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胡宗南大传


作者:经盛鸿     整理日期:2014-10-28 09:54:50

   黄埔系是中国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内部一个最重要的军政派系,是蒋介石及其政权的重要支柱,在中国大陆横行二十余年,1949年退居台湾后,仍在各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黄埔系的首领胡宗南,则是蒋介石最宠爱、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其一生历经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战争,直到1947年指挥进攻占领中国共产党的首府延安,转战西北,官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指挥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与名震一时的“西北王”;但曾几何时,他随着国民政府的冰山崩塌,也迅速从其“事业”的顶峰上跌落下来,从陕北败退到关中、从关中败退到陕南,从陕南败退到四川,从四川又败退到西昌,最后,其部几十万军队土崩瓦解,烟消云散,胡宗南只身逃回台湾,遭弹劾,受冷落。但他又挣扎着站起来,先后出任大陈岛与澎湖岛的国民党军“司令官”,直至1962年2月油枯灯尽病死台湾。无疑,胡宗南是民国史,特别是民国军事史上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要深入研究民国军事史、北伐战争史、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国共关系史乃至台湾近现代史,都不能不研究黄埔系,也不能不研究黄埔系的首领人物胡宗南。
     《胡宗南大传》是国内第一本关于胡宗南的学术传记。读后感到全书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点,就是做到了“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胡宗南大传》由经盛鸿所著。
  作者简介:
     经盛鸿
     江苏盐城人。先后从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与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在社会上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太平天国史研究学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与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曾在中国大陆与台湾、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日本等发表与出版《恶魔的吹鼓手与辩护士——战时日本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上、下册)、《西方新闻传媒视野中的南京大屠杀》(上、下册)、《遮盖不了的罪恶》(上、下册)、《南京沦陷八年史》(上、下册)、《枷锁下的金陵》《民国大案》《武士刀下的南京》《詹天佑评传》《胡宗南传》《民国暗杀要案》《史海闲话》和《屠杀与抗争》(主编)、《南京通史(民国卷)》(参著)、《中华民国文化史》(参著)、《中华民国史》(参著)等著作,以及《中华民族凝聚力透视》《论中国近代失去的机遇》等论文约200余篇。
  目录:
  实描写并无讳饰(代序)
  前言
  第一章从小学教员到黄埔学生
  (一)少年时代
  (二)从孝丰县城小学教员到投笔从戎
  (三)29岁的黄埔军校一期生
  (四)东征中崭露头角的机枪连排长
  (五)在左右派的斗争中向右转
  (六)北伐军中的上校团长
  (七)在四一二事变前后的上海与南京
  第二章征战南北军阀混战
  (一)龙潭战役的生力军
  (二)黄埔系军事集团的支柱
  (三)“二期北伐”
  (四)征桂、战冯、讨唐实描写并无讳饰(代序)
  前言
  第一章 从小学教员到黄埔学生
   (一)少年时代
   (二)从孝丰县城小学教员到投笔从戎
   (三)29岁的黄埔军校一期生
   (四)东征中崭露头角的机枪连排长
   (五)在左右派的斗争中向右转
   (六)北伐军中的上校团长
   (七)在四一二事变前后的上海与南京
  第二章 征战南北军阀混战
   (一)龙潭战役的生力军
   (二)黄埔系军事集团的支柱
   (三)“二期北伐”
   (四)征桂、战冯、讨唐
   (五)中原大战中的“天下第一师”师长
   (六)复兴社“十三太保”中的第一号“太保”
