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日记》是有“最后的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现存全部日记(近80万字)的汇编,并附数十张首次公开的珍贵私家历史照片。梁先生早年起即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存日记始于1932年,终于1981年,历经“文革”抄家等磨难才得留存。著者早年投身乡村建设,巡视抗战敌后,调停国共两党争端,上缙云山闭关修佛,解放后参观城乡新变与土地改革,“文革”抄家受辱,政协学习论辩,常年坚持著述修行等等,长达50年的行止经历及感受心境,在日记中都有朴实的记录。本书是梁漱溟日记首次完整单行,编者撰写了导读性质的前言和每一年大事提要,修订及增补注释600余条,并编制主要人名索引近2000条,是深入研究梁漱溟,了解20世纪中国社会与政治变迁的珍贵的实录。 作者简介: ◆立根本土,眼光向下,面朝世界与未来,深研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原创型思想家 ◆为苍生起,奔走于大地,从实践来,往实践中去,笃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实干家 ◆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悲天悯人,执守良知,铮铮铁骨,百年唯一见的知识分子楷模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最具独立风骨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早岁信佛而后归儒,亦不废佛;以中学学历而执教北京大学。壮年辞去教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发起民盟,为调停国共奔走呼号。1949年后屡受批判而始终不屈,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一生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亦可云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幼年不学四书五经,而入洋学堂,念《英文初阶》《地球韵言》,身后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国学大师”◆立根本土,眼光向下,面朝世界与未来,深研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原创型思想家 ◆为苍生起,奔走于大地,从实践来,往实践中去,笃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实干家 ◆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悲天悯人,执守良知,铮铮铁骨,百年唯一见的知识分子楷模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最具独立风骨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早岁信佛而后归儒,亦不废佛;以中学学历而执教北京大学。壮年辞去教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发起民盟,为调停国共奔走呼号。1949年后屡受批判而始终不屈,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一生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亦可云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幼年不学四书五经,而入洋学堂,念《英文初阶》《地球韵言》,身后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国学大师” ?两度欲自杀,一度想出家;哀民生疾苦,叹“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积极入世求解中国与人生两大问题 ?24岁以中学学历登北大讲坛,教授印度哲学;7年后,主动辞去教职,投身新教育和乡村建设 ?巡历抗战游击区8个月,敌兵围堵,飞机轰炸,数次险死还生,始终泰然自若 ?发起民主同盟,调查李闻惨案,力促国共和谈,奔走8年,被称之为“中国的甘地” ?与毛泽东几次通宵长谈,激辩中国道路;1953年向最高领袖“要雅量”,成“反面教员” ?只批林不批孔,再遭全国性大批斗而不改初衷,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文革”抄家,资料全无,仍笔耕不辍;1975年《人心与人生》完稿,前后费时约50年,称“使命完毕,可以去矣” 目录: 编者前言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7年 1938年 ——敌后游击区域行程日志 1941年 1947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附:省身录 1952年 1953年编者前言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7年 1938年 ——敌后游击区域行程日志 1941年 1947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附:省身录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6年 1957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主要人名索引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人不唯上、唯书、唯经、唯典?他是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 ——费孝通 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 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冯友兰 我对梁漱溟非常佩服,有骨气。