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王明与莫斯科


作者:戴茂林     整理日期:2014-08-20 10:53:38

  《王明与莫斯科》由戴茂林所著,《王明与莫斯科》依据长期从事王明生平研究的深厚积累,吸收了近年来俄罗斯公布的有关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关系的资料。是目前为止有关王明的书籍中,史料最薪、细节最为翔实的一部。特别是关于“江浙同乡会”事件以及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后相关史实的研究,是目前为止运用新史料而得出的最新成果。
  目录:
  引言
  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异国情结
  一
  土生土长的大别山少年
  1.出身贫民
  2.旧学根底
  3.小学新风
  二
  踏上以俄为师之路
  1.在“三农”觉醒
  2.到“商大”入党
  3.组建“豫皖青年学会”
  三
  曲折执着的赴苏之旅
  1.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创办引言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异国情结一土生土长的大别山少年1.出身贫民2.旧学根底3.小学新风二踏上以俄为师之路1.在“三农”觉醒2.到“商大”入党3.组建“豫皖青年学会”三曲折执着的赴苏之旅1.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创办2.去苏留学成为时尚3.一波三折的赴苏之旅四在中山大学崭露头角1.与米夫结缘2.随米夫回国3.形成教条宗派五查无实据的“江浙同乡会”事件1.同乡会被定为“反党组织”2.为“江浙同乡会”事件推波助澜3.审查结果并不存在六米夫亲自安排回国1.未受重用的“海归”2.米夫亲派回国3.中央下派基层七白区被捕国际关注1.上调《红旗》2.入狱违纪3.国际关注八立三“胡闹”提供契机1.危险的“大计划”2.远东局的抗议3.莫斯科出手九叫板不威求助国际1.密信通道2.公开叫板3.向米夫求助十共产国际十月来信1.国际指导三中全会2.王明态度一月三变3.先于中央知道国际精神十一三箭齐发准备上台1.上书中央2.成立小组3.抛出纲领十二米夫来华改造中共1.远东局书记亲自来华2.米夫为王明上台精心安排3.远东局直接领导中共十三六届四中全会王明上台1.会前的策略与会中的分歧2.会议的结果与会后的反对浪潮3.进入中共最高领导层十四重返莫斯科一身两任1.米夫回国2.王明赴苏3.双重身份十五“左”倾狂热吹牛被揭1.再版《两条路线》2.夸大革命力量3.吹牛被揭十六追随国际转向统战1.发布《一·一七宣言》2.起草《一·二六指示信》3.提出《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十七参加共产国际七大1.为中共参加共产国际七大做准备2.制定《八一宣言》3.出席共产国际七大十八与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1.与邓文仪谈判2.与陈铭枢谈判3.盛世才写给王明的“奇文”十九再次奉命回国抗战1.为何回国2.再走极端3.淡出舞台二十参加延安整风运动1.率先举起“学习毛泽东”的旗子2.在政治局会议上拒不认错3.《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盖棺论定二十一魂归苏联1.参加新中国法制工作2.两次赴苏治病3.葬于莫斯科郊外附录一、“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由来二、关于王明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考证三、有关六届四中全会前后王明研究的几则史实辨析四、王明等人致米夫的密信五、《王明诗歌选集》评述六、《王明诗歌选集》
  目录:
  七、王明著述
  目录:
  后记   1897年,20岁的陈聘之娶喻幼华为妻。  喻幼华,号淑连,1880年生于金家寨的张家畈村。她个子虽小,眼睛也有些近视,但却是一位善良、能干、贤惠的乡村妇女。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喻幼华小时很想读书识字,可由于生就女儿身而无法遂愿。不过,自己不太识字的喻幼华结婚后却积极培养子女读书识字。1924年,她还建议陈聘之办了个女子学校,专门招收那些无门读书的女子。  陈聘之为人淳朴,主持公道,热心助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地区燃起的革命烽火,也把陈聘之卷入到革命洪流之中。1929年5月,陈聘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寨地区立夏节起义,并被任命为六安六区赤色互经会主任。1932年,他先后被调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瞿山县任专用公司经理、瞿丘县运输公司经理等职。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后,他又回到家乡,开过一段“糕饼店”,以后又以教书为生,当了几年乡村教师,并且继续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陈聘之和喻幼华生有二男三女,王明为长子,在兄妹中排行第二。  王明姐姐陈先民,比他大4岁,20岁时即因病早逝。大妹妹陈觉民,二妹妹陈映民,弟弟陈绍炜,先后在父亲及大哥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斗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明大妹陈觉民生于1905年,开明的父亲和母亲使她能够幸运地进入私塾读书。  1924年陈聘之和喻幼华开办女子学校以后,她到女子学校当了教员。1929年中国革命呈燎原之势时,陈觉民也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先在商城一区模范小学教书,后调到县妇委工作。