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二战风云人物传记系列之一,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的传记。他1888年生于东普鲁士的一个军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曾任德国陆军运输兵监察部和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装甲师师长和快速部队司令。 1938年率部参加了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区的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任军长,装甲集团军和装甲集团军群司令,装甲兵总监、陆军总参谋长等职。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和装甲集群,仅用近一个月的时间便占领波兰全境,更在一个月余令法国战败。敦刻尔克大撤退使希特勒吃惊闪电战的速度,以为有诈,不允许进攻,命令休整。若非如此,33万英法联军也许会被他完全消灭。 进攻法国时,他曾说“我没有时间俘虏你们。放下武器从道路上让开,免得挡路”。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后,被美军俘获;1948年获释。对于古德里安来说,他作为一名将领的成功与其说是他在战争实践中的价值,还不与说他在战争史上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因为他创立了一种适应时代的行之有效的作战理论,这种思想并深深地影响了后人,今天,在德国陆军装甲兵的军营里,他的遗像还悬挂在那里,并被尊为“装甲兵之父”。 在希特勒挑起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德国组建了装甲部队,客观上对助纣为虐,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战争的非正义性必将导致灭亡。从军事角度来看,他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全面、系统的剖析了古德里安传奇的一生,展示出了他过人的智慧与高超的指挥艺术。 作者简介: 林文力,湖北孝感人。2000年毕业于孝感师范学院中文专业。著名传记作家,曾任职珠海出版社,现职业图书策划、出版。 目录: 第一章坦克战锋芒初露 1子承父业 2幸运的小军官 3结缘“摩托化” 4沉迷坦克 5为坦克争地位 1成为希特勒的帮手 2先打西方 3和平进军 4希特勒的任命 5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蠢蠢欲动 2走廊之战 3拨乱反正 4坦克部队的冲杀第一章坦克战锋芒初露 1子承父业 2幸运的小军官 3结缘“摩托化” 4沉迷坦克 5为坦克争地位 第二章登上纳粹战车的新兵 1成为希特勒的帮手 2先打西方 3和平进军 4希特勒的任命 5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第三章闪击波兰 1蠢蠢欲动 2走廊之战 3拨乱反正 4坦克部队的冲杀 5受希特勒召见 第四章西线进攻 1曼施坦因计划 2飞渡马斯河 3扑向英吉利海峡 4希特勒的反常 5敦刻尔克大撤退 6拥有坦克兵团 7最高荣誉 第五章可怕的“巴巴罗萨” 1波澜不断 2巴巴罗萨 3奔向明斯克 4打开苏联的大门 第六章攻占斯摩棱斯克 1固执己见 2箭在弦上 3渡过第聂伯河 4严峻时刻 第七章贪小便宜吃大亏 1马恩河式的奇迹 2希特勒的战略 3放弃莫斯科 第八章基辅之战 1努力争取竟无效 2苦自挣扎错时机 3泥泞中奋力攻占基辅 第九章在莫斯科的最后一搏 1殊死一战以求生 2莫斯科的冬季 3山穷水尽泪别前线 第十章力挽狂澜终无奈 1东山再起难挽江山 2装甲总监有用场 3命运不济唱楚歌 第十一章困兽犹斗难末日 1无可奈何花落去 2一切希望终归影 3再次免职度余生 前言20世纪的那场以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一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的国家和地区就有80多个,其中有61个参战国,涉及人口20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80%。 虽然这场历史罕见的战争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对于其中所发生的事情,所造就的一些人才,后世的人们不能不关注,无论他属于法西斯国家还是同盟国国家。