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国学大师丛书:蔡元培评传


作者:张晓唯     整理日期:2015-04-25 14:58:53

《蔡元培评传》以求实求信的科学态度及平实晓畅的文字,对蔡元培先生作为中国新文化、新学风、新学府的开拓者,作为“戊戌”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沟通者,作为中国现代伦理学的奠基者,以及作为近代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学贯中西的“通人”的杰出代表,进行了全面、深入而独到的描述和评价。读后使人对蔡元培这位“国学大师”“人世楷模”将有更为深切的认识,也使人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转捩盛况有一个基本了解。 
  目录:
  总序张岱年/001
  重写近代诸子春秋钱宏(执笔)/004
  序高平叔/001
  英文提要/001
  引言/001
  第1章从绍兴到北京/004
  1.1平和少年/004
  1.2科场得意/008
  1.3在翰林院/016
  第2章办学·革命·留洋/022
  2.1办学之初/022
  2.2沪上革命/028
  2.3留德四年/034
  第3章在民国最初的年月里/040
  3.1首任教育总长/040总序张岱年/001重写近代诸子春秋钱宏(执笔)/004序高平叔/001英文提要/001引言/001第1章从绍兴到北京/0041.1平和少年/0041.2科场得意/0081.3在翰林院/016第2章办学·革命·留洋/0222.1办学之初/0222.2沪上革命/0282.3留德四年/034第3章在民国最初的年月里/0403.1首任教育总长/0403.2在民初政争中/0453.3变动不已的旅欧生活/051第4章主持北京大学的六年/0594.1学术至上/0594.2兼容并包/0674.3“五四”前后/0734.4欧美之行/0844.5“不合作!”/090第5章“党国元老”和学界泰斗/0995.1元老参政/0995.2学界泰斗/107第6章著述概观/1186.1《中国伦理学史》/1196.2哲学、美学与美育/1286.3《石头记索隐》/1366.4暮年倾心民族学/142第7章家庭、品格及交游/1477.1家庭生活/1477.2人品及交游/153第8章最后的岁月及其他/1638.1长眠香港/1638.2蔡元培研究概述/169附录一蔡元培生平学术年表/177附录二蔡元培与东西文化融合〔美〕戴维翰(WilliamJ.Duiker)/192后记/202 前言中西文明大潮的冲撞与交融,在今天仍是巨大的历史课题。如今,我们这一代学人业已开始自己的学术历程,经过8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规模空前的学术文化积累(其表征为:各式样的丛书大量问世,以及纷至沓来名目繁多的学术热点的出现),应当说,我们这代学人无论就学术视野,抑或就学术环境而言,都是前辈学子所无法企及的。但平心而论,我们的学术功底尚远不足以承担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我们仍往往陷于眼花缭乱的被动选择和迫不及待的学术功利之中难以自拔,而对自己真正的学术道路则缺乏明确的认识和了悟。我们至今尚未创建出无愧于时代的学术成就。基于此,《国学大师丛书》的组编者以为,我们有必要先“回到近现代”—回到首先亲历中西文化急剧冲撞而又作出了创造性反应的第三代百家诸子那里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困惑与浮躁,我们也该着实潜下心来,去重新了解和领悟这一代宗师的学术生涯、为学风范和人生及心灵历程(大师们以其独特的理智灵感对自身际遇作出反应的阅历),我们这代学人方能于曙色熹微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学术位置。我们应当深信,历史是不会跨过我们这一代的,90年代的学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学术建树。
  我们将在温情与敬意中汲取,从和合与扬弃中把握,于沉潜与深思中奋起,去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便是组织编辑《国学大师丛书》的出版宗旨。当我们这代学人站在前辈学术巨子们肩上的时候,便可望伸开双臂去拥抱那即将到来的中华学术新时代!
  中西文明大潮的冲撞与交融,在今天仍是巨大的历史课题。如今,我们这一代学人业已开始自己的学术历程,经过8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规模空前的学术文化积累(其表征为:各式样的丛书大量问世,以及纷至沓来名目繁多的学术热点的出现),应当说,我们这代学人无论就学术视野,抑或就学术环境而言,都是前辈学子所无法企及的。但平心而论,我们的学术功底尚远不足以承担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我们仍往往陷于眼花缭乱的被动选择和迫不及待的学术功利之中难以自拔,而对自己真正的学术道路则缺乏明确的认识和了悟。我们至今尚未创建出无愧于时代的学术成就。基于此,《国学大师丛书》的组编者以为,我们有必要先“回到近现代”—回到首先亲历中西文化急剧冲撞而又作出了创造性反应的第三代百家诸子那里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困惑与浮躁,我们也该着实潜下心来,去重新了解和领悟这一代宗师的学术生涯、为学风范和人生及心灵历程(大师们以其独特的理智灵感对自身际遇作出反应的阅历),我们这代学人方能于曙色熹微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学术位置。