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自己的研究经历和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为基础,讲述了科学家研究与生活经历中的各种故事,对科学文化、科学发现、科学与宗教进行了思考。 作者简介: 彼得·杜赫提1940年生于澳大利亚.他在澳大利亚获得硕士学位后,于1970年获得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回到家乡.进入堪培拉约翰·柯廷医学研究院工作。因在T细胞和免疫防御本质方面的杰出工作,杜赫提和他的同事罗夫·辛克纳吉荣获199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目前,他正同时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和墨尔本大学开展活跃的研究项目。 彼得·杜赫提在本书中回顾了他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传奇道路,讲述了他所受到的不墨守成规的教育、他原本作为局外人的感触,以及他对不同观念的探寻如何塑造了他的生活与工作。针对研究人员的真实状况,杜赫提用既幽默又敏锐的笔调难得一见地写出了“圈内人”的看法。他认为,科学在改善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指出科学家需要在使他们的工作更易于被公众理解方面做得更好。最后,他逐条总结了获得诺贝尔奖的要素一一持之以恒、心胸宽广和兼容并包。同时,在本书简短的中文版前言中,杜赫提高度赞扬了中国政府对科学的投入,以及中国科学家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 本书内容通俗易懂,语言风趣幽默,适合大众读者阅读,同时也是那些希望取得突出成果的年轻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读本。 目录: 致谢 科学术语 序 引言 1瑞典效应 2科学文化 3科学生涯 4免疫:科学的故事 5个人的发现与新的使命 6下一个还是美国的世纪吗? 7透过不同的视角:科学与宗教 8探索未来 9怎样获得诺贝尔奖 附录1 附录2致谢 科学术语 序 引言 1瑞典效应 2科学文化 3科学生涯 4免疫:科学的故事 5个人的发现与新的使命 6下一个还是美国的世纪吗? 7透过不同的视角:科学与宗教 8探索未来 9怎样获得诺贝尔奖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缩略语 推荐阅读 索引 译后记 科学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特定的生活方式,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验证答案”。一步步接近真理,即便仅仅是一个微乎其微的真理,科学家也会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与此同时,科学家并非唯一的发现问题——追求真理的孤立群体,众多杰出非凡的各领域的领袖们终生致力于促进人类文化的相互融合,反对分裂。尽管他们鲜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在人类文明历史上,依然名垂青史被后人永远铭记。 科学文化传统彼此之间在细节上千差万别,然而归根结底科学从来都是在追求发明创造和创新革命。科学的根本在于探求真相。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是一位热衷于发明创造的实业家。诺贝尔的伟大实验所赢得的经济利益为之后的基础学科发展和人道主义进步提供物质奖励和精神认同,为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长足进步提供力所能及的肯定和支持。不管世人眼光如何,诺贝尔的理想从未改变,即激励全世界为真理和创新而孜孜追求。 诺贝尔奖的伟大实验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在获奖后将近十年的今天,我在此回顾诺贝尔实验的现实教育意义。诺贝尔竭力促成创造性的知识文化和人道主义活动的结合,而这个伟大目标最终达成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什么将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前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研究正在进行的实践方式还是经费分发和机会均等的分配方式?纳米技术和基因组技术这些新领域激动人心的进展又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哪些积极作用?21世纪的科学发展又将人类社会带向何方?与此同时,科学文明与人类历史又将在哪些方面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而对于一直纠结于人类文明的其他重要方面比如宗教信仰,科学的进步又将与之摩擦出什么样的奇迹呢? 科学家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共性,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人,他们怎么样工作,他们怎么样生活,这些问题该如何回答?科学到底对于某些人而言,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份职业,维持生计或者养家糊口的手段吗?的确,科学家也与普通人一样会结婚生子,会按部就班的每天工作。尽管如此,科学工作需要终生承诺,需要从一而终的毅力和勇气,选择了科学道路,将意味着选择了与安逸舒适的生活绝缘的另外一种充满艰辛荆棘的坎坷人生。 赢得诺贝尔奖之路崎岖艰辛,毫无成功模板可循。即使购买本书字字斟酌书中经验教训,赢得诺贝尔奖的机会也渺茫的如同大海捞针。最终诺贝尔奖荣誉的获得,依靠的还是对科学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心,依靠的是科研事业的扎实热忱的行动投入。对大部分人而言,刻苦努力的工作,积极向上的生活,现实的理想最终会带来真正意义的成功,尽管并非像诺贝尔奖一样被广泛认同。积极的人生即是一段冒险,一段发现的旅程。还能有什么比发现描述并最终解释从来没人阐述过的基本规律更令人激动兴奋的呢?这也正是科学让人痴迷的所在。扶持并利用科学的社会毋庸置疑将会繁荣昌盛,将会赢得未来。大部分人都无法成为科学家,但是我们怎么能承担这样的无知?——对科学研究是怎么样进行和科学研究将会为人类文明带来什么的无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