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明清时代山西省永宁州人。为官以清廉正直、精明干练、勇于任事著称,平生三次在官员政绩考核中被举为"卓异",又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卒后谥为"清端",是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大清官之一。 于成龙一生信奉"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又信奉因果报应、行善积福的佛道观念,总结出独特的"天理良心"格言。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中,他过的是一种类似出家修行的清苦生活。布衣蔬食,淡薄自甘,平生的物质享受,大概只有每晚的一壶老酒而已。他从不贪取一丝半缕的不义之财,反而经常捐出俸银,用于赈灾济贫等慈善公益事务。当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之时,他经常典当衣物骡马,以糠粥青菜勉强度日。后世流传了他大量的清廉传奇。 作者简介: 王振川,男,1968年生于山西万荣县东孝原村。现供职于运城市广播电视台。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理事。著有《吏事千秋》《天理良心》《龙争虎斗中国史o五代十国传奇》《龙争虎斗中国史o宋朝传奇》《于成龙本传》等。 目录: 开场白 第一章:明亡清兴的大时代 第二章:山西永宁的于氏家族 第三章:明朝的"副榜贡生" 第四章:改朝换代 第五章:书生终日苦求官 第六章:不昧"天理良心" 第七章:初到罗城 第八章:阿爷不要"火耗"钱 第九章:县太爷的判案故事 第十章:巡抚金光祖的"红人" 第十一章:《条陈引盐利弊议》 第十二章:《再陈粤西事宜》 第十三章:初举"卓异" 第十四章:算卦先生为他送行开场白 第一章:明亡清兴的大时代 第二章:山西永宁的于氏家族 第三章:明朝的"副榜贡生" 第四章:改朝换代 第五章:书生终日苦求官 第六章:不昧"天理良心" 第七章:初到罗城 第八章:阿爷不要"火耗"钱 第九章:县太爷的判案故事 第十章:巡抚金光祖的"红人" 第十一章:《条陈引盐利弊议》 第十二章:《再陈粤西事宜》 第十三章:初举"卓异" 第十四章:算卦先生为他送行 第十五章:治理合州 第十六章:初到黄州 第十七章:"青天于二府" 第十八章:二举"卓异" 第十九章:战乱中丢官罢职 第二十章:单骑入虎穴 第二十一章:敢于冲锋陷阵 第二十二章:也会纸上谈兵 第二十三章:啸傲于黄州赤壁 第二十四章:载一船萝卜去福建 第二十五章:三举"卓异" 第二十六章:于公清苦 第二十七章:简任直隶巡抚 第二十八章:直隶的盗匪真难治 第二十九章:"尔为今时清官第一" 第三十章:回籍葬母 第三十一章:两江总督低调上任 第三十二章:想方设法举荐人才 第三十三章:《示亲民官自省六戒》 第三十四章:《励饬学政事宜》 第三十五章:《兴利除弊条约》 第三十六章:"政化大行" 第三十七章:降五级留任 第三十八章:"好教拂袖紫霞端" 第三十九章:"历仕甘棠随地荫" 第四十章:生平总结与后世评价 附录1:于成龙简要年表 附录2:《清史稿o于成龙传》 附录3:《于清端公事略》 附录4:《治罗自纪并贻友人荆雪涛》 附录5:《于成龙家训》 附录6:于成龙子孙情况 附录7:于成龙墓被毁情况 后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他是朝廷的一品大员, 管理着中国最富裕的几个省份。 他让贪官污吏心惊胆战、咬牙切齿, 他让黎民百姓感恩戴德、焚香供奉。 他穿的是粗布袍褂、吃的是青菜稀粥, 死后,连棺材钱都没有。 他的清廉,他的能干, 他的凌厉,他的仁慈, 让人们久久难忘! 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于成龙!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明清时代山西省永宁州人,出生于富裕的乡绅家庭,其故里在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 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中"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进入官场,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府同知、湖广武昌知府、湖广黄州知府、湖广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 于成龙为官以清廉正直、精明干练、勇于任事著称,平生三次在官员政绩考核中被举为"卓异",又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卒后谥为"清端"。他是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大清官之一,深受广大百姓爱戴和朝野人士敬重,其事迹在后世广为传颂。 他在初仕赴任途中曾向朋友宣称:"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四字。"言行一致,终身奉行,可谓不负初衷。 于成龙出生在明朝后期,前半生经历丰富,饱尝忧患。曾经少年得志,早早地中了秀才,考上"副榜贡生",又曾经乡试不第,痛感挫折。曾经享受过富裕的乡绅生活,又曾经在灾荒战乱中备尝艰辛。明亡清兴的时代大变革,让于成龙这一代知识分子经历了重大考验,在痛苦中思索新的人生之路。 于成龙后半生的官场之路,也充满了磨难和考验。广西罗城和四川合州都是当时最艰苦的地方,于成龙在煎熬中挺了过来,创造了不凡的政绩,获得了廉洁的声誉。