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最特殊的改朝换代时期,有一群平凡却又独特的人,他们是乱世中的竹林名士。本书以竹林七贤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完整记述了他们的传奇人生,力求真实还原这些个性鲜明之人的诗意生存。他们的人生轨迹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与历史的沧桑,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他们,读懂那个时代。 作者简介: 苏河,女,80年代末生人,理想主义者。自小喜读文史书籍,尤爱魏晋,钦羡魏晋名士洒脱自由的生活,对竹林七贤之历史如数家珍。喜爱音乐和电影。曾参与策划出版多本文史书籍。 目录: 第一章礼崩乐坏,时无英雄 第一节籍习儒学,志在用世003 第二节明帝托孤,曹马始争008 第三节何晏谈玄,名士不羁013 第四节时不我与,隐居乡里018 第五节初次征召,奏记表志022 第六节河内拜访,相见恨晚027 第二章知音始遇,交游山阳 第一节叔夜性真,籍涛叹服033 第二节嗣宗迷惘,不吝指教038 第三节嵇康打铁,向秀鼓风043 第四节浮华洛阳,正始改制046 第五节司马观望,韬光养晦051 第六节竹林由性,乐游山阳056第一章礼崩乐坏,时无英雄 第一节籍习儒学,志在用世003 第二节明帝托孤,曹马始争008 第三节何晏谈玄,名士不羁013 第四节时不我与,隐居乡里018 第五节初次征召,奏记表志022 第六节河内拜访,相见恨晚027 第二章知音始遇,交游山阳 第一节叔夜性真,籍涛叹服033 第二节嗣宗迷惘,不吝指教038 第三节嵇康打铁,向秀鼓风043 第四节浮华洛阳,正始改制046 第五节司马观望,韬光养晦051 第六节竹林由性,乐游山阳056 第三章玄学盛行,声无哀乐 第一节竹林清谈,推崇自然063 第二节乐礼之争,音乐独胜068 第三节阮咸擅音,刘伶好酒073 第四节叔夜入洛,嗣宗二仕078 第五节病免尚书,七贤聚至083 第六节曹爽专权,司马称病088 …… 第五节 司马观望,韬光养晦 没错,面对曹爽一派的打击,司马懿选择了韬光养晦,蛰伏伺机在暗中慢慢地扶植自己的势力。司马懿是四朝元老,又蒙先帝托孤,相当于摄政王一类的人物,地位自然尊崇无比,可是面对曹爽千方百计地刁难,倒也能在面儿上做到无动于衷,退步忍让,不能不说是心机深沉,修为了得。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史书中曾赞誉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从史书对他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司马懿这人毫无疑问是有真才实学的,当年的明帝托孤有借此要挟他的意思,但是也确实是看上了他的才能,觉得他是个人物。曹爽和司马懿就像天平的两端,若是能够相互制衡,还是可以保得曹魏江山稳定。可是曹爽前期还能谨慎自持,在曹芳继位不久就开始野心膨胀,对权力的欲望使得他越来越骄奢淫逸,骄傲自大,渐渐地开始排除异己,妄想着一家独大。曹爽的势力越来越大,自然会挤压到司马懿的势力,天平的两端就会开始失衡,争斗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司马懿为人心机甚深,他是能够跟诸葛亮一较高下的人物,自然无人可以读到他的心思。至于司马懿是不是有想自己做皇帝的野心,后世已经不能够知道,但是毫无疑问,这个人绝对是一个能够在乱世中翻云覆雨的人物。 在他还在曹操门下的时候,就能够让曹操一边不满意他的“狼狈之相”,一边又怜惜着他的雄豪之志。何为“狼狈之相”?这是相面的术语之一,就是在肩头不动的情况下,头能转180度,而狼与狗都是能够转180度回头看的动物,相传有此面相之人,皆是狼心狗肺,心术不正。又传有此面相之人,乃有帝王之志。曹操门下可谓是人才济济,曹操本人又心胸狭窄,被认为有“狼狈之相”还能放着不杀,可见司马懿的厉害之处。逐渐地司马懿不仅赢得了曹操的信任,而且曹丕对他甚是依赖,在政事上和军事上对其言听计从,司马懿越来越劳苦功高。曹丕去世的时候,就让司马懿、曹真、陈群三人辅助明帝曹睿,在曹睿去世之时,又让其辅助齐王曹芳。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物,曹爽这个连两把刷子都没有的草包,自己还没有好好地掂量清楚有多大的能力,就开始冒冒失失地去触司马懿的霉头,整日想着怎么去扳倒他,架空他的权力。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岂会看不出这个愣头青的计谋,干脆就开始观望起来,看看曹爽到底能折腾出什么来。于是,就在曹爽“正始改制”的时候,司马懿主动请兵出战,在军事方面好好地发挥了一下自己的才能。 公元241年(正始二年)4月,吴国的孙权分兵四路攻打魏国,分别派卫将军全琮率军数万出淮南,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前将军朱然攻樊城,大将军诸葛瑾攻柤中。一时之间,曹魏局势紧张了起来,朝堂之上,众人议论纷纷,意见不一,多数人认为吴国这么远的来进攻,肯定粮草补给不足,不如等着他们物资耗尽,自己主动撤军,到时候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破敌。