我佩服的人,文的是梁漱溟,武的是彭德怀。 ——季羡林 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人不唯上、唯书、唯经、唯典?他是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 ——费孝通 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 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冯友兰 我对梁漱溟非常佩服,有骨气。我佩服的人,文的是梁漱溟,武的是彭德怀。 ——季羡林 梁漱溟是现代中国最具特色的学者与知识分子。他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极具风骨;不尚空谈,而且能身体力行。 ——汪荣祖 在近代中国,只有他一个人保持了儒者的传统和骨气。他一生的为人处字,大有孔孟之风;他四处寻求理解和支持,以实现他心目中的为人之道和改进社会之道。 ——[美]艾恺 有悲天悯人之怀,一也。忠于理想,碰钉子不退,二也。直,有一句说一句,心口如一,三也。受大而众之力压,不低头,为士林保存一点点元气,四也。不作歌颂八股,阿谀奉承,以换取絜驾的享受,五也。五项归一,我觉得,今日,无论是讲尊崇个性还是讲继承北大精神,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梁先生,因为他是这方面的拔尖人物。 ——张中行 思想与行动,在他的生活里,完全打成一片。他不是书斋里的学者,在思想上却有超越一般学者的成就;他也不纯粹是政治舞台上的角色,只是本诸社会良心,为国内的和平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而奋斗不懈。 ——韦政通 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他们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批判者,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发扬者。 ——林毓生1939年6月21日(旧历端阳),晨五时起行往岱崮。才西北行七里许,忽闻曾家疃方面有敌兵发见,即停止前进。继而传来枪炮声,遂折回南墙峪,隐于山沟内。复移至西墙峪。夜晚九时离西墙峪,越西岭至王家庵子,经上峪、下李庄,由佛庄过公路(夜三时五十分通过)北行。 22日晨十时抵坡里。从昨晚起行至此,共约百里之路。陆升训同学任八路特务团团长,其团部今驻此。患难之后见而倍觉亲切。随继续前进至公庄休息。下午五时亦文特来相迎,即偕住岱崮与同人同学会见甚欢。其时已昏夜,落雨。 23日午间得谍报敌人分从东方及南方两路而来。盖第三大队驻此已逾一周,复有省府厅处零散人员日渐纷集于此,遂形成目标。亦文当即传知整装准备出发,适张里元靳子钦亦率所部来会。彼此策商行止,经决定里元等向北走,我等西行。临行,亦文分嘱公竹川(懋淇)同学随我身边照料,秦弘同学率武装一小队为我任警卫。下午四时离岱崮到茶叶坪曾停息,续于昏暗细雨中行进。雨落愈大,昏暗愈甚,出手不辨五指,山路崎岖坎坷而油滑。两次闻人坠落沟涧,似人太多,队太长,竟不暇顾。愚虽骑马,而夹在人众行列,举步迟缓有类蜗牛,通夜行不过5里。 24日黎明,雨不稍停,衣履湿透,饥疲且冷。行抵对经峪一小村,亦文让我先入休息,彼则率大队更前进至石人坡休息。我等入村不见一人,而讶其衣被柴粮俱在。方解衣烘烤觅求饮食之间,闻石人坡方面枪声大作,知是接触开火。不敢怠缓,出村向东北一高山攀登,此时大得马力。为免遭敌人跟踪,嘱靖波泮清率同秦弘武装队另行活动,而我与艮庸、竹川等五六人寻路下山隐藏。初隐于后山窝一郑姓人家(有老人胸悬十字,知为天主教徒),方得喘息,忽又告警。出门见有挟衣裹粮扶老携弱者即随之行,至山脚入岩洞内隐蔽。洞内几已人满,见我等异乡人物,指点隐于最后。此时前后各山头敌我两军渐集,不久开火,各种枪声、炮声、炸弹声、飞机声震耳。两军往返冲夺,或远或近,近者如在头顶。约从午后二时起始,七时后其声乃渐疏渐停。洞内人众整日屏息静听,待至黑夜枪声全停息,即劝我等赶紧他徙(徙往神仙洞)。我等亦不愿累及老百姓,但出洞于黑暗中爬行未远,知敌我两方哨兵警戒甚严,无法通过,只得仍退回原洞内过夜。 25日夜来人众先后各自离去,皆不知其所往。天明,洞内只余我等六人(艮庸、竹川、健三、茂林、荫平与我)。约早七时许敌我两方复开火。此时洞内空无他人,可以走动向外瞭望,对面山头敌人旗帜、军官等皆在目中。约十时后战场转至西北方,枪声稀少,敌旗撤走。三两敌人下山搜索,两次经洞口外走过,却不入内探视,我等乃得以安然无事。紧张既过,陡然思食,盖不进食已两日矣。遂就群众所遗筐篮检觅食物,而群众亦陆续回洞收取所遗,不觉相对失笑。据云,敌人曾巡搜至郑家,见我马,谓必有游击队在此。郑妇诡称从邻村延医所用,而敌察见鞍下系有小提包(内有洗漱刮须各用具)非乡村所习见,怒鞭之甚重。以是虽庆更生,而我等却无处可以安身。经商定由郑西堂(老人之子)引至北岱崮,露宿于山上大石隙间。雨后大风彻夜,寒冷不能入寐。 26日经竹川之侄公培光介绍移住西小峪,住于庄长郭子升之叔父家。竹川即为蒙阴当地人,其族姓在蒙阴甚蕃(谚云蒙阴县,公一半)。后此转移多得公姓之助。午后二时枪炮声又从西北方传来,出户向山沟隐蔽,适与泮清、秦弘相遇。然彼二人竟与靖波相失。 27日上午仍远闻枪炮声。有第三政治大队宣传队孟队长及大队所雇之挑夫多人从石人坡逃回来,备言日前遭敌人包围情况,大队人员伤亡甚多。嘱竹川、培光往十字涧探听消息,晚八时返,决定即夜一时出发。出发前,幸得靖波来会。 28日由公培光引路于早八时行抵姚里坪,计程12里。路经十字涧曾与新编第四师二团相遇。十时离姚里坪,午后二时行抵姚峪。原拟往上东门公懋法(竹川族弟)家,途中闻其附近谢子(庄名)有敌人。改而西行至此。进庄借宿,竟不期而遇之。盖懋法亦以避敌来此也。 29日竹川弟兄引我至附近道士海(地名)隐蔽,谓此间稍可休息两日。艮庸等则仍留姚庄。 30日嘱艮庸、竹川、泮清二人往石人坡,为第三政治大队办理善后。抵石人坡南山时,闻北方有炮声,一路侦察前进。虽满目荒凉而山巅尚见一二牧童,村内仍闻驴鸣。遇乡民一人请其导访孙明孝庄长,获悉有负伤之我队官长士兵王仲全等三人留村养伤,当往探视慰问,并各留给养伤费用。适有本队孙医官德芳由邻村来视。因偕往当日战地巡视,残迹凄凉,殊不忍睹。总计阵亡25人,横尸山间及道左,多数已为土掩盖,间有露半身者面目模糊不可辨。乃各就原地加工累石围之,不使暴露。并共同相度得一可作公墓之处,备将来再行改葬。午后三时与孙医官等作别而归,比抵姚峪已入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