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上·北京戒严》: 崇祯十一年十月,清兵再次入侵,北京戒严。对清是和是战,朝内两派尖锐对立,在崇祯对内“剿贼”对外求和的暗示下,杨嗣昌、高起潜对卢象升事事掣肘,使力主抗清的卢象升,在既无援兵又无粮草的情况下,抱着必死的决心,在河北巨鹿同数倍于己的清兵血战中壮烈殉国。 同年冬,李自成在陕西潼关陷入洪承畴、孙传庭所率明军的重围,一场血战,几乎全军覆没,李自成妻女俱失,最后,仅率十八骑兵逃脱,潜入商洛山中。次年端午前后,张献忠按照事先对李自成的承诺,在湖北谷城重举义旗,震动朝野。 在内乱外患中,大局日益糜烂,崇祯忧心如焚,陷入焦躁、失望、悲怆、孤独、痛苦之中,暴露出多疑、专断、刚复、自信、诿过、冷酷等个性特点。 崇祯十二年秋,崇祯力排众议,派辅臣杨嗣昌出京督师,对“剿贼”成功给予厚望。他先在宫中召见,赐宴、赐诗、赐尚方宝剑,还让满朝文武大臣在广宁门外为他饯行。杨抵襄阳后立即部署,督促各路明军围剿农民军。 《崇祯皇帝下·魂断煤山》: 进入甲申年,清朝势力日盛,辅政亲王多尔衮具有雄才大略,倚重洪承畴、范文程等降清大臣,关注关内时局变化,密议南下方略。 崇祯十六年十月,李自成破潼关,进入西安,定国号为大顺。十七年正月初三,李自成率大军渡黄河,入山西,破太原,过大同,一路所向披靡,直逼北京。在大顺军逼近之初,崇祯从陆路、海路都有逃往南京的时间,是坚守北京,还是逃往南京,反反复复,当断不断,就在他和大臣们议而不决、议而不定之时,大顺军包围了京城,彻底失去了南逃的机会。在即将破城时刻,崇祯命太监护送太子、永定二王出城逃命,说明在明朝覆灭前夕,崇祯对朱明王朝死灰复燃尚抱有一线希望。同时,下副司后、袁妃自尽,亲手劈杀公主和幼女。在极度悲愤、绝望中只有太监王承恩一人陪着,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崇祯皇帝中·紫禁城内外》 当农民军被围困于鄂西时,崇祯自己也被层层围困于紫禁城中,苦撑危局。因连年灾荒和战乱,国库空虚,为筹措军饷,他不得不向勋戚借助,首先从武清侯李国瑞开刀,李坚不借银,由此引发了宫廷内外一场错综复杂的斗争。五岁的五皇子、首辅薛国观等多人在这场斗争中死去。田妃也因帮李家说了一句话而遭“严谴”,送入冷宫。崇祯乃以借助失败告终。 崇祯十三年初夏,李自成冲出武关,进鄂西,继入豫,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十四年正月,破洛阳杀福王。张(献忠)罗(汝才)联军奇袭襄阳,杀襄王。杨嗣昌以“剿贼”失败告终,在绝望、自负、恐惧中于沙市服毒自尽。从此,农民战争又进入新的高潮。 崇祯十四年,皇太极统率清兵围攻锦州。洪承畴奉旨率十三万大军出关,援救锦州。原想等待时机,稳扎稳打,但崇祯连连下旨,逼他出兵,结果,部分官兵临阵脱逃,导致全军崩溃。洪退守松山堡。崇祯十五年二月,清兵攻入松山堡,洪承畴被俘。崇祯自信洪会为朝廷尽忠,亲自修改祭文,赐祭九坛,就在此时,得到洪降清的确讯,惊惧、失望、悔恨、恼怒搅在一起,立即下旨停祭。 李自成破洛阳杀福王后,崇祯越来越清楚,李自成非一般流贼,须全力对付。为避免两面用兵,崇祯暗中促使对清议和的进行。不料议和条款泄漏,满朝哗然,迫使崇祯杀陈新甲,以推卸责任。 