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宋词是一杯清酒3:苏东坡词传


作者:苏凌     整理日期:2014-08-30 09:39:42

历数中国历代文人,论名气、才气和人生经历,苏东坡可谓个中翘楚。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   苏东坡一生佳作无数,诗存2700首,词300余阙,文数千篇,包括1700封书信。其奔走潦倒、波澜曲折的经历都在诗词文章中呈现。本书通过品读苏东坡词作,讲述其少年成名的辉煌、仕途坎坷的苦涩、痛失慈母和爱侣的酸楚,字里行间流溢着恢弘大气的豪情与不可言说的惆怅,为读者再现苏东坡辉煌又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他真实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苏凌,一个具有丰富阅历和人生感悟的“文青”,喜读诗词歌赋,善评千古人物,乐品个中滋味。其文简练,语言华美,感悟独特。
  目录:
  第一章眉州苏家的小英才
  第一节灵秀喜诞生/003
  第二节戏玩得砚宝/008
  第三节读书眉山中/012
  第二章少年苏轼的情与爱
  第一节苏小姐的泪水/019
  第二节少年率性逃离/023
  第三节“唤鱼池”成双璧/028
  第三章名利场的小试牛刀
  第一节出川赴京/037
  第二节《刑赏忠厚之至论》/043
  第三节苏轼父子名天下/049
  第四章初涉生活的酸甜苦辣
  第一节痛失慈母/055
  第二节仕途的喜乐愁/060第一章眉州苏家的小英才
  第一节灵秀喜诞生/003
  第二节戏玩得砚宝/008
  第三节读书眉山中/012第二章少年苏轼的情与爱
  第一节苏小姐的泪水/019
  第二节少年率性逃离/023
  第三节“唤鱼池”成双璧/028第三章名利场的小试牛刀
  第一节出川赴京/037
  第二节《刑赏忠厚之至论》/043
  第三节苏轼父子名天下/049第四章初涉生活的酸甜苦辣
  第一节痛失慈母/055
  第二节仕途的喜乐愁/060
  第三节十年生死两茫茫/071第五章忠心为民的一身正气
  第一节大雨欲来风满楼/079
  第二节静观而作《辨奸论》/086
  第三节拳拳之心反新法/091
  第四节远离是非别京城/099第六章谪居太守的舞词弄墨
  第一节杭州:水乡怡情/105
  第二节密州:但愿人长久/117
  第三节徐州:政通词美/127
  第四节湖州:诗酒与道/136第七章东坡居士的超然潇洒
  第一节乌台诗案/145
  第二节涅槃黄州/154
  第三节绝响赤壁/167第八章常州无忧的短暂时光
  第一节游庐山/181
  第二节别汝州/188
  第三节居常州/193第九章卷土重来的喜乐哀愁
  第一节登州海市/201
  第二节再次燃烧/205
  第三节京城帝师/210
  第四节急流勇退/217第十章天涯海角的最后归途
  第一节不辞长作岭南人/225
  第二节朝云相伴彩霞飞/231
  第三节走向天涯海角/236
  第四节在寂静中安眠/241第三节
  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有人说,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即《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潘岳的《悼亡诗三首》、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堪称我国古代“四大悼亡诗”。其中,苏轼那首传诵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理所当然地排在榜首。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在凤翔任职三年多后,被朝廷解除官职,回到朝中,被任命为登闻院(受理官民建议或申诉的机构)殿中臣(管理官廷事务的殿中省的官员)。
  此时,宋仁宗已经驾崩,宋英宗赵曙继位,他久闻苏轼大名,想破格将其召入翰林院,委以重任,让他担任替皇帝起草诏书或修起居注的官职,也就是担任皇帝的机要秘书,参与朝政。如果苏轼真能胜任,那么未来的宰相也非他莫属,因为宋代历届的宰相很多都是从这一职位上擢升的。然而,这一想法遭到了当朝宰相韩琦的反对,他认为苏轼虽然才华横溢,不可多得,但是他年纪轻、资历浅,若贸然擢升,不能让大多数臣子心服口服,还是将他放在较低的位置上,历练一番。这样逐步提升,才能水到渠成。
  就这样,苏轼于宋英宗治平二年正月带着爱妻王弗回到了京都,这一年苏轼30岁,王弗27岁。
  按照韩琦的想法,苏轼经过了当时的馆阁考试,来到史馆任职。作为史官,虽然没有实权,却能跻身社会名流,受到世人的尊重。对于苏轼来说,这是最清闲不过的职位,而且他在任职的同时还得以饱览宫中历代珍本图书和名人字画,苏轼乐在其中。
  然而,好景不长。
  有道是“恩爱夫妻不到头”,抑或是上苍也妒忌这一对神仙眷侣,同年五月二十八日,苏轼的爱妻王弗突然身患重病而亡,年仅27岁,她的身后仅留下一个年仅7岁的儿子苏迈。
