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畅销书《摇摆:难以抗拒的非理性诱惑》(SWAY,合著)作者罗姆·布莱福曼又一力作。作者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家,他从研究角度、用真实案例一一解开成功的密码,让人清楚看到反败为胜者的6大驱动力。书中有大量真实、激励人的案例,又有专业而严谨的临床实验,让人信服,引人深思。 本书简介: 通常人们都认为,大多童年贫困、家庭破裂、失业无助、突临厄运等遭遇艰险、不幸的人,人生将会很糟糕,然而,心理学家经过漫长而又大量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一认知被一次次推翻,有相当比例的人,在看似必败无疑的时候,一举战胜困难获得非凡的成功。为什么有些人能逆袭飞扬转败为胜,有些人却成了逆境的牺牲品?那些被认为注定要失败的人,是如何转败为胜的?他们有无共同点?你我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是哪些核心素质助力失败者超越了自我设限?临床心理学家罗姆·布莱夫曼通过长期的研究和考察,并结合真实的案例,总结出了隐藏在逆袭成功者背后的6大驱动力:聚焦内在、追寻生命的意义、百折不挠、性格平和、幽他一默、寻找导师。你不必向困境低头,只要透彻理解并娴熟运用这些原则,你就能更好地面对挫折,战胜逆境;不论它们来势汹汹多么可怕,你都能成功地穿跃黑暗的隧道,从另一端冲出来,开始焕然一新的生活! 作者简介: 罗姆·布莱福曼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临床心理医生。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教授个人成长课程。他的心理学和个性成长课程曾获得大奖。现在他拥有一家高级私人心理咨询室。著有《峰回路转》,曾与著名管理思想家奥瑞·布莱福曼合著有畅销书《摇摆:难以抗拒的非理性诱惑》(SWAY)及《亲密:瞬间吸引的隐秘力量》等。 目录: 前言1.穿越黑暗隧道2.聚光灯效应3.构建生命的意义4.矢志不移5.性格决定命运6.幽默:对抗逆境的法宝7.导师的重要性8.付诸实践后记致谢前言 前言 我总是从他人的职业中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一名足球教练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一位古生物学者呢?一位动物饲养员呢?幸运的是,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和作家,我有机会了解这些职业背后的故事。几个月前,我和一位紧急医疗技术员(他们不愿被称之为救护车司机)交谈,他向我倾诉了一件他无法忍受的事情:摩托车司机通常抢他的道。他带着无可奈何的沮丧神情解释说:“仅仅因为我的汽笛没有鸣叫,灯光没有闪烁,并不意味着我的后座上没有病人。”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我采访了一位投资银行家,他讲述了自己对银行业的观察。最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在人们进行投资选择时,“随众心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 前言 我总是从他人的职业中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一名足球教练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一位古生物学者呢?一位动物饲养员呢?幸运的是,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和作家,我有机会了解这些职业背后的故事。几个月前,我和一位紧急医疗技术员(他们不愿被称之为救护车司机)交谈,他向我倾诉了一件他无法忍受的事情:摩托车司机通常抢他的道。他带着无可奈何的沮丧神情解释说:“仅仅因为我的汽笛没有鸣叫,灯光没有闪烁,并不意味着我的后座上没有病人。”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我采访了一位投资银行家,他讲述了自己对银行业的观察。最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在人们进行投资选择时,“随众心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在高中一样,倘若你属于某个小圈子,你的建议就会被认真采纳,即便事实和数据并不支持这些建议也没关系。然而,如果你不在其中,你提出的任何警告都会被礼貌地拒绝。”