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沟通和交流,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直接、*方便的途径就是语言。人只有通过出色的语言表达,才可以使相互熟识的人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使陌生的人之间产生好感,结成友谊;使意见有分歧的人互相理解,消除矛盾;使彼此怨恨的人化干戈为玉帛,友好相处。 人仅仅有语言技巧是不够的,要想使自己在社交中具有独特魅力,不能忽略自身的素质培养、礼仪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 内容推荐 良好的社交口才包括所说词意是否委曲婉转?话题是否恰到好处?言谈是否中肯、把握要领?口齿是否清晰明白?本书针对社交口才讲述了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学识水平、思辨能力、应变能力等社交口才需要的综合素质。除了讲述社交口才技巧,还讲述了要想使自己在社交中具有魅力,不能忽略自身的素质培养和口才礼仪培养。 本书实操性强,读后对你成为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大有益处。 作者简介: 项前,著名畅销书作家,具有多年图书撰写经验,曾著有《微表情与心理学》《像成功学家一样做事》《高效执行不拖延》等书。 目录: 基础篇成功的社交从练好社交口才开始善用口才礼仪的魅力,为你的社交口才增色 应用篇善用口才与礼仪,与领导建立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善用口才与礼仪,快速提高你的领导力善用口才与礼仪,与同事和谐沟通,创造共赢善用口才与礼仪,赢得良好的工作效益成功的社交从练好社交口才开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中,口才已成为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口才的艺术和魅力无时无刻不存在着。 比如你想让邻居养花高手帮你修剪一下花木,如果这样对邻居说:“我有一盆花帮我修剪一下。”对方一定不高兴,心里会说:“哼,凭什么指挥我?”但如果换一种说法:“你在养花方面可是专家啊,我有盆花疯长得不成样子,你能不能教教我怎么修剪才漂亮?”对方一定就会高高兴兴地帮你修剪还告诉你技巧。同样一件事情,说话的方法不同,导致的结果就截然不同,这就是说话艺术的作用。 什么是好口才,尤其什么是社交好口才呢?口才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思辨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社交口才主要是指在各种社交中与人“打交道”的说话“水平”。人要想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艺术魅力,光靠技巧是不够的,有些人一味地追求技巧而忽略自身的素质培养,这是舍本逐末,提高口才水平,尤其是社交口才水平,还应全面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掌握灵活多变的思维技巧。好口才往往是临场之作,社交口才不宜过长,切忌繁杂啰嗦,要立意明确,内容集中;条理分明,逻辑严密;语势连贯,用语规范,贴切易懂,话语得体,适合当时的环境和听众,而且对听众的各种反映不能置之不顾,要思维敏捷,反应迅速,随机应变。 语言表达的主要类型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要清楚阐明自己的观点及所依据的理由。那种模棱两可,含混不清,词不达意,空话连篇,不着边际的语言表达是大忌。虽然每个人语言风格因人而异,不一而足,但语言表达能力是任何一个具备良好口才的人所必需的。成功的社交语言,要让所说之语掷地有声,言简意赅,同时要学会一定的表达技巧。常见的语言表达大致可以分为: (1)“使人知”的表达 这是一种以传达信息、阐明事理为主要功能的说话方式。它的目的在于使人了解自己的思想,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如美学家朱光潜的拥有好口才《谈作文》,讲了作文前的准备、文章体裁、构思、选材等,使听众明白了作文的基本知识。它的特点是知识性强,语言准确,让听众有所收获。 (2)“使人信”的表达 这种说话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以理服人,它是在“使人知”的表达上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特点是观点独到、正确,论据翔实、确凿,论证合理、严密。 (3)“使人乐”的表达 这是一种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使人快乐的说话方式,多以幽默、笑话或调侃为材料,一般常出现在喜庆的场合。它的特点是材料幽默,语言诙谐。 口才是一种说话的能力 口才是一门语言艺术,也是一种技巧,它是社交中决定一个人涵养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口才好的人,无论是在社交场合还是普通场合,说话恰如其分,彬彬有礼,一语中的。 美国某著名的咨询公司曾对世界五百强企业家成功的因素进行过一项调查,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谈到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时,有85%的人认为,他们之所以成功是跟其口才社交能力与口才礼仪训练分不开的。他们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超人一筹,他们善于聊天,善于交流,善于协调,善于说服,善于把自己的一些理念、思维通过语言灌输给他人,能够让别人自觉自愿地主动来帮助自己。