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我和我的父亲陶铸母亲曾志


作者:陶斯亮     整理日期:2014-09-03 08:34:41

本书系《我和我的父亲母亲》系列丛书之第一本。
  1978年,陶铸的女儿陶斯亮所写《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以泣血的文字和深挚的情感,引起全国无数读者的共鸣,掀起平反冤假错案的一个高峰。35年过去,在父亲陶铸逝世近半个世纪,母亲曾志也已离世多年后,陶斯亮重拾情思,追忆双亲,带读者走进陶铸一家的亲情世界。
  在书中,作者回首往昔,以深情的笔调,叙述了她与父母坎坷的生活历程,特别是他们一家在“文革”中的遭际,不仅将我们重新带回那个特殊的时代,也展示了陶铸松树般忠贞不屈的品格。而曾志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晚年生活,也显示了一个革命者简朴、不循私情的高尚节操,令人感动和敬佩。
  作者简介:
   陶斯亮,陶铸与曾志的女儿。1941年生,现任中国市长协会专职副会长兼女市长分会执行会长,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市长》(中国市长协会会刊)主编。
  目录:
  松树的风格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陶铸在最后的岁月里
  合肥行
  竹庄草青青
  陶铸与孩子
  淡定的秋色
  陪床记事
  曾志的最后时刻
  致母亲
  思绪如柳
  曾志与夏明震
  永远的怀念松树的风格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陶铸在最后的岁月里
  合肥行
  竹庄草青青
  陶铸与孩子
  淡定的秋色陪床记事
  曾志的最后时刻
  致母亲
  思绪如柳
  曾志与夏明震
  永远的怀念
  我与干爸爸王鹤寿
  我最初一段人生道路上的渡船
  淡定的秋色
  战士、信徒、女人  爸,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67年1月4日,半夜里有几个同学猛然把我从睡梦中叫醒,递给我一张《打倒陶铸》的传单,上面印着江青、陈伯达等人1月4日对一些群众组织的讲话,说您“背着中央文革小组独断专行”,是“中国最大的保皇派”,他们要“发动群众”把您“揪出来”。记得1966年11月我离开北京回上海时,妈妈曾对我说:爸爸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弄不好就会粉身碎骨,你要事事谨慎……当时,我以为妈妈只是一般的叮咛,没有在意。可是,现在竟然真的大祸临头。同学们劝我赶快给家里打电话。电话是妈妈接的。她讲:“情况就是这样,可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爸爸也不知道,他当时还在接见群众组织的代表呢!”听了妈妈的话,我惊奇极了,也伤心极了。您知道女儿是单纯的,我不敢想,可无情的现实却逼得我不能不想:为什么江青他们要这样从背后捅您一刀?这难道光明磊落吗?可怜的爸爸,在您被抛出来的最后一瞬间还被蒙在鼓里,成了一个可耻的政治骗局的无辜牺牲者。党中央政治局的一个常委,政府的一个副总理,没有经过党的任何会议,党也没有做过任何决议,以后也没有追发过任何补充文件,就这样任凭几个人的信口雌黄,莫名其妙地被赶出政治舞台,横遭囚禁,我想不通,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
  许多朦胧的往事一下子涌到眼前。我想起:不久前,有些叔叔、阿姨悄悄告诉我:“亮亮,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搬出钓鱼台吗?那是因为你爸爸到中央工作后,江青他们想拉他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带头向小平同志发难,被你爸爸拒绝了。”“亮亮,因为保一些干部,你爸爸跟江青、陈伯达他们顶得很厉害,听说江青对他发了好几次脾气,这样下去可要吃亏的。”“亮亮,你该提醒爸爸,江青不好惹,能退让就退让点吧!”这些叔叔、阿姨的劝告当然都是一片好心,可我知道:违心的事爸爸是不会干的。当时,我虽然摸不清政治斗争的深浅,可心里一直为您不安,我万万没有想到大难临头得如此迅速,如此猛烈。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惊涛骇浪打得头晕目眩……
  8月,我们想尽了办法才得到允许去北京看您。那时,您和病中的妈妈被软禁在(近似纳粹符号的万字)字廊的住所里。一路上,我不停地设想即将相逢的情景,当我兴冲冲而又心神不安地走进家门时,一眼就看到出来接我的您,您像孩子一样的高兴,但我却愣住了:一个声音嘶哑、头发花白、驼背的老人出现在我面前。这哪像我那生龙活虎的爸爸呀!爸,仅仅几个月的工夫,您怎么就被折磨成这个样子了呢?我心酸地仔细看着您:深感内疚的痛苦,茫然不解的思索,强捺着心里的愤怒,都汇集在您那皱起的眉峰和额头上,但您的目光依然炯炯有神,就像两团燃烧的火。看着您,我心酸,我心痛。我怕您看出我的悲痛,就假装着去洗脸,可是任凭怎样擦,也擦不尽唰唰下落的泪水;怎么忍,也忍不住喉头的哽噎。过了一会儿,妈妈进来找我,轻轻地对我说:“亮亮,你要坚强些,父亲和我都不喜欢你这样子。”
  ……





上一本:雄才伟略:赵匡胤有话对你说 下一本:飞天嫦娥—刘洋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我和我的父亲陶铸母亲曾志的作者是陶斯亮,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