我们应当深信,历史是不会跨过我们这一代的,90年代的学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学术建树。我们将在温情与敬意中汲取,从和合与扬弃中把握,于沉潜与深思中奋起,去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便是组织编辑《国学大师丛书》的出版宗旨。当我们这代学人站在前辈学术巨子们肩上的时候,便可望伸开双臂去拥抱那即将到来的中华学术新时代! 《国学大师丛书》表现了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了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规模宏大,意义深远。——张岱年 1898年深秋时节,蔡元培回到故乡绍兴。比起秋风瑟瑟,一派肃杀景象的京城来,家乡显得格外温馨、平静、怡然。伫立在笔飞坊自家庭院中,四周的一切似乎依旧是老样子,唯独那块悬挂在门厅上方的“翰林第”匾额,好像在提示主人这里曾经历过荣耀与辉煌。然而,耀祖光宗的记忆在闯荡大千世界和领略新知西学之后,早已失却原有的华彩;四年京官生活的风风雨雨也差不多荡尽了仕途腾达的残梦,所余下的只有那纯然属于自己的书生本色。此时此刻,萦绕脑际多时的投身新教育的念头变得清晰而强烈,这是自身特长和兴趣之所在,这也是目睹维新党人惨烈失败后所认定的一条报国之路。就这样,蔡元培怀抱“志以教育挽彼沦胥”的信念,决意踏上教育救国的漫漫途程。回乡一个半月之后,蔡元培接受绍兴知府熊再莘和乡绅徐树兰的敦请,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即校长)。该学堂是由徐氏捐资并筹得部分府衙官款于1897年初创立的,校舍即在龙山脚下古贡院西侧,约有学生三十人,略如后来的高小至中学程度。所习课程可谓中西混合,既有经学、词学、史学,又有物理、算学、外文,教师亦多为当地俊彦,在当时,这已是一所颇为维新的学堂了。蔡元培到校后,聘任教职人员,修订学堂章程,整理校藏图书,并“移寓学堂”,主持校务。外语课程原有英、法二种,他增设日语,辗转托人延聘日籍教师中川外雄来校任教。同时,鼓励课外阅读,对《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及维新志士的著作予以“解禁”,以扩大师生的阅读范围。他还以“究心学术,不沾沾于利禄”等为条件,邀集校内同人,分别编写各类课程的教科书。兼任学堂督办(校董)的徐树兰欣然应允出资刻印。此外,他设法求购理科教学需用的仪器、标本和教具,旨在提高这方面的教学水平。后来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和北大地质学教授王烈,此时均为该学堂低年级学生。据蒋氏回忆,中西学堂的课程虽然中国旧学居多,毕竟已有西洋学科,正是在此知晓了地圆说、雨的形成及燃烧的原理,“这是我了解一点科学的开端”①。藉此亦可知当时所谓新教育的初期概貌。在中西学堂任职期间,蔡元培得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及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书,他在1899年初笔录下书中要点。严译著作使他对西方社会学说的了解更加系统,思想认识也跃上一个新高度。他曾自述:“得阅严幼陵氏之说及所译西儒天演论,始知炼心之要,进化之义,乃证之于旧译物理学、心灵学诸书,而反之于《春秋》、《孟子》及黄梨洲氏、龚定庵氏诸家之言,而怡然理顺,涣然冰释,豁然拨云雾而睹青天。”②可以说,在蔡元培探求新知的过程中,严译诸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将严复与谭嗣同并列,视为自己的引路人,即所谓的“侯官浏阳,为吾先觉”。这段时间,他特别喜好以《公羊春秋》的三世说阐释进化论观点,从而将自己早先颇为倾心的“常州学派”的论点与风行当时的西方进化论观念嫁接起来,以此求得外来学说的可接受性,也达成一种文化心理上的平衡。这大概就是上述所谓“拨云雾而睹青天”的境界吧。与此同时,他仍孜孜于外文学习,读、译日文书《日清战史》和《生理学》,并开始自修英文。随着探求新知过程的深化,蔡元培的社会政治态度也逐渐改变。从黄宗羲到全祖望,以民族大义一以贯之的浙东学派对他颇有影响,面对外侮频仍的严酷现实,其内在的民族激情必然有力冲击现存的法统观念,表现出一种不甚确定的政治激进。据当年的学生忆述:1899年的一个秋夜,中西学堂宾客云集的花厅内杯盘交错,酒酣耳热之时,蔡先生起身高声批评康、梁变法不彻底,提出欲谋变革非摒弃清廷而不足为,于不经意中流露出内心深处的排满意念。虽然此后不久他也曾列名经元善领衔阻止清廷立储废帝的通电,但数以千计的人参加的社会活动难以真正衡量一个人的微妙的内心倾向。就在“己亥废储”活动声振东南之际,1900年初,蔡在致徐树兰的辞职书中又一次显现出“叛逆”情绪:“元培而有权力如张之洞焉,则将兴晋阳之甲矣。”①颇有取清而代之之概。尽管其间不无冲动成分,但确可看出其君臣大义的观念已十分淡漠。这样说,并非将此时的蔡元培与革命派等量齐观,只是意在说明其社会政治态度变化的程度。 





上一本:国学大师丛书:林语堂评传 下一本:国学大师丛书:章太炎评传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国学大师丛书:蔡元培评传的作者是张晓唯,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