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我的波心你的影:极致小清新林徽因传


作者:陈韵鹦     整理日期:2014-08-20 11:00:18

如果一个女子出身名门,那不算传奇;如果一个女子生得国色天香,也不算传奇;如果一个女子才学俱佳,还不算传奇;如果一个女子有三个才子为她神魂颠倒,仍不算传奇;如果一个女子出身名门,有倾城倾国之貌、文姬清照之才,又有三个才子为她情系一生,那就是一个传奇,这样的女子就是林徽因。
  本书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全面刻录林徽因的情爱历程,为大家揭去这位传奇女子的朦胧面纱,解读她的美丽和哀愁。
  作者简介:
  陈韵鹦,大学教师,对民国史和民国文学有深入的研究,文风细腻优雅,尤其擅长从女性的角度解读旧时代的人物和感情。曾在台湾地区和大陆出版多部女性类作品,包括《彼岸花开》、《心是莲花盛开》、《给我勇气说爱你》、《触摸西藏》等。
  目录:
  第一首桃夭——那一树的嫣红
  太太的客厅
  是你,是花,是梦,打这儿过
  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第二首童蒙——惟其脆嫩
  父亲
  爱,应当是相守
  有女婷婷
  第三首遥望——沉在水底的记忆
  志摩叔叔
  小脚与西服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
  那一晚第一首桃夭——那一树的嫣红
  太太的客厅
  是你,是花,是梦,打这儿过
  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第二首童蒙——惟其脆嫩
  父亲
  爱,应当是相守
  有女婷婷
  第三首遥望——沉在水底的记忆
  志摩叔叔
  小脚与西服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
  那一晚
  新月的重逢?
  齐德拉公主?
  此刻,应该笑忘
  诗心
  飞翔的终点
  第四首命定——一生的牵手
  梁家公子
  豆蔻少年
  祸兮,福兮
  梁林“木”缘
  一把落花似的幻变?
  嫁衣?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建筑的音符?
  病痛噬骨
  患难与共?
  第五首悸动——多少勇敢话那天
  北总布胡同三号院?
  老金的浪漫
  没有感情的生活简直是死!
  爱的天平?
  情牵一生?
  嘿嘿!漂亮媳妇终于来了
  脱口秀《大声说出来》本期话题:创业难?or守业难?
  没有长处,那才是牛人
  哥脱的不是衣服,是委屈
  领导,您的女儿俺不要!
  玩把戏者必被玩
  佛祖的牙齿≠金刚石
  要留学,去大唐
  你敢骂俺,俺打死你
  最高法院院长顶农业部长无罪
  不就是当个部长吗,激动什么!
  当领导的要给手下留面子
  当今名将,也就是三个人而已
  女人的虚荣心很厉害
  二哥!给人留点面子行不行
  无所谓!真的无所谓!
  士兵扯淡,上将打少将的屁股
  不想工作,就吓唬领导
  腐男:李承乾
  孝子,下不去手!
  1件坏事>2件好事
  老房请注意!“越位”了!
  人家是“总理”,有啥事不能管
  请注意!您是领导
  我的地盘我做主!
  要法治,不要严打
  好法官就该是这样子(1)
  好法官就该是这样子(2)
  健康的人从不会染上职业病
  太惯着孩子,不行!
  紧急新闻:学生谋杀老师
  要想致富,就砍“手足”
  为了普罗大众,二郎为老魏造房子
  我的存在就是为了拍您马屁
  唐太宗表示:我有三宗罪
  领导浑蛋好,还是手下浑蛋好?
  规矩,坏不得!
  “三镜”理论的诞生
  要吃心肝,也轮不着你!
  有些话可别随便说
  唐朝也有个“淡定哥”
  国家元首的“攻心”理论
  “老油子”欺负“愣头青”
  “愣头青”送“老油子”上西天
  小蛤蟆肚不大,牛皮硬吹破了天
  靠“意淫”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李承乾,奥斯卡影帝
  偷来的东西吃着香
  李承乾用“过家家”游戏证明:老李家经过了民族融合
  不想高飞的鸟不是好鸟
  唐朝版“断背山”
  侯君集自我表扬说:我有一双美丽的手
  掉在了同一个下水道,实在不该!
