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民国大师的青涩年代


作者:武彬     整理日期:2015-01-02 22:19:28

对于大师,人们更关注的是他们的功成名就,但是,没有一种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一个大师是一日炼成的,大师也有默默无闻的时候,甚至落魄的青涩时光,而这段时期正是奠定他们日后前程的重要时期。只有了解他们的青涩年代,才算是了解大师们的完整人生。
  武彬编著的《民国大师的青涩年代》辑录了鲁迅、徐志摩、胡适、林语堂、梁漱溟、陈寅恪、钱锺书等18位民国大师在青涩年代的经历和故事。他们学贯中西,开风气之先,不坠青云之志。他们的人格风骨、思想情怀、学术风范,莫不是时代的榜样。了解大师们的青涩年代,近距离感受他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我们民族的风骨和传承。
  
  目录:
  第一章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印象卷语
  从无忧少年到困顿青年
  坎坷的日本留学路
  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
  结语
  第二章周作人:最浓厚的人生行者
  印象卷语
  自由宽懈的日子
  花牌楼里的岁月
  新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爱情与文化的结合
  结语
  第三章林微因:左手芳华爱恋,右手建筑美学
  印象卷语第一章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印象卷语
  从无忧少年到困顿青年
  坎坷的日本留学路
  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
  结语
  第二章周作人:最浓厚的人生行者
  印象卷语
  自由宽懈的日子
  花牌楼里的岁月
  新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爱情与文化的结合
  结语
  第三章林微因:左手芳华爱恋,右手建筑美学
  印象卷语
  才情少女多寂寥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追求梦寐以求的建筑学
  结语
  第四章徐志摩:浪漫人生,诗样年华
  印象卷语
  神童初长成
  留学美国,求学英国
  大诗人和他身边的三个女人
  浪漫诗人,绝美诗歌
  结语
  第五章沈从文:淳朴本性,一介书生
  印象卷语
  文学青年闯京城
  不喜政治,专心从文
  “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结语,
  第六章钱锺书:博学才子的传奇人生
  印象卷语
  沉迷书中的才气少年
  被誉为“清华之龙”
  爱情是本糊涂账
  硝烟之中不失大师风骨
  结语
  第七章钱穆:中国学术界的“一代宗师”
  印象卷语
  真情少年初长成
  黎明前的黑暗
  泛舟乡村,待到厚积薄发时
  婚姻之路颇坎坷
  结语
  第八章林语堂:闲适幽默的哲人
  印象卷语
  求知欲旺盛的青春
  哈佛求学进行时
  梦幻般的三段恋情
  结语
  第九章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印象卷语
  来自母亲的鞭策
  风雨飘摇求学路
  风流才子情也多
  结语
  第十章梁实秋:一代文学大师
  印象卷语
  政治评论引发的逃亡之旅
  留美洗礼
  爱情染色婚姻
  翻译莎氏,志在必得
  结语,
  第十一章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印象卷语
  才学始自少年
  无任何文凭的旷世奇才
  用四等爱情过一等生活
  柏林留学趣闻
  结语
  第十二章闻一多:从文坛诗人到民主斗士
  印象卷语
  勤学多思的好少年
  水木清华里的青葱岁月
  留美深造
  走上学者之路
  结语
  第十三章章太炎: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
  印象卷语
  青葱岁月少年狂
  七次追捕,三入牢狱
  将征婚启事登上报纸
  怎一个“骂”字了得?
  结语
  第十四章冯友兰:旧学新知,酿中国哲学甘醴
  印象卷语
  积极上进的求知少年
  孜孜以求,终成大器
  结语
  第十五章梁漱溟:特立独行大师的传奇人生路
  印象卷语
  虎父无犬子
  “请不要叫我学者”
  心态决定一切
  家家有本经书“念”
  结语
  第十六章陈独秀:叛逆爱国者和启蒙大师
  印象卷语
  谁的青春不迷茫
  吾将上下而求索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笔落惊风雨
  结语
  第十七章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印象卷语
  科举中走出来的教育家
  出任北大校长,人称“北大之父”
  三段婚姻,见证时代变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结语
  第十八章张爱玲:民国才女,风华绝代
  印象卷语
  寂寞童年“冷”
  自由在家门外
  “出名要趁早”
  旷世之恋,缘起缘灭
  结语
