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世纪情怀—张学良全传


作者:王海晨,胡玉海     整理日期:2014-12-03 02:20:30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诞生于辽宁海城县桑树林子詹家窝堡(今属台安市),2001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在美国夏威夷逝世。张学良将军作为世纪老人,既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见证人,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张学良将军与中国近代史上的众多历史人物相比,其政治生涯并不长,但他以“东北易帜”、“调停中原大战”、“发动西安事变”三次扭转中国历史走向的功勋,铸成了他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伟大爱国主义者的辉煌地位。
     王海晨、胡玉海所著的《世纪情怀(张学良全传上下)》真实再现了爱国名将张学良辉煌而悲壮的一生。他作为少帅的成长历程,“西安事变”前后他所作的努力,以及他后半生充满神秘色彩的幽禁生涯……一路娓娓道来,让你对这个爱国名将更加爱戴和景仰。
  目录:
  序
  第一章“东北王”之子
  1.1备受宠爱
  1.2生不逢时
  1.3怜悯之心
  1.4忧国忧民意识的萌发
  1.5封建军阀家族中的“洋务派”
  1.6“将门虎子”与“凤命千金”
  1.7少帅实际是儒帅
  第二章飞来的权力
  2.1奉系内的一颗新星
  2.2老帅新识少帅
  2.3权力飞来时
  2.4父子同登讲堂
  2.5不可相提并论的豪门之子序
  第一章 “东北王”之子
   1.1 备受宠爱
   1.2 生不逢时
   1.3 怜悯之心
   1.4 忧国忧民意识的萌发
   1.5 封建军阀家族中的“洋务派”
   1.6 “将门虎子”与“凤命千金”
   1.7 少帅实际是儒帅
  第二章 飞来的权力
   2.1 奉系内的一颗新星
   2.2 老帅新识少帅
   2.3 权力飞来时
   2.4 父子同登讲堂
   2.5 不可相提并论的豪门之子
   2.6 冲杀在战争的前线
   2.7 “是军人,但不愿为军阀”
   2.8 25岁的陆军中将
  第三章 两难之间
   3.1 斡旋于派系纷争之中
   3.2 老父穷兵黩武
   3.3 岂能做千秋忤逆
   3.4 连山前线连着奉天城
   3.5 决战巨流河
   3.6 豆萁相煎之后
   3.7 “斩子让贤”
  第四章 “试马男儿”
   4.1 不得不保持沉默
   4.2 奉命率军再度入关
   4.3 “同根相煎,胜亦何足言功”
   4.4 老父称赞的部属向他开枪
   4.5 站在新旧军阀决战的第一线
   4.6 跟着老父高喊“反赤”
   4.7 “同种相残,心中怏快”
   4.8 “试马男儿,与晋阎论说公理”
   4.9 红尘知己
  第五章 临危受命
   5.1 向父帅进谏息兵
   5.2 日军趁火打劫
   5.3 惊闻老父被炸,秘密返奉
   5.4 与“老把叔”互让“帅位”
   5.5 受命于危难之间
  第六章 结束了一个时代
   6.1 与南京形成共识
   6.2 日本横加干涉
   6.3 易帜前的准备
   6.4 他让青天白日旗在东北大地升起
  第七章 痛苦的抉择
   7.1 杨督办“以父执自居”
   7.2 日本人的离间
   7.3 痛苦的抉择
   7.4 杀死杨、常之后
  第八章 外争主权的努力
   8.1 收回中东路的初衷
   8.2 抵抗苏军的交战
   8.3 半途而废的莫斯科会议
  第九章 政治巅峰
   9.1 力劝各方息兵
   9.2 中原大战正酣时
   9.3 “九一八”通电轰动了世界
   9.4 显赫京城时,也播下危机种子
  第十章 励精图治
   10.1 整顿金融、财政
   10.2 发展教育事业
   10.3 艰难的铁路交涉
   10.4 振兴民族经济
  第十一章 洗不掉的污名
   11.1 桂冠之下,烂摊子缠腿
   11.2 讨伐叛逆正中日本人下怀
   11.3 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走向南京
   11.4 用棉花去捂战争的火药桶
   11.5 东北老家,成了日本阴谋家的舞台
