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一部《三国演义》,让不到百年的三国时代成为中华数千年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段。而《三国演义》之中,论起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则纵然不敢说诸葛亮是“稳占鳌头”,说他“数一数二”总是没问题的。 诸葛亮何许人也?《三国演义》中的曹魏众将,骂他是“村夫”,这大抵并不错。他虽然出身于琅琊世家的豪门,但连遭丧乱,颠沛流离,躬耕于异乡;二十七岁并无一官半职,确实只是一个“村夫”。这一年,他一无所有地出山;辅佐的刘备,亦是一个不名一文的潦倒军阀:空顶着不值钱的汉室宗亲头衔,年近半百,仅有立锥之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村夫,却又在历史上留下堪称光辉的一页。自出山之后,诸葛亮与刘备君臣相佐,短短数年,夺取荆州、益州,成就三分天下。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担任蜀相十余年,实际上成为蜀汉的一把手。 诸葛亮执政十余年,并未给蜀汉扩充多少土地;他死后三十年,蜀汉就被曹魏所灭。诸葛亮守护的政权,谈不上“进步”“强盛”,旋即昙花一现。从这一个层次说,诸葛亮也不过是某个偏安势力的不成功执政者罢了。以中国历史之悠久,在功业上能与诸葛亮并肩或者凌驾其之上的,岂不车载斗量? 然而,稀奇的是,随着诸葛亮之死,以及蜀汉之亡,他的历史地位反而节节攀升,以至于被捧为集中华民族智慧、忠诚、军事艺术和多种美德于一身的象征人物。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汉室将亡,群雄并起之时。有力者为王,将江山和百姓都当做筹码,彼此争霸不休。然而,在这样的一个铁血时代里,道德、正统的力量依然存在。不管今人如何嗤之以鼻,终究有那么一批人,为之奋斗到最后一息。 诸葛亮便是这样一批人中的代表。兴复汉室是他的旗号,也是他的信念。 诸葛亮与刘备的搭档,并非是当世无敌的组合,但确是君臣同心同德的典范。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为蜀相十余年,以地狭兵寡的蜀汉抵抗地广人多的曹魏,而频繁进取;担任天府之国的丞相,而家无余财;辅佐幼主独揽大权,而生无异心,死无流言。 在惯于尔虞我诈的人类文明史上,这也称得上是少有的奇迹了。 也因此,这样一位单以生前“成败”而论,确实称不上显赫的诸葛丞相,在死后,竟被历史和人民推崇、美化,进而神话,成为中国历代宰相中