  小李对老李的“特殊关照”
  造翻尚未成功,就想着摘桃子
  柿子还是拣软的吃
  高级干部的腐败你想象不出来
  戏演过了,就砸了!
  错一回是不小心,错二回那是棒槌
  李承乾给出后手直拳,直接KO李泰
  猛料:李二郎要自杀!
  姐姐,我得依法办事!别怪我!
  为了教好孩子,二郎都成了“事儿妈”
  爱极反变害
  受人之恩要报,施人之恩不说
  生子如狼,还怕他如羊
  升官得开追悼会
  领导!放过我弟弟,就是挽救俺娘!
  淡定,成就你的职业理想!
  这家伙,疯了!
  眼泪在心里流?
  岑大人,过劳死
  别苦了间谍!
  赛诸葛——李二郎
  大棚蔬菜,别瞎种!
  官场如战场
  得饶人处且饶人
  此太公比彼太公可幸运多了
  当和尚?不当和尚?
  母亲,儿想你啊!
  二郎,你吹毛求疵了!
  二郎,你离不开我这个老伙计!
  文艺小青年,政府部门不要!
  世民,民族平等的第一人!
  一句话,省部级成了市厅级
  收编了弟媳,你还张扬啥!
  富家女,再出来丢人现眼,小心襄城公主揍你!
  一个“小名”引发的血案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而今我将要离去……
  李世民与徐茂公斗法,老徐胜!
  二郎的临终遗言
  二郎去世,国际友人“自残”冰心提起林徽因,开口就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比较林徽因和陆小曼时,更以为林徵因俏、陆小曼不俏。
  ——陈钟英
  颇值得回味的是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张邦梅
  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
  ——费正清
  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卞之琳爱,应当是相守
  通常,父亲可以塑造女儿看待世界的观念,但母亲却能塑造女儿的情感取向。当林徽因将林长民当做了偶像来崇拜时,却不得不因为母亲何雪媛的不幸,而对爱生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传统的观念看来,女子虽然可以不通文墨,但至少应该懂得操持家务。毕竟这是过去女子的主责。但是,何雪媛两样都不占,一没有文化,二不懂家务。更令人不满的是,她还脾气执拗,没有容人之量,也没有改变自我之心。这样的一个女子,从传统的意义上,绝不可能成为佳媳。就算换到今天,充其量也只是个野蛮女友。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怎么样的女子,却嫁进了家世、地位都颇好的林家,被胸有韬略的林长民娶回家当了老婆。虽然“门当户对”是旧观念,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何雪媛都与浸润着书香的林家格格不入。同为女子,林长民的母亲游氏,博览古籍、精于书法;林家的女儿们,也个个诗书满腹。在这样的家庭中,何雪媛注定会成为另类。
  何雪媛被娶进门,很可能跟一段旧事有关。林长民还在杭州读书的时候,父亲就为他办了一桩婚事。可是,这个妻子还没有为林家生下一男半女,就去世了。按照传统,家人自然很快地为林长民娶了第二个妻子——何雪媛。也许是对第一个妻子的早亡存在心理阴影,所以林长民再婚时,林家并无苛刻的标准,只要健康就好。
  何雪媛虽然没有文化,也不懂操持家务,脾气也不好,但这些都是不容易看到的内在。在那个奉行媒妁之言的时代,何雪媛算是出生在本分人家,年轻又健康,虽然只是路人的长相,但还算相貌端正,通过媒人的面试是没问题的。着急要为林长民续弦的父亲,暂时也挑不出问题,索性就把婚事定了下来。而何家想着能跟林家这样的大户人家攀上亲,自是欢欣,当然就点头同意了。
  结婚时,何雪媛才14岁。虽然算不得天生丽质,但青春的气息却在她的脸庞上洋溢。对于新的生活,她亦充满了期盼,毕竟她嫁的,是誉满杭州的才子。初见何雪媛,林长民定也并不反感,这样一个洋溢着光芒的女子,光是那股青春气息就很吸引人。更何况,何雪媛的身上还有寻常女子难得一见的自由气息。对于天生不受束缚的何雪媛来说,这其实也算是特色。
  不过,这样的美却来得短暂。没有文德,没有贤德,何雪媛很快从林家人人皆喜的新嫁娘,变成了异类。丈夫虽然并没有表现出太多不满,但他并没有让这个新婚妻子成为自己的生活重心,而是一心为理想而努力。
