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首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战传》的作者是罗元生。 《共和国首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战传》:萧劲光,1903年生在湖南长沙一个穷苦手艺人家。1919年,震撼中外的“五四”运动使萧劲光产生了探索和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强烈愿望。1920年,萧劲光成了东方大学第一批中国学生中的一员。在学习上萧劲光认真刻苦,出现在成绩评定表上的总是个优字。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索绕在他头脑中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枪杆子打出来的,中国要走俄国人的路,军事家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圆了他学军事的梦。一所初级红军军官学校招生,东方大学根据学生填写的志愿推荐了萧劲光。 1925年秋,萧劲光完成了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学业,立即回国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之中。国民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和扶助下,发展异常迅猛。革命军首次东征,陈炯明的数千精锐人马被一举击垮,革命军占领潮汕,士气陡涨。萧劲光到广州一下船,就感受到一股灼人的革命热浪。不满二十三岁的萧劲光迎着周恩来热切而充满信任的目光,愉快地接受了组织上的安排。年底,萧劲光加入了国民党,被正式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授予中将军衔。然而大革命失败了,他再次踏了赴苏学习的征途。 在萧劲光心目中,无论什么时候,都将毛泽东视为其引路人,心里有什么话,他都想找毛泽东倾诉,接受他的教诲和指点。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萧劲光经历了人生的生死沉浮。博古和李德说:“萧劲光和毛泽东是一条线的,不管怎样,从黎川失守到浒湾失利,都是他萧劲光指挥的,这是典型的退却逃跑、右倾机会主义,不折不扣的罗明路线,不整他们还整谁?!” 作者简介: 罗元生,安徽宿松县人,1969年10月生,现为解放军某部助理,中校军衔。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发表各类作品340余万字。著有长篇纪实文学《百战将星王尚荣》、《百战将星周希汉》、《王震与陶峙岳》、《开国将帅的临终时刻》、《三位特殊的开国上将》、《共和国首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共和国首任总参谋长徐向前》、《打工皇帝:22位成功人士的创业之初》。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目录: 第一章北伐中将艰难求学路年轻的党代表出师,北伐山雨欲来风满楼第二章生死沉浮巧遇红颜知己出任红五军团政委政治风波险丧命第三章留守延安“任务重于生命”与“摩擦专家”的较量打造“御林军”同舟共济渡难关第四章征战南北保临江首战告捷巧布阵“虎口拔牙”攻克长春兵不血刃”智斗白崇禧第五章独当一面“旱鸭子”下海“军中无戏言”治军先治校“终身海军司令”第六章不解之缘留学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大会出访苏联“喀秋莎”之歌第七章海上风暴首次海上较量攻克一江山岛万炮轰金门海战英雄再立奇功第八章似海深情心系老战友真情告白钓鱼俱乐部忠魂归大海 第一章北伐中将艰难求学路1925年秋天,萧劲光一接到中共湖南省委的通知,就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广州。在举行悼念二军阵亡将士的大会上.中共中央赠给大会的挽联上写着:“二军之功名已把孙吴打倒了,吾辈之责任果能擒拿张蒋;萧劲光默诵着这副挽联,才从中悟出了北伐将士流血牺牲却替他人做了嫁衣裳,成了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的资本。一团阴云笼罩在他的心头。 萧劲光原名萧玉成,1903年1月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天马山洲港一个贫苦人家。 天马山是岳麓山的群峦之一,风景秀丽。有人曾云:“天马山出天马,此去处风水好。”这一天灵地秀的风水宝地,确实培育出了让长沙的父老乡亲为之自豪、中华民族为之荣耀的一代强将。然而,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一好去处却布满了灾难和贫穷。 在萧玉成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父亲死后,三十六岁的母亲便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六个未成年的孩子。 在童年萧玉成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茅屋角落里那台称为“传家之宝”的旧式织布机。母亲以纺织为生。他记不清父亲的面容,也不知道父亲叫什么名字,只是后来听到长辈们提起父亲时叫他“萧十二”。长大以后他才明白,旧中国无数的老百姓像父亲这样以数字来作名字的,其中包含了多少难以言状的苦涩和辛酸!为了生活,坚强的母亲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租了一块荒芜的土地,种下几棵桔子树,开出几畦菜地。三个哥哥每天上山砍柴,把卖得的钱用来换米。两个姐姐替人家绣花赚几个钱补贴家用。就是这样,一家人过着辛辛苦苦仍难以维持温饱的生活。 从懂事起,年幼的萧玉成就深深体会到了日子的艰难。 一天,哥哥们像往常一样进山砍柴。傍晚,妈妈把水烧开,等着用哥哥们换回的米下锅,可是左等右等,天渐渐黑下来,却始终不见哥哥们回来。母亲急得坐立不安,拉着小玉成到门前的树下向通往渡口的小路张望……等啊,看啊,直到掌灯时分,哥哥们的身影才出现。母亲和玉成急忙迎上去。 “伢子,怎么才回来?出了啥子事?”看着哥哥们手中空空的米袋,母亲心里咯噔一下。 “我们砍的柴被人抢走了!那人可凶了,捏得我手腕子现在还疼呢!”三哥抢先回答。 “娘,没事儿,明天我们再去,一定小心!”大哥很懂事,他怕母亲着急,所以赶快安慰母亲。 母亲心疼地看着饿了一天的孩子们,心如刀绞。 她默默地回屋拿起来一个米钵,到邻居家借米。 日子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勉强度过的,萧玉成也在无数次这种伤感的记忆中一天天长大。 直到后来大哥萧玉林在一家饭馆学徒出师当了厨师,一家人的生活才有了好转。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在当时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许多人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改变社会地位、升官发财的唯一途径。何况长沙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古老的文化之乡,在南宋时期,岳麓山上就已建有著名的岳麓书院。文化发达的地方,人们对读书、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就更高。 萧玉成渐渐长大,母亲开始考虑他的前途,她希望儿子将来能有点出息。 一天吃过晚饭后,母亲和大哥商量着说:“老大,满伢子已经不小了,我想是不是送他去读点书?”萧玉成的乳名叫满哥,母亲唤他满伢子。 “是该让他念念书,我们兄弟四人总该有一个读书的,现在家里条件比原来好了些,满伢子也挺机灵,读点书,长些见识,日后或许能有点用。”大哥同意母亲的看法。 “那就这样定了。我们多辛苦点,送他读书学些本事。”母亲的声音充满着通达、希望和深深的母爱。 听说要送自己去读书,萧玉成兴奋得一夜没睡着觉。看着有钱人家的孩子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他是多么羡慕啊!现在他终于也能进学校了,能不欣喜若狂吗?就这样,萧玉成进了天马山西麓的一家私塾。尽管每天要翻山越岭,课余时间还要上山砍柴,但他总抓紧一切时间用功读书。他深知穷人家的孩子读书不容易,而且在他的身上还寄托着全家人的希望,他不能让母亲和哥哥们失望!两年以后,萧玉成又进了镇上的一家洋学堂。他更加珍惜时间,刻苦攻读。小伙伴们戏称他为“书憨子”。但这个“书憨子”心中却有着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1917年,萧玉成终于不负全家人的重望,以优异成绩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长沙很有名气的长郡中学,成了萧家的第一个中学生。 这就是童年时代的萧劲光。贫寒的家庭出身和阶级地位,从小就锻造了他勇敢、顽强、深沉、坚毅的性格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