只有15%的人认为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专业知识和运作技巧。 由此可见,如果你想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大展宏图,就得善于和领导、下属、同事、朋友乃至亲人进行有礼有节、有进有退、有效的沟通,才能打通自己的成功之路。 语言是有区别于人与动物的主要标志,人生来就具有说话的能力,从小到大,语言是人与人进行思想交流、增进了解、取得信任的一种交往活动。从某种意义来讲,沟通能力的高低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死了,太子继位,因其年幼,由母亲赵太后掌权。秦国乘机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说,一定要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才能发兵。长安君是赵太后宠爱的小儿子,太后不让去,大臣们劝谏,赵太后生气了,说:“谁敢再劝我让长安君去齐国,老妇我就要往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偏在这时候求见赵太后,赵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 触龙步伐缓慢缓地来到太后面前,说:“臣最近腿脚有毛病,只能慢慢地走路,请原谅。很长时间没有来见太后,但我常挂念着您的身体,今天特意来看看您。”太后说:“我也是靠着车子代步的。”触龙说:“每天饮食大概没有减少吧?”太后说:“用些粥罢了。”这样拉着家常,太后脸色缓和了许多。 触龙说:“我的儿子年小才疏,我年老了,很疼爱他,希望能让他当个王宫的卫士。我冒死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希望在我死之前把他托付给您。”太后问:“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女人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女人才是最厉害的。” 这时,触龙慢慢把话题转向长安君,对太后说,父母疼爱儿子就要替他长远打算。如果您真正疼爱长安君,就应让他为国建立功勋,否则一旦“山陵崩”(婉言太后逝世),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立足呢?太后听了,说:“好,长安君就听凭你安排吧。”于是,触龙为长安君准备了上百辆车子,到齐国作人质。接着,齐国也派兵救了赵国。 从触龙和太后一来一往的谈话中,我们看以看出触龙很懂得使用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他谦和、善解人意,尽量避免与太后做正面冲突。同时,他又站在太后的角度想问题,让自己的意见变成太后自己的看法。他没有教太后需要做什么,而是帮助太后自己去发现自己应该做什么,最终使看似没有商量余地的太后接受了自己的意见。 人人都需要沟通,然而沟通的效果却大有不同之处。即一个善于沟通的人,可以流利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使人乐意倾听与接受;同时能顺利地解决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 总之,成功的社交是从拥有好口才开始的。人的一生要不断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提高自己的社交口才和口才礼仪水平。 社交口才和口才礼仪是一门艺术 有的人似乎天生会“说话”,而且“说话”时魅力无穷。他们总能抓住他人最关心或是让话题得以持续下去的切入点展开谈话。与此相反,也有很多不会“说话”之人,他们不仅不会“说话”,同时也表现不出落落大方或优雅或儒雅的风度。不会“说话”的人不是不善于因情就景地说话而令人扫兴,就是说话不着调,让人轻视。 比如,在男女双方热恋之中,当一方突然谈起对方过去的不愉快恋情时,往往会让对方觉得这样做是在给自己什么暗示,难免心情不畅,也会让约会十分扫兴。这就是典型的不会“说话”的事例。 所以社交口才和口才礼仪是一门艺术,学好会助益无穷,有以下原则可以参考: (1)关心别人最关心的,通常也能打开“话匣子”。卡耐基常讲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在一个场合中,我碰巧遇到一个认识的朋友,打了几句哈哈之后就没话说了。但不久,我发现她和别人聊得热火朝天,近前一听,原来是对方问到了她的宝贝女儿,让她感受到了对自己的关心和接纳。 卡耐基说,这个原则仅限与利益无关的话题,如孩子、球技、NBA等。若问起其项目的中标价,本届选举的内定名单等敏感话题,就像问女人的年龄和商人的收入一样,会让人讨厌和不能接受。 (2)重视细节 台湾主持人蔡康永在谈到《康熙来了》的成功时提到这一技巧。他说:“如果只说‘和女朋友去逛街’显得太平淡了,‘和女朋友在电脑城逛了两个小时,最后女朋友买了个摄像头,为的是和另一个男生聊天,并坚持自己埋单……’这样就显得内容丰富并可谈得多了。细节越细,谈话时会越深入。所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妨学会询问细节的一个小技巧:这就是五个W加一个H。 多问Who(谁),Where(在哪儿),What(什么),When(什么时候),Why(为什么)以及How(如何),细节就来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说话的时候,不仅要对方乐于交代这五个W和一个H,自己也需要不断自我“爆料”才行。 (3)初次见面时,开心比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更重要。 初次见面,人需要的是发散性思维,借助对方的话,让“话”飞到更有趣的地方去,而不必在意话语本身的意思。 (4)对不熟的人不要急着表达自己的带有价值判断的真实想法。 比如,你这么想有点崇洋媚外,那个人比较卑鄙……事实上,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件较愚蠢的事,就算对再好的朋友,再亲的人也不能百分之百做到——人与人的心理是不同的,千人千面,千人千种想法。 会说话的人能够化解矛盾 曾经有人说,如果世界上的人都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那么就不会引起误解,就不会发生战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与人之所以会出现疏远、隔阂、提防、误解、冲突、分歧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没有保持通畅。 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一起周游列国,游说讲学。路上经过一个小国,因为国内大旱,遍地饥荒,几乎没有任何食物可以充饥。大家都饿得头昏眼花,于是,颜回让众人休息,他亲自去附近的另一个小国买回了食物,并且忍着饥饿给大家做饭。 不消片刻,米饭的香味就四散飘出,饥肠辘辘的孔子,禁不住饭香的诱惑,缓步走向厨房,看看饭是否已经好了。不料孔子走到厨房门口时,正见颜回掀起锅的盖子,看了一会儿,便伸手抓起一团饭来,匆匆塞入口中。孔子看到颜回的举动,心中顿生一股怒气,想不到自己最钟爱的弟子,竟然偷吃饭! 一会儿,颜回双手捧着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端给孔子时,孔子正端坐在大堂里,沉着脸生闷气。 孔子看到颜回手中的米饭说道:“因为天地的恩德,我们才能生存,这饭不应该先敬我,而要先敬天地才是。”颜回说:“不,这些饭无法敬天地,我已经吃过了。”孔子心生不快,生气地说:“你既知道,为什么还自行先吃?”颜回笑了笑:“我刚才掀开锅盖想看饭煮熟了没有,正巧顶上大梁有老鼠窜过,落下一片不知是尘土还是老鼠屎的东西,掉在锅里,我怕坏了整锅饭,赶忙一把抓起,又舍不得浪费那团饭粒,就顺手塞进嘴里。” 听到此处,孔子恍然大悟。原来有时连亲眼所见的事情也未必就是真实的,真实,只靠臆测就可能造成误会。于是他欣慰地接过颜回捧给自己的饭。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沟通的重要性。如果颜回没有和孔子及时沟通,那么孔子就很有可能会错怪颜回,并且对他失望,认为他是一个行为不端之人;而颜回的良苦用心也就得不到孔子的理解。这样的结果对谁都不公平。由此可见,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如果不及时、不顺畅,就不能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给对方,很有可能造成误解。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有许多问题也是由于沟通不当或缺少沟通而造成的,结果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误解。 有一天晚上,索尼董事长盛田昭夫按照惯例走进职工餐厅与职工一起就餐、聊天。他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个与员工沟通的习惯,以培养员工的合作意识和与他们的良好关系。 这天,盛田昭夫忽然发现一位年轻职工郁郁寡欢,满腹心事,闷头吃饭,谁也不理。于是,盛田昭夫就主动坐在这名员工对面,与他攀谈。几杯酒下肚之后,这个员工终于开口了:“我毕业于东京大学,有一份待遇十分优厚的工作。进入索尼之前,对索尼公司崇拜得发狂。当时,我认为我进入索尼,是我一生的最佳选择。但是,现在才发现,我不是在为索尼工作,而是为科长干活。坦率地说,我这位科长是个无能之辈,更可悲的是,我所有的行动与建议都得科长批准。我自己的一些小发明与改进,科长不仅不支持,不解释,还挖苦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有野心。对我来说,这名科长就是索尼。我十分泄气,心灰意冷。这就是索尼?这就是我的索尼?我为什么要放弃原有那份优厚的工作来到这种地方!” 这番话令盛田昭夫十分震惊,他想,类似的问题在公司内部员工中恐怕不少,管理者应该关心他们的苦恼,了解他们的处境,不能堵塞他们的上进之路,于是产生了改革人事管理制度的想法。之后,索尼公司开始每周出版一次内部小报,刊登公司各部门的“求人广告”,员工可以自由而秘密地前去应聘,他们的领导无权阻止。另外,索尼原则上每隔两年就让员工调换一次工作,特别是对于那些精力旺盛,干劲十足的人才,不是让他们被动地等待工作,而是主动地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在索尼公司实行内部招聘制度以后,有能力的人才大多能找到自己较中意的岗位,而且人力资源部门也发现一些“流出”人才的领导所存在的问题。 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定不要忽视沟通的双向性。当然,社交语言也需要大家真诚的沟通,互相理解,这样,才不会产生误解与误会。 社交口才创造生产力 社交口才是灵活运用语言的一门艺术,一门技巧,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默契合作。在现实生活中,部门与部门之间需要沟通,领导与下级之间需要沟通,同事之间需要沟通,就连家庭成员之间也需要沟通。“沟通无处不在,沟通无时不有。”沟通能让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语气或不同的方法,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当然,沟通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也有停滞不前的。所以有人说:“言语未到,办事不妙。”