   11.6 世纪悲剧揭幕之夜
   11.7 狼来了,他为什么不打
  第十二章 虎落平川
   12.1 第一道抗战命令
   12.2 身为副司令,只能暗助义勇军
   12.3 热河抗战:虎头蛇尾
   12.4 被蒙在鼓里
   12.5 “顽症难治心作医”
   12.6 在欧洲感受刺激
  第十三章 南辕北辙
   13.1 拥护“中国的墨索里尼”
   13.2 “第二次政治蜜月”
   13.3 政治联姻生下的怪胎
   13.4 “杀朋友是最痛苦的”
   13.5 “绝不能徒事楚囚对泣”
   13.6 徘徊于“两堵墙”之间
  第十四章 历史性的转折
   14.1 蒋介石人陕布阵:一箭双雕
   14.2 三个师换来的一针清醒剂
   14.3 在南京:滴血的伤口被撒上了一把盐
   14.4 在上海:“狱中人”指点迷津
   14.5 两位“特使”交叉“搭线”
   14.6 第一次与共产党密谈
   14.7 上海来电:“朋友找到了”
   14.8 肤施: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起点
  第十五章 力量的集聚
   15.1 患难的朋友好交
   15.2 办报,吹响抗日号角
   15.3 办军校,培训抗日军官
   15.4 建学兵队,培训抗日政治骨干
   15.5 成立同志会,建立抗日领导核心
   15.6 争取在“三个鸡蛋间跳舞”的阎锡山
   15.7 密晤苏使,争取国际援助
  第十六章 逼上梁山
   16.1 转告毛泽东:我要和红军上山
   16.2 兵谏预演:武装查抄“省党部”
   16.3 西安劝谏,蒋介石闻谏色变
   16.4 洛阳诤谏,蒋介石杀机渐露
   16.5 华清池哭谏,蒋介石最后摊牌
  第十七章 摇撼乾坤的一天
   17.1 诺言:“一星期内用事实答复你们”
   17.2 誓言:“失败了我一个人承担”
   17.3 命令:“要捉活的,不要打死他”
   17.4 通电:“涤已往误国之愆尤”
   17.5 声明:“完全是为民请命”
  第十八章 空谷足音
   18.1 南京政敌兴师“讨逆”
   18.2 北方“兄弟”转弯九十度
   18.3 西南传来空谷足音
   18.4 拿笔的文人主张用兵
   18.5 只有保安站在西安一边
   18.6 莫斯科: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第十九章 政治绝笔
   19.1 “领袖人格”的失落与捍卫
   19.2 “铁腕”夫人的“铁嘴柔情”
   19.3 “中国第一洋顾问”架起“三通”桥
   19.4 “顽石”初动
   19.5 关键人物总是在关键时刻出场
   19.6 和平的曙光
   19.7 感情的力量
   19.8 “人格”——政治担保的资本
   19.9 只有历史才能读懂的“政治绝笔”
  第二十章 石头城落泪
   20.1 “领袖人格”一路狂跌
   .2 0.2 “宽大”为有期,“赦免”成无期
   20.3 西安和南京互换角色
  第二十一章 什么都是永别
   21.1 永别政治舞台
   21.2 永别“三位一体”
   21.3 永别东北军
   21.4 永别亲兄弟
   21.5 永别抗日战场
   21.6 永别夫人于凤至
   21.7 永别大陆
  第二十二章 孤岛幽囚
   22.1 有人要劫狱,有人要谋杀
   22.2 “枕上泪难干”
   22.3 宋美龄说:“我们对不起张汉卿!”
   22.4 蒋介石为何不给他自由
   22.5 宁与鬼住,不与人居
   22.6 放下《明史》,捧起《圣经》
   22.7 迟到了34年的婚礼
   22.8 “一甲子”恩怨成句号
  第二十三章 英雄复出
   23.1 被逼出来的第一封公开信
   23.2 闭锁的心扉第一次打开
   23.3 英雄回首即神仙
   23.4 中国的哈姆雷特
   23.5 打破沉默引发的“地震”
   23.6 踏出国门
   23.7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23.8 “我无事不可对人言”
  第二十四章 大陆梦
   24.1 “您的家究竟在哪?”
   24.2 异国感受故乡情
   24.3 半个世纪的沉思
   24.4 远山对他的呼唤
   24.5 “如说还有事想做”
   24.6 大陆不了情
  第二十五章 无奈的选择
   25.1 不回大陆的谜底
   25.2 为何定居夏威夷.
