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为,胡适作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送葬者与新时代的最初一位先知,注定要被新旧两个时代的人误解和曲解。因此,他把克伦威尔的名言“画我须是我”作为自己的“警戒”,要以“纪实传真”、“纪实传信”的态度,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地为胡适“画像”,还原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原生态”的胡适,并力图写出有感情又有理性、有欢乐也有痛苦、有优长还有缺点的胡适,用胡适“是这样一个人”,回答了胡适“是怎样一个人”的历史问号。 这是一部客观翔实、有独特价值的胡适学术文化传记。 目录: 自序 第一章序篇 一胡适的先世 二胡适的故乡 三胡适的父亲 四胡适的母亲 五胡适的大家族 六胡适的小家庭 第二章故乡九年 七从台湾回绩溪 八私塾与启蒙 九读小说到讲故事 十无神论的结胎 十一风雨如晦中的寡母幼子 十二出门自序 第一章序篇 一胡适的先世 二胡适的故乡 三胡适的父亲 四胡适的母亲 五胡适的大家族 六胡适的小家庭 第二章故乡九年 七从台湾回绩溪 八私塾与启蒙 九读小说到讲故事 十无神论的结胎 十一风雨如晦中的寡母幼子 十二出门 第三章上海滩新少年 十三从“梅溪”到“澄衷” 十四时代潮流的溅濡 十五《竞业旬报》——思想之胚芽、文笔之摇篮 十六少年诗人 十七中国公学之风潮 十八考官费留美前后 第四章青年时代——留美七年 十九踏上异国——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沐浴 二十人文科学的选择到淑世主义的确立 二十一学问之路——贯通中西、融会古今 二十二政治的兴趣与美式政治的训练 二十三胡适思想奠基 二十四博士与事业 第五章新文化的火炬 二十五文学革命的号角——首举义旗 二十六蔡元培、陈独秀的圈子——北京大学与《新青年》 二十七“我的儿子”与“我的宗教” 二十八《每周评论》与“问题”“主义” 二十九“哲学史”开山和“新思潮”开路 三十“新诗老祖宗” 第六章中国现代学术的新盟主 三十一新红学的日出 三十二整理国故,捉妖打鬼 三十三科学人生观与“胡适新十诫” 三十四新教育的催生婆和护法神 三十五摆渡西洋近代文明的舵手 三十六一个新孔子 第七章政治妊娠的胎动与流产 三十七好人政治与好人政府 三十八清廷问题与善后会议 三十九与国共两党的政治冲突 四十西游与东望——苏美两块样板之间 四十一《新月》的光和“人权”的火 四十二落花流水辞江南 第八章独立的旗帜 四十三《独立评论》 四十四“民治”与“独裁”的讨论 四十五“民权保障同盟”的风波 四十六南游 四十七日本人问题 四十八“三代遗风”到一二九运动 第九章“小卒过河” 四十九从低调抗日到奔赴国难 五十驻美大使 五十一卸任之后 五十二北京大学校长 五十三“小卒”沉底 五十四仓皇出逃 第十章海外的日子 五十五纽约寓公 五十六大陆批判胡适思想 五十七台湾围剿胡适幽灵 五十八“中央研究院”院长 五十九雷震事件冲击波 六十巨星陨落二胡适的故乡 胡适的故里在今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绩溪县旧属徽州府,故胡适是徽州人。胡适不但有心显扬自己是徽州人,而且毫不掩饰对徽州人文化品性的自傲,他在《口述自传》开篇第一章第一节便写“徽州人”。他对故乡有一种特别深厚的感情。 徽州府在胡适诞生的时代隶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所谓“徽宁池太广道”囊括了皖南的四府一州: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和广德州。徽州府在文化上是有久远历史的一个地区,汉代称丹阳郡,后改新都郡,三国、晋改为新安郡,隋开皇九年改为歙州,后又改回新安郡,唐武德四年又改歙州,天宝元年再改新安郡,乾元元年复为歙州,直到北宋徽宗宣和三年,才改为徽州。此后元则称徽州路,明清则为徽州府。徽州府的名称沿用得最久,一直到民国元年(1912)才废止。 徽州在地理文化渊源上与浙江有深厚的联系,这恐怕与新安江的流向有关,唐武德年间置歙州总管,管的便是歙、睦、衢三州,睦州、衢州均属今浙江省。徽州的许多人文风俗也均与浙西相同。徽州一府六县(歙、黟、休宁、祁门、婺源、绩溪)的建制始于唐,《新唐书·地理志》所载与《清史稿·地理志》所载完全相同。六县的地理位置:绩溪在徽州的东北隅,向南是歙县与休宁(包括屯溪),向西是黟县与祁门,祁门之南便是婺源。绩溪的东北与西北分别与宁国府、太平府接壤,东面则是浙江省了。 “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赡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这一段话几乎是明清以来叙述徽州自然经济的必引之文。