仅从军事的角度评价,轴心国一方的某些军事将领,所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军事素养、应变能力等都是比较高的。德国的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就是其中一位。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是德军“闪击战”的创始人,陆军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犯之一。他1888年6月出生在东普鲁士的库尔姆城的一个军官家庭,受家庭熏陶,1901年4月入军官预备学校,1907年毕业后获准尉军衔,1908年晋升为少尉。1914年,古德里安从军事学院毕业,正式开始了他的职业军人的生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骑兵部队担任指挥官和参谋长,1922年调陆军参谋本部运输兵总监部任职。30年代初开始研究坦克作战理论,认为坦克是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作用20世纪的那场以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一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的国家和地区就有80多个,其中有61个参战国,涉及人口20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80%。 虽然这场历史罕见的战争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对于其中所发生的事情,所造就的一些人才,后世的人们不能不关注,无论他属于法西斯国家还是同盟国国家。仅从军事的角度评价,轴心国一方的某些军事将领,所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军事素养、应变能力等都是比较高的。德国的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就是其中一位。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是德军“闪击战”的创始人,陆军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犯之一。他1888年6月出生在东普鲁士的库尔姆城的一个军官家庭,受家庭熏陶,1901年4月入军官预备学校,1907年毕业后获准尉军衔,1908年晋升为少尉。1914年,古德里安从军事学院毕业,正式开始了他的职业军人的生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骑兵部队担任指挥官和参谋长,1922年调陆军参谋本部运输兵总监部任职。30年代初开始研究坦克作战理论,认为坦克是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武器,并提出了集中使用坦克作战的思想。1934年,德军组建3个坦克师,他任第2坦克师师长。 1938年他任坦克军军长,在德国兼并奥地利的行动中,指挥所属部队长驱直入近千公里,其赫赫战功奠定了他在德国坦克兵中的历史地位。1939年9月德军进攻波兰,他所指挥的坦克部队采用速战速决的闪击战术,十几天内击败波兰,因此获得了希特勒授予的二级铁十字勋章。1940年5月,在德军开始闪击西欧的过程中,他又指挥坦克部队作为先锋,横扫西欧,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侵占了荷、比、卢、法等国。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他的坦克闪击战在战争初期获得了一些成功,但是在后期由于苏军的有效抵抗,德军最高统治者接连错失良机,使得他的坦克部队终因遇见克星而走向没落。特别是作为第二集团军司令时,他指挥并率部参加了莫斯科会战,受到沉重打击后被迫下令撤退,因此遭到希特勒的痛斥并免职,奉调回国。1943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失败后,他被重新召回,担任坦克兵总监。虽然德国研制出了著名的虎型和豹型坦克,但是在库尔斯克大会战中,德军还是没能挽回局面。他在1944年希特勒遇刺后曾一度代理陆军参谋总长,但是1945年的3月又因战场失利而被解职,从此转入预备役。 