这位投资银行家认为,这种风气导致人们做出糟糕的投资选择,促成了资本的彻底垮台。尽管我非常享受从其他各个领域中学习,但是我真正的兴趣还是心理学。这个领域相对年轻,我们的大脑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这里面还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迄今,心理学家已经做了许多的实验,让我们得以了解大脑工作的某些方式,以及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行为。我相信,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了解我们自身。从心理学这门学科,我了解到,人类具有无限的力量,能够从挫折和逆境中重新振作起来。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经历过难以想象的困境,但是最终找到一条治愈之路,战胜了这些困难。他们在逆境中坚持不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在人类心智中,这种战胜厄运、获取成功的能力是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在心理学这个领域,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鲜有人能够真正战胜自己的命运。心理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在病理学研究方面,却忽视了最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克服重重人生厄运,展现出令人惊异的韧性。在本书中,我考察了人们在克服逆境这个阶段所发生的事情。为什么有人在逆境面前反而更加坚强?那些在绝境中反败为胜的人究竟哪里与众不同?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有没有一些核心素质能够推动我们超越自我设定的局限?当周边的一切都在把我们往后拉时,我们如何能够坚定不移?本书试图为您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从商场到战场,这本书将带领你认清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这是我近20年来读过的最激励我的书之一。——汤姆·拉斯,《力量寻找者2.0》作者这本书将改变生命。——约翰M.高特曼博士《婚姻经营的7大原则》作者(合著)家 6. 幽默:对抗逆境的法宝 1990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勒格尼学院,三位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实验,让参与实验的53名大学生吃惊不小。在这项实验中,每一位前来参与实验的受试者都会见到一名研究助手,后者要求受试者坐到一个大数码屏幕面前,并给他/她带上电波接收器。安装好电极装置后,他们被告知,他们面前的数码监控仪将会显示倒计时,从12分钟开始,当时间倒数到0时,每位受试者将会受到一阵强大的电流冲击。在等待的过程中,参与者每隔30秒都要在1-10级的标度上汇报自己的焦虑水平。为什么心理学家要让这53位大学生接受电流冲击呢?从表面上来说,这些学生被告知,这是要检测一项与大脑颞叶有关的心理学理论。然而,这仅仅是表面的说法,当然,学生们并不知道内情。设想一下,你孤独地坐在屏幕前,身上连接着电极,准备接受一阵强大的电波冲击的情景。你能够想象得到焦虑感不可避免地上升。(研究人员告诉他们,不管何种原因,他们随时可以退出,而不必受到任何负面影响。但没有一个学生退出实验。)每个人都被安上了电极,了解倒计时规则,正在准备与电流相遇的那个不甚美妙的时刻到来。但在倒计时开始之前,研究人员随机挑选了三分之一的受试者,要求他们戴上耳机,在实验过程中听取搞笑短剧的一段录音。另外一组学生也被随机挑选出来,他们听取一段不同的录音,是地理教科书上关于火山的一段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尽管有关火山的描述非常精彩,如果有选择权的话,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幽默段子而非地理课本。尽管如此,地理教科书上的内容还是提供了美妙的消遣,分散受试者对倒计时和电波冲击的关注。其余学生则没有任何听觉上的享受。他们呆呆地盯着数码倒数屏幕,每隔30秒就汇报他们不断上升的焦虑水平。在倒计时开始之前,所有学生都表现出了紧张。那些无录音可听的学生(控制组)平均焦虑水平是2.8,地理组的学生平均焦虑感是2.5,而那些听喜剧小品的学生平均焦虑值是2.0。也就是说,在倒计时开始之前,这三组学生的焦虑水平就已经有了差别。