胡适在《口述自传》中有一段介绍徽州的简略文字,可以一录:“徽州全区都是山地,由于黄山的秀丽而远近闻名。这一带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东南流的,最后注入钱塘江。因为山地贫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农产品只能供给当地居民大致三个月的食粮。不足的粮食,就只有向外地去购买补充了。所以我们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况下,为着生存,就只有脱离农村,到城市里去经商。因而几千年来,我们徽州人就注定的成为生意人了。徽州人四出经商,向东去便进入浙江,向东北则去江苏,北上则去长江各城镇,西向则去江西,南向则去福建……所以一千多年来,我们徽州人都是以善于经商而闻名全国的。一般的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累积点基金,逐渐努力发展,有的就变成富商大贾了。中国有句话,叫‘无徽不成镇’,……徽州人正如英伦三岛上的苏格兰人一样,四出经商,足迹遍于全国。”又说:“我们徽州人通常在十一二三岁时便到城市里去学生意,最初多半是在自家长辈或亲戚的店铺里当学徒。在历时三年的学徒期间,他们是没有薪金的,其后则稍有报酬。直至学徒和实习期满,到二十一二岁时,他们可以享有带薪婚假三个月,还乡结婚。婚假期满,他们又只身返回原来店铺,继续经商。自此以后,他们每三年便有三个月的带薪假期,返乡探亲。所以徽州人有句土语,叫:‘一世夫妻三年半’。”胡适这里主要指的是店员与伙计,当了老板经理、管账的,不少人赚了大钱,他们则往往把家眷子女接到一起同住。留在老家不出门的,他们的日用衣食以至于造屋、买田、婚丧大事之费用,便都依赖在外经商的父兄汇款接济。 “无徽不成镇”大概与“无湘不成军”一样,表示徽州人经商的普遍,与湖南人当兵一样。徽州人经商普遍,自然而然便形成了“徽帮”。清刘锦藻《皇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一三里有一节话云:“(徽州)地濒新安江上游,又当黄山之阴,田谷稀少,不敷事蓄,于是相率服贾四方,凡典铺钱庄、茶、漆、菜馆等业皆名之日‘徽帮’。敦尚信义,有声商市。”尽管这个旧式历史经济形成的特别的商业帮派博着“敦尚信义,有声商市”的好评,但长期以来“徽州朝奉”的精俭刻薄的恶声也多有所闻。尤其是他们垄断的食盐贸易和典当钱庄两业,几乎是封建经济的两大命脉,关系乎全国百姓的日常生活,稍有经济金融风波,“徽州朝奉”便成众矢之的。其实清后期至少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即胡适诞生的时代,徽商在当时最大的贸易港口上海所经营的项目已只是茶叶与木材——徽商在江淮两流域的经济优势早已被宁(波)绍(兴)帮挤掉了。 绩溪县在徽州府里是商业经济相对落后的一县,绩溪籍商人主要经营笔墨与茶叶两个行业。笔墨最出名的当然要数“胡开文”老字号了,它的创始人与几代老板都是上庄“明经胡氏”的子孙。绩溪人经营茶叶店似乎更普遍。旧时上海的“程裕新”、“汪裕泰”等茶庄均是绩溪人开的,胡适的先祖——高曾以来也正是开茶叶店的。从他高祖德江公(瑞杰)在江苏川沙厅的“万和茶铺”到他祖父贞嘹公(奎熙)的上海“茂春字号”再到他二哥嗣柜(绍之)经营的“瑞兴泰茶号”,可谓一脉相承。胡适的一个侄女(胡惠平)家也是在上海开茶叶店的,侄女婿程治平与胡适关系很深。胡适在《口述自传》中也说:“我家在一百五十年前,原来是一家小茶商。祖先中的一支,曾在上海附近一个叫做川沙的小镇经营一家小茶叶店。”茶叶店的收入“便是我们一家四房老幼二十余口衣食的来源”。(《口述自传·故乡与家庭》) 徽州的经济形态如此,其人文状况也因此占了个有利的地位。胡适分析说:“由于长住大城市,我们徽州人在文化上和教育上,每能得一个时代的风气之先。徽州人的子弟由于能在大城市内受教育,而城市里的学校总比山地的学校要好得多了。所以在教育文化上说,他们的眼界就广阔得多了。因此在中古以后,有些徽州学者——如十二世纪的朱熹和他以后的,尤其是十八九世纪的学者像江永、戴震、俞正燮、凌廷堪等等——他们之所以能在中国学术界占据较高的位置,都不是偶然的。”(同上)。这当然是指南宋,特别是明清以来的经济文化形势。徽州在唐代则是人文落后的地区,有唐一代徽州登科者只有五个人。南宋以后才有历史文化意义上的程朱理学、皖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和雕刻,才有徽墨、徽剧、徽菜和徽茶,以及父子宰相、兄弟状元、“红顶商人”和那无数的贞节牌坊和烈女孝子。P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