湖广、福建、直隶、两江,也都是当时的繁剧之地,有盗匪,有灾荒,有战乱,还有复杂险恶的官场斗争,于成龙都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挺了过来,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官吏,成长为功勋卓著、朝野钦敬的政治明星。最后积劳成疾,鞠躬尽瘁,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光辉的句号。 于成龙是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熟读儒家经史,浏览佛典道藏,于诗词小说也广泛涉猎,知识丰富,才智过人。他又是忧患时代磨炼出来的人才,饱经离乱风雨,心忧天下苍生,以做官从政的手段,去致力于恢复太平。 在罗城时期,他编制保甲,缉捕盗匪,改革盐务,修复城池,创建学宫、养济院,医治了罗城的战争创伤,恢复了经济民生。 在合州时期,他革除官府弊政,大力招徕流民,增加户口,开垦荒田,让这个寂无人烟的荒州,逐渐恢复了繁荣。 在黄州时期,他大力抓捕盗匪,维持社会治安,赈济灾民,办学兴教,后来又剿抚叛乱,办理军需,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在烽火扰攘的战乱时期保障了一方的安宁。 在福建时期,他整治了官场秩序,平反了大量的冤狱,释放了数千名无辜百姓,解救了数百名战时奴婢和儿童,免除了数万名百姓的不合理差役,解冤救苦,功德无量。 在直隶和两江时期,他作为地方长官,又做了大量的兴利除弊事务,造福无数黎民百姓。同时还为朝廷和百姓选拔推荐了一批德才兼备的贤良官吏,共同开创康熙盛世。 于成龙一生信奉"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又信奉因果报应、行善积福的佛道观念,总结出独特的"天理良心"格言。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中,他过的是一种类似出家修行的清苦生活。布衣蔬食,淡薄自甘,平生的物质享受,大概只有每晚的一壶老酒而已。他从不贪取一丝半缕的不义之财,反而经常捐出俸银,用于赈灾济贫等慈善公益事务。当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之时,他经常典当衣物骡马,以糠粥青菜勉强度日。后世流传了他大量的清廉传奇。 于成龙不贪图财利,也并不留恋功名。不仅经常在诗作中流露出急流勇退的情绪,也多次付诸行动,向上级和皇帝上书,要求辞官归隐。但是在特殊的战乱时代,他的请求一直没有得到批准,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成龙是一位性情刚烈的人,敢和上级顶嘴吵架;又是一位严肃认真的人,面对不正之风绝不姑息。另外,他还是精明多智的人,面对繁杂的政务,他总能想到有条有理的解决办法;是勇于担当的人,好几次在危急关头他都敢于挺身而出,破格办事;是宽厚仁慈的人,对属下的小失误能够包容原谅,而对百姓的疾苦,则经常伤心地泪流满面。他也是一位浪漫风趣的人,面对风花雪月、名胜景观,他喜欢吟几句诗,填几阕词,完全是一副文人士大夫的情调。 于成龙身材高大,须发茂密,面如重枣,目光如电,长相十分威武。特别是在晚年的时候,"白须伟貌"是他的标准形象,让下属官员和平民百姓十分敬畏。 现在,笔者愿意做一名拙劣的导游,带领着读者朋友,去参观领略一代廉吏于成龙不平凡的一生。于成龙是廉吏、能吏,而"吏事"又是十分细碎烦琐的,不一定全是"趣事",这一点也希望读者朋友能够理解。 (清代还有另一位于成龙,字振甲,号如山,汉军镶黄旗人,也是著名的清官廉吏,年岁比传主小二十一岁。曾经担任传主的下属,受到传主的提拔重用。二人同名同姓,同城为官,传为一时佳话。本书传主是"老于成龙",此人为"小于成龙"。在清代著述中,老于成龙常被称为"于清端公",小于成龙常被称为"于襄勤公"。希望读者朋友善加区别。) 第一章:明亡清兴的大时代 于成龙出生于公元1617年,即明朝的万历四十五年;去世于公元1684年,即清朝的康熙二十三年。基本上属于十七世纪初到十七世纪末。 从全球角度来看,十七世纪是西方殖民主义高度发展的一个世纪,也是西方科技、文化、军事高度发展的一个世纪。从东西方对比的角度来看,是东方文化日渐没落、西方文化日渐强盛的一个世纪。而且,西方文化发展的前哨,已经通过传教士和少数殖民主义者,渐渐渗透到古老的中华大地,但其影响力和作用力还十分微小,不足以改变中国的大局。从中国内部来说,这个时段最显著的大事件就是明亡清兴。 朝代简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也是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由朱元璋建立,历经了十二代、十六帝、十七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它疆域广大,实力雄厚,创造了灿烂的封建文化。后人评价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周朝、汉朝、唐朝之后的黄金时代,"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并且,没有汉唐时代的"和亲"政策,没有两宋时代的"岁币"屈辱。都城设在边疆地区,是"天子御国门";在最后关头,崇祯皇帝能够"君主死社稷",则十分壮烈。是一个值得后人敬仰的朝代。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民族原因和政治原因,也由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各种屈辱,清朝灭亡后,没几个人怀念它称赞它。但不可否认,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封建王朝,也创造过灿烂的封建文化。它奠定了中国今天疆域的基础,最强盛时疆域面积达到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也是最高的,在清末达到四亿以上。