在接下来的几分钟,所有的受试者都注视着倒计时屏幕,并记录他们的焦虑水平。时间在倒计时钟上无情地流逝。九分钟后,控制组学生的焦虑水平比倒计时开始之前高出一个百分点,地理组学生的焦虑水平也在上升,而幽默组学生的焦虑水平仍然徘徊在此前较低的基线处。在电波冲击90秒之前,焦虑水平迅速上升。控制组学生的平均焦虑水平为5.1。地理组的学生是4.4。值得注意的是,幽默组学生的焦虑水平维持在2.7,与之前没有太大差别。这些数字表明了巨大的差异。当没有录音可听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不安时,聆听喜剧的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心烦意乱。显然,聆听搞笑短剧的学生并没有像他们的同伴那样经历同样的紧张和不安。在那个重大的时刻即将到来之际,控制组学生的紧张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的焦虑水平冲到了6.0。地理组的学生紧随其后,也达到了5.7。很明显,关于火山的描述对缓解他们的压力无济于事。幽默组的受试者也开始表现出了不安,但是他们的焦虑水平比起其他两组来说仍然是很低的,平均值为4.5。当倒计时最终到达0,所有的实验参与者都眉头紧蹙。他们等待电流通过全身。然而什么都没有发生,根本就没有什么电流。原来,心理学家并没有打算用电流去冲击学生。电极装置仅仅是个幌子,而由实验诱发的焦虑是真实的,为的是帮助研究者收集数据,测量幽默对于压力带来的焦虑所起到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科学家早就了解幽默的积极作用。你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当你大笑时,全身的肌肉放松下来,血压下降,呼吸平缓,甚至疼痛耐受力都增强了。甚至在某些特殊的环境,幽默就相当于救命工具,保护我们免受伤害。你可能会认为,在饱经折磨的牢狱生活中,幽默并非战俘关心的首要问题。然而,琳达·亨曼却发现情况刚好相反。亨曼采访了一些越战战俘,发现幽默在帮助他们克服困境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亨曼解释:“幽默非常重要,他们甚至甘冒遭酷刑的风险,隔着墙壁给另外一位需要安慰的狱友讲笑话。”这些士兵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幽默似一道保护屏障,能够抵御逆境的撞击,让人心情舒畅,提升心理幸福感。一名战俘被单独监禁了数周。他仍然记得那一天,他重新发现了幽默的力量。透过墙上的一个小洞,这名战俘观察看守他的两名狱卒。其中一个人向他的搭档询问时间。另一个人就解下子弹带和军大衣,从口袋里面掏出一个闹钟。这名士兵回忆:“我几乎每天都遭到毒打,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但那一天,我笑得在地上打滚……他的裤子口袋里竟然装着一个小闹钟。”在黯淡无光的牢狱生活中,这个场景让这名战俘开怀大笑,使得他暂时忘却了身上的疼痛和与世隔绝的孤独。尽管这两位狱卒之间的交流在我们看来并没有那么好笑,但对于这名被囚的士兵而言,这次事件却是一个转折点。他说道:“作为一名战俘,你需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欢乐。我认识到,即使今天就要死掉,我今天所能做的就是开心大笑。”从那天起,他开始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因子。“幽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明显。”儿童心理学家安·马斯腾发现,对逆境似乎具备免疫力的儿童拥有很强的幽默感。马斯腾收集了大约100个小学生的数据,其中许多孩子生长在经济困难的单亲家庭。马斯特想知道,具有良好幽默感的孩子是否会比同龄人拥有优势。倘若幽默真的带来不同,她想弄清楚它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当然,要衡量一个孩子是否有幽默感有点棘手。你如何判断谁具有幽默感呢?马斯特想到了一个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她收集了几十本Ziggy[1]漫画书,并将它们拿给每一位受试者看。对于每一个卡通形象,马斯特记录下每位孩子的反应(比如大笑、微笑),并要求他们解释连环画背后的幽默。她还去掉了其中一些连环画中包含笑料的说明文字,并要求每个孩子给出这些图片的说明。对于有些孩子的答案,评委们觉得比原创更加搞笑。也就是说,一些孩子非常具有幽默感,足可以和专业的漫画师相媲美。接下来,马斯特将她的数据与从学校收集到的信息相比较。