据《金寨县革命历史大事记》记载:“1931年3月底,商城县妇女委员会9人组成,书记汪泽荣,秘书陈觉民(脱产)。”陈觉民1933年与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列宁小学任校长的汪惠生结婚,有一女叫汪向荣。  王明二妹陈映民又名王营,1908年生。陈映民没有姐姐陈觉民那样幸运。在她出生仅7天时,由于家境贫寒,父母忍痛将她抱给了金家寨上吕家湾的贫农吕能江家,给吕家做了童养媳,15岁时与吕绍文完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辟以后,陈映民也随同吕绍文参加了革命斗争。她于1930年加入共青团,任六安六区五乡团支部书记。1931年又参加了红军,并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在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12师政治部做妇女工作。1932年,陈映民和丈夫跟随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革命根据地,并担任了川陕省委妇女部副部长。1936年10月,陈映民随同红四方面军第五、九、三十军及总部机关和直属团队共2万多人,奉命组成西路军,渡过黄河,执行打通国际路线和在河西创建根据地的战略任务,陈映民任妇女团二营五连政治指导员。由于孤军深入,敌众我寡,西路军将士虽然浴血奋战,但损失惨重,陈映民也在战斗中被俘,被押解到敌人开办的被服厂做苦工。  虽然在敌人的魔窟中受尽苦难,但陈映民还是在一名汽车司机的帮助下逃离了虎口,于1938年4月来到了延安。由于此时正是张国焘叛逃至武汉并发表声明脱离中共之时,延安正在掀起声讨和揭批张国焘的高潮,陈映民为避免受到不必要的牵连,于是根据其已改名叫王明的大哥之姓,改名叫王营,继续为党工作。解放战争时期,陈映民一直在后方负责保管财产。1949年秋,她随军南下到重庆,后到重庆水产公司工作,1983年离休。  陈绍炜又名甘宁,是王明唯一的弟弟,也是兄妹中最小的一个。他生于1911年,小时读过私塾和小学,后又到六安县读完初中,毕业后回到金家寨教书。他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革命工作,先后在商城县一区一乡模范小学、七区列宁小学教学,后又调到六安县七区四乡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任宣传员,以后也主要从事教书等文化教育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去了延安。  王明一家大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只有半文盲的母亲在家操持家务。但王明母亲喻幼华的娘家也可以称为革命家庭,王明的两位舅舅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王明大舅喻幼堂,共产党员,曾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六安六区十三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二舅喻百方,共产党员,是六安六区游击队副队长。他俩于1930年五六月间分别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去,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壮烈牺牲。  王明的母亲喻幼华1930年病逝。不久,陈聘之娶生于贫苦人家的黄莲舫为妻。王明直到1938年在武汉才与继母黄莲舫见面。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比较注重阶级成分,强调对一个人家庭出身的考察。虽然党历来的政策是讲成分,不唯成分,但如果以主观的阶级标准代替客观的事实分析,就会使本来不会改变的家庭出身产生戏剧性的变化。按照人们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思维方式,像王明这样的人,犯了路线错误,成了“机会主义的头子”,自然应是地主家庭出身。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十次路线斗争学习资料》等书刊中,都宣称“王明家庭出身地主”,有的甚至说“他出身大地主家庭”。  “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出版的有关书刊,其中包括台湾的一些书刊,有的称王明家庭出身是“破落小地主”,有的称“富裕农民家庭”,有的认为是“小商人家庭”。  王明家庭是城镇居民,从未从事过农业生产,更无一寸土地,根本不会是什么“地主家庭”。王明家庭也谈不上是什么“富裕农民家庭”。王明自己曾说:“我家贫无立锥土”。他们家无房无地无财产,凡知情者都异口同声说“他们家很穷”,甚至穷到揭不开锅,借米,借钱,靠别人接济而生活的程度。王明的同乡同学桂尊秋证实说:“他们家有时穷得没米吃。我记得曾向我家借过米。陈绍禹在‘三农’(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作者注)时曾没钱交学费。”乡亲朱少轩也证实说:“陈家穷得难以维持生活,就靠齐寡妇接济。”王明家境贫寒,陈聘之常忙碌一年,到头来却负债累累,愁得过不了年,经常在年关前几天,离家躲账,只得由王明与姐姐、妹妹替父亲“挡账”。  王明父亲陈聘之一生没有固定职业,当过革命干部和乡村教师,做过小生意,有时也失业在家,但他主要职业是当乡村教师,前后有一二十年以教书为生。他虽然做过几次小生意,但多是与人合伙开的,自己无多少资本,并且都是以劳动为主。因此,土地改革时,王明的家庭成分未定为“小商人”,而是定为贫民。  由于土改定成分的档案资料,县和村均没有保留下来,所以土改时担任王明家乡村长的刘世香的回忆,就成了确定王明家庭出身的重要材料。  P6-8  





上一本:药圣李时珍 下一本:反说胡雪岩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王明与莫斯科的作者是戴茂林,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