语言沟通是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学会运用和掌握社交语言的沟通技巧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经说过,语言可以产生生产力。具体点说,一场重点明确,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演讲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一次主次不明、逻辑混乱、不知所云的谈话也可能招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此种例子,不胜枚举。 有所成就的人,不论是企业家还是科学家、政治家,他们不仅很在乎“说什么”,更在乎“怎么说”才能创造最大价值。 在美国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 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 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可以吗?”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小儿子找个对象,可 以吗?”老头摇摇头:“不行,你走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小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这时,老头动心了。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美国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对他 说:“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给你的女儿找个对象,可以吗?”洛克菲勒说:“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女儿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女婿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可以吗?”洛克菲勒同意了。又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总裁先生说:“不可能,这里这么多副总裁,我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而且必须马上?”这个人说:“如果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可以吗?” 总裁先生当然同意了。 可见,在新经济时代,社交语言是一种可直接转化为某种生产力的能力。良好的沟通会让你的好想法和思路很好地传递给对方并得到对方的认同,从而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对方会因为理解和认同你的想法或思路而努力去达成它。所以,无论如何要记住: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争取成为一位善于与人沟通的社交语言的专家,通过有效的交流创造更大的价值。 社交语言须具备的能力 拥有良好的社交语言,必须具备如下几种能力: (1)敏锐的观察力 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敏锐的观察能力就是练就社交语言必备的能力。 (2)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保证社交语言生动、有趣、形象的关键。法国19世纪的评论家保罗曾说过:“想象力能使一切片段的事物变为完全的整体,使缺陷世界变为完满世界;它能使一切事物都完整化,甚至也使无限的、无所不包的宇宙变得完整。”而联想力则是在类似的或相关的条件刺激下,回忆起过去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它可以丰富说话的内容,增强情感色彩。所以想象力和联想力对社交语言表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如同是“点金术”,有了它就可以融古贯今,有了它,说话者就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想象力和联想力越丰富,一个人的思维越活跃,创造力越丰富,说话的内容才能充实、新颖;才能通过严谨的构思将各种各样的事物巧妙而有机地组合起来并使之与整个说话的内容浑然一体,从而增强说话的效果。 (3)较强的记忆力 人们总是称赞那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好口才者,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东西可讲,但这可讲的东西却又来自于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知识是需要积累的,拥有高超的社交语言也非一日之功。只有博览群书,吸取丰富的知识,广于阅历,储存大量的知识材料,从耳濡目染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所感悟才行。 (4)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思想的魅力并不等于语言的魅力。很多知名的教授虽有着丰富的学识,却拙于语言表达,但很多低学历者,经过科学训练,知识的储备,语言表达却有高水平。 美国总统林肯是闻名于世的演说家,他的《葛底斯堡演说》已铸成金文,至今存放在牛津大学,被作为英文演说的典范。他的多次法庭辩护,几度轰动全国。他的好口才是如何练就的?