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河南省艺术名家丛书


作者:魏珂、汪淏、张曦霖     整理日期:2015-01-16 16:33:19

《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丛书(全套共8册)》包括《姜健-健行影像》、《李金枝-金枝玉音》、《贾文龙-龙啸神州》、《姚金成-金笔春秋》、《周虹-音乐如虹》、《汪荃珍-荃草溢香》、《李树建-树大叶茂》、《王惠-惠风和畅》八本。分别讲述了八位名师大家和文化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全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生动有趣。
  作者简介:
   杨丽萍,河南省省委委员,河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魏珂(1957~),笔名叶鱼、时空。甘肃皋兰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北师大文学院兼职教授。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目录:
  《姜健-健行影像》:
  张健莹健行影像——姜健传记
  陈小波心静能够听到更多的声音——陈小波对姜健的访谈
  顾铮照相的方式——顾铮对姜健的访谈
  金宁坚定的独行者——对话摄影家姜健
  李欣名家与相机——姜健专访
  杨小彦姜健:器具、道具、个人记忆及其符号战争的场所
  [美]维基·格德堡姜健:记忆与历史
  王瑞《场景》、《主人》拓印中原民俗——姜健摄影创作探析
  陈映芳影像中的民间文化——谈姜健的《主人》
  张健莹我给姜健当场记
  林路环境肖像的知往鉴来——从桑德、阿巴斯到姜健
  张惠宾坚持的意义——姜健印象
  刘树勇语言的形上建构与纪实摄影的视觉逻辑——关于姜健三个影像文本的粗疏解读
  梁晓声论姜健的“眼”《姜健-健行影像》:张健莹 健行影像——姜健传记陈小波 心静能够听到更多的声音——陈小波对姜健的访谈顾 铮 照相的方式——顾铮对姜健的访谈金 宁 坚定的独行者——对话摄影家姜健李 欣 名家与相机——姜健专访杨小彦 姜健:器具、道具、个人记忆及其符号战争的场所[美]维基·格德堡 姜健:记忆与历史王 瑞 《场景》、《主人》拓印中原民俗——姜健摄影创作探析陈映芳 影像中的民间文化——谈姜健的《主人》张健莹 我给姜健当场记林 路 环境肖像的知往鉴来——从桑德、阿巴斯到姜健张惠宾 坚持的意义——姜健印象刘树勇 语言的形上建构与纪实摄影的视觉逻辑——关于姜健三个影像文本的粗疏解读梁晓声 论姜健的“眼”何向阳 一个人走路——谈姜健冯博一 真实自有力量黄一璜 中原农村的民俗画卷——我看《场景》    主人的历程——姜健摄影艺术研讨会(摘要)姜 健 我的“环境肖像”姜 健 河南的乡土摄影姜 健 乡村纪事姜 健 记忆主人——关于农村摄影题材的一点思考姜 健 摄影和收藏姜 健 我的另类肖像记录——《孤儿档案》姜健摄影年表《李金枝-金枝玉音》:高树田 李金枝传林泉梨 园奇葩  ——记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金枝雷桂华 千娇百媚 风华依旧  ——记豫剧表演艺术家李金枝王浮星 “洛阳小牡丹”李金枝王信军 岁月流金花枝俏  ——记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金枝刘 洋 一次特殊的体验  ——访中青年常香玉的扮演者李金枝黄天博 认识这一个“江姐”  ——李金枝印象罗云清 新优雅别一枝  ——论李金枝塑造韩玉娘的艺术个性黄顺卿 豫剧舞台上的李金枝胡芝风 赞李金枝的表演赵勤峰 情洒舞台  ——丈夫眼中的金枝王利民 传承前辈精气神 中华艺术发金枝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金枝喜收爱徒李学洲 蝶恋花·看名家李金枝演《泪洒相思地》李学洲 为了人民的唱响  ——写给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金枝张锡荣 看《常香玉》赠李金枝罗怀臻 金枝的气质柳兰芳 金枝的“人”与“戏”虎美玲 金枝的美朱超伦 金枝的唱腔姚 欣 金枝的成功陈国桢 李金枝表演艺术研讨会上的致辞李道畅 造就更多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李金枝表演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汤其河 牡丹吐艳华贵芬芳  ——豫剧名家李金枝声腔艺术印象记崔伟 歌唱醇厚感人气度质朴清新  ——浅评豫剧旦角名家李金枝的表演艺术方可杰 谈李金枝戏曲艺术实践中的再创作追求徐培成 赞美大家闺秀李金枝李利宏 豫剧因金枝而婉约谭静波 闺秀风范淑女气质  ——赏析戏里金枝陈涌泉 期待梅花二度开  ——写给艺术盛年期的李金枝刘景亮 豪放中的婉约薛若琳 流金岁月 春枝盎然  ——李金枝表演艺术谈李金枝 在河南省戏曲青年演员会演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李金枝 我演《常香玉》的心得及创作感想李金枝 个人专场演出中的旁白李金枝 在河南省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奖项表彰大会上的发言李金枝 文艺院团领导班子建设集中学习的体会李金枝 在河南民进开明艺术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李金枝 在艺术名家推介工程研讨会上的发言李金枝艺术年谱……   推介姜健入选艺术名家,毋庸置疑是由于他近三十年坚守河南本土文化,用拍摄环境肖像的方式记录农村走向城市化的进程中所取得的文献价值和艺术成就。  