  英年丧妻,突如其来,苏轼悲痛不已。回想他与妻子度过的十年岁月,从眉州到京城,从京城到凤翔,从凤翔到京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妻子的一颦一笑像流水般从眼前淌过。
  那一年,她才16岁,还是一个羞怯的闺中少女,笑语盈盈地站在青神的鲤鱼池边,眉目间脉脉含情,秋波流转,转动着少女的情思和初恋的生涩;那一年,她成为新妇,满脸娇羞,楚楚动人。面对苏家的大大小小,她用勤快、温柔和谨言慎行征服了所有的人,赢得了全家上下的喜爱;那一年,他们还没有儿子,只是一对初尝人间情爱的儿女,她默默无言,常常手拿针线活静静地坐在他的身旁,陪他读书,听他吟诗,在烛光昏暗的时候剪去烛心,在他感到疲惫的时候亲手送上一杯热茶;那一年,她跟随丈夫游宦凤翔,身边没有其他亲人,只有夫妻二人与小儿相依为命,但她相夫教子,生活过得惬意而自由。
  她深知丈夫性格爽直,心无城府,因而时时细心地留意他在外与人交往时的一言一行。每当苏轼从外面回来,她总要细心地询问,唯恐他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从而吃亏上当。她时常这样提醒苏轼说:“你离开父亲远了,凡事没有人指点,不可不慎重。”
  时间长了,她已经和丈夫达成了默契。苏轼的人生有了她的提醒和指点,或许会走得平坦许多,然而,这一切却在突然之间变成了回忆。
  由于暂时无法返乡,苏轼只能将妻子灵柩寄托在京城的西郊。他的父亲对他说:“儿媳跟了你,却无法享受你的成就,你将来应该将她葬在你母亲的身旁。”苏轼将父亲的话记在了心上。
  时光荏苒,刚刚忙完妻子的葬礼,苏轼在史馆已经待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了。第二年,即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苏轼的父亲苏洵也去世了,享年58岁。此时,苏洵已经编完《太常因革礼》,但他独自撰写的《易传》还没有完成,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人间。临终前,苏洵将尚未完稿的《易传》托付给两个儿子,希望他们将其续写成书。苏轼、苏辙跪在父亲的病榻前接受了这一遗愿。后来,苏轼终其一生都在完成父亲临终前交代的这一任务。一直到他被贬谪到海南岛以后,他才完成这部著作。而这部由苏氏父子共同完成的《易传》也成为中国易经研究史上的名篇。
  苏洵死后被追赠光禄寺丞。苏轼、苏辙立刻辞官回乡,宋英宗特命官府安排船只护送苏洵及苏轼夫人王弗的灵柩回乡。欧阳修、韩琦等老臣都派人前来安慰兄弟二人。
  同年五月,苏轼、苏辙带着灵柩走安徽水路,沿长江上行回家。由于是逆行,兄弟二人走得很慢,直到第二年四月才回到家乡。他们安葬好父亲,并为父亲修了一座庙,庙中放置着父亲的画像和菩萨像。苏轼将妻子安葬在了母亲的坟旁。
  此外,苏轼还亲自为妻子写了墓志铭——《亡妻王氏墓志铭》。在此文中,苏轼称夫人为“君”,体现出夫妻恩爱与相互敬重的情感。他回忆了妻子在苏家孝敬公婆、陪伴自己的种种事迹,称赞她“恭谨肃恬”,并将夫妻二人生活中的甜蜜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文中,苏轼哀叹道:“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意思是,你死后,我将孤苦一人,没有人陪伴,这是一件多么悲伤的事情啊!
  十年后,当苏轼提笔写下那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而且也续娶了妻子。他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虽不及堂姐聪明能干,但她温柔随和,心地善良,堪为苏轼的佳侣。然而,爱妻王弗的一颦一笑,始终没有从苏轼的脑海中抹去,时间越长,他对她的思念反而更加强烈了。
  这一年,苏轼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一个寂静的夜晚,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他回到了故乡眉州。在苏家那颇具情致的庭院里,他邂逅了亡妻王弗,依旧是那个清秀的身影,她倚在小轩窗下,静静地梳妆打扮。一听到人的脚步,便连忙回过头来,看着苏轼,满眼是泪,却是相对无言,仿佛时光在静静地流淌,又仿佛这十年间他们从未分离。
  伊人倏忽不见,苏轼从梦中惊醒,只见泪湿枕头,梦境不再。他感慨万千,想起十年前的往事,想起十年来的人生,心中无限思念与感叹。他提起笔,就这样在灯下用笔墨娓娓诉说着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着自己对亡妻的脉脉深情。





上一本:柳如是:柳色独秀 下一本:杜月笙:上海教父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宋词是一杯清酒3:苏东坡词传的作者是苏凌,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