  就这样,何雪媛成了一个孤独的女子。虽然身在林家这样的大户人家,但除了能享受到良好的物质条件之外,她的精神世界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和当初她那个充盈着爱的商贾小家相比,竟是天壤之别。不过,何雪媛的父母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以为给了女儿幸福,实则将她推向了不幸的深渊。
  虽有诸多不如意,但何雪媛的肚子却很争气,她很快就怀孕了。可是,诞下的男婴却不幸夭折了。此后,经历丧子之痛的何雪媛,看着仍维持着应有礼貌的丈夫,心里很清楚,自己可能就此失去了这个男人。很快,她又怀上了,未来将成为她的倚靠和骄傲的女儿,终于诞生在这个世上。不过,丈夫却在此时决定了离开。
  怀揣着希望,抱着粉嫩的女婴,何雪媛送走了林长民。面对要去日本留学追求梦想的丈夫,何雪媛知道,自己的生活将更为孤独。而怀抱里的婴孩,定也不会在自己的怀抱中长大。但是,她并不知道,丈夫接下来将在那个更开明的社会中,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而她却会成为被丈夫厌恶的人。她没有意识到,孤独将是她未来生活的全部。
  林徽因是在祖父祖母和姑母们的疼爱中长大的。说到母亲,她觉得她甚为可怜,母亲在林家就仿佛是个隐形人一般。大多数时候,人们都不将她放在眼里,不管遇到大小事,都不需要征求她的意见。热闹的时候,可以偶然见到她的身影,但大多数时候,她都把自己关在
  小时候,林徽因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她只知道,母亲虽然身在林家,却仿佛和林家没有多大的关系。母亲也会在她回到家时爱护她,但比起在祖父祖母以及姑母那里得到的欢乐,在母亲的身边,她总是会感觉到一些阴沉的气息。不过,她知道母亲对自己的爱,尽管表现得很少,可她总记得曾经的爱抚和拥抱。
  孩子,是不会计较父母的身份的。无论父母如何不堪,作为孩子,总是爱着父母,并寻求着他们的爱。在心底,林徽因同样爱着母亲。从母亲的眼中,她可以读懂自己就是母亲唯一的倚靠。可是,除了这一点爱,母亲无法再给她其他的滋养。她需要的成长,也都来自于林家的其他长辈。
  由此,幼年的林徽因在母亲身边的时日并不多,母亲对于她,只是一种存在。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是林家的故意安排。为了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林家故意让林徽因远离母亲,以避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于是,童年的林徽因,最记得的,是祖母游氏慈善的微笑,是姑母的循循善诱,以及和几个表姐妹们的嬉笑时光。
  身在一个大家庭,很容易感受到爱来自何方。尤其当母亲不受欢迎时,孩子也很容易体会到长辈们爱的指向性。林徽因很小就能感受到这一点,也由此懂得,要获得他人的爱,就得靠自己。她的早熟,和这样的经历,不无关系。
  那时,父亲还在日本,从祖父读到的信中,林徽因听到自己和母亲总被提及,心里便觉得甜,这让她觉得自己真正拥有一个完整的家。但是,等到父亲回国后,这份难得的开心,很快被现实迷茫了。在父亲难得回家的日子中,她看见了父亲对母亲的数落,也听见了母亲哭泣的声音。
  这个小女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知道每每父亲见到她时,脸上有着阳光无比的笑容,但在见到母亲时,脸上却有着厌恶的神色。林徽因当然不会知道,她的父亲在日本,经历了一场没有结果的爱情。虽然短暂,这段感情却在这个崇尚自由的青年心中,建立起了爱情的标杆。家中的妻子,对他而言,已经成了应该被抛弃的传统。
  在那个时代,对于家中没有共同语言,又是包办而来的妻子,进步青年们大多都表现出了反叛。这些旧式的妻子,注定将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何雪媛就是其中之一。
  但受到伤害的,又何止何雪媛,亦包括林徽因。家庭情感的割裂,拉伤了林徽因幼小的心。可她不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母亲又怀孕了,很快生了个妹妹。父亲很开心,把她们都接到了上海生活。