原来,他年轻时,经常“徒步三十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听那些政治演说家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此外,他还听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为了练就口才,提高好口才水平,他曾对着树、树桩、成行玉米实施演讲过多次”。可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口才,是决定能否拥有出色社交口才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口才。 怎样才能练就良好的社交口才 掌握社交口才艺术,必须以个人素质为前提,以口才理论为指导,以实践锻炼为手段,并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总结分析,逐步提高。 (1)总结社交口才运用的规律 社交口才的获得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有其内在的自身规律,社交口才除了具备一定的知识以外,与实践锻炼是分不开的。最基本要有:一、扎实的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如哲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交际学、文艺学、传播学等;二、学习别人的实践经验,观摩有好口才的人的口语运用实践活动;三、专心听别人说话,分辨优劣,总结规律,有效应用。 (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社交口才的提高,与其他能力的提高一样,都有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循序渐进是培养口才、提高运用语言能力的一条重要原则。谁也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应当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无论是素质的培养,理论的学习,技能的锻炼,都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培养社交口才的过程中,要做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找出自己平日说话不当引起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研究克服不足的办法。这样坚持不懈,社交口才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3)加强自身修养社交口才是一个人良好修养与素质的充分体现。一个社交口才好的人,自身的修养一定高。因此修身、修心非常重要。 上面几个方面为渴望获得社交好口才的人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科学的道路。只要我们遵循这样一套培养社交好口才的方法,就能够在社交中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沟通中学会应变 整个世界都处于变化之中,与人交往时说话也是如此,只有懂得“变”的法则,才能受人欢迎,化解矛盾,“逢凶化吉”;若不知道“应变”,则往往会碰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所以,我们在社交中说话时要会“应变”,“应变”不仅要有快速性,还包含“应变”的内容有巧妙性,使人听后感到你的机智幽默,心中佩服。 (1)反应快速的应变 社交语言中,应变的主要特点就是反应快,应变及时。像处在意外场合,身处僵局时,要求立刻回答,不允许慢慢去思考。 营丘有一个读书人,脑子不灵,却动不动与人争强斗胜,无理也要狡辩三分。 有一天,他跑到艾子家里,提出一个问题:“大车下面和骆驼项上面,为什么总要挂个铃儿?” 艾子说:“车子和骆驼的体积都很大,又经常夜间走路,怕狭路相撞,挂个铃儿,对方老远就听到铃声,可以提前让路。” 营丘人说:“那么,宝塔上挂铃儿,也是因为怕走夜路相撞吗?” 艾子说:“你这个人真不懂事理!许多鸟雀喜欢在高处做 巢,鸟粪撒脏了地面,挂上铃儿,风吹铃响,就会把鸟雀赶跑,为什么要拿它来跟车子、骆驼比呢?” 营丘人又说:“鹰和鹞的尾巴上也没有挂铃儿,难道鸟雀会到鹰和鹞的尾巴上去做巢吗?” 艾子笑道:“你的想法真奇怪,鹰、鹞出去捉鸟雀,或飞往林中,如果脚上的绳子被树枝挂住,只要它一拍翅膀,铃儿就会叮叮作响,人们就可以闻声找到。但鹰和鹞怎么可以和防麻雀做巢相提并论呢?” 营丘人还无休止地问:“我看过出丧,前面有人摇铃唱歌。从前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经你这么一说,才明白是怕给树枝绊住脚跟。但不知缚在那人脚上的绳子是皮绳呢,还是麻绳?” 艾子说:“出丧摇铃是给死人开路的,就是因为生前专爱和人瞎争,所以摇摇铃儿让他开心罢了。” 营丘人虽然脑子笨,这下似乎也明白了,不出声了。 故事中艾子的应变能力是非常快的。 (2)突发事件的应变 我们都经历过这种情况:平常觉得自己的反应还行,可一到某些突然发生的节骨眼上,脑子里总是出现空白,不知如何应变。而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或自以为拙于言谈的人,也觉得自己脑筋迟钝。这都是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较弱的表现。 有一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福·汤姆逊外出归家,天色已晚,他旧大衣内有两千美元,心里老担心遇到强盗。 越是怕鬼越有鬼,他突然发现身后有个戴鸭舌帽的彪形大汉紧紧随着他,而且他怎么也甩不掉这个“尾巴”。 汤姆逊走着走着,突然转身朝大汉走去,祈求地对大汉说:“先生,发发慈悲给我几角钱吧!