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王士珍传


作者:彭秀良     整理日期:2014-11-03 11:24:39

   王士珍(186l—1930),字聘卿,号冠儒,河北正定人。行伍出身,凭借过人才智和****政绩,受到袁世凯的青睐,成为北洋军阀骨干,与冯国璋、段祺瑞并称“北洋三杰”。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宣布退位,陆军总长王士珍作为袁世凯的代表前往,亲历了中国君主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1918年,身居高位后,王士珍以国务总理的身份急流勇退,隐居江湖。《王士珍传》真实地反映了王士珍丰富多彩的一生,读来有新意,饶有趣味。   《王士珍传》由彭秀良编著。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乡土与身世
  第一节古城正定
  第二节书香门第
  第三节过继长房
  第三章读书与从军
  第一节入塾读书
  第二节投笔从戎
  第四章崛起军界
  第一节北洋武备学堂
  第二节赴朝作战
  第三节小站练兵
  第五章跟随袁世凯
  第一节剿抚义和团
  第二节北洋常备军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乡土与身世 第一节 古城正定 第二节 书香门第 第三节 过继长房第三章 读书与从军 第一节 入塾读书 第二节 投笔从戎第四章 崛起军界 第一节 北洋武备学堂 第二节 赴朝作战 第三节 小站练兵第五章 跟随袁世凯 第一节 剿抚义和团 第二节 北洋常备军 第三节 辛亥风云 第四节 袁氏当国第六章 政坛生涯 第一节 江北提督 第二节 三度人阁 第三节 国务总理 第四节 从政余韵第七章 调停政争 第一节 府院冲突 第二节 张勋复辟 第三节 冯段矛盾 第四节 直皖战争 第五节 直奉战争第八章 维持京城治安 第一节 京师临时治安会 第二节 京师临时治安维持会 第三节 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委员长第九章 性格与交往 第一节 乡村老学究 第二节 结交文友 第三节 “北洋三杰”第十章 实业与资产 第一节 个人财产 第二节 实业投资第十一章 身后荣辱 第一节 入土为安 第二节 妻妾儿女 第三节 墓庐兴废附录一 王士珍生平年表附录二 德威上将军正定王公行状附录三 德威上将军正定王公墓志铭附录四 王士珍研究著作篇目参考文献人名索引后记 ●正定王士珍——草根总理看似乡村老学究
  王士珍,河北省正定县牛家庄人。他因助袁世凯小站练兵,显赫于清末,与段祺瑞、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王士珍足智多谋,又深藏不露,被推为“北洋之龙”、“三杰之首”。1917年,冯国璋任总统,王士珍组阁,三个月之后便以国务总理身份隐退江湖。近日,河北学者彭秀良爬梳史料,潜心研究,撰写了《王士珍传》一书,解密了这位草根总理非常生活化的一面。
  ——《河北青年报》
  ●北洋军阀史研究的一个新突破
  ——评彭秀良先生新著《王士珍传》
     在中国近代史上,北洋军阀集团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北洋军事势力逐渐取代晚清政府的旧式勇营而成为中国国防力量的中坚。后来北洋系的首脑●正定王士珍——草根总理看似乡村老学究
     王士珍,河北省正定县牛家庄人。他因助袁世凯小站练兵,显赫于清末,与段祺瑞、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王士珍足智多谋,又深藏不露,被推为“北洋之龙”、“三杰之首”。1917年,冯国璋任总统,王士珍组阁,三个月之后便以国务总理身份隐退江湖。近日,河北学者彭秀良爬梳史料,潜心研究,撰写了《王士珍传》一书,解密了这位草根总理非常生活化的一面。
     ——《河北青年报》 ●北洋军阀史研究的一个新突破
                          ——评彭秀良先生新著《王士珍传》
     在中国近代史上,北洋军阀集团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北洋军事势力逐渐取代晚清政府的旧式勇营而成为中国国防力量的中坚。后来北洋系的首脑人物又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前30年中国政治的实际进程。因此,当来新夏先生主编的《北洋军阀史》一面世,立刻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北洋军阀史研究也日益成为民国史研究的一个热点。