  能见到父亲的机会多了,林徽因可以经常亲近心中敬仰的父亲。同样,父亲也极为喜欢这个小大人般的精灵,总是用朋友的身份与她交谈。这样的快乐,是以前的生活所没有的,这该是幸福的生活了吧。
  可父母的隔阂,并没有因为距离的靠近而消除,他们的争吵变得剧烈起来。林徽因经常听到他们大吵的声音,然后就是父亲摔门而出,接着是母亲嘤嘤地哭泣。林徽因刚刚感受到的幸福,便在这些痛苦的声响中,被一点点消蚀。
  这样的生活维持了四年,父亲又带着她们去了北平。在安家的院落中,林徽因和母亲住在小小的后院,这里也成了父亲不喜欢进入的场所。不久之后,年幼的妹妹因病夭折。就在林徽因还没有从痛苦中回过神来时,父亲已经带着二娘进门了。
  二娘是父亲从福建老家娶回来的。这个叫做程桂林的女子,大抵是林长民亲自挑选的,虽然算不上时代女性,却极对他的胃口。林长民对这个妾极为宠爱,甚至自称“桂林一枝室主”。
  对于这样的变化,林徽因觉得迷茫。但早熟的她早就知道,不能对大人的言行做任何评价。她默默地接受二娘的到来,默默地陪伴母亲的哭泣和抱怨。在那时,她就已明白,这样的生活,将成为她未来的一部分。
  二娘和父亲一起住在宽大的前院,她很快就生下了一个女儿和四个儿子。在需要儿子继承香火的时代,这样的妻子必然最能讨喜。但生于幸福的孩子,永远没有经历磨难的孩子早熟。即便林长民对儿子有偏爱,却也无法忽视林徽因的独特,她依旧是林长民最爱的孩子。同时,林徽因对二娘的尊敬,对弟妹们的关爱,也使她赢得了二娘的喜欢。
  林徽因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在前院的地位。她可以享受父亲的宠爱,享受父亲带回家的各种新奇玩意儿。但是,她避不开的,是后院母亲怨毒的眼神。母亲的眼泪和抱怨,成了她的噩梦。
  1937年4月18日,林徽因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绣绣》,她在其中写道:绣绣生活在一个凄惨的家庭环境中,母亲懦弱无能、狭隘多病,父亲迎娶了新妻。父母每天无休止地争吵,让绣绣挣扎于这个无情无爱的家庭中,亲人之间只有仇与恨,最后绣绣
  在没有温情的家庭中,因病死去。
  这是林徽因家庭的缩影,也是她心中伤痛的小说版本。
  在林徽因的心底,应该是有恨的。她恨父亲对母亲的冷落,恨母亲的抱怨和眼泪,恨这段被扭曲了的婚姻。在小说中,她写道:“那时我对绣绣的父母俩人都恨透了,恨不得要同他们说理,把我所看到各种的情形全盘不平地倾吐出来,叫他们醒悟,乃至于使他们悔过。”这是林徽因在用一个旁观者的口吻,来诉说她的恨。
  林徽因爱父母,这是每一个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但在一个充满着复杂情感的家庭里,再浓的爱也会被割出一条条的伤痕。即使父亲和母亲都给予她最真的爱,也阻止不了这恨意的增长。
  她也明白,对着一个没有共同语言的妻子,优秀的父亲定然无法让爱情继续生发;而在母亲脆弱的抱怨和眼泪下,却是对父亲没有停止的爱。在这份不该有的纠葛与绝望中,林徽因的情感在增长。她理解父母的痛苦,知道这段婚姻是个错误。但既然是个错误,它为何又要发生。既然发生了,又为何要相互伤害。
  林徽因还不明白这其中的复杂,她知道的,只是爱就应该是相守,无法相守就不该让它存在。她受够了家中情感的纠葛,常常想从中解脱出来,却还是只能颓丧地看着前后院天壤之别的生活。
  虽然渴望改变,但这尚不是一个小女孩的力量可以做到的。这样的生活,却在林徽因的心里埋下了一枚炸弹。以后,但凡遇到类似的经历,便会引发她内心的狂乱。她不要这样的家庭,永远都不要!她的爱情,将是一生的相守!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林徽因注定代表着徐志摩人生的转折点,她正好出现在他人生中最彷徨的时节,在凄风苦雨的踌躇中,她就是点亮徐志摩人生的灯。
  徐志摩在这迷雾重重的海岛,遇到了林家父女,他们用开放的心接纳了这个落魄的学子。从来没有人如此和徐志摩谈天说地,他们是他的知音,成为了他在这个世上的一种依赖。
  虽然徐志摩最初援为知己的是林长民,但林家女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总在有意无意间吸引着他的目光。他初时也只是把她当做小妹妹,一个可以让他疼爱的小女孩。当时,林长民去写字画画的时候,他就跟林徽因讲自己在英国读的那些小说和诗歌。他觉得这些小说和诗歌很美,有一种独特的自然气息,弥漫着清幽的芬芳。他知道林徽因也看了一些英国的小说,便觉得当哥哥的,应该给妹妹传授更多的西方文学知识。
