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1913—1967),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早年参加革命,从普通战士,迅速成长为一个智勇双全的战将。曾任红军团长、新四军团长、苏皖支队司令、解放军华野四纵队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海军副司令、东海舰队司令,是中国人民海军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67年,莫名而死,成为至今尚未知晓谜底的“文革奇案”。 作者简介: 尹家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早年写诗与评论,后以纪实、传记文学为主,其“黄埔·红墙”系列具有广泛影响。该纪实系列生动传神,真实感人,别具一格。主要著作有:《红墙见证录》(三卷本)、《红墙知情录》(三卷本)、《国共往事风云录》(四卷本)等。 目录: 第一章参军 “大头”与地主二姑娘 游击队长的刀 打一仗升一级 第二章长征路上 强渡嘉陵江 西路军 血战倪家营子 石窝分兵 凉州监狱 绝食 吉鸿昌的传令兵 第三章加入新四军 初识陈毅 死保叶道志第一章参军 “大头”与地主二姑娘 游击队长的刀 打一仗升一级 第二章长征路上 强渡嘉陵江 西路军 血战倪家营子 石窝分兵 凉州监狱 绝食 吉鸿昌的传令兵 第三章加入新四军 初识陈毅 死保叶道志 从此叫陶勇 为李明扬押运弹药 接到陈毅的急电 叶飞惊出一身冷汗 一句话引发的全城大搜捕 陈毅急得要去前线 给韩德勤留点回味 黄桥战前的河豚宴 陈毅要砍陶勇的头 第四章在苏中 陈毅粟裕派了任务 周一峰将计就计 直闯詹长佑旅部 死追徐承德 团长被旅长推下河 飞车结良缘 只身闯敌堡 用敌人的轮船运送部队 过来一个“忠救军” 粟裕下令 听着敌台指挥 王铁汉:“鬼头街!我们可真遇上鬼了!” 李堡战役 最后形成十三打三 第五章再创战争奇迹 “有我陶勇在此,看谁敢往后跑!” 攻城受阻 毛泽东提醒陈粟要有耐心 传错命令的小参谋 蒋介石怕了 陈毅: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孟良崮 张灵甫真的慌了 陶勇举杯的手在抖 黄百韬的最后一枪 活捉杜聿明 第六章饮马长江 蒋介石南京布防 船的问题 半帆待渡 内线与豪情 “紫石英”号事件始末 第七章进驻杭州 初进杭州的忙乱 智斗冒牌司令 “连升三级” 在汤恩伯的警备司令部里 第八章抗美援朝 “老子是天下第一师师长!” 毛泽东:你们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狡猾的李奇微 移防元山 第九章出任舰队司令 毛泽东记住了陶勇 小炮艇打跑了胡宗南 毛泽东发来的电报 “太平”号从此不太平 单艇独雷打“洞庭” 一江山岛成了人民的江山 一着妙棋保渔场 鱼雷艇秘密大迁徙 杨成武急了:“南昌舰上还有个姓陶的!” 第十章冷对奸雄 实事求是为人解冤 两个“不可改造的落后分子” “我要在这里顶着” 蹊跷离世 朱岚以死抗争 没有谜底的结论 后记 安徽霍邱叶集的周南庄这个原本十分平静的小山村,一夜之间炸开了锅。一条消息在大街小巷传播着。有的说,周家老地主的二姑娘被大头拐跑了;也有的说,不是拐跑,是两人私奔了。 人们说的“大头”是张道庸的乳名。张道庸即后来的陶勇。 因为营养不良,瘦,他的脑袋显得又大又圆,像个圆球,架在狭窄、向上高耸的肩膀中间。 消息传到张家,连母亲也不敢相信:大头能和周家二姑娘一起跑了,不能吧?二姑娘她不太了解,可周家老地主的那个厉害劲儿在这一带也是有名的。就说那个出了嫁的大姑娘吧,道庸在他们家打长工,有一次地主让他给大姑娘送一坛腌豇豆角子,大姑娘接到坛子,左看右看,接着就破口大骂:“豇豆怎么这么少,是你偷吃了?”“我从来不偷吃你家东西!”全村的人都知道,大头干活从不偷懒,可性子硬得很,不是他干的事绝不承认。 “看,坛子里还有你狗爪子的印儿,就是你偷吃了!”