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士多傲骨,而民国的才女也是风骨清奇,才情了得。在那个时期的众多女才子中,不乏出类拔萃者,但若论多才多艺,学贯古今、中西者,非凌叔华莫属。她绘画拜师宫廷画师缪素筠,英文师从一代怪杰辜鸿铭,与她往来的皆是当时备受推崇的文人雅士。本书翔实描写了凌叔华这位出身于直隶布政使家的女公子求学、绘画、创作直到踏上“五四”新文化文坛之路的经历,旨在向读者呈现一个生于高门巨族的女子,是如何以她超群的天赋和了得的才情在那个文人雅士辈出的时代博得一席之位,以及她与许广平、冰心、伍尔夫、著名诗人徐志摩的深厚友谊多有涉笔。 作者简介: 畅销书作家,曾用名林重杉,河北宁晋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曾任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他的文学传记《一代才女林徽因》定价28元,2002年九州出版,全国疯狂销售200多万册,荣获“中国首届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2011年作品《细雨常伴月静天——林徽因传》连续畅销3年,当当网传记类销售排行榜冠军。 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一代才女林徽因》《林徽因传》《秀韵天成凌叔华》《香国奇才吕碧城》《有个文人叫苏青》 目录: 凌叔华·中国的曼殊斐儿 序1 第一章布政使家的女公子 第二章天光初露 第三章再添几重师从 第四章泪洒神户 第五章直隶女子师范学校 第六章燕京,燕京 第七章文坛初涉 第八章一场没有故事的婚恋 第九章“抄袭”与“闲话”的纷争 第十章伴君京都行 第十一章第一部小说集 第十二章甫到武昌 第十三章八宝箱风波凌叔华·中国的曼殊斐儿序1 第一章布政使家的女公子 第二章天光初露 第三章再添几重师从 第四章泪洒神户 第五章直隶女子师范学校 第六章燕京,燕京 第七章文坛初涉 第八章一场没有故事的婚恋 第九章“抄袭”与“闲话”的纷争 第十章伴君京都行 第十一章第一部小说集 第十二章甫到武昌 第十三章八宝箱风波 第十四章踏歌山水间 第十五章主编《现代文艺》 第十六章婚外情事 第十七章内迁前夜 第十八章乐山并未带来快乐 第十九章北平奔丧 第二十章青岛殷勤 第二十一章山居的日子 第二十二章告别故国 第二十三章初到英伦 第二十四章跨文化创作《古韵》 第二十五章执教南大 第二十六章第二次巴黎画展 第二十七章陈西滢之死 第二十八章殷殷故国情 第二十九章叶落归根 附录一凌叔华年表 附录二参考书目及访谈资料一阵秋风过后,给津门大地镀上一层萎蘼的苍黄。 鸟声敛声而去,迷迷茫茫的黄,地老天荒的黄,统治了这个世界。只有天空弄云的鹰,诉说着一种存在,一种慰籍,在广袤的天海间游荡。芦苇和茅草再也挺不起腰脊,顺着风的方向,摇曳着旷野最后的亮色。 凌叔华走出院子,向北拐上一条小路,便是村野。她停下脚步,幽幽地站在那里,等待着那些穷苦人家的伙伴。 在老师辅导凌叔华入学考试的日子,她不时走出院落到郊外玩耍,那乡间生活,成了她生命中唯一乐趣。 一天下午,几个穷孩子来到墓地,都是八九岁的小孩,后面还跟着四五岁的小不点儿。他们划着火柴点燃干草。风一吹,火苗便迅速升腾起来,像一条火蛇上下蹿动。孩子们追逐着火苗,兴奋地呼喊,好玩极了。火苗熄灭时,他们看看散在各处的黑色灰烬,又显得很为沮丧。 一个高个女孩看到叔华站在那儿看他们,便问:“你也点一根儿。” 叔华笑了笑,接过火柴,点燃干草。叔华和孩子们跟着火苗一步步向前走,她看着那一张张被火映得通红的小脸,她指着一个孩子说:“你看他的脸色红的跟烧鸡似的。” 一个女孩儿说:“烧鸡是什么味儿,我从来没吃过。” 另一个女孩儿说:“一定好吃,我在食品店里见过。” 