧 好好活着是最好的想念 人生为什么会轮回? 温柔地对待你的疾病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 心灵成长书吧:《关于坏人我们需要知道的一切》 Part6: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 在关系的镜子前审视自己,理解自己 关上车窗,关上心房 我们为什么需要崇拜谁? 心灵成长书吧:《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Part7: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 学会接受自己 宽容自己,才能宽以待人 让你的身心重归流动 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结语:给自己一个仪式,开始一段征程 你为什么太在乎他人的评价 读大学时,和一个朋友曾经有过这样的对话: 她问我:“你难道不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你自己吗?” 我反问:“我知道我是谁啊,干吗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于是,我们俩都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彼此。她第一次发现,原来还有我这种很少把别人评价放在心上的人,我也第一次发现,原来还有她这种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人。 后来,我逐渐明白,像我这样的人真是有点像外星人,而像她那样的人在我们的文化中则占了大多数。 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帕翠斯·埃文斯说,爱控制别人的人有一种奇特的逻辑——我知道你是谁,而你不知道你是谁。 那位强迫孩子继续吃饭的父亲,他认为他知道孩子该吃多少,而孩子自己不知道该吃多少。 我那位导演朋友的奶奶,也一样认为她知道孙子该吃多少,而孙子是不知道自己该吃多少的。 正是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下,而没有像巴菲特父亲那样的人叮嘱我那位好朋友“尊重自己的感受”,她会形成这样的逻辑——“我不知道我是谁,所以我要通过别人对我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如果你也有这种逻辑,我可以断定,在你小时候,在你家中,一定有很多亲人会持有这种看法——他们知道你这个孩子是怎样的,而你不知道。 持有这样的看法关键是为了引出后面的一个结论——所以你要听我们的。 所幸,在我家中没有人对我灌输这样的观念,相反,我父母从来不会干涉我的判断,他们非常尊重我的感受。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只爱吃面而不爱吃菜,尤其是饺子。结果,我父母不强求我吃饺子,尤其是那几年过年的时候,我父母和哥哥姐姐吃饺子,却另外专门给我做了一份面片。 还记得小时候看蚂蚁搬家,不知道怎么就来了兴致,可以蹲在地上连续看三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蚂蚁搬家。父母完全没有管我这种怪事,绝对不会对我说,你怎么这么怪呢,别人家的孩子才不会做你这种傻事;或者说,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去做点正经事! 因为这样的童年经历,我的感觉没有被破坏,所以我做什么事情都有清晰的立场,而这些清晰的立场,都是建立在我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之上。也因此,我自然地不把别人对我的评价当回事,倒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个性。 我想,正是因为我这种性格,我基本上是干一行爱一行,很容易做随便什么事情就上瘾。因为,当自己与某一事物的关系没有受到别人的妨碍时,那种全身心投入做事情的感觉实在太好了,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奖励。 因此,我读书时除了英语,每一科都蛮喜欢的,而每一科都考过全班最高分,乃至文理分科时我很痛苦,我不希望分科,而希望所有科目一起学。 在我收到的两万多封读者来信中,估计有约三分之一是中学生写来的,他们很多人都谈到了自己的一个特点:喜欢一个老师时,这门课成绩就很好;不喜欢一个老师时,这门课成绩就差很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不是发自内心,而是来自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当老师喜欢他们时,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很高,这带动了他们的成绩上升;当老师不喜欢他们时,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变低,这导致了他们成绩下降。 这种情况在我身上从未出现过,我可以很喜欢一个老师,但那门课的成绩就是不行,譬如英语;我也可以非常讨厌一个老师,但那门课的成绩就是强,譬如小学时有三年时间我非常不喜欢数学老师,但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我的自我价值感是发自内心的。我热爱一件事,投入地去做这件事,这会给我带来巨大的快乐,这个快乐本身会驱动我继续投入到这件事中。别人的评价基本影响不了我做一件事的热情。 看起来,我具有一个优点——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其实,这个心理素质是父母给我的。尽管我在农村的父母不会像巴菲特的父亲那样告诉巴菲特——尊重你自己的感受,但他们用行动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很少影响、评判更不用说否定我的感觉,这让我的心生出了茂盛而庞大的根系,可以在任何我喜欢的一件事上紧紧地抓住大地。 本来,这是理所当然的。只要父母不去太多地干涉孩子,那么孩子自然就会成长为非常有感觉的人。但是,现实情况下,有这样的父母成了一份难得的幸运。 从小到大,我既没挨过父母的打,也没挨过父母的骂。仅仅有一次,父亲在做农活时对我说了一句重话,我还哭着回去找母亲告了状。 本来,我觉得这很平常,但经过1992年开始学心理学到现在的这段时间,我最终才发现,这样的经历实在是一份巨大的馈赠。 如果将本小节概括为一句话,我想说,假若你很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你成长的历程中形成的。现在就去检视一下你的成长历程,这会帮助你从别人的评价中解脱出来,从而投入地去做你喜欢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