说着,大姑娘一把抢过坛子,朝猪食槽里一倒,嘴里还在发狠,“猪糟蹋过的东西人还能吃!”“你骂人!”“我就骂你!你个臭长工也配给我送菜!”说着,大姑娘竟放出一条恶狗,指挥着,“去!去!咬他!”那是一条板凳狗,四四方方,毛色像狼,怕它睡觉堵鼻子,尾巴被剁了去。虽然被一条锁链系住,一声不响,却警觉得很,主人一招呼就站起来,开始低吠起来,它跳到前面,几度翻转身子,想挣断锁链,但是铁链太牢了。 大头可不吃眼前亏,大姑娘去解狗链子的当口,早一溜烟跑远了。不过夜里他又回来一趟,在大姑娘家门口拉了一泡屎。 大头能和恶狗一样人家的千金小姐私奔,除非他疯了!陶勇后来告诉孩子们,一个家有不一样的人,虽然同是地主家的姑娘,大姑娘像个恶婆,二姑娘则善良,常帮长工们干活。老地主常骂她是小姐身子、r鬟命,总想着将她早点嫁人了事。她在叶集上过学。 谁都知道,安徽虽穷却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单是霍邱一地,自宋代到清末有近五百名进士、文武举人和贡生。共产党方面名气最大的是陈独秀,他是安徽人,他办的《新青年》影响了一代人,包括毛泽东那样的伟人。陈独秀的夫人高君曼也是霍邱人。恽代英也到安徽办过学,传播过马克思主义。当年鲁迅先生创办的未名社成员中的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韦素园的故乡就在霍邱县的叶集。五四运动以后,传人安徽的革命书刊不下几十种。二姑娘大概接触了这些新思想,不愿接受嫁人生子、相夫理财的老套套,要到外面去闯世界。 而张家世代贫寒,地无一垄,房有两间。租的三亩地连租也还不上,只能让7岁的道庸上地主家放牛抵债。1926年的秋天,14岁的张道庸又被地主逼去烧窑。那是最苦的活。每天从窑洞出来,脸都是黑的,小小年纪背都是驼的。那几年,父亲常年卧床,不久就去世了。 他还有一个姐姐身体也不好。家里的全部负担都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 母亲是性情开朗的人,总是说些开心话,让孩子们不要发愁,要好好活下去。她除了照顾家里,还要到地主家洗衣服,每天双手都肿得跟红萝卜似的。这个地方是不能待的!道庸恨透了这不合理的一切,他决意要走。1929年4月的一天,他没告诉其他人,连母亲也没告诉,只告诉了二姑娘,他说他要走。 二姑娘目光游移地问:“你要到哪里去?”“我不知道,反正我要走。”“我告诉你个地方吧,大别山有个游击队。”“我不知道路。”“我送你去!”他们一齐上路了。二姑娘说的游击队,在河南商城。叶集和商城分属两个省,在河南安徽交界处,相距也就一百多里。本来,道庸以为二姑娘指指路就会回去。没想到二姑娘一直送,一直送,眼看过了一半的路程,二姑娘还是不回去。天快擦黑了,二姑娘突然问:“咱们要是被民团捉住了,你说什么呀?”道庸记得那双望着他的眼睛充满了企盼,闪闪发亮。 “我就说是上亲戚家。”“行,我就说我是你媳妇!”二姑娘说着一下红了脸。 道庸也闹了个大红脸,支支吾吾地说:“还是说我是你家长工吧,你看我这一身衣裳……哪配娶你。 ”二姑娘想了一下:“不说一家子也成。但这次找到游击队,我也不回家了,我和你永远在一起……”不知道这能不能叫初恋,反正听了这话,道庸胸口跳得厉害,呼吸急促,浑身发烧,脚底下轻飘飘的。再看二姑娘那双火辣辣的眼睛,他一下乱了阵脚,不知说什么好。平时他也觉出二姑娘对自己不错,还偷过家里的馒头包子给他吃,但作为一个苦长工,他哪敢有什么非分之想。 那年,道庸虚岁18。二姑娘跟他一般大小。 母亲到周家去看,果然没了道庸,也没了二姑娘。老地主一见她,大骂起来,要她还人。 母亲就是一句话:“孩子大了,他有腿,他跑到哪里我怎么知道。你的闺女不一样跑了?”老地主恼羞成怒:“今天你不把你儿子我闺女找回来,就别想活!”不久,地主勾结反动民团把母亲活活打死,并一把大火烧了张家的草房。死里逃生的姐姐道坤,投奔到叶集叔叔家,不久也因贫病交加,早早地离开了人世。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