她发现,那些展现出很强幽默感的孩子,很快就能看懂Ziggy漫画,并能想出非常好的解说词,而这些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也比较出色。“在老师眼中,幽默感强的孩子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参与,更加专注,反应敏捷,富有成效。此外,同龄人也认为他们更受欢迎、更加合群、更加愉快,他们担任领袖总会有更多好点子。”为什么幽默感会促进成功呢?部分原因在于幽默有抵御焦虑的能力。具有幽默感的儿童能够抵御压力导致的焦虑感。幽默让他们能够更加容易地融入到生活之中,不向困境屈服。然而,幽默不仅仅能够缓解焦虑。当马斯特测试孩子们对Ziggy漫画的反应和在学校的表现时,她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的幽默感和他们的智商与情商相重叠。那些展现出很强幽默感的孩子,他们的智商测验得分也高。理解和欣赏幽默的心理素质明显与智力有关。同样适用的还有情商。马斯特解释,幽默需要一种“社会技能”,而这种技能在情商中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父母通常倾注时间帮助孩子提高阅读、数学和音乐技能,但是我们通常并不认为讲笑话和瞎闹腾是智力助推器。其实,幽默不仅是一种有趣且有效的增进智力的方法,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减轻压力,加强人际交往之间的纽带。幽默保护我们不受压力的伤害,它不仅与魅力和机智有关。幽默还是一种能力,即一种从失败和挫折中反弹的能力。但不幸的是,当我们面对危机时,幽默往往最先被牺牲掉。我们告诉自己,情况太糟糕,根本没有打趣闹腾的时间。事实上,那恰恰是我们最需要幽默来调剂的时刻。但是,是否所有风格的幽默都具有同等作用?换句话说,在缓解压力时,有些幽默是否更加有效呢?你是否听到过一句有趣的话,而其他人却觉得厌烦或无理呢?当幽默出现在争吵中时,它起的作用非常微妙。加拿大一群心理学家想研究幽默如何影响婚姻关系,尤其在夫妻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招募了将近100对夫妻,询问他们如何看待自我,以及对另一半的感受。研究人员收集了所需的信息后,就给每个人发了一个日记本,要求他们在接下来的两周内,把婚姻关系当中发生的事件记一笔流水账。两周过后,这些夫妇拿着记录他们关系的日记本回到了实验室。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这些夫妇始料不及。研究人员要求他们从日记中挑出上一个星期还没有解决的分歧。倘若有不止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挑选最为要紧的那一个。简单商量之后,每对夫妇定下了他们的内容。研究人员只给每对夫妇七分钟时间,让他们尽量去处理矛盾、化解分歧。当然,并非每一对夫妇的问题都有进展。商讨过后,这些夫妇再次被分开,被派去不同的房间。然后,研究人员要求每个人回顾刚才所讨论的内容。在简短的对话中,他们究竟取得了多少进展?他们感觉与另一半有多亲密?这些夫妇有所不知的是,就在他们试图解决冲突时,研究人员在一旁分析每个人所使用幽默的频率和类型。研究结果让我们了解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第一种情况就是,倘若夫妇当中有一人使用了幽默,那么另一半很有可能参与进来,也使用幽默作为回应。幽默具有传染性,能够激发其他人寻求快乐的天性。幽默不但能够在剑拔弩张的讨论中缓和气氛,也能够加深和他人更为亲密的关系。当另外一方发现我们在使用幽默时,他们也会投来幽默。这时防御就会卸下来,谈话的语气也悄然改变。这些情形就发生在那些“解决争端”的夫妇身上。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用幽默来缓解紧张情绪,这样一来,他们的问题就会有所进展。那些有效地使用幽默的夫妇自称与另一半关系愈发亲密,对婚姻关系也更加满意。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会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另一半的幽默。有些人对另一半的幽默无动于衷,认为对方试图逗乐的方法适得其反。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欣赏幽默,而有些人抗拒呢?原因在于对方所使用的幽默风格。根据心理学家所说的,那些采用了亲和型幽默(正向幽默)的人倾向于与另一半拥有良好的互动。他们打破僵局,时不时开开玩笑,来点搞笑段子。另一些受试者则使用了侵略型幽默,冷嘲热讽,进行贬低他人的人身攻击。这样的幽默百害而无一利。他们的抨击可能自己听来有趣,然而却火上浇油,搅乱了整个谈话。他们的另一半感到被疏远,愈发苦恼难过。