  林徽因惊讶地发现,语言的世界原来还有那么多精彩。她原本只看到了英国文学独特的细腻,现在又在徐志摩的引领之下,有了更深的感受。她开始惊叹,不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讲述自己的感受。
  那些聪慧的言论,让徐志摩惊喜,就像好老师遇到了好学生时特有的成就感,并充实着徐志摩的内心,让他更多地在文学上研究、探索。他们就这样在每一次的谈文论道中互相增益着,逐渐有了属于他俩的纯粹的文学海洋,甚至有着旁人听不明白的密语。在专注、笑声、低语中,两人越来越默契。
  男人和女人,如果每天都有深入内心的共同话题,彼此的心就会贴得很近。这是爱情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无数师生恋成功的经验。
  在未突破最后的质变阶段,那些澎湃的激情,充沛着林徽因和徐志摩的心,每当有了新的感受,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传递给对方。虽然几乎每天都会见面,但远远不能解决这种传递的迫切感。如果当时有手机,恐怕成天都是短消息不停,电话不断了。虽然当时已经有家庭电话了,但他们都在租住房子,根本没有那样的条件,于是他们开始写信。那时的信送得很快,跟现在的快递差不多,上午的信件,不到中午就能传递到。这样他们能在下午茶前就开始交流了。
  写出来的文字,比口头的语言有更多的美感,这让他们的思想能够发挥得更为深入。他们醉心于这样的交流,几乎每天都有通信。
  林徽因每天开心地去收信,她之前从来没有如此恣意地与人交流,这让她能每天感受到成长的快意,并且能将这些成长说出来,写出来,变成美。林徽因的心被激越着,她想尽情享受这过去在国内不可能有的言语快感。
  这些信件,就是张幼仪发现的怪异。当时他们在信里用的是英文,张幼仪看不懂。女人的心思细腻,所以才有探究所有秘密的偏执,这些信自然让张幼仪费心。多年后,她说,当时徐志摩和林徽因通信用英文,就是不想让她知道其中的秘密。不过,这确实是她的一些小心眼了,对于当时在英国文学中铺张着文学浪漫的徐志摩和林徽因来说,没什么比用英文传达来得更贴切的了。当然这样的猜疑也不无道理,毕竟有时旁观者比当事者看得更清楚。
  一天,正在写字的林长民看到徐志摩和林徽因谈笑着走进房间,他的浪漫神经竟突然爆发,对着屋里的客人打趣地说:“你们看,我家徽因和志摩是不是天生的一对?”客人们吓了一跳,他们都知道徐志摩已有家室,显赫的林家怎么可能把女儿配给一个落魄学子当妾。当然,他们并不了解,这不过是被徐志摩激发了浪漫情怀后,林长民一次突发性的浪漫爆发而已,并没有实意。
  可是,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林长民的话,将徐志摩心中积压的感情瞬间点燃,再看林徽因时,她已经不再是那个让他心疼的妹妹,也不再是那个让他骄傲的学生,俨然已经变成了美的化身,只是一个值得用他一生去追求的女子。
  但是,徐志摩到底有多爱林徽因,有多了解林徽因,这个很难说。徐志摩一生所求,都是一种终极的美。这种美但凡出现在某个事物上,他便会去追寻。而在此时,林徽因是徐志摩黯淡人生中,最明亮的一抹光。她单纯地接受着徐志摩对她的熏陶,并用纯净的目光将那些美反射出来,这也让她变得更美,美得和他追求的事物如出一辙。但真实的林徽因是怎样的,她需要什么,徐志摩并不知道,也没有兴趣去知道。此时,他只是一门心思地要把林徽因当做女神去追求。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林徽因说徐志摩爱的并不是她的原因。徐志摩爱的,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有人说,初恋往往是人们对自己情感的投射,与他人无关。虽然徐志摩已经结婚多年,但此时他才真正开始自己的初恋,并将全部理想和感情都投射到了林徽因的身上。对徐志摩来说,林徽因是心房中永久盛开的玫瑰。
