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传


作者:布衣     整理日期:2014-10-10 10:00:56

本书记述了北宋第一词人辛弃疾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他出生于金国,始终忠于大宋;他在宦海沉浮数十年,一直爱民如子,却被明主冷落;他带兵反抗金人,打得金人肝胆欲裂;他是一代词人,词作被誉为苏东坡后最璀璨的明星。翻开本书,品读辛弃疾的内心世界,体会他在治乱交汇中所看到的一切。
  作者简介:
  布衣,一介粗人,三尺微命。年少时喜读书,好诗文,每每手不释卷,眠以为枕,饿以为食。成年后,尤效辛弃疾等人中俊杰。恒独步庭阶,口中所念皆为英雄风流。
  目录:
  第一章梦回吹角连营:三五英雄,万事皆空
  第一节垂死卧榻,惊坐猛回头003
  第二节天垂弱宋,赐下辛幼安008
  第二章登高远画山河:生于金地,少怀壮志
  第一节书香门第,总角伴诗文015
  第二节少年从学,师友相润泽022
  第三节国运艰难,早知愁滋味027
  第四节两向燕京,雄心于斯成031
  第五节拜别好友,南北是路人036
  第三章弓如霹雳弦惊:起义反金,共图恢复
  第一节天赐机缘,怒火燃黄淮045
  第二节投笔从戎,书生兴义军048
  第三节力主治军,自荐说义端051第一章梦回吹角连营:三五英雄,万事皆空
  第一节垂死卧榻,惊坐猛回头003
  第二节天垂弱宋,赐下辛幼安008
  第二章登高远画山河:生于金地,少怀壮志
  第一节书香门第,总角伴诗文015
  第二节少年从学,师友相润泽022
  第三节国运艰难,早知愁滋味027
  第四节两向燕京,雄心于斯成031
  第五节拜别好友,南北是路人036
  第三章弓如霹雳弦惊:起义反金,共图恢复
  第一节天赐机缘,怒火燃黄淮045
  第二节投笔从戎,书生兴义军048
  第三节力主治军,自荐说义端051
  第四节怒斩叛贼,倡议向南归055
  ……
    孝宗淳熙七年(1180)二月,拿到朝廷批复的辛弃疾,兴冲冲地发动潭州所有公差,前往饥民集中的乡县张贴告示、发布通告:“接钦点湖南安抚使、知潭州辛公慰示:新春已至,农务在即,然各路州郡陂塘尚无妥帖。我皇仁圣,特谕平常司及诸州、县、乡诚募役使,为平整、疏浚之用。无事业者无论男女、老幼、壮弱,皆可入府备签。凡画签者,可得米、钱各百!”
    辛弃疾的思路很明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开仓赈济灾民或许能解得了燃眉之急,但他不可能总让饥民跟自己讨饭,朝廷也绝不会容许湖南无节制地开仓放粮。因此,干脆以工代赈,让饥民去修筑各地的陂塘水利,出卖劳动力,然后按工时发放酬劳。这样一来,既可以从长远上解决饥民无产可依的困局,也能为地方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同时还能分化饥民密度,防止他们聚众作乱。  不过,由于安抚使的命令传达容易延迟,况且饥民人数实在太多,所以辛弃疾还是恳求朝廷,将前任安抚使囤下的十万石积米挑出来,先行赈济赈济正在闹饥荒的郴州、邵州、永州三地,杜绝饥民铤而走险的可能。
    为了确保米粮的顺利发放,同时严防地方官吏从中克扣攫利,几个月来,辛弃疾坚持坐镇三州州府的发放现场进行监督,还要抽时间跑到工地检查陂塘的施工进展。有时他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和民夫们一起蹲在塘坝上将就。上官都如此克己,地方官员和差人们更不敢离开,于是也跟着辛弃疾在工地用饭。百姓们看见堂堂官身的安抚使大人,竟然和自己一起喝粥、吃辣椒,不禁感激得热泪盈眶,看到辛弃疾的车马就黑压压跪成一片,惹得他每次都得好言抚慰一番。然而,谁又能说辛弃疾心里没有喜乐呢?当官终为民做主,造福各路百姓,他这个官总算也当得值了。
    成功缓解了饥荒后,接下来,辛弃疾便将目光转向另一处问题——这才是个真正的麻烦。