   25.3 关于两岸统一的情结
   25.4 世纪老人献给新世纪的礼物
   25.5 凄凉的晚秋
  第二十六章 巨星陨落
   26.1 百龄华诞
   26.2 握手送妻行
   26.3 在最后的日子里
   26.4 将星西陨九州悲
   26.5 身后谜团
  附录
   张学良生平大事记
  跋   第一章 “东北王”之子
     谁也没有权利按照自己的一时兴致随便选择人生道路,他必须在自己能够理解的范围内选择正确的道路。
     ——[法]马利坦
     1.1 备受宠爱
     张学良将军,于1901年6月3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出生于中国东北奉天省台安县,即今天的辽宁省海城县桑树林子詹家窝堡。
     关于张学良的家庭出身,都习惯说他出身于封建军阀家庭,如果从严格意义讲这是不确切的。1901年,张学良出生时,张作霖仅是一个半明半暗的“保险队”的小头目。但张学良作为“保险队”小头目张作霖的长子,一出生就备受宠爱。
     原来,张学良先世几代人,都是穷苦农民。其先世籍贯各书记载歧异,直隶一说者为多。家无恒产,又连年遇自然灾害,后流落到海城。曾祖父张发,生子4人,其三子张有财,即张学良祖父。有财先娶邵氏为妻,未生育,邵氏死后续娶王氏。王氏原嫁李姓,夫死后再嫁有财,王氏共生3子1女,长子作泰(前夫所生早年去世),次子作孚,三子作霖,作霖即张学良之父。
     张作霖家境贫寒,无力就学,又因受其父影响,自幼游手好闲,“年十六即与宵小为伍”。他曾卖过包子,当过货郎,学过木匠,都未干好,最后对学兽医、相马发生兴趣,也粗得门径。这和他的性格特点有关,也似乎与他后来的马背生涯又有一种必然的联系。
     张作霖虽然出身贫寒,个子不高,但却聪颖机警,胆大敢为。13岁时,他经常在一私塾馆窗外偷听杨景镇先生给学生讲书,有时还把纸窗撕破一个小洞向里张望。一次,杨先生发现后说:“外面什么人?进来。,,张毫无惧色地进屋答道:“我叫张霖(后来加“作”字),我愿意念书,家穷,上不起学,因此常在这里偷听。”杨先生听后,觉得这孩子有求知欲,当即决定免费收张入学,并还给他提供学习用品。就这样,张作霖在杨先生的关怀下,读了3个月私塾。这为他后来粗通文墨、重视文化教育打下了基础。
     张作霖会医马、能相马、善骑马,这成为他人生转折的一个重要因素。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正在营口游荡的张作霖经人援引,到宋庆标下马队当兵。由于张机警过人,善相马能医马,又精于骑射,深得管带官赏识,很快被擢升为骑兵哨长。战争结束后,毅军调回关内,张作霖携械还乡。当过兵,着一身戎装,又有一枝枪,这成了张作霖招摇故里、抬高身价的资本。
     张作霖在肩担货箱、手拿摇鼓出没于各村卖货时,结识很广,也引起一些人对他的好感。黑山县赵家庙富户赵占元的二女儿,对张更是一见倾心。一来二去,两人感情渐笃,竟私订了终身。后因赵家坚决反对,张作霖只好怀着深深的痛楚与无奈,离开了初恋的情人。
     张作霖两年后返乡,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不起眼的小货郎了,赵家上下对他也刮目相看。张作霖就趁热打铁,托人做媒,送去彩礼。很快与赵姑娘喜结连理,了却了两人的夙愿。这位赵姑娘就是张学良的母亲。
     张作霖成家并未立业,他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婚后暂居岳父家中,不免有寄人篱下之感。因无正当职业,张每每到处游荡,如无羁之马,地方上的无赖及草泽英雄,与他多有交往,加之不爱劳动,嗜好赌博等习性,在农民中的名声不佳。一时间,风传张是土匪窝主,张感到压力很大,索性北走广宁,投奔冯德麟,经冯介绍加入董大虎帮伙,充当“兰把子”,此为投身绿林之始。
     张作霖不甘寄人篱下,不久即脱离董大虎帮伙,网罗散兵游勇近30人,另起炉灶,也办起个“保险队”。并逐渐把“保险区”扩大到二十几个村庄,自驻北镇县中安堡镇。
     当时,在辽西像张作霖这样的半明半暗的武装团伙几乎到处都有,其规模性质不同,有的少到几个人,有的多达几十人、几百人。但能够像张作霖这样由一个“保险队”的小头目,发展成为威震全国的“大元帅”的,却只有他一人。
     P1-3
  ……





上一本:文武民国 下一本:中国名人未解之谜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世纪情怀—张学良全传的作者是王海晨,胡玉海,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