我快饿得发昏了,路都跑不动了!” 大汉一愣,仔细打量着他的旧大衣,嘟囔着说:“倒霉,我还以为你口袋里有几百美元呢!”说着,从口袋里摸出点零钱扔给汤姆逊,十分败兴地走了。 看,汤姆逊的突发应变能力还是很快的。 (3)富有联想的应变 想提高应变能力,就要善于联想。 某山庄住着一户姓黄的人家,黄老伯很迷信,把家境的不顺利都归结到风水不好。常常埋怨道:“我东邻姓陈,西舍也姓陈,我家怎经得起这‘沉沉’的东西左右夹击呀!”于是,他老想把别人撵走,经常跟邻居闹矛盾发生冲突。后来实在轰不走邻居,就骂骂咧咧地打算自己搬走。许多人相劝都无济于事,幸好这时有位巧嘴的农妇才把他劝住。 那农妇是这么劝他的:农妇说“你老可别怪咱侄媳妇多嘴,你咋傻了呢?要是我呀,杀头也不挪开这富窝儿!”一句话,说得骂骂咧咧的老汉顿时愣了。那农妇接着说:“你说东邻是陈,西邻也是陈,你知他们是什么‘陈’呀?”老汉一时答不上。“我说呀,那是文臣武将的‘臣’,你老左有文‘臣’,右有武‘臣’,保护着你这个‘黄’(皇)帝。只要你大人有大量,好日子还在后头呢,你就放心吧!”黄老伯听她一解释,心里乐开了花,就高兴地接受了她的意见,从此不再与邻居“折腾”了。 以上这些例子足以证明良好的口才能力是在社会上立足的通行证,但这是以大脑的应变能力为前提的,所以,应变能力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 怎样提高语言应变能力 (1)多参加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多参加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实际的困难,而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增强人的应变能力的过程。 (2)加强自身的修养语言应变能力强,要求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如果一个人文化修养好,对各种事物都有所了解和掌握,再加上语言表达方式灵活,词汇丰富,那么他应变能力一定会能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 (3)扩大个人的交往范围 无论家庭、学校还是小团体,都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些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需要应变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首先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才能推而广之,“应付”各种复杂环境。实际上,扩大自己的应变范围,也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在与形形色色人交往的过程中,才是锻炼自己社交口才、提高社交口才水平的最佳良机。 社交中谈话收尾的讲究 社交中的谈话讲究要重视礼节,有头有尾,不能戛然而止或者喋喋不休。尾收得好,会余韵犹存,让人有一种备感亲切和恰到好处的感觉,从而有助于日后的融洽关系,也有利于事业和工作的良好效果。 收尾的基本原则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趣,中心明确,突出主题,紊而不乱,要言不繁,有条有理。如果主旨明确、内容与前文相关、有条不紊,这样就容易使人领会;相反,如果主旨不明、杂乱无章、前后不一,语无伦次,东一句西一句,这样使人不明其义,如堕迷雾,完全达不到想要表达的效果。一般来说,社交中有这样的几种结束谈话的方式: (1)关照式收尾 这种收尾方式,是交谈双方说完了自己的思想、意见或流露了某些内心意向之后,觉得谈话中的有些话和问题带有范围性、对象性、保密性和重点性,当交谈即将结束时,就关照对方不要将其中的某些话张扬出去。或关照哪些问题的重要性。 关照式收尾,有一种提起注意、防患于未然和强调重点的作用,能使交谈的对方增进了解和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如“刚才我讲的一些话,是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我觉得不必让他人知道,请你不要传出去,以免引起麻烦……”“小张,我要讲的都讲了,全是心里话。有关小王的事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不然会闹出大乱子来的。” (2)征询式收尾 交谈行将完毕,主谈者根据自己的“谈话使命”综合“交谈情况”——目的与交谈后的吻合情况向对方征求意见、说明、要求或建设性的忠告、劝诫等,这就是征询式收尾。 征询式的收尾往往给人以谦逊大度、仔细周到和深沉老成的印象。使用征询式的收尾,对方听了无疑有一种心悦诚服、备感亲切、心心相印的感觉,从而取得融洽关系、有利于事业进展的良好效果。如以下两个恋人的谈话: “××,随着我们接触的增多和了解的深入,你一定察觉出我有许多缺点,你觉得我最糟糕的‘毛病’是什么?希望你下次开诚布公地提出来。” “××,我不懂得‘恋爱艺术’,我只想对你说一句话,在你面前的这个人,他愿意爱你一辈子,不知你的想法怎样。” 征询式收尾还有这样一些话:“你还有别的什么要求和意见吗?”“你生活上还有困难和要求吗?只要有可能,我们将尽力帮助解决……”听者也应同样征询对方:“除了工作之外,你对我还有其他意见和看法吗?如果现在想不起来,日后尽管提,我是不会计较别人对我提意见的方式的……” (3)道谢式收尾 道谢式收尾,在社交语言艺术中具有较强的礼节性,它的基本特征是用讲“客气话”作为交谈的结束语和告别话。道谢适用的场景和对象是最广泛的,无论是上下级、同事、亲朋还是熟人、邻舍以及初交者之间都是适宜的。像下列道谢式收尾: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对我学习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关怀,我感激不已。”