德国投降后,古德里安被美军俘虏,不久被释放。1954年病死,著有回忆录《闪击英雄》与《注意!坦克》等。 无论何时走进德国陆军装甲兵的军营,人们总会看到一位一身正装、两眼炯炯有神的军人在深思的画像,那就是德国坦克兵的创建者,被德国人尊称为“装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虽然他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其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能让有志于军事的人学到很多东西。在他的身上不仅有军人的素质,还有军事才能。古德里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可以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及时发现对方的弱点,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他懂得战略与战术的有机结合,更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能将部队结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集体;他能接受新的事物,不为时代所惯用的技术和装备所制约,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所以他创造了装甲兵在现代战争中的作战理论,开创了装甲兵在日后的几十年战争中的霸主地位。他所建立和训练的装甲兵力量,在希特勒发动的侵略扩张战争的初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速战速决的作战方式使他成为纳粹德国的得力帮凶。正如英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的评价:“(他是)一个曾经大规模创造历史的人……古德里安在我们这个时代中是一个具有极为重大影响的人物,没有他,也许希特勒在刚刚发动战争的时候,就可能失败了。” 古德里安终其一生走过了66个春秋,得意过也失意过。他作为一名将领的成功与其说是在战争实践中拥有的价值,还不如说是他在战争史上所具有的理论价值更贴切。 最后,读者在学习、借鉴古德里安的军事指挥作战才能的同时,也要对其纳粹主义思想加以批判和鉴别。第五章可怕的“巴巴罗萨” 1波澜不断 1939年5月3日,莫洛托夫取代了李维诺夫任苏联的外交部部长一职,就是这个说话极像小学校长的粗壮男人,在与德国商谈“互不侵犯条约”的时候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之后莫洛托夫到德国访问,使希特勒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从而能够放心地攻打波兰。又是他在1939年9月18日发出苏联正式向波兰宣战的声明,帮助了正在与波兰苦战的德军。9月29日德国与苏联又签订了“友好与贸易协定”,这又让德国不必担心腹背受敌,可以大胆地进行自己的扩张计划。 当时苏联与德国签订所谓的友好条约是迫不得已的,因为当时它已经没有办法依靠英法了,当然也有为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着想的目的。所以苏联在德国发动欧洲战争时,便在11月30日开始向芬兰进攻,占据了波罗的海三国。之后又趁德国身陷战事、无暇东顾的时候,又强迫罗马尼亚割让了贝沙拉比亚,这件事让德国极其不愿意却又无可奈何,希特勒得知后则暴跳如雷,大骂苏联是个大骗子、强盗、是个背信弃义的东西。为了给苏联的进一步行动以威慑力,希特勒便在1940年8月30日,正式宣布要全力以赴支持罗马尼亚的独立,无形之中德国与苏联开始杠上了。 “海狮计划”搁浅后,英国的问题在希特勒心中的地位确实降了下来,现在如何解决东方的敌人——苏联,成了他的头等大事。征服苏联并使之成为德国的殖民地,一直是他这个“奥国小班长”的梦想,更是他扩张“生存空间”的目标。希特勒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由他来控制苏联丰富的小麦、石油、锰及其他资源,并将俄罗斯平原作为德意志民族的定居地,那将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情。 古德里安全传在“二战”之前,英法等国都想借德国人之手消灭苏联,可是没有想到他们竟然自食其果,先于苏联遭到了德军的灭亡和重创。而苏联虽然将祸水引向西方,为自己赢得了一定的准备时间,但还是没能避免同德国开战。