就在此际,司马懿主动请缨,出兵迎战。 “太傅如此心焦,不顾朝臣的意见,我看并不妥吧。”此时的曹爽对待司马懿还有几分尊敬,言语之中客气之词颇多。 司马懿忙道:“如今皇帝继位不久,边城就受敌人侵扰,我们如果不出兵而是安坐庙堂之上,不仅边境会骚动不安,影响稳定,而且百姓会心存疑惑,认为我们没有能力抗击敌方,保家卫国,如此一来,必定会对皇室大失信心,这是社稷的大忧患啊。” 不久之后,司马懿亲自带兵迎战吴军,很快就凭着丰富的军事经验,歼灭吴军万余人,夺取船舰物资甚多,赢得一场漂亮的战役。 大胜之后,皇帝增司马懿食郾、临颍,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封列侯。眼见司马懿功勋德望日渐盛大,曹爽心中颇为不忿,然而司马懿的态度却更加谦恭,曹爽一时也无话可说。司马懿不仅自己谦虚谨慎,并且常常告诫子弟们说:“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盛和满是道家所忌讳的,春夏秋冬尚且要往返推移。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衰退,一定要减了再减,这样才可以避免祸事的发生啊!” 韬光养晦的司马懿小心谨慎做人,在政事上极少发表意见,在军事上却始终没有放手。吴国派诸葛恪驻兵宛城,边人深受其害。公元243年(正始四年),司马懿要率兵攻之,群臣照样议论纷纷,提出一大堆意见,以为诸葛恪这次粮草丰裕,我方孤军深入,到时候吴国的援军到来,我方人马进退失据,讨不到半点便宜。司马懿却说:“吴军所擅长的是水战,今日我攻其城,自然会有对策。吴军如果真的用其所长,弃城奔走,这是我们预期的目的,城池就收复了。而吴军如果敢固守城池,冬天的时候船不能行,救兵必定弃船到陆地相救,这就要进行他们不擅长的陆战,这对我们是有利的。” 带着满朝大臣的反对,这年九月,司马懿以六十岁的高龄出征。军队到达前线之后,果然如司马懿所料,诸葛恪弃城而走。这次战役更是漂亮,司马懿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赢了,胜利的消息传到了朝里,众人纷纷夸赞不已,司马懿的威望又上一层。 这边曹爽自然怒气冲冲,“正始改制”让他焦头烂额,死对头又威望日盛,于是就有了邓飏的建议和那场永远载入史册的败仗。吃了这场败仗的曹爽正如司马懿所料,并没有收敛,反而越发地想要和司马懿一较高下,彻底压倒对方的气势。 公元245年(正始六年),八月,曹爽废弃中垒、中坚营,命令其弟曹羲统领两营兵众。 “武安侯,这么随意地撤去中垒、中坚营,怕是不合祖制吧?”司马懿阻止道。 “朝廷颁布的立法中说要精简国家机构,节省开支,太傅当时不也是很赞同的吗?怎么真到要实际行动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呢?”曹爽断然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 公元246年(正始七年),正月,吴兵侵入柤中,数以万计的百姓为躲避吴兵,北渡沔水。两人又开始意见不合起来。 “沔南和敌军距离太近,假如百姓奔还,必定引来吴兵,应该让他们暂时留在北方。”司马懿说道。 曹爽却持反对意见,他说:“现在不能坚守沔南,留下百姓,他日百姓越聚越多,当如何?这不是长久之策。” “凡物置之安地则安。危地则危。故兵书曰‘成败,形也;安危,势也’。如果吴军以二万人断沔水,三万人与沔南诸军相持,万人陆攻柤中,将何以救之?” 司马懿的意思是东吴擅长的是水战,汉水之南作为孙权的用武之地不如果断舍弃,留着也是无益之处,还白白地耗费了兵力,还不如专心经营汉水以北。东吴不敢离水作战,这必然会暴露他们的不足,而他不敢来,则我们再无防御之忧,假以时日,我们国富力强,吞并它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曹爽最终没有听取司马懿的建议,驱赶河南逃难百姓。后来,吴兵果然击破柤中,魏国因此失去了上万名百姓。 “父亲,您不是一直都跟我们说要韬光养晦,低调行事,怎么最近开始直斥曹爽,表达自己的态度了呢?”司马师问道。 确实,自从曹爽斜谷之战大败之后,司马懿虽然还是像以前那么低调,但是态度还是略微有些改变,多次直斥曹爽之非。上面两次,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 司马懿笑了一下,说道:“我这么做自然有原因的。多反对几次,才能让人知道曹爽到底是个多蠢的草包,再说,再不发声,朝廷之上,就没人知道你的存在啦,必要时候,也是要露个脸的。” “父亲英明。”司马师和司马昭连连叹服。 而此时的曹爽想必对司马懿也有了更排斥的心理,即使司马懿说的对,他也会找茬,挑毛病,一定不会听,他所要做的就是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魏国的大权只操控在他的手里,司马懿不过是他手下败将而已。这样一来曹爽越发不得人心,看起来占尽上风,其实已经落入了司马懿给他设的圈套,在朝廷之上,面对司马懿和曹爽的争斗,本来选择居中、不偏不倚的大臣们渐渐地开始选择站在了司马氏一边,而曹爽和他带领的浮华公子声望日下。可是曹爽根本没有察觉,还是终日饮酒作乐,越发的胡作非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