他的系列影像作品《场景》、《主人》、《孤儿档案》以及近期的《筑城者》,都是河南境内和农村、农民、农业有关的题材。他的肖像摄影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摄影界认知,被观众了解,他因此荣获国际大奖和国内多个重大奖项,成为国内外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摄影家。  不少艺术家的成功或由于出身名家为名门之后,或由于从师名家为名师高徒,姜健与此毫无干系。他祖籍河北,1953年出生于河南开封,那时他的父亲姜鑫任开封市市长,母亲刘克任开封烟厂党委书记。他父母共有六个子女,他排行老五。他1岁时,父亲调至北京中央财贸部,他随之到北京。1961年父亲又调至东北局财委,他又随之到沈阳读小学、中学。  姜健毫无高干子弟的优越感,就是他周围的同事同道也不太知道他的父母曾任高官要职。直到他的父亲去世他们才在追悼会上了解到他的父亲曾任河南省委副秘书长,后任顾委会秘书长;他的母亲在省妇联任副主任。  姜健的兄弟姐妹们,退休前都有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工作,在河南的二姐是开封毛纺厂的工人,小弟是河南省艺术专科学校的舞蹈老师。  1961年到1969年,姜健在辽宁沈阳读小学、中学。儿童时代他有个愿望,长大当体育明星,那时候他踢足球、打乒乓球都有些天分,不是那场“文革”,他也许会做职业运动员。后来他又喜欢上了音乐,拉二胡、手风琴,还和他们东北局大院的孩子们组织了小乐队。  1969年到1973年,姜健随父母走“五七”道路来到辽宁省朝阳地区北票县章吉营公社松树营大队小双庙小队,当时父母是带工资、带家属、带户口、带党的关系、带职务(自然是虚的)的“五带”下放干部。  还是少年的姜健对身份的转变和生存方式的转变没有意识,兴高采烈地打点行李登上了开往辽西的火车。至今,姜健还清楚地记得初到农村那一天乡亲们头顶大雪等在村口欢迎他们全家的情景。房东熬了一大锅香喷喷的小米粥,贴了一大筐的玉米面饼子和地瓜,还不住手地给每个人添饭夹菜。那顿饭吃得很香很香。晚上,姜健和一家人躺在热乎乎的炕上,听到父亲说:“真是到家了呀!”姜健意识到这儿就是自己的新家。  姜健在当地读完高中,一年后回家当了还乡知青。农村的生活总是艰辛的,他天不亮就和乡亲们一起去耪地、锄草、间苗、打权,后来还学会收玉米、摘棉花、砍高粱、割谷子。面对和他同岁的农村小伙伴,他常常自惭形秽,人家挑百十斤的水桶,双手插在袖筒里悠悠荡荡的,跟杂技表演一样。自己挑半桶水还龇牙咧嘴摇摇晃晃,像只大虾直不起腰。他咽不下这口气,就不停地学不断地练。肩上的红肿消了,手上的老茧长起来了,他才知道了劳动的艰辛,同时也领略到交织在一起的幸福。每当夏日炎炎汗流浃背耪地的时候,树荫下饮一瓢清凉的井水他就感觉是最幸福的事儿了。那时姜健真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农民,他认为生活就应该这样。  夏日的夜晚,皓月当空的时候,他常常拉起二胡,和着松涛伴着流水,尽情尽兴。老乡们听着他的琴声说:“娃呀,你那二胡怎么拉的像说话一样啊!”姜健还在村里教会了和他同岁的小伙伴拉二胡、吹笛子,徒弟又教会了徒弟,从此山村里除了山风鸟鸣,还有了管弦声声。姜健组织了小乐队为村民们演出,还被抽调到公社宣传队,演出样板戏时他曾经拉过京胡主弦。那时他的梦想就是以后能干上专业乐队。  1972年春,父母接到一纸调令,姜健随之结束了他在农村的生活。那时他刚刚适应无忧无虑的山村生活,真有点不舍。三十年后,姜健回忆起他离开那个小山村的情景还满含深情:“父亲从外地引进的品种羊还没开始剪毛,他自己垫钱给队里买的几千棵苹果树还没有挂果,准备贷款把电引进来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实现,父‘亲利用老关系为公社买的全县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还没有下地,我们却又要搬家了。  “临走那一天,村头山坡上站满了为我们送行的乡亲,还是那辆大马车,驾辕的枣红马似乎也不愿我们离去,用蹄子刨着地咴儿咴儿地叫着就是不肯走,车老板红着眼睛狠狠地抽了一道响鞭,我的眼泪从心底流了出来。”姜健这一段农村生活结束了。  P1-5





上一本:中华名人大传 下一本:常惺惺斋日记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河南省艺术名家丛书的作者是魏珂、汪淏、张曦霖,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