  坎坷的日本留学路在江南陆军学堂附属矿路学堂,鲁迅可以尽情接触“新学”,考试总是拿第一,这也使他看不上周围同学,四年下来也没有找到理想的群体与去处,到毕业时鲁迅想到了出国。拮据的家庭当然无法支付他出国的费用,在他最为困扰的时候,清廷出台了一个政策。此时的清廷也意识到了“新学”的重要性,于是每年都有公派出国留学的名额,这对鲁迅来说是个宝贵的机会。就这样,通过考试的他获得了公派留日的名额。
  到东京后,鲁迅进入了弘文学院江南班。在这里,鲁迅读了许多文学书、哲学书,尤其喜欢拜伦、尼采,也是在弘文,鲁迅结识了他一生的朋友——许寿裳。在鲁迅一生相交的朋友中,许寿裳与他的关系最为密切,可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许寿裳是鲁迅的同乡、同学和同事,比鲁迅小两岁的许寿裳与鲁迅相识相交长达35年。鲁迅与许寿裳的关系,不仅是乡情、同窗之谊,而且有着兄弟之情,被许广平叹为“求之古人,亦不多遇”。
  许寿裳为人纯朴,忠厚老实。根据鲁迅回忆,在留学日本的时候,他跟许寿裳先生一起吃面包,许寿裳有些绅士派头,爱把面包皮撕掉,而鲁迅则平民化,舍不得,就把许寿裳撕掉的面包皮拣起来塞进嘴里吃掉,并说:“我喜欢吃的。”许寿裳信以为真,此后,凡是在一起吃面包时,总是先把皮撕给鲁迅吃。
  两人在江南班互相扶持,而且都是有着进步思想的新青年,都有着对中国底层人民的同情。有一次,两人聊起中国人的悲惨命运,竟都潸然泪下。
  或许是因为欣赏西方文学家、科学家的思想与精神,鲁迅常和许寿裳讨论什么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最缺乏的是什么,病因何在之类的问题。鲁迅除了看书、跑书店、与许寿裳进行思想交流以及给《浙江潮》写稿之外,就是与革命救国热情高昂的留学生群体一起活动,这也曾给他带来了自由与快乐。
  然而,两年半后鲁迅觉得许多革命演讲不过是在哗众取宠,认为东京也是个无聊之地,因此于1904年8月去仙台学医了。
  正是“藤野先生”,使得鲁迅在仙台刻苦求学的同时,原本孤独的内心还保有一种留恋和温暖的情愫。
  对于这位唯一的中国学生,藤野先生印象深刻:“周君(指鲁迅)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而鲁迅对老师的描述也是栩栩如生:“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藤野小时曾学过汉学,所以很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也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藤野先生对来自中国的鲁迅特别照顾,不但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还亲手为其修订讲义,把鲁迅漏记、记错的地方都添改过来,并用红笔细细地注明。
  当时中曰甲午战争结束没几年,一败涂地的“大清帝国”理所当然地遭到日本人的鄙视,而中国“女人裙下的小脚,男人脑后的辫子”更是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这种背景下,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照料自然引起了一些日本学生的憎恨和不满,他们甚至认为藤野故意向鲁迅泄露考试题目。对于此事,鲁迅在文章中愤怒地说:“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正在这时,又发生了那个著名的幻灯片事件——鲁迅在日本同学的欢呼声中看见自己的同胞被当做俄国间谍枪毙,而旁边却站满了麻木的中国围观者。
  “幻灯片事件”算得上是鲁迅人生中另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事件是他弃医从文的契机,他意识到,对于愚弱的国民,最需要的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这不能凭医学,而是靠文艺。由此少年鲁迅对科学和文艺的爱好转到青年鲁迅对精神和文艺的思想探索,虽然后来在思想上有些变化,但对精神和文艺事业的坚守一直是他的主业,再没发生变化。1906年初夏,鲁迅告别了藤野先生,离开了仙台。临行前,藤野赠给鲁迅一张半身照片,背后写着“惜别藤野谨呈周君”几个汉字。
  在日本期间,鲁迅结婚了。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段婚姻是由母亲一手包办的,而作为当事人的他之前毫不知情,然而他又不忍拒绝母亲的意愿,仍是同朱安完了婚。虽然鲁迅思想很进步,但对于婚姻却处理得很草率。
  婚后,鲁迅没有按老规矩去祠堂,晚上,他独自睡进了书房。第三天,借口日本那边学业很忙,他就从家中出走,逃避这场不愉快的婚姻,重新去了日本。这场名存实亡的婚姻终究给双方带来了痛苦,难怪鲁迅在友人面前说:“朱安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仇视封建礼教却还没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勇气,可以说此时的鲁迅还没在思想上发生深刻变化,因此也带给了朱安悲惨的一生。
  他回东京时还带上了兄弟周作人,兄弟俩联络许寿裳、陈师曾筹办起了《新生》杂志。可是资金没有落实,陈师曾不久便散去,剩下的许寿裳和周氏兄弟又都“不名一文”,计划只得流产。
  ……P6-8
  





上一本:在爱慕与矜持之间:胡适与韦莲司 下一本:王阳明为臣智慧:心学宗师为官、为师、为人的智慧结晶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民国大师的青涩年代的作者是武彬,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