  早期的北洋军阀史研究主要是从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展开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否定大于肯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环境和学术环境的宽松,北洋军阀史研究不仅在资料整理、研究范式和学科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注重从揭示北洋人物和事件的真实面目出发,突破了教条主义的僵化思维模式,因而也更加引人注目。这其中,对北洋军阀首脑人物的个案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建设性的成果,推动着历史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但是,在北洋军阀首脑人物个案研究领域的硕果当中,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这就是被称为“北洋三杰”之龙的王士珍。……
  在研究结论上,《王士珍传》显得更为大胆,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是对王士珍历史地位的重新界定。以往,人们总是把王士珍看作是北洋军阀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在这本传记中,王士珍被定位于北洋系的首脑人物之一,不认同其为北洋军阀,打破了人们习常的思维定势。做出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作者对近代中国“军阀”术语含义及其演变过程的梳理,也是对王士珍人生历程之重要阶段各种史料的仔细解读和分析。尽管留存下来的直接史料数量有限,但作者通过相关人物史料的比对研究,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佐证材料,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第二,是对王士珍个人历史形象和北洋军人整体历史形象的还原。王士珍出身贫寒,却屡次升迁,直做到国务总理的高位,主要原因在于他的个人努力。这一结论的得出,是作者仔细追述王士珍个人成长史的逻辑推理,是对王士珍不同时期的境遇进行认真分析的结果。不仅如此,作者还从王士珍注意保护小站居民和江北盐场利益的做法入手,纠正了北洋军人总是欺压平民百姓的非客观历史,还原了一些历史真相。更为可贵的是,作者着重叙述了王士珍两度勇挑维持北京治安重担的史实,揭示了以王士珍、赵尔巽为代表的北洋元老悲天悯人的情怀,从而还原了北洋军人的整体历史形象。
  第三,是对王士珍游离于民国政坛之外原因的解释。作者将王士珍远离民国政坛的原因解释为他个人的人格修养与道德观念,而非军阀间的尔虞我诈,这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突破。王士珍注重个人的修养,不大喜欢弄权,也就不大愿意介入大规模的政争。虽然梳理过三个月的国务总理,却多半是出于冯国璋的敦劝,以帮忙为意。尤其是他喜交文人墨客,与徐世昌有相似的一面,虽非恂恂儒者,却也有一番“乡村老学究”的模样。
  这样的结论尽管显得大胆而新奇,但绝不是空穴来风、无的放矢,而是有着基本充足的史实依据,显现出一个治史者的良好学术修养。凭着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笔者将《王士珍传》的写作和出版视为北洋军阀史研究的一个新突破,当不为过。因而,笔者在读过彭秀良先生的《王士珍传》以后,热切地将这本书推荐给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希望引起大家多角度的思考,以期为民国史研究开出一片新天地。至于书中存在的某些缺陷和不足,本文不做讨论,留待以后的专文单独讨论。
     ——《团结报》载保定学院中文系马景文先生书评   第一章绪论在开始叙述王士珍的生平事迹之前,我们首先来解决几个基础性的问题,因为这几个问题关系到对王士珍历史地位的认识。这几个问题分别是北洋派的含义、军阀的来历与本义、北洋军阀的确切定义。我们只有将北洋军阀的所指厘清,才会对王士珍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认识,也才能从单一性的历史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   北洋和北洋派北洋最初只是一个与南洋相对的地理概念。鸦片战争前,学者包世臣在一篇文章中说:“出吴淞口,迤南由浙及闽、粤,皆为南洋;迤北由通海、山东、直隶及关东,皆为北洋。南洋多矶岛,水深浪巨;北洋多沙碛,水浅礁硬,非沙船不行。”①吴淞口在上海,是黄浦江与长江的汇流处。