  徐志摩的爱,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他开始在信中为林徽因写诗,那些曾经在他们之间讨论的文句,在徐志摩情爱的熔炉中,幻化成了属于他自己的诗句。徐志摩开始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爱恋,这也是成就他一生声名的开端。
  接到徐志摩的情书,林徽因大吃一惊。她和往常一样期待着看信,读到的竟是一些赤裸裸的爱语,她那明净的脸庞,瞬间涨得通红。她的心脏从未有过如此激烈的搏动,仿佛要从胸膛中跳出来。她赶忙放下信,按压着自己的胸口,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可每当
  她瞥到那信,就忍不住脸红心跳。
  这是林徽因第一次收到情书。此前,她曾幻想,有那么一个男子,在和风吹拂着花香的明丽中,为她递上一封信笺。她知道,那里面有他滚烫的心。她设想自己会羞涩地把信接过来,放在胸口,离自己的心脏很近很近。这是每个梦幻少女都有的幻想,可林徽因从没想过,这个被她看作是叔叔、哥哥、老师的男子,有一天会给她写这样一封信,何况他还有妻子。
  林徽因心慌得厉害,她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手足无措地将信放在这里,又放到那里,最后干脆把信扔进了抽屉。她心里或许就只有一个想法:这信别让父亲知道。
  当她稍微静下来时,不由得回想起和徐志摩在一起的日子。是的,那是很开心的畅快,可那种情感,是对知识的渴求,是对他的崇敬。她搜遍了心底的每个角落,准备去发现一些爱的踪迹,可是却一无所获。换句话说,林徽因知道自己喜欢徐志摩,但这种喜欢,和爱有一定的距离。至少和她想象中的爱还有距离。
  可这封信,可能会把她所珍视的快乐,消弥得无影无踪,她和徐志摩那种良师益友之间的亲密,可能很难再保持了。她的心难过得发疼,天知道她有多喜欢这种友谊,更不想把它毁了。
  林徽因小心地把抽屉上了锁,决定不回信,把它当做一件没有发生的事。
  林徽因的回避,并没有给徐志摩泼上一盆令他清醒的冷水,反而是一封封更为炙热的信飞到了林徽因的家中。他完全陶醉在这种追求带来的感觉中,痛并快乐着,心中焦虑着如何给林徽因最好的。
  对林徽因来说,那是一段很难熬的时光。她不愿意去伤害一个喜欢的人,但也不能承受他的炙热。此外,她还时常想到徐志摩从来没有介绍给自己认识的妻子,时常联想起母亲的痛苦。童年的痛楚,像刀一样割着林徽因的心,使她不由为张幼仪而伤心。心中的痛楚无法说与他人,她只能默默忍受,小心地回避徐志摩每一次热烈的眼神,回避他敏感的话题。
  终于有一天,林徽因听说了一个震惊的消息:徐志摩准备离婚了!这对于思想还保守的中国人来说,是多大胆的举动。对深受母亲不幸婚姻感染的林徽因来说,这是一次更大的背叛。她约了徐志摩去散步,想要劝他回心转意,没想到却给了他一次面对面倾述的机会。徐志摩想要给林徽因最完美的感情,他一根筋地认为,既然他的心中没有张幼仪,就应该给她自由,并以此来成全他和林徽因的幸福。
  在感情上失败的男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当然的给予。他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女人需要什么,就给她们什么,却懒得去探究她们的内心深处真正需要什么。或许徐志摩的倾述,也曾经打动过林徽因的心,但这种感动远远没有她内心恐惧的东西来得有力量。
  远在国内的老师梁启超,也写信来劝徐志摩,告诉他美满的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要以他人的痛苦,来换取自己的快乐。可是,在爱情中执迷不悟的徐志摩,却写了一封坚决的回信:“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凭借着对爱的理想,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扬帆起航了。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他的脚步,林徽因也不能。





上一本:田野里的大师:费孝通社会调查纪实 下一本:华北军区首任军长传奇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我的波心你的影:极致小清新林徽因传的作者是陈韵鹦,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