“赵先生,在您的悉心指导下,我明白了自己的责任,我一定按您的指教去做。谢谢您了,再见!” (4)祝愿式收尾 这种收尾方式的特点是,不仅具有较强的礼节性和情趣性,还具有极大的鼓动性,如再加上适当的口语修辞,它的效果无疑会非常显著。如: “再见吧,路上保重。祝你一帆风顺!”“时间不等人,生活就是拼搏,抓紧时间抓紧干,就等于延长生命。我祝愿你是这样一个人,再见!”“一个伟大的男子就应该具有不凡的气概。只有经得起磨难,才能砥砺出刚强的锋芒……让我们都成为这样的男子吧!再见!” 结束交谈的表达和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能够驾驭情境,正确审视对象,选择得当的话语,交谈结束时,不仅会非常得体、有趣,还会余韵犹存,感人至深。 (5)归纳式收尾 归纳式收尾,通常是在上下级之间非形式性的交谈,或同志间或亲朋间工作性交谈中使用。 如下例: 主谈者:“小马,我今天谈的主要问题,一是咱们团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何作出正确的估计和怎样引导、转化;二是关于共青团发展工作的经验,我们得好好总结一下。这是局团委要求我们马上做的,这两件事,我事先同你打个招呼,我们都考虑一下……” “丁明,听了你的情况介绍后,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是第一点,我们是做他人思想工作的,如能统一人心,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亲朋之间则可以这样进行: “表弟,我刚才谈的三件事,你一定得一件件去落实,我等待着你成功的喜讯……再见。” 交谈中的归纳式收尾,由于条理清晰,中心突出,重心再现,这样对方交谈的目的和内容,双方的思想和意见就能清楚交流,收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明朗爽快的效果。 (6)邀请式收尾 邀请式收尾的基本特征是运用社交手段向对方发出礼节性的邀请或正式邀请。前者的效用体现了“客套式”所需的礼仪;后者则表现了友谊的生命力。 如“客套式”邀请:“如果您下次路过北京,请到我们家来做客。再见!” 如正式邀请:“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吧,后天下午5点钟请你到我们家吃顿便饭,那时我们再长谈吧。再见!” 上述这两种邀请式收尾语,在社交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客套式”邀请是一种礼节;正式邀请更是一种友好和友谊的表示。运用这两种方式,无疑是符合社交礼仪的。 细节决定成败 社交活动中,说话的细节很多,细节往往因其“小”而容易被人忽视,掉以轻心;因其细,也常常使人感到烦琐,不屑一顾。但就是这些小事和细节,往往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关系成败的双刃剑。 俗话说,成也细节,败也细节,语言表达的成功,经常也是一些细节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别人不愿意与你交谈,很可能只是因为你的表达方式不当或者一个习惯性的口头禅甚至惯用语,正如一块白布只要沾上一个泥点就足以使人感到不愉快。 (1)越简明越好,文句不要重叠使用。 如说“为什么?”这样说就能表达得清楚了,而有的人却要说“为什么为什么?”答应别人一件事,说一个“好”字已经够了,但有些人却说“好好好好……”说“再见”一个就够了,而有些人连说好几个“再见”。其实,用重叠句子,除非是为了特别引人注意,或加强力量,否则是不合适的。 (2)口头禅也是应该避免的毛病。 当一句话成为你的口头禅时,你就很容易被它束缚着,以致无论你想说什么,也不管是否适用,都会脱口而出。这种毛病很容易使人窃笑,你可能爱说“岂有此理”,也许爱说“绝对的”,也许爱说“没问题”,但这些一定要符合情境,如果和你要表达的意思毫不配合的口头禅,还是尽量避免吧。 (3)粗俗的语言不可取,同样,太深奥的词也不可多用。 除非你是和一个学者讨论一个学术问题。否则,满口新名词,即使用得恰当,也是不大好的。而粗俗语言,代表你本人素质修养都不高。 说话的目的在于使人全部明白,否则就是浪费各方时间。说话时声音要清楚,快慢要适度。说一句,人家听懂一句,若他人听不懂或者听不清,再请你重说,这不是白费力气吗? 所以,社交语言也须注意细节,细节就好像是转动链条上的扣环,一定要把握每一个细节,才能让你的话言简意赅,字句通顺。 学会使用肢体语言 在社交语言中,除了话语能传情达意,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外,肢体语言的运用也非常重要。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从而代替语言借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 很多人相信肢体语言能揭示人的内在世界,比语言表达更真实、更可信。人类学家雷·博威斯特研究发现,在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在总信息量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35%,剩下的超过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交流方式完成的。他曾对发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千次销售和谈判过程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商务会谈中谈判桌上60%~80%的决定是在肢体语言的影响下做出的。人的话语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而肢体语言则通常被用来进行人与人之间思想的沟通和谈判。在某些情况下肢体语言甚至可以取代话语的位置,发挥传递信息的功效。