使用这种幽默的人非但没有缓解焦虑,反而让焦虑升级,不但没有加深与配偶之间的关系,反倒让对方远离自己。从表面上看,我们应该使用亲和型幽默来减轻焦虑,弥补争端,同时避免挖苦讥讽和侵略型幽默,因为后者只能使人疏远。许多年来,心理学界都提倡这项观点。亲和型幽默的好处被到处宣扬,而侵略型幽默则被视为气量狭小、感觉麻木。一些心理学家甚至给侵略型幽默贴上欺负他人的标签,认为这种幽默起源于一些人想捉弄他人的根深蒂固的心理。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认同这种观点。尽管在解决争端时,使用讥讽和嘲弄显得不那么明智,难道尖锐的幽默在其他情境下就没有效果吗?一位并非来自心理学领域的传播学教授詹妮弗·特瑞恩花了一段时间来研究侵略型幽默可能存在的好处。她采取了实地考察的方法,一头扎入了为加拿大高级警官进行的为期六周的中层干部培训项目当中。这些警官被选派来参加一门密集的领导力培训课程,这标志着他们职业晋升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他们都是从全国不同地区精挑细选上来的,也就是说,他们彼此并不认识。在六周的时间里,这些警官每天朝夕相处,互相学习。特瑞恩没有警务工作方面的任何背景和经验。她的目标是去研究这些警察如何利用幽默在彼此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特瑞恩被分派到的小组有27名警官。除了一名女警官以外,其他人全都是男性。在他们各自的家乡,这些警官都担任一官半职,大部分人负责十个或者更多警员。为了研究需要,特瑞恩成了这个小组当中的一员。她和警官们一起上每一堂课,在休息时间融入他们的圈子,与他们一起吃饭,陪伴他们参加各项娱乐活动。特瑞恩并没有假装自己是一名女警察。她自我介绍说是一名研究员,正在研究“小组发展模式”(这个词语听起来高深莫测,然而却语焉不详,让人不知道她到底想干什么)。特瑞恩在那里的真正目的是研究侵略型幽默如何影响人际互动。警官们通常会使用非传统的幽默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加强与队友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一点是非常出名的。然而经验丰富、有所成就、渴望晋升的警官是否会在培训当中融入街头幽默呢?一名女性警官和一名女性研究员在场是否会影响到团队成员之间的动态因素呢?倘若他们使用了侵略型幽默,那么,这种幽默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它是如何影响人际关系的呢?没多久,特瑞恩就见识到了各式各样的幽默。一位警官自嘲地描述自己为“愚蠢的纽芬兰人”(加拿大人习惯于将纽芬兰人视为乡下土包子),并且讲述了一则笑话,而纽芬兰正是其中的笑料。另外一名说法语的警官则讲了一个有关自己英语水平的笑话。有许多警官拿他们的职业打趣:薪水低、缺少教育、退休后寿命短。心理学界通常都对这种自我贬低的话语不以为然,认为它们源于不安全感。有种观点认为,如果你缺乏自信,就会在别人嘲笑自己之前通过自嘲来先发制人。然而,自嘲式的幽默也预示着容易接近、不易激动、脚踏实地的个性。想想那些你所知道的领导者(老板、老师、导师),那些有勇气和自信自嘲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呢?你认为他们缺乏安全感,还是会欣赏他们不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的幽默态度呢?倘若运用得恰当,自嘲式的幽默能够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它向我们展现了领导者也会犯普通人犯的错误。那些勇于自嘲的人与他人相处时真挚透明、平等自在。正如特瑞恩所解释的那样:“自嘲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平等。另外,它还是创建某种情境的催化剂,这样一来,搞笑的互动被大家接受,甚至受到热烈欢呼。”在特瑞恩与警官们朝夕相处的六周里,她注意到,随着他们彼此了解,逐渐组成一个团队,尖锐的幽默也开始升级。例如,组员LJ发表了一篇经过精心润色和准备的演讲后,另外一位演讲者MJ走上台,开玩笑地把LJ的讲稿扔到地上。他带着一丝嘲弄说道:“伙计,讲得不错啊!”这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尽管从表面上看来,MJ是在嘲弄LJ的演讲,然而,这种嘲弄恰好凸显了LJ高超的演讲技能(倘若LJ的演讲失败了,MJ尖锐的评论听来就不会如此有趣)。随着时间往前推移,这种嘲弄越来越基于事实。在第四周,当这组警官正在学习不同的领导风格时,研讨会导师指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根据情况和不同的下属改变领导风格。