被扩张的欲望烧晕了头的希特勒,早在1940年7月的时候就狂妄地对他的将军们大放厥词:“我认为,苏联人也是不足以与德军相抗衡的,只要一次突击就可以了。”并且他还对德国陆军总司令下令:“你现在就着手研讨对苏联的作战计划。我的直觉告诉我,我们在4到6周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攻打苏联的准备。” “打败它或者尽可能多地夺取必要的土地,就可以保护大德意志的首都及西里西亚工业区不受敌人的空袭。最好要进入苏联的腹地,用我们强大的空军破坏那里最为重要的地区。” 这年的12月18日希特勒终于下了决心,决定在1941年的5月15日开始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在计划的开头他就强调:“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准备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的作战目标是:“用装甲部队纵深楔入的大胆作战,摧毁苏联西部的苏军陆军主力,并且要防止有战斗准备的苏军完整无损地撤退到苏联的广阔地区去。这次作战行动的最后目的是要建立一道从伏尔加河到阿尔汉格尔的防线,以对付苏联的亚洲部分。” 虽然希特勒有着自己狂妄的野心,但是在他的心里其实也明白,这个苏联绝不是什么好啃的骨头,所以在对付苏联之前,他要确保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不受任何干扰,所以他决定坚决保证巴尔干翼侧的安全。在希特勒的威逼利诱之下,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被拉入了他的轴心国集团之中。 正在德国苦心准备的时候,希特勒竟然听到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墨索里尼已经单独对希腊宣战了。希特勒大为恼怒,因为希特勒曾要求意大利绝不能发起战争让自己的翼侧出现麻烦。墨索里尼也曾表示说他的主要任务是对英作战,不准备对南斯拉夫和希腊采取军事行动,只打算夺取埃及。但是由于墨索里尼对形势和政治的错误判断吃了亏,为建立自己的威望而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虽然当时意大利的参谋总长巴多格里奥极力劝阻墨索里尼不要做无谓的冒险,希望他放弃希腊。可是墨索里尼都无动于衷,当参谋总长巴多格里奥问墨索里尼:“元首,我们这样行动是不是要同我们的盟友德国通报一下呢?”结果却引来了墨索里尼的神经质式反问,极其愤懑和尖刻地吼道:“他们德国人向我通报过挪威战役了吗?他们在向西线发动进攻之前曾征询过我们的意见吗?他们就当我们不存在一样。现在还要我向他们通报吗?” 由于墨索里尼的反复无常,意大利对希腊的这场战争就这样仓促地开始了,由于军事保障做得不到位,这场战争经历了4个星期的冒险后,便以意大利的彻底失败而告终。1941年的春天,顽强的希腊人将意大利的军队赶到了阿尔巴尼亚。 在古德里安看来,为了维护德意的共同利益,意大利对希腊的战争就是不必要的,意大利的重点应该放在北非的战场上。可是意大利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在攻打希腊失败后,并没有冷静地去分析研究失败的原因,而是暴跳如雷地大骂自己的将军们指挥不利。墨索里尼不但没有清醒,而且压根就没把此次教训当回事,并且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他的冒险活动。11月中旬,墨索里尼的军队又吃了一次败仗;12月10日,意大利军队在北非的巴拉尼附近又遭一次惨重的失败。墨索里尼的种种草率做法激怒了他的将军们。但当他们对墨索里尼表示自己的极大不满时,墨索里尼仍然是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更加的不可理喻,竟然把自己的怒火迁到巴多格里奥的身上,认为他是敌人和卖国贼,这简直是对手下人格的极大侮辱,无奈之下巴多格里奥提出了辞职。12月6日,卡伐利罗接替了巴多格里奥的职位。然而,这一变动并没有改变墨索里尼的错误做法,意大利因此陷入了难以扭转的局势。 德国本来在巴尔干问题上已经平息了纷争,但此时因为墨索里尼的擅自行动,导致风云突变,局势进一步恶化,战争又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了。对德国来说,这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也是最不合时宜的行动。希特勒此时是一肚子的怒火无法发泄,但是又不能不面对现实。意大利的所作所为不仅大大推迟了希特勒对苏联的作战计划,还使老奸巨猾的佛朗哥认为轴心国靠不住,并表示立即退出联盟,不再和轴心国进行合作。