    当初救下小乞丐后,辛弃疾便让孩子入了自己府中,当他的侍剑书童,还给他取名为“南剑”。一是这孩子已然家破人亡,无人收留,辛弃疾决然不能漠视;二是孩子醒后,辛弃疾试着与他攀谈,方知他们一家是当年完颜亮进兵时仓皇南逃到湖南的商贩。于是本着同病相怜的心思,辛弃疾将南剑留在身边,希望有朝一日,他们主仆二人能同回北方,收复故土。
    正是从南剑的口中,辛弃疾知晓了这个麻烦。
    大宋立国后,由于太祖皇帝是武人,国朝又时常面对契丹、西夏等番邦的袭扰,所以大宋百余年民间始终盛行习武之风。而随着国势衰微,加之金人南侵,各路地方都开始出现起义、匪寇这样祸乱,其中尤以湖南最甚。为了保障生产,安家护院,很多地方的乡绅和富户都会开出大价钱,从各户中抽壮丁组成武装社团,抗拒土匪和农民军的骚扰,即“乡社”或者“弹压社”。客观地讲,乡社在地方战乱时,的确能够发挥保家安民的巨大作用,而且极大锻炼了军民素养。然而当祸乱剿平后,这些由豪绅率领的乡社,会迅速沦为他们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工具,做豪门大姓的走狗和鹰犬。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那些土豪劣绅本就是祸首,在他们的刻意纵容下,乡社成员寻衅滋事、扰乱地方已经成了常态;他们又素来人多势众,甚至连官府也动不得分毫。南剑一家逃到湖南后,本在永州官道旁开茶摊生活,当地的乡社却三天两头前来勒索敲诈,令他们不胜其扰。来回几次后,南剑的祖父忍无可忍顶了几句,被乡社打成重伤不说,连茶摊也被烧掉,气急之下撒手归西。  乡社的东家又看上了南剑的姐姐,将她强抢入府中凌辱致死。南剑父子上告无门,苦苦哀求东家把姐姐的遗骸归还,结果又是一通毒打。父子俩只得将祖父草草安葬,从此过上沿街乞讨的生活。
    辛弃疾早前对乡社略有耳闻,素知他们大都是些好勇斗狠之辈。而且不止是他,之前的好几任提点湖南的官员,都想过要取缔乡社,以防未来出现地方自重的局面。然而乡社组织根深蒂固,招抚改编的训示发出去许久,却连半点回音都没有;后来又有人提出,干脆出动公差,强行解散那些为非作歹的乡社,结果竟然没有几个公差敢去。眼见乡社势大如此,前任们也只好就此作罢,任他们去鱼肉百姓。
    辛弃疾对乡社自然恨之入骨:他本就是个直性子的人,又为官多年,平素最看不惯欺压无辜的恶霸;何况还有南剑一家的惨事摆在面前。因此,解决乡社,是去是留,在辛弃疾这里就成了最首要的问题,而且非解决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辛弃疾终于发现了前任官员无路可走的原因:以往安抚湖南的官员,在对待乡社时,要么是全部收编改制,要么是全部就地解散,从来不打算留有余地。可是乡社在湖南已然成为常态,从郴州开始,一直到连州、桂阳,都有乡社存在,少则两三百,多则六七百。况且他们不只靠地方豪强出钱撑腰,很多乡社守卫乡里多年,很得地方百姓看重,心甘情愿地供养他们。官府若是一棍子打死,很可能会迫使这些人群起来攻,到时就不是“麻烦”那样简单了。因此,辛弃疾认为,以乡社目前树大根深的状况来看,无论解散还是收编都是不可能的。只能以官府的名义,将这些良莠不齐的武装组织全部纳入民军的范畴;通过强力限制大乡社的数量,裁减那些经常扰民安生、对抗官府的小乡社,来控制乡社的人数,防止他们做大。并将他们的领导权和武器装备都交给地方官吏,而不是土豪劣绅。对方如若还敢反抗,则官差直接入府拿人——乡社众人若是连县府的大牢都不放在眼里,那辛弃疾便将这些大麻烦交由本地的厢军和弓兵处置。
    他确信,即使再愚蠢的人,也会在触怒国法和保持现状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
  





上一本: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 下一本:数学王国一代天骄—丘成桐传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传的作者是布衣,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