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兵法


作者:曾国藩     整理日期:2015-01-23 15:20:34

 《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融合了曾国藩一生的管理智慧、谋略智慧、生活智慧、家教智慧,共14种,其内含的思想智慧囊括了领导学、管理学、政治学、人才学、教育学、养生学等各个方面,是一部系统了解并掌握曾国藩智慧的精品读物。不仅全面地反映了曾国藩在官场、家庭、养生、管理上的诸多智慧与原文风采,更配有以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的历史故事、事实案例为基础的多重解读,以助读者全面而系统、继承而创新地学习、借鉴曾国藩的卓越人生智慧。
      《曾国藩兵法》是丛书之一部。曾国藩兵法强调“以礼治兵”、“以谋致胜”,其奇正相生、变幻莫测之军事策略备受毛泽东、蒋介石等人之推崇。《曾国藩兵法》中曾国藩的兵法思想中不乏为政之道、用人选才之理,而其治军、用兵之术更是具有实用价值,为现今政治家、企业家及领导人必读之谋略经典。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三、招募兵勇曾国藩不仅高度重视选拔将官,对招募兵勇也同样非常重视。他曾手定《招募之规》,规定招募兵勇的标准是: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之气。
  黄顺力在《试论曾国藩的建军思想》(载《厦门大学学报》1989.4)一文中论述了曾国藩初创湘军时招募兵勇的方法:
  首先,重视兵勇素质,严定募兵标准。曾国藩很欣赏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的募兵标准。戚继光招练兵勇时曾强调,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游猾之人,而是首先招募乡野老实之人。曾国藩积极加以仿效,主张“募勇须择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他认为,“大抵山僻之民多犷悍,水乡之民多浮猾,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故善用兵者尝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
  曾国藩主张招募穷乡僻野、朴实土气的农夫为兵勇,其目的有三:一则山野之民大都“朴实少心窍”,容易受其诱导而甘为封建统治阶级充当炮灰;二则拙朴的农民易于整肃成军,供其驱使,防止临阵脱逃现象发生;三则山野之民大多体格壮健,平时又惯于习苦耐劳,可以有效地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曾国藩招募朴实的山民为兵勇与前述选择“简默朴实”者为将官,在原则上既是一致的,又有其区别。他对将官要求“简默朴实”,重点在于强调他们对封建君主、纲常名教的“愚忠”,而对士卒“朴实”的要求,则主要在于性质的“朴拙”,以利于实行“愚兵”政策,更好地驱使他们为封建统治者卖命。
  其次,取具保结,以利控制。曾国藩规定:“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册名结,附册以便清查。”如果说,曾国藩选择“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是从士卒素质上易于推行“愚兵”政策,以控制役使他们,那么,规定“取具保结”则从措施上加强对士卒行动的控制权。这种“取具保结”的办法实际上是把民间的“保甲之法”,运用到军事的募兵制度上,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紧紧捆住兵勇的手脚,使他们不敢“犯上作乱”或临阵脱逃,控制权自然得以加强。
  第三、原籍招募,统兵亲选。曾国藩创建湘军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私家性质,反映在募兵方法上就是原籍招募,统兵亲选。
  鉴于旧绿营兵将不相习的弊病,曾国藩主张尽量在原籍募兵,并由统兵将领亲自挑选成军。最初,他“添募义勇,以湘乡、宝庆人为主,而他县人亦时用之”。初创湘军水师则“皆须湘乡人,不参用外县的人,盖同县之人易于合心故也”。曾国藩为什么强调原籍招募,以邻里乡亲关系组建成军呢?
  我们知道,由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度里,乡族地主势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平时可以通过各种乡规、族规、家规等无形的绳索去束缚朴实农民的身心,延长封建王朝集权统治的触角,扩大其统治权力的范围。一旦遇有动乱,又可利用传统的封建地域观念,打出“守望相助”、“保卫桑梓”的旗号,胁迫朴实的农民为其卖命效力,以补充封建国家军力的不足。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这种以邻里乡亲关系组建的军队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封建地域观念所固有的排外心理,也会使这种军队在一定时期内更具有一种向心的凝聚力。曾国藩要利用的正是这一点。因此,他极力主张在原籍招募兵勇,即使出省作战,也必由统兵将官回湖南原籍募兵前往,以期达到“非其同乡,即其旧部……则将士一心,于大局必有所济”的目的。
  曾国藩不仅主张在原籍募兵,以乡土感情维持军队的团结,而且强调士卒由统兵亲选,以私人情谊维系军心的稳定。他的具体做法是:“帅欲立军,择统领一人,檄若干营。统领自择营官,营官择哨官,以次而下,帅不为制……或帅欲更易统领,则并其全军撤之,而令新统领自择营官如前制。或即其地募其人,分别汰留,遂成新军,不相沿袭也。”曾国藩认为这种方法的作用在于“一营之中,指臂相联。弁勇视营、哨,营、哨官视统领,统领视大帅,皆如子弟之事其父兄焉”。
  这种统兵亲选的做法虽非曾国藩首创,戚继光在其《练兵实纪》中已有述及。但在晚清动荡不安的政局下,曾国藩运用此法组建湘军,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说,统兵亲选之制“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这样一来,军队无形中就有了一些私家武装的意义。一旦条件成熟,统兵者即可以把军队作为扩充自身权势和派系势力的资本。可以说,这种募兵方法既是清末“兵为将有”的源起,亦是后世军阀私家武装的发端。晚清政局的混乱,使有野心的将官纷起效法,遂给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沅的影响。
  P11-13





上一本:毛泽东身边工作琐忆 下一本: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鉴才秘诀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兵法的作者是曾国藩,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