其中一名警官不同意讲员的观点,他争辩道:“我在过去的五份工作里都未曾改变过领导风格。”另外一名警官抓住时机插嘴说:“这正是他们叫你来这里的原因。”整个小组哄堂大笑。然而,这次嘲弄有别于MJ对LJ演讲的嘲弄。这一次的嘲弄道出了真相。尽管如此,所有组员(包括被嘲讽的警官)都对此妙语大笑不止。这次事件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它表明了小组成员相处融洽,充满安全感,能够互开玩笑。他们结成了纽带。特瑞恩的发现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第一个涉及“谁”的问题。在一个小组内,谁经常是被嘲弄的对象?我们是否倾向于取笑那些不受欢迎的人还是那些受人尊重的人?第二个涉及“为何”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受人尊重的专业人士要互相嘲弄呢?这种类型的幽默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三个问题与“如何”有关。面对逆境时,尖锐的幽默如何起到帮助作用?要想嘲弄达到效果(除了展现你有多么机智之外),关键是要挑选一个你和众人都喜欢的人。当特瑞恩要每位警官选出一个小组当中他最喜欢的人时,她发现,越不受欢迎的人就越少有可能成为嘲弄对象。正如一名警官所言:“如果没人拿你开玩笑,你就会知道你不属于这个圈子。”嘲弄并不是让某人难堪的工具,而是成了充满荣誉的社会徽章。特瑞恩解释:“嘲弄并未将人们排除在外,而是将他们纳入到圈子当中,告诉人们,他们很重要,因此才会受到关注,他们受人尊敬,因此才会成为打趣的对象,这种方式助长了被接纳感和归属感。”最能博得满堂大笑的嘲弄,就是以那些受欢迎和受人尊敬的组员为对象的。正因为那些人的地位高,所以他们才是“安全”的嘲讽对象。尖锐的幽默之所以在心理学界有一个坏名声,是因为从表面上看,它与欺负他人有相似性。欺负他人的嘲弄是让他人蒙羞、侮辱他人,而友好的嘲弄则刚好相反。尖锐的幽默出现在团队中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与团队凝聚力有关。特瑞恩解释:“嘲弄能够肯定并加强队友之间的情谊。相互的打趣含蓄地表明:‘我们关系很铁,彼此之间什么都能说。’”只有关系到了一定熟悉的程度,团队成员间才会彼此不那么拘谨,可以随意互开玩笑。嘲弄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通过制造一种模拟的争端,消解紧张气氛。正如一名警官向特瑞恩解释的那样:“倘若我们不自我嘲弄,或者不允许他人来嘲弄我们……那么我们将这个世界看得过于严肃了。”嘲弄为群体引入口语化的表达,鼓励更加放松的互动风格,将竞争、压力、惧怕和不熟悉带来的紧张感消除。尽管侵略型幽默承担了重要的社交功能,然而它并不总是成功。要让戏谑打趣取得效果,另外一方需要心照不宣。如果另一方被激怒了,就没有益处了。在第三个周末早上,导师宣布,想要回家度周末的学员可以提前离开。当唯一的女警官DS朝门口走去时,MJ把她叫住了:“哦,DS,你准备走了,是吗?”全体大笑起来,因为这句话暗含着DS是在借此机会早点逃离课堂。DS觉得一点也不好笑。这个问题令她猝不及防,她羞红了脸,很快离开了教室。她显然觉得自己的举止受到了批评,被人当众欺侮。后来,MJ道歉说:“对不起,我并不是要故意使你难堪。我拿你开玩笑,就像拿其他兄弟开玩笑一样,他们也会和我开玩笑。”为什么DS觉得受到了冒犯呢?她是团队当中唯一的女性,这是否是其中一个因素呢?研究者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开玩笑。男性警官凭直觉意识到,女性不会像他们一样欣赏这些幽默。尽管特瑞恩尽力在研究中做到不偏不倚、坦率公正,然而作为一名女性,她的出现似乎在这些警官当中注入了一丝疑虑和不确定感。他们激怒她了吗?他们的玩笑是否开得过火呢?遗憾的是,这些都没有得到公开讨论,特瑞恩本人也未作评论。也许,MJ打趣DS却适得其反的例子已经表明,充满戏谑的侵略型幽默让大伙关系更加紧密,却不能随意用于同事之间。很明显的是,当幽默运用得法的时候,它就具有缓解焦虑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能力。在逆境中,当周围一切都黯淡无光时,幽默提醒我们不必陷在困境中,不必向生活的重压和黑暗的形势屈服。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机会开怀大笑,就能改变观念,看待自我和周遭环境时也就不再那么乏味沉闷、令人窒息。幽默感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定位,并度过人生中的风浪。 [1]欧美地区家喻户晓的卡通代表人物,由美国著名漫画家老汤姆·威尔逊于1970年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