这也让希特勒又损失了一个合作伙伴。 古德里安这个时候虽然感到了国际形势的风云多变,英国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真是让人担心。但是令他料想不到的是德国将要对苏联开战。地处中欧的德国应该避免两线作战,这个时候希特勒是不应该对苏联发动战争的。 2巴巴罗萨 战争之前,德国和苏联的关系是既合作又存有严重戒心,本来就已经相当紧张了,现在意大利在南欧的举动、德军的介入,又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敌对情绪。在苏联红军那里,希特勒和戈林被画成“纳粹九头蛇”和杂食性的“法西斯鲨鱼”,苏联号召参加过芬兰战争的老战士和红军一起“反对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创建一个不再有剥削的苏维埃欧洲。” 德国为了改善这种关系也做了一定的措施,邀请莫洛托夫到柏林访问,当希特勒和莫洛托夫会晤时,莫洛托夫提出了四项要求: (1)承认芬兰划归苏俄的势力范围。 (2)关于波兰的前途,应另拟订一个协定。 (3)承认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利益。 (4)承认苏联在达达尼尔海峡地带的利益。 以上要求让希特勒十分不快,莫洛托夫回到莫斯科后,又一次以书面的形式把这四条要求提交给了德国,这一举动更加激怒了希特勒,他感到对苏联的战争是不可避免了,但是雷德尔则坚决反对进攻苏联。雷德尔认为苏军在1937年的大清洗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弥补的,苏芬战争中也充分暴露了中下级军官战术训练的严重不足,苏军要想在训练中将新的作战理论消化吸收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只要德军不去进攻苏联,苏联就不会对德国构成威胁。德国在还没有最后击垮英国时,就对苏联开战会让德国处在两面作战的困境中。雷德尔认为虽然登陆英伦三岛解决英国问题存在较大的难度,但若夺取英国的生命线,即地中海沿岸地区的直布罗陀、埃及和巴勒斯坦,不仅可以让英国丧失海外的势力,而且可以把它赶出地中海和中东,这样英国就会孤岛无援,必败无疑了。但是对于他的看法,希特勒是不认同的,希特勒认为他曾经在27天内就征服了波兰,1天内攻占丹麦,23天内攻占挪威,5天内攻占荷兰,18天内攻占比利时,39天内攻占法国,12天内攻占南斯拉夫,21天内攻占希腊,11天内攻占克里特岛。而苏联拥有发达的工业、众多的人口、无尽的资源,却用了100多天才勉强使芬兰人屈服,所以希特勒狂妄地认为,对苏联的战争充其量也就是几个月,刚好利用目前德军处于极好状态的优势好给苏联以致命地打击,转回头再收拾英国一点也不迟。 希特勒不顾他人的反对,做出了可怕的、无可挽回的决策,实施“巴巴罗萨”计划。1940年底,古德里安的新任参谋长李本斯坦中校和作战处处长拜尔林少校,奉陆军参谋总长的命令,出席了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在会上,他们第一次听到了所谓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而古德里安则是在会议结束后才知道了该计划,当手下把一张苏联地图铺在他的面前,向他报告会议内容时,古德里安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还尽心尽力地为德国如何战胜英国而出谋划策时,希特勒的心思却偏向了东方,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难道这是真的吗?德国一向要避免的情况要变成一个事实吗?想当初,我们的元首是多么痛恨1914年决定德国命运的领袖们。他自己也曾明确地指出他们没有能够避免两线作战,从而对德国造成了伤害。可现在他自己却要进行两线作战。今天对英国的战争还没结束,为什么他居然又出尔反尔,突然想起对苏联开辟第二战场呢?” “所有的军人们都曾经一再劝告元首不要重犯两线作战的错误,我也这样做过。现在真的是无法理解元首的决定。” 虽然古德里安自己在战略筹划上不是内行,但是现在的他也实在无法掩盖表现出的不满和失望。而李本斯坦中校和拜尔林少校两人,早在参谋部会议上就被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说服,要他们对未来将进行的战争充满乐观,拥有盲目自信,所以现在面对古德里安的激烈言论,不免感到十分惊讶。他们开始做古德里安的工作:“将军,我们的参谋总长哈尔德对所有各种因素都做了充分的考虑。