也就是说,长江人海口以北的海域称为北洋,以南则称南洋。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处理对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务。三口通商大臣驻天津,管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务。开始是专职,首任大臣是崇厚①。同治九年(1870年)改三口通商大臣为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管理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李鸿章是第一任北洋大臣,他在此任上干了二十八年,后由王文韶②、荣禄③、袁世凯相继接任,“北洋”一词逐渐带上了政治色彩。   北洋派是1912年民国建立后形成的政治名词。张一磨概括其源流说:“北洋派之结合,始于李鸿章,而成于袁世凯。鸿章督直二十余年,当时虽无派系之名,实已蓄成北洋派之势力,即为北洋派之胚胎。袁世凯继李鸿章为直督,于小站练兵时,多以北洋武备学生为军官,段祺瑞为皖派领袖,王士珍、冯国璋为直派领袖。惟籍贯虽殊,初无门户之见,同属袁氏部下,统称北洋派。”④北洋派在袁世凯时代本来是一个团体,后来才分化出直皖两派,至于将王士珍也归为直派领袖,并不妥当。王士珍与直系的冯国璋⑤、李纯①、陈光远②等人关系比较密切,但他自己从没有要当直系领袖的念头。   北洋派中人后来也自己称自己为北洋派,吴虬曾记述说:“自北洋派三字为世人习见,于是乎北洋大学、北洋医院、北洋商店先后出现。最可笑者,北洋武人,类多出自舆台,故伧俗鄙野之笑史,层出不穷。北洋元老王士珍与人通函,常用‘我北洋团体’之句;王占元在公庭广众中,自称‘我们北洋派’,并不知此系私人党援之名,决不宜自承,更不应见诸正式文牍也。”③虽说自己称自己为北洋派不太恰当,但是出于圈子认同的考虑,倒也不无道理。王士珍给别人写信有“我北洋团体”的用语,可惜著者没有找到相关的信件,所以无法做出确证,就算他真的用过此类话语吧。而从王士珍的资历和地位来看,袁世凯死后,他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北洋派元老,这一点毋庸置疑。需要说明的是,王士珍自始至终都没有要当北洋派首领的想法,这一判断可从后面的章节中看出来。   军阀的由来与本义关于“军阀”一词的由来,目前考证得还不是很清楚。根据徐勇的说法,“可以确认‘军阀’是来源于日本,而且可以确认它出现在大正初年(1912年),其后于1917年前后在中国得到传播运用”④。  我们姑且认定徐勇的说法是可靠的,并以他的论述为基点,进而考察“军阀”一词的演变过程与社会运用,或许会对民国前期的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来新夏先生指出:“‘军阀’这一称谓从其产生和使用情况看,只是用作贬义的政治性通俗名称,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学概念,因此,要对它做科学的界定,殊属不易。”①在我们平常人(即非学术研究者)看来,“军阀”一词确实是贬义的,一旦沾染上就不免有被歧视的意味在内。从目前国内大众传播媒体对“军阀”一词的使用上来看,实实在在也是贬义的成分居多。那么,“军阀”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根据徐勇的文献调查结果,李大钊是最早将“军阀”概念移植到中国来的人。李大钊于1917年8月15日发表的《辟伪调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军阀”概念:“东邻有政友会者,常与军阀相结以当局者,舆论多鄙薄之。”李大钊发表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张勋复辟失败不久,段祺瑞④重新掌握北京政府的实际权力,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偏袒热衷于武力统一中国的段祺瑞,“伪调和”是李大钊批判梁启超等人的用语。  李大钊所说的“东邻”系指日本,“政友会”是1900年由伊藤博文创立的代表日本地主和财阀利益的政党,1940年解散。“政友会”与军阀相勾结,故而很受日本舆论的轻视,李大钊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军阀”不是一个好东西。P1-4  





上一本:一个理想青年的奋斗—孔丘说明书 下一本:拉格·音乐:印度音乐家拉维·香卡的音乐人生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王士珍传的作者是彭秀良,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