  第三章 “追剿”红军进军西北
   (一)入皖“围剿”红四方面军
   (二)第一支进驻西北的中央军
   (三)遣部入川激战广昭
   (四)与长征红军血战草地
   (五)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第四章 在西安事变前后
   (一)北上南下,升任第一军军长
   (二)重回西北,收到周恩来密信
   (三)山城堡之败
   (四)在西安事变中的“主和派”
   (五)移驻徐海,对日备战
  第五章 在八年抗战中(上)
   (一)血战淞沪
   (二)豫东迎战土肥原师团
   (三)防守信阳的功与过
   (四)坐镇关中的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五)第七军分校与战干四团
   (六)他精心选择的机要秘书竟是中共秘密情报人员
   (七)筑起“防共长城”
  第六章 在八年抗战中(下)
   (一)再次跃升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
   (二)未及实施的“闪击延安”
   (三)接待周恩来——在酒会上的失败
   (四)赶走熊斌控制陕政
   (五)灵宝抗击日军稳定关中
   (六)就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闹剧与喜剧
   (七)豫西、陕北两面作战
  第七章 又一次走向国共内战战场
   (一)郑州受降,晋加上将军衔
   (二)“马前一卒”与“黄陆浙一”
   (三)“直捣延安”的计划被蒋介石“暂缓”
   (四)晋南痛失“天下第一旅”
   (五)进攻“囊形地带”与西华池之战
  第八章 从进攻延安到撤离延安
   (一)蒋介石急令胡宗南攻取延安
   (二)胡宗南的“攻延方案”被秘密送往延安
   (三)攻占延安——“华而不实的胜利”
   (四)踏上延安土地遭到的当头一击
   (五)导演接待中外记者的闹剧
   (六)陷入毛泽东的“蘑菇战”中
   (七)52岁的新郎
   (八)沙家店之败——陕北战场形势的逆转
   (九)清涧被克——延安以北全部丢失
   (十)保密局行动处处长来西安破案
   (十一)整二十九军宜瓦丧师
   (十二)胡宗南受到“撤职留任”的处分
   (十三)逃离延安——“重点进攻”的彻底失败
  第九章 兵败关中
   (一)西府之战“围歼”彭德怀功败垂成
   (二)渭北三败
   (三)被中共宣布为“战争罪犯”
   (四)不战而弃西安
   (五)胡马“联合”反扑的失败
   (六)被赶出关中的扶郿之役
  第十章 汉中徘徊
   (一)退守秦岭——“中国的马奇诺防线”
   (二)与宋希濂密谋移军滇缅边界
   (三)反扑宝鸡再遭失败
   (四)蒋介石拒绝了胡宗南的撤军方案
   (五)经营大巴山防线
   (六)拒绝周恩来的说降
   (七)“西北王”永别西北
  第十一章 川康覆灭
   (一)反对蒋介石的“川西决战”计划
   (二)“西北王”变成了“西南王”
   (三)镇压刘文辉与邓锡侯的“反叛”
   (四)成都陷入重围
   (五)胡宗南军事集团的覆灭
   (六)徒劳的西昌挣扎
  第十二章 海岛暮年
   (一)败退台湾后的弹劾风波
   (二)改名换姓赴大陈
   (三)看海听涛守澎湖
   (四)油尽灯枯病逝台岛
  附:胡宗南生平简谱   第一章 从小学教员到黄埔学生
     (一)少年时代
     浙江省地处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境内山水秀丽,物产丰饶。一条清澈明净的钱塘江自省区西南流入,穿省而过,向东北经杭州湾入海。钱塘江将全省划分为两个地区:浙东与浙西。在钱塘江东岸,浙东宁绍平原的尽头,有一个镇海县,在清代属宁波府。在镇海县的陈华埔朱家塘楼,自明宏治以来,就世代定居着一胡姓人家。在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农历四月初四日,即公历1896年5月12日,从这胡姓老宅里传出了新生儿的呱呱哭声。胡家又新添了一个男孩,他就是本书的传主胡宗南。
     胡宗南原名胡琴斋,字寿山(亦说无字)。后来他踏上社会后,才改名为胡公明、胡宗南。
     胡宗南祖上几代,都是社会下层的中小知识分子。胡宗南的父亲胡敷政,字际清,是国学生;母亲王氏是镇海县小巷人。胡宗南是他们的长子,也是第一个孩子。
     胡宗南出生后的第二年,胡敷政为谋生计,受族兄胡汉政之邀,到浙西湖州府属的孝丰县(今此县境并入浙江安吉县)鹤落溪村经营药业,并学习从事清丈田亩的技术与知识。
     胡宗南4岁那年,即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旧历六月二十九日,胡宗南的生母王氏夫人病逝。幼年失母,父亲又远在异乡,胡宗南孤苦伶仃,其处境与心境是颇为凄凉的。但也磨炼了他较为坚韧果敢与吃苦耐劳的个性。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历1902年,胡宗南虚龄7岁,他的父亲胡敷政续娶了一位吴氏夫人,并在孝丰县鹤落溪村定居下来。这年年底,胡宗南被其父带到孝丰一道生活。从此,胡宗南就从浙东来到了浙西。