清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这是哪个朝代也比不上的。在中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圣明君主"中,清朝的圣祖康熙皇帝,基本上可以稳坐第一把交椅。 明朝之亡 明朝在嘉靖年间就出现一次"中衰"。隆庆皇帝即位后,任用了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一批改革家,实行"隆庆新政"。万历初年,皇帝年幼,张居正等人执政,继续推行改革,明朝一度"中兴"。但是好景不长,张居正去世以后,他的政治势力受到严厉打击和清算,改革成果没有良好地保持下去。万历中期以后,皇帝消极怠政,朝臣派系斗争激烈,官僚阶层严重腐化,全国各地的地主阶级则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百姓生活困难,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万历末年,关外的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明朝就正式进入了衰亡期,命运已经无法挽救。 到了明熹宗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乱政,明朝的统治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加速了它的衰亡过程。明思宗崇祯年间,皇帝朱由检虽然励精图治,有心兴复,但因为连年灾荒,朝廷财政破产,朝臣又内讧不已,既无力剿抚各地的农民起义军,也无力抵抗关外的后金军队,已经是无力回天。崇祯十六年,京城里又闹起了大规模的"黑死病",大量的官民染病身亡。崇祯十七年春天李自成率农民军进攻北京时,明朝连一般的抵抗都无法组织,崇祯皇帝只好自缢于煤山,向祖宗谢罪。明朝的全国政权就这样灭亡了。 清朝之兴 明朝政府和各级官吏,对关外的女真族部落,一向采取"以夷制夷"、"分化挑拨"的策略,同时也采取"欺压"和"歧视"的政策。这些部落内部不团结,对外也惹不起明朝这个"天朝大国"。但是,后来部落里出了一位英雄人物努尔哈赤,他花了三十几年的时间,逐步统一了各部落,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渐渐地就成了气候。 明嘉靖四十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后金汗国,正式起兵反明,吹响了向"天朝大国"进攻的号角。随着一连串的军事胜利,努尔哈赤夺取了明朝的几十座城池,先后把都城迁到辽阳和沈阳。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即位后,把女真族的名字改成"满洲"。征服了漠南蒙古之后,皇太极于崇祯九年改国号为清,正式称帝。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不久,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八旗劲旅从山海关长驱直入,打败了李自成,占领北京。随后又把顺治帝福临接了过来,清朝正式定都北京。又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战争,清朝基本上统一了全国。 当时,北方的一部分汉族人士,或者说是北方的一部分汉族官僚和地主,对清朝政权采取了积极的欢迎态度。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深受李自成大顺军的荼毒,而清军一直与大顺军为敌,同时又有为崇祯皇帝报仇的虚伪旗号,所以蒙蔽了很多人。而南方地区的官僚地主们,先后组织建立了几个明朝小朝廷,如弘光、隆武、绍武、永历等,坚持和清朝做斗争。另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也都一直坚持战斗。 清朝是新兴的政权,军事力量很强,于顺治二年消灭了大顺政权和南明的弘光政权,顺治三年消灭了大西政权、南明隆武政权和绍武政权,又于康熙元年消灭了南明永历政权,康熙三年消灭了大顺政权的残余势力。这中间,因为清军的残暴,也因为清朝错误地推行"剃发令",全国各地反抗不断,发生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著名的悲剧。 清朝初年,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的进步措施。它继承沿袭了明朝比较完善的封建制度,大量任用明朝官吏;开科取士,积极吸收汉族知识分子参加新政权。同时又注意改革明朝弊政,惩治贪官污吏,免除苛捐杂税。又很注意发展生产,积极鼓励垦荒。虽然也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恶政,但总的来说,清朝这个新的统治集团,比明朝前进了一大步。等到三藩之乱平息,台湾收复,国内的局势大体安定下来,清朝就很快步入了太平盛世,在十八世纪中叶,达到一个高峰。 成龙经历 于成龙活了六十七岁(虚岁是六十八),这六十七年,基本上就是明亡清兴的六十七年。 于成龙出生的时候,明朝的政治已经严重衰败,关外的后金政权刚成立一年多,已经和明朝为敌。 他二十岁的时候,皇太极改后金为清,正式称帝。 他二十八岁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他四十五岁正式做官的时候,清朝已经统一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 他六十八岁去世的时候,清朝刚刚收复了台湾,于这一年设立台湾府。 于成龙去世以后,各地的清官廉吏接踵而起,地方吏治焕然一新,彪炳史册的"康雍乾盛世"缓缓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