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共和国开国领袖邓小平的寻常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讲述了身为领袖的邓小平的诸多真实有趣的生活故事,生动活泼,逸趣横生,呈现给广大读者领袖的另一个侧面。领袖邓小平的可贵品质,更是在许多日常小事中得以突出和彰显。本书由政治人物传记整理方面的知名学者于俊道先生主编,史料扎实,内容丰满,行文流畅,文笔生动,不失为一本全方位了解共和国领袖生活的通俗读本。 作者简介: 于俊道,政治人物传记整理方面的知名学者,先后在人民出版社毛泽东著作编辑室和中央党史编辑室、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研究组和第二编研部、中央文献出版社等部门工作,编审。主编、编写了《中国共产党名人录》《朱德传》《朱德年谱》《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中国社会科学大辞典》等作品,曾获得各类图书奖。 目录: 第一章出川:乡村少年的革命之路 巴蜀地灵生人杰 广安学子 法兰西岁月 在十月革命的故乡 第二章“家庭是个好东西” 三次婚姻 儿女情深 第三章“人民是一切的母亲” 爱兵如子 心系人民 第四章往事:总设计师的生活点滴 情趣爱好 趣闻轶事 第五章风云起落:邓小平交往实录第一章 出川:乡村少年的革命之路 巴蜀地灵生人杰 广安学子 法兰西岁月 在十月革命的故乡第二章 “家庭是个好东西” 三次婚姻 儿女情深第三章 “人民是一切的母亲” 爱兵如子 心系人民第四章 往事:总设计师的生活点滴 情趣爱好 趣闻轶事第五章 风云起落:邓小平交往实录 战友深情 尊师重贤 亲善科学家第六章 世纪伟人的晚年生活 京城一市民 伟人辞世巴蜀地灵生人杰邓小平生前曾多次说过:我不要别人为我写传,不要过份地宣传个人。他平时很少对别人,包括自己的家人讲述他的家世。邓小平谢世后,随着大型电视文献片《邓小平》的播放,人们才对邓小平的家乡与身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基层结构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血缘为本位、儒家思想为伦理规范的封建宗法专制社会结构,宗法血缘关系是把社会成员组织起来的天然纽带。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子孙繁衍,代代相传。为了不使先世显绩遗忘,许多宗族都赓续不断地修撰家谱。文坛奇人梁启超曾自豪地宣称:“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然而,邓小平的家谱却鲜为人知,人们更是无缘得见。没想到邓小平的远房弟媳陈玉德老人竟翻出来一本发黄的家谱。这是一本破旧的、普普通通的四川农民家庭中常见的家谱!然而,它却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那发黄的家谱竟然记载:“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一朝三驸马,一门二十九侯。唐宋元明,代有伟人,所书之谱,则各执一本,各书其分派,各叙其来历,世世加添。”这本家谱披露了一个重要的史实,即:邓氏先祖是从江西迁到四川的。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明一世祖邓鹤轩,祖籍江西吉安府卢陡县人,娶妣曾氏,明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卒葬邓家湾。除二、四世祖外,三、五、六、七世祖均为举人或进士。八世祖邓士廉曾任明朝的历官、史书尚书。九世祖为廪生。这9个世祖中的六、七、八世祖兄弟15人,都是士大夫,分别出任明朝的户部郎中、监察御史、按察副使、府教授、兵马指挥使司等职。降及清朝,一至九世祖,只有一世祖邓绳其公的第三代10个孙子中有6兄弟分别为清朝的副榜举人、翰林、大理寺正卿、增生、文生。自此而后,则立邓氏字辈为“以仁、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应、尔、昌、荣”,使这一家族的命名一应准此。邓氏家谱又记载:“清纪,七世祖邓心泰字容安,长子克远、次子克丰;八世祖邓克丰字裕元,八十生辰寿文……堂侄绍昌顿首恭祝。”该谱文还说:“克丰字裕元,妣李氏所生六子,长绍琯、次绍圣……民国九年与其侄邓先圣留法,至十五年旋入俄……”由此考证,邓心泰是邓小平的曾祖父,邓克远为邓绍昌之父,邓先圣之祖父。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远、祖母戴氏生独子绍昌。1927年,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母亲淡氏为祖母所立的墓碑上的铭文即可为佐证。其文日:“故显妣邓母戴老太君之墓,男绍昌、媳淡氏,孙先圣、修、治、清”。此外,墓上还刻有一副对联,横额是“人杰地灵”,上联是“阴地不如心地”,下联是“后人须学好人”。邓小平的祖父、祖母都是俭朴善良的农民。他们以种田、织布、推粉为业。当时,中国的农民的最大愿望大都是买一块自己的土地,为后人留下一个安身的房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早起晚睡,对买田置产这个切切实实的目标孜孜以求。通过勤劳俭用,邓小平的祖父积攒下了一些钱粮,在前辈茅舍屋地基上建造起一幢16间的传统风格的U字形木结构瓦舍。在生产力水平不甚发达的清末,在国事惆怅的岁月里,能够如此大兴土木,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邓氏家业之兴旺发达,于此可见一斑。如今,这些房舍虽然年久失修,但昔日的隆盛景象却不难想象。到了邓小平的父亲时期,仍然开设一个小丝绸厂和制粉条场。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又名邓文明,由于出生在这样一个经济条件比较好而且又崇尚读书识字的家庭,所以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清末就学于成都政法学校,以后长期在外谋事。根据1969年海外出版的《共产党中国名人录》记载,邓文明曾是哥老会的成员,并且充任这个组织的“旗手”职务。邓绍昌有四男三女,长子先圣(小平),学名邓希贤,乳名贤娃子。1927年,为了在武汉从事地下工作,才开始用“小平”这一化名。邓绍昌的次子邓先修原为湖北省省长、中共湖北省顾问委员会主任;三子邓先治生前曾任贵州省六枝市市长;四子邓先清现在四川省政府供职。邓绍昌的长女邓先烈,系家庭妇女,现在四川重庆安度晚年;次女邓先英,原在四川省委办公厅从事机要、档案工作,现在退休在家;三女邓先琼,原在天津工作,现在北京国防科工委任职。邓小平的生母淡氏出生于四川广安县恒升乡小有名气的“淡家牌坊”,并称得上较为富有的家庭。她是长女,从小受到中国传统重视家教的良好教育,贤惠勤劳。由于邓小平父亲长期在外谋事,所以家里就由邓小平的祖母戴氏、母亲淡氏操持家业,抚育后人。邓小平的祖母戴氏、母亲淡氏严于家教,要求子孙学圣、修身、治家、清廉。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邓小平的祖母戴氏辞世后,母亲淡氏亦不久跟着撒手人寰。邓绍昌续娶了嘉陵江支流涪江船工的女儿夏伯根。与当时绝大部分的农村妇女一样,夏氏终身目不识丁,但她的心灵像嘉陵江水那样清澈洁净。也许,因为她的血管里流淌的是坚毅的嘉陵江船工的血液,所以她到邓家后便挑起了理家育子的重担,勤劳不辍。当时,邓小平正在外面从事革命工作,家里有邓小平的三个姊妹、一个亲戚和邓家的一个长工,全家的内政外交,全靠夏伯根独立操持。10多亩地的经营、几个女儿的上学、全家人的吃穿用以及应付国民党的各种苛税和差事,使她终日忙之不暇。夏伯根对人宽厚和善,周围的人都很尊敬她,亲热地称她为“夏伯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