一个男孩儿对叔华说,他奶奶告诉他,头年烧草,第二年草会长得更好。 一个女孩儿说:“我爸妈都埋在这儿。姐姐说他们走时穿得很少,冬天会觉着冷,烧火能让他们暖和暖和。” 叔华说:“世间没有鬼,那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天真的叔华,心里感到歉疚,她意识到刚才不该说那句话。 那个女孩儿眼里闪着泪花说:“照你说我妈永远不会回来看我了。” 一个男孩儿提议:“来,咱们玩游戏吧,不说这些了。” 女孩儿问:“玩什么游戏?” 男孩儿说:“今天我们玩开火车。” “开火车”是孩子们的发明创造,每个人就是一节车厢,一个接一个站好,互相抱着腰,开起来像条长蛇舞动。 大一点的男孩儿当火车司机,一个小一点的男孩儿骑在他的背上当烟囱,叔华站在最后当车尾。小一点的男孩儿高喊一声,“火车”就开了。孩子们在墓地转动起来,爬过一个坟头又一个坟头,就像翻过座座山峦。最后火车缓缓驶到一片空地上,那儿站着一个女孩儿当站长,她一吹哨,火车就停了。 他们有时坐下来讲故事,每一个故事叔华都爱听。叔华也给他们讲西方的故事,好像他们也能听得懂。玩上课游戏的时候,叔华也教他们认一些简单的字,他们非常尊敬她,叔华为此感到骄傲,常常沉浸在快乐之中。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叔华正看一只鹰在空中盘旋,忽然听到远处灌木丛里传来吵闹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个老太婆和一个警察争吵。 老太婆面色苍白,满脸皱纹,身瘦如柴,眼里含满了泪水,破衣服裹着她瘦小发抖的身体。她的牙都掉光了,不断地向警察哀求:“长官,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我不在乎您逮我走,判死刑也没事,在牢里倒有饭吃,我还很高兴您带我走呢,可是我儿媳妇病在床上,没钱看病买药,连吃的都没有,发烧两个星期了,她为了孩子也得硬撑着,不能死。而我还要照顾她。长官,您听见了吗?” 警察说:“盗棺犯法,你知不知道?” 老太婆说:“我知道,我男人多老实,从没犯过法,饿死了,法也救不了他。我儿子那么孝顺,卖苦力挣点钱还要养活一家五口,自己吃不饱也饿死了。你可怜可怜我这个穷老太婆,您要让我走,他们还有活头,长官,发发慈悲,救救我们吧。” 警察说:“你也太狠心了,来偷死人的头发。” 老太婆说:“我是没办法呀,您要是看了我儿媳妇病得直唉哟,孩子们饿得直哭,就会原谅我了。” 警察说:“我没工夫听你闲扯,我只知道你犯了法,上司让我逮你走,我也没辙。我再说最后一遍,你要是赖着不走,我就把你捆着拖走。” 老太婆绝望了。她硬撑着想走,但突然摔倒了。 警察说:“快走,你个没良心的。” 叔华看着这一幕,心里非常难过,但又帮不上忙,眼里盈满了泪水。 回去以后,叔华把墓地发生的事跟母亲李若兰说了,她也很同情那个老太婆。那天下午,李若兰去看了那老太婆的儿媳妇,回来时显得很悲伤。 李若兰把佣人张妈叫来,摘下一对玉耳环交给她,让她拿到当铺去,把钱给那个可怜的女人,请个医生给她看病。 叔华半夜里醒来时,母亲和张妈坐在一起,显得特别难过。 叔华问:“张妈,那媳妇怎么样了?” 张妈说:“已经死了。” 叔华问:“孩子呢?” 张妈说:“小点的先死了,两个大的明天送孤儿院。现在邻居照顾他们。我给那媳妇钱时,她笑了笑,说不出话。她指着大孩子说:‘饿’。然后就默默地死去了。” 母亲说:“我真担心连棺材都没有。” 张妈和母亲关系不错,常在一起聊天。她突然说:“我担心别有哪个缺德的把这事告诉了老爷。三太太已经怪我们了,怕把病传到家里来,给她儿子染上。” 母亲说:“叔华,从现在起不许你再到墓地去了,待在家里好好读书做作业,闷了去画画。” 凌叔华隐隐感到,世上有些东西比死亡更可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