并且通过对敌我力量和其他情况的分析对比后,可以充分肯定,只要8个星期到10个星期就可以击败苏联。到那时,我们还可以继续进行我们的对英作战行动。在此期间英国不会有什么作为的,我军也不会处于两线作战的境地。” 之后他们又对古德里安汇报了对苏作战的详细计划。计划规定,侵苏德军共编成南方、中央和北方3个集团军。下辖7个军团和4个装甲兵团,共计152个师。主要作战行动是打击在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北地区,用整整2个集团军进行。一个集团军将通过波罗的海国家,向列宁格勒推进。南面的另一个集团军将通过白俄罗斯东进,然后挥戈北上,同第1个集团军会师,从而包围从波罗的海退却的苏军残余部队。希特勒规定到这时,才应对莫斯科发动攻势。第3个集团军将在沼泽以南通过乌克兰向基辅进攻。它的主要目的是包围和消灭在第聂伯河以西的苏联部队。再往南,罗马尼亚部队将掩护主要作战行动的翼侧,并向敖德萨推进,再从那里沿黑海推进。在这之后,将占领集中了苏联60%的工业制造能力的顿涅茨盆地。同时,罗马尼亚和芬兰的任务就是充当德军的极北翼和极南翼的进攻出击基地,并提供军队援助。 听完他们的汇报后,古德里安虽然有着良好的军事指挥功底,但是心中还是不免产生了许多疑问:“这3个集团军实力大致相等,分别向他们各自的目的地进攻,整个计划似乎并没有明确规定它们单独的战略目的或共同的战略目标。从军事战略的立场上来看,这个计划的目的性不明确,力量使用又不集中,它到底是要干什么呢?” 所以,古德里安认为这个计划对于即将进行的作战是不符合军事常规的。于是他让自己的参谋长李本斯坦中校将意见转呈陆军总参谋部。但是最终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古德里安自此没有像对英国的战争那样积极过,此时的希特勒并不是他认为的“英明”元首了,在野心的驱使下,希特勒眼中只剩下狂妄。 古德里安虽然心里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但现在的他只能同希特勒的战车绑在一起,与纳粹德国融为一体,心甘情愿地为希特勒卖命,古德里安自己也清楚,毕竟这场战争也直接关系到了他的个人命运,纳粹德国的成败也将是他个人命运的兴与衰。所以,在认识到未来战争的沉重与艰辛后,他要集中一切精力来训练和装备他的部下,使他们能够更加充分地适应这场战争,让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更多的和更好的军事才能和素质。 为此,他非常明确地告诉自己的部队:“德国的将士们,这场将要进行的战争是你们所遇到的最为严酷的战争,你们将要遭受到极其困难的局面,艰难的程度远远要比波兰战役、西线战役,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倍,你们要加紧训练、努力训练,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古德里安的军事素养告诉他,其他更为具体的内容,不能讲得更多、更具体、更肯定。 无论古德里安及其他德国军官多么希望在对苏战争中占有充分的优势,但遗憾的是,德军的准备并不充分。因为法国战役后,希特勒又扩充了许多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而那些被补充到德军中的坦克,大多都是缴获而来法国货。这些坦克在西欧的作战环境中比较适用,但放到东欧战场上就不太合适了。但是德国因为自己的坦克生产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膨胀的需求,所以只好利用这些较差的外国车辆来代替。 古德里安就负责整编和训练这些装甲部队。这虽然是他的老本行,但是坦克装备的数量、质量和人员的素质实在是太差了,根本不能胜任未来的战斗。更令人头疼的是,对苏作战需要的装甲师数量增加了一倍,但坦克的数量却没增加,而坦克师的战车数量只有标准的一半,即使包括了那些缴获的质量不好的坦克在内才只有3200辆左右。 虽然希特勒根据西线战役的经验,曾要求每个月应生产800到l000辆坦克,但是德国武器弹药部部长托特对整个生产计划计算的结果是:如果每月生产800辆到l000辆的坦克,就要耗费掉20亿德国马克、动员10万个技术工人和专家。这在当时的德国根本无法做到,希特勒只好打消这个念头。陆军要新建11个装甲师并加强炮兵的火力,提出坦克的平均产量应从1940年9月的121辆提高到每月380辆的要求,德国的生产部门也难以达到,即便到了1941年时,德国军工企业年生产能力也只能是1490辆,平均每月为124辆。 如此一来坦克的数量根本无法保证,希特勒便决定在火力上做文章,把马克Ⅳ型坦克上的37毫米火炮改成50毫米的火炮。但是由于兵工署实施上的困难,竟然背地里用50毫米的L42号火炮代替了L60号50毫米火炮,这样炮管短得多,威力也减少许多,以至于后来直接影响到德军装甲部队的作战能力。 