     胡宗南孝丰故居
     孝丰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为湖州府辖,西与皖南相接,北与苏南相近,境内多低山丘陵,属莫干山与天目山,盛产林木,尤以竹多,满山苍翠,如竹海然。
     胡宗南到孝丰的第二年,已虚龄8岁,被其父送进本村的私塾,读《四书》《五经》等。中国封建社会中“君贤臣忠,文治武功”等传统政治思想,给胡宗南留下了深刻影响。
     在这一年,胡宗南继母吴太夫人生其弟胡仲。
     胡宗南在私塾中读了六年书以后,到了1909年,清宣统元年,新的时代潮流也冲击到偏远落后的浙西农村。这年胡宗南14虚岁。他的父亲于2月间将他送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学习。这是一所新式学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作息制度多受西方影响,有许多新时代的特点与内容。
     胡宗南进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之前一年,他的继母吴太夫人去世。隔年,其父再娶章太夫人。1910年章太夫人生其二弟胡琴宾。章太夫人将胡宗南弟兄三人抚养长大。
     胡宗南进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后,学习勤奋刻苦,努力吸取各种新知识。即使在寒暑假他回到鹤落溪家中时,也不放松学习。当时他全家赁居村人储亿千家,房屋狭窄,两家人口与小孩又多。胡宗南为避喧闹,就将侧屋一间无人居住的房间打扫干净,携书读其中。夏天蚊多,胡读书为避蚊咬,乃仿古人,将双足放入两只空酒瓮中。胡宗南少年时代养成的读书习惯,不仅使他后来戎马一生中始终爱读史论文,而且也是他后来在国民党军人中能见识超群、独树一帜的原因之一。
     胡宗南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在他进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读书的第二年,在学校以才能与成绩甄别学生时,被列入甲班。
     正当胡宗南在孝丰县高等小学堂读书近三年、即将毕业之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偏僻的浙西小县城孝丰也激荡起来了。1911年11月12日,在同盟会会员王立三等人的策动下,孝丰宣告光复。年方16岁的胡宗南与同学们一片欢腾。他们采取的第一个响应革命的行动就是剪辫子,剪去这满清专制王朝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耻辱。在全校学生中,胡宗南的同班同学章云第一个剪掉辫子,胡宗南则是第二个。
     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民主革命。孝丰县光复后,像全国许多地方一样,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革命政权与革命秩序。四乡土匪蜂起,驻军横行无忌。胡宗南所在的高等小学堂校舍也被驻军占驻。胡被迫回到鹤落溪家中。当时有号称“爬平王”的土匪林金魁啸聚孝丰北乡郭孝山,四处抢掠。鹤落溪村人谋以护村自卫,乃先发制人,集合丁壮“追剿”。年方16岁的胡宗南不以自己年幼文弱而退缩,愤然参加前列行动,随村人携枪深入郭孝山,与土匪激战数小时,终将土匪赶走。这可算是胡宗南第一次参加军事作战行动。
     在这兵荒马乱中,胡宗南所在小学堂提前为他们举行毕业考试。
     胡宗南在孝丰县立小学堂毕业后的第二年,即民国元年,公历1912年的春天,他又考入了设在湖州的公立吴兴中学校。他在经济上得到了在孝丰高等小学堂的同学章云的资助才得入学,入学后所用名仍是胡琴斋。
     湖州,又称吴兴,位于太湖南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名城,境内河道纵横,商业兴盛,丝绸业尤称发达。湖州的文风更是千年相传不衰,城内有许多著名的学校与藏书楼。
     胡宗南所就读的公立吴兴中学校位于湖州城中心爱山书院原址。关于这所中学校的建立还有一段可记载的历史。
     P1-3
  ……





上一本:圆了彩虹–吴冠中传 下一本: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人物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胡宗南大传的作者是经盛鸿,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