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国学大师丛书:张元济评传


作者:张荣华     整理日期:2015-04-25 14:57:46

张元济评传这些论述反映出张元济站在近代民族主义立场上对国家主权问题的重视。当时在国民意识日趋强烈之际,许多知识分子已将国家理解为民众的公有财产,因而当外来扩张侵略趋于急迫时,民族主义的倡导者便越来越注意到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有一位美国学者曾对《清季外交史料》中“主权”二字的出现概率作过统计,指出这一名词在1875—1894年里每一百页仅出现一次,在1895—1899年间为2.5次,1900—1901年增加到8.8次,而在1902—1910年里,每一百页已多达22次。②这一统计数字清楚地显示出清末在外交上日趋重视国家主权的倾向,而《外交报》则在这方面起了领导潮流的作用。比较而言,张元济当时对民族国家的经济大权尤为关注。西方列强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对外扩张的要求日益膨胀,尤其暴露出想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原料供应地和投资场所,并进而攫取经济大权的野心。国人在世纪之交对这一情形已有所觉悟,如梁启超在1899年发表的《瓜分危言》一文中,将外国列强在中国的扩张区分为“有形之瓜分”与“无形之瓜分”。前者是指侵占国土疆域,后者则表现为攫夺路矿开筑、内河航运、海关税务诸方面的经济权利,它比有形的瓜分具有更大的掠夺性和危害性。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下去后,在一片“黄祸论”的叫嚣声中,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野心更加急迫。《辛丑条约》尚在谈判之中,日本舆论已在叫嚷要充当“东洋英国”,在中国扩张经济势力,“我辈深望早定和平之局,倘或和议告成,则于中国内地开铁路、置电线、掘矿山、垦荒亩,茫茫四百余州,将变而为黄金世界,日本之百工业亦勃然而兴,庶不愧为东洋英国乎”①。张元济对列强扩张的经济取向持有高度警惕性,并且已经注意到中国所处的世界已成为经济实力的大竞技场,因而明确主张要以“文明排外”之名,行“挽回利权”之实。他称这是国人应尽的“义务”和“天责”,并积极投身于维护铁路权利的斗争之中,用亲身行动为“文明排外”论提供清楚的释义和例证。铁路是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生产第四部门(仅次于采掘、加工工业和农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在一个国家的生产和分配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不言而喻。因而外国殖民主义者来到中国后,几乎无一例外地蓄意攫取筑路权,使铁路成为其割据中国领土的双刃剪刀,或吮吸中国人膏血的管道。张元济自戊戌年以后,已逐渐认识到铁路国有化在振兴实业和发展民族经济方面的关键作用,对外国列强的染指企图深怀戒心,他断言:“外人今日断不能瓜分我国,事机之熟,其必在二三十年后铁路大通之时。”②当清政府在1903年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允许民间集资筑路后,德国商人欲勾结浙江一批纨绔子弟合资铺筑墅浦铁路。张元济闻讯后,“不忍目睹桑梓之邦沦于虎狼之德”③,遂多方运动,设法阻止清政府批准施行。他明确表示:“铁路非不可办,而在我国是彷徨、内力萎缩之中国,则不可办;而民智未到、物产有限之浙西,尤不可办。洋股非不可合,而在我主权日削、外力增进之中国,则不可合;而强权自逞、凌厉无前之德人,尤不可合。”④
  目录:
  张元济评传
  总序张岱年/001
  重写近代诸子春秋钱宏(执笔)/004
  序一姜义华/001
  序二张树年/004
  英文提要/001
  前言/001
  第1章故园新人:时代洗礼中的年轻翰林/001
  1.1家学渊源/001
  1.2从健社到通艺/005
  1.3“戊戌党锢孑遗”/014
  第2章世纪之交:朝向民间的支点转换/021
  2.1“汲汲于教育之普及”/021
  2.2国民精神的源泉及维系/028
  2.3引导舆论和建立制衡机制的尝试/035张元济评传总序张岱年/001重写近代诸子春秋钱宏(执笔)/004序一姜义华/001序二张树年/004英文提要/001前言/001第1章故园新人:时代洗礼中的年轻翰林/0011.1家学渊源/0011.2从健社到通艺/0051.3“戊戌党锢孑遗”/014第2章世纪之交:朝向民间的支点转换/0212.1“汲汲于教育之普及”/0212.2国民精神的源泉及维系/0282.3引导舆论和建立制衡机制的尝试/035第3章云起龙骧:为输导新知别开生面/0443.1新式教科书的发轫/0443.2匠心独运于文化沟通/0513.3公益文教事业的创举/0583.4近代语文新潮中的建树/066第4章蔚成大国:塑造学术与文化的自主精神与独立机构/0754.1文化企业的进退依违之道/0754.2与社会学术团体结盟/0874.3春雨润物细无声/0984.4开拓“公共领域”的典范/112第5章“书来自书”:学术史末篇与引言的叠合/1265.1涵芬于星离雨散时/1265.2“学海之巨观,书林之创举”/1365.3审美意象与逼真境界/1495.4“扫除学术上二百年之阴霾”/164附录张元济学术行年简表/182前言前言