好在陆军的坦克现在全部都是马克Ⅲ型和马克Ⅳ型,多多少少可以弥补些坦克不足的缺陷,这也是唯一能使古德里安感到称心的地方。 但是德苏未开战之前,两国的经贸关系和军事合作还正常进行着。1941年春,一个苏联的军事代表团参观德军的坦克学校和工厂时,虽然希特勒已经对德国的坦克工厂和坦克兵培训学校发布了将所有先进武器装备都让他们看的命令,但结果他们并不相信德军的“T-4”型坦克就是他们的最新坦克,坚持说德国人故意把最新式的坦克藏起来了。苏联军事代表团如此咄咄逼人的态度,无意中暴露了苏联人已经拥有了一种更好和更重的坦克的秘密。古德里安曾经在1933年参观过苏联的一个兵工厂,那个时候苏联就能一天生产多达22辆坦克,这让作为“装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更加担心了。 事实就是如此,在1941年7月底苏联的T-34型坦克,在东线战场上的出现,就证明了当时苏军的坦克不但在质量上比德国先进,并且数量上也在德国之上。 希特勒简直快要疯掉了,为了能够全力对付苏联,他做了好多工作,不希望墨索里尼惹出麻烦,可他偏偏就惹出了麻烦,让德军的翼侧出现问题。希特勒无奈只能插手此事,当随之而来的一些麻烦接连不断地发生时,不但分散了德军的兵力,也大大延迟了对苏联的作战。尽管如此,希特勒还是实施了他所谓的“巴巴罗萨”计划。 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对作战中使用的德军编成了兵力大致相等的3个集团军,只有中部集团军编有2个装甲兵团,其他2个南北集团军,各编1个装甲兵团。 古德里安奉命指挥第2装甲兵团,他的北面就是霍特将军的第3装甲兵团。他们两个装甲兵团同属中部集团军。 第2装甲兵团古德里安为司令官,李本斯坦任兵团参谋长。下辖3个装甲军: 由盖尔二级上将指挥的第24装甲军,包括莫德尔中将指挥的第3装甲师、朗格曼少将指挥的第4装甲师、罗普尔少将指挥的第10摩托化步兵师及费尔德中将指挥的第1骑兵师。 由魏亭果夫二级上将指挥的第46装甲军,包括夏尔中将指挥的第10装甲师、豪赛尔中将指挥的党卫军祖国摩托化步兵师及斯克豪生少将指挥的大德意志步兵团。 由李美尔逊二级上将指挥的第47装甲军,包括艾尔林少将指挥的第17装甲师、内林少将指挥的第18装甲师和波尔吞斯登少将指挥的第29摩托化步兵师。 装甲兵团的司令部直属部队有维比格少将率领的空军支援部队、艾克逊少将率领的哥林高射炮兵团、海尼曼将军指挥的炮兵部队、贝克尔将军指挥的工兵部队、普劳恩上校指挥的通信兵部队和巴尔希维希中校指挥的侦察机分队。 战斗中,对装甲部队进行掩护的战斗机部队则由莫德尔斯上校负责指挥。 针对德军的作战总方案,古德里安装甲兵团的任务是在攻势发动的第一天,从布列斯特—李托弗斯克的两侧渡过布格河。在突破苏联的防御阵地之后,尽快扩大战果,一直向罗斯拉夫尔—叶尔尼亚—斯摩棱斯克地区前进。目的是要阻止苏军重新收集残部,再构成一条新的防线,为1941年的战役奠定胜利基础。在实现此目标后,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再接受新的命令,以决定以后的行动方向。 为了隐蔽在东线的进攻,德军一面制造准备对直布罗陀、北非和英国采取行动的假象,散布到东部地区躲避西方空袭等谣言;一面尽快在东部集结重兵,并对东线部队的集结进行周密的计划。1941年的2月到6月,根据1941年1月31日德军陆军总司令部关于《“巴巴罗萨”作战预令——附件2》的规定,侵苏德军的基本兵力分5个梯队前进到苏联边境附近集结待命。 3奔向明斯克 1941年初,德国人陆续将用于对苏联作战的部队开到苏联边境,集结隐蔽起来。为了对苏作战,德军把投入的部队分成了7个兵团、146个师,其中包括4个装甲兵团和3支航空队,配备了3580辆装甲车辆、60万辆运输车、7180门大炮、1830架作战飞机和75万匹战马。但这些部队中还不包括胁从国罗马尼亚准备参战的部队。 6月14日,希特勒对他的下属训话时,曾经问过古德里安:“你要多长时间才能够到达明斯克?”古德里安当时满怀信心地回答说:“大约五六天的时间就可以了。”话虽这样说,古德里安还是放心不下。因为他的对手是苏联而不是西方国家,这个对手的实力究竟怎样,古德里安无法估计,在和平时期,苏联的保密制度也是相当严格的,德国对苏联情报的获取,只能是一些分散的、零散的情报,加上一般的经验方法获得。古德里安对仅凭一些初步的、零碎的资料得出的结论,更加不敢掉以轻心。 古德里安的感觉是正确的,苏联武装力量的规模的确令人吃惊。但是德军中不乏狂妄之徒,7月4日,负责记录最高统帅部作战日记的格雷纳曾狂妄地断言:“苏联人失去了这么多飞机和4600辆坦克,他们一定所剩无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