目录: 序未能中兴反亡国 上北京戒严 一北京在戒严中(1-3章) 二潼关南原大战(4-12章) 三卢象升以身殉国(13-14章) 四张献忠谷城起义(15章) 五崇祯的忧郁(16章) 六杨嗣昌出京督师(17-20章) 中紫禁城内外 一紫禁城内外(21-26章) 二李自成破洛阳杀福王(27-29章) 三张献忠奇袭襄阳杀襄王(30-31章) 四杨嗣昌沙市自尽(32章) 五困厄中的崇祯皇帝(33章)序 未能中兴反亡国 上 北京戒严 一 北京在戒严中(1-3章) 二 潼关南原大战(4-12章) 三 卢象升以身殉国(13-14章) 四 张献忠谷城起义(15章) 五 崇祯的忧郁(16章) 六 杨嗣昌出京督师(17-20章) 中紫禁城内外 一 紫禁城内外(21-26章) 二 李自成破洛阳杀福王(27-29章) 三 张献忠奇袭襄阳杀襄王(30-31章) 四 杨嗣昌沙市自尽(32章) 五 困厄中的崇祯皇帝(33章) 六 辽海崩溃(34-37章) 下 魂断煤山 一 洪承畴被俘降清(38-41章) 二 陈新甲泄密被诛(42-43章) 三 多尔衮时代开始(44-45章) 四 梦江南(46-49章) 五 北京!北京!(50-55章) 六 崇祯皇帝之死(56-57章) 中 兴之主何以成为亡国之君第1章 崇祯十一年1十月初三日晚上,约摸一更天气,北京城里已经静街,显得特别的阴森和凄凉。重要的街道口都站着兵丁,盘查偶尔过往的行人。家家户户的大门外都挂着红色的或白色的纸灯笼,灯光昏暗,在房檐下摇摇摆摆。在微弱的灯光下,可以看见各街口的墙壁上贴着大张的、用木版印刷的戒严布告。在又窄又长的街道和胡同里,时常有更夫提着小灯笼,敲着破铜锣或梆子,瑟缩的影子出现一下,又向黑暗中消逝;那缓慢的、无精打采的锣声或梆子声也在风声里逐渐远去。 城头上非常寂静,每隔不远有一盏灯笼。由于清兵已过了通州的运河西岸,所以东直门和朝阳门那方面特别吃紧,城头上的灯笼也比较稠密。城外有多处火光,天空映成了一片紫色。从远远的东方,不时地传过来隆隆炮声,好像夏天的闷雷一样在天际滚动。但是城里的居民们得不到战事的真实情况,不知道这是官兵还是清兵放的大炮。 从崇祯登极以来,十一年中,清兵已经四次入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所以尽管东城外炮声隆隆,火光冲天,城内有兵马巡逻,禁止宵行,但深宅大院中仍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那些离皇城较近的府第中,为着怕万一被宫中听见,在歌舞侑酒时不用锣鼓,甚至不用丝竹,只让歌妓用紫檀或象牙拍板轻轻地点着板眼,婉转低唱。有时歌声细得像一丝头发,似有似无,袅袅不断,在彩绘精致的屋梁上盘旋,然后向神秘的太空飞去。主人和客人们停杯在手,脚尖儿在地上轻轻点着,注目静听,几乎连呼吸也停顿下来。歌喉一停,他们频频点头称赏,快活地劝酒让菜,猜枚划拳。他们很少人留意城外的炮声和火光,更没人去想一想应该向朝廷献一个什么计策,赶快把清兵打退。倒是那些住宿在太庙后院中古柏树上和煤山的松树上的仙鹤,被炮声惊得不安,时不时成群飞起,在紫禁城和东城的上空盘旋,发出来凄凉的叫声。 北京城里的灾民和乞丐本来就多,两天来又从通州和东郊逃进来十几万人,没处收容,有很多人睡在街两旁的屋檐底下,为着害怕冻死,挤做一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