例如,一位女士无须开口说话,仅仅通过“可以杀人的眼神”,就完全可以向某位男士传递出一种非常明确的信息。 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你的每一个动作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但是不要忘了,每个观察你的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准确地分析你的每一个动作,正如我们也常常不经意地在分析别人的一举一动一样。 比如,你在进入会议室,还是宴会厅,在进入高尔夫球场,还是董事会,你的身体语言就已经悄然地和别人进行交流了。通过你的走路姿势、站姿、坐姿、神态、表情、目光等,你已经用无声的、丰富的语言在告诉人们你是谁、你有什么心态,你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是对生活充满自信的成功者,还是消极对待人生的失败者。 刚刚毕业的李小姐在参加某外资公司的招聘面试时,主考官让她将椅子挪近一点坐时,她并没有在意,放椅子时发出了较大的响声,结果使她失去了这份工作机会。事后,这位李小姐深有感触地说,“我当时把应聘可能考虑的细节全都注意了,当时衣着整洁干净,自荐材料制作精美,回答问题也可以说是干净利落,但万万没有想到主考官要我挪椅子竟然是一种考法。” 无独有偶。北京某名牌大学的一个毕业生,到一家公司去求职。在面试时,这位自我感觉良好的大学生一进门就坐在沙发上,跷起二郎腿,还不时地摇动。如果在家里,这是个再平常不过的姿势,但在面试的情境中,则很不合适。结果,负责面试的人连半个问题也没有问,只是客气地说:“回去等消息吧。”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他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 心理学教授马拉比认为,肢体语言可以用于理解交流者之间的关系、条件和处境,是职业型的、亲朋型的,还是上下级、师生或其他的关系。通过肢体语言我们可以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尤其是与那些位置高于我们的人交流时,肢体语言可以展示我们自己,消融我们之间的距离,可见肢体语言是多么的微妙! 在西方的商业领域和政治领域,领导者们深刻理解肢体语言在领导中的作用。 在英国王妃戴安娜葬礼的电视节目中,大家会很快地区别出皇族人员和非皇族的社会名流。因为皇族成员从小就经受了正规、传统的皇家标准礼仪训练,他们的每一个举止都流露着自豪、高贵和优雅。无论你多么不喜欢查尔斯王子,但不得不承认他确实能够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他没有太多的动作,但是他与众不同。他的双手永远不会防范地放在腹前,而这个微妙的动作,可以把久经风云的大政治家、皇族们和普通人区分开,把一个自信的人和一个腼腆的人区分开。 丘吉尔首相有一个经典手势——“V”形手势。比如,他在当选首相的时候,在发表演说的时候,在盟军登陆诺曼底的时候,在法西斯土崩瓦解的时候,他总是喜欢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一个豪迈的“V”形手势。现在“V”形手势已成为世界通用的手势了。代表着胜利的意思。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肢体语言的特征和象征意义,以便在与人的交流中能够更好地利用。 (1)目光与面部表情 眼睛可以反映人的情绪、态度和情感变化。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际沟通中如果缺少了目光交流的支持,将会使人际沟通过程变得不愉快,而且很困难。 人的面部借助数十块肌肉的运动来准确传达不同的心态和情感。任何一种面部表情都是由面部肌肉整体功能所致,但面部某些特定部位的肌肉对于表达某些特殊情感的作用更明显。嘴、颊、眉、额是表现愉悦的关键部位;鼻、颊、嘴表现厌恶;眉、额、眼睛、眼睑表现哀伤;眼睛和眼睑表现恐惧。当目光与面部表情不一致时,目光是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 (2)肢体语言表达情绪 下面是一些常见肢体语言表达的意义。 鼓掌:表示兴奋。 顿足:代表生气。 垂头:代表沮丧。 捶胸:代表痛苦。 摆手:表示制止或否定。 双手外推:表示拒绝。 双手外摊:表示无可奈何。 双臂外展:表示阻拦。 搔头或搔颈:表示困惑。 搓手、拽衣领:表示紧张。 拍头:表示自责。 耸肩:表示不以为然或无可奈何。 双手举过头顶:表示暴怒。 双手往上伸直:表示激动。 双手枕在头下:表示舒展。 一只手托着下巴:表示疑惑。 耸肩、双手外摊:表示不感兴趣。 颔首、双手放在胸前:表示害羞。 (3)身体运动和触摸 ①身体运动是个体最易发现的一种体语。其中手势语占有重要位置。 ②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尤其身体接触是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 (4)人际距离 人类学家观察发现,人与人之间在面对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间情感的亲疏不同,而不自觉地保持不同的距离:最亲密的人,彼此间可以接近到0.5米;有私交的朋友间,彼此可以接近到0.5~1.25米;一般公共场所的陌生人之间沟通时,彼此间的距离,通常维持在3米以上。此种因情感亲疏而表现的人际间距离的变化,在心理学上称为人际距离。 显然,人际距离的变化,是由双方当事人沟通时,在肢体语言上的一种情感性的表示;彼此熟悉者,就亲近一点,彼此陌生时,就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一方企图向对方接近,对方将自觉地后退,仍然维持相当的距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