  中西文明大潮的冲撞与交融,在今天仍是巨大的历史课题。如今,我们这一代学人业已开始自己的学术历程,经过8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规模空前的学术文化积累(其表征为:各式样的丛书大量问世,以及纷至沓来名目繁多的学术热点的出现),应当说,我们这代学人无论就学术视野,抑或就学术环境而言,都是前辈学子所无法企及的。但平心而论,我们的学术功底尚远不足以承担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我们仍往往陷于眼花缭乱的被动选择和迫不及待的学术功利之中难以自拔,而对自己真正的学术道路则缺乏明确的认识和了悟。我们至今尚未创建出无愧于时代的学术成就。基于此,《国学大师丛书》的组编者以为,我们有必要先“回到近现代”—回到首先亲历中西文化急剧冲撞而又作出了创造性反应的第三代百家诸子那里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困惑与浮躁,我们也该着实潜下心来,去重新了解和领悟这一代宗师的学术生涯、为学风范和人生及心灵历程(大师们以其独特的理智灵感对自身际遇作出反应的阅历),我们这代学人方能于曙色熹微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学术位置。我们应当深信,历史是不会跨过我们这一代的,90年代的学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学术建树。
  我们将在温情与敬意中汲取,从和合与扬弃中把握,于沉潜与深思中奋起,去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便是组织编辑《国学大师丛书》的出版宗旨。当我们这代前言中西文明大潮的冲撞与交融,在今天仍是巨大的历史课题。如今,我们这一代学人业已开始自己的学术历程,经过8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规模空前的学术文化积累(其表征为:各式样的丛书大量问世,以及纷至沓来名目繁多的学术热点的出现),应当说,我们这代学人无论就学术视野,抑或就学术环境而言,都是前辈学子所无法企及的。但平心而论,我们的学术功底尚远不足以承担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我们仍往往陷于眼花缭乱的被动选择和迫不及待的学术功利之中难以自拔,而对自己真正的学术道路则缺乏明确的认识和了悟。我们至今尚未创建出无愧于时代的学术成就。基于此,《国学大师丛书》的组编者以为,我们有必要先“回到近现代”—回到首先亲历中西文化急剧冲撞而又作出了创造性反应的第三代百家诸子那里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困惑与浮躁,我们也该着实潜下心来,去重新了解和领悟这一代宗师的学术生涯、为学风范和人生及心灵历程(大师们以其独特的理智灵感对自身际遇作出反应的阅历),我们这代学人方能于曙色熹微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学术位置。我们应当深信,历史是不会跨过我们这一代的,90年代的学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学术建树。我们将在温情与敬意中汲取,从和合与扬弃中把握,于沉潜与深思中奋起,去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便是组织编辑《国学大师丛书》的出版宗旨。当我们这代学人站在前辈学术巨子们肩上的时候,便可望伸开双臂去拥抱那即将到来的中华学术新时代!《国学大师丛书》表现了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了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规模宏大,意义深远。——张岱年





上一本: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 下一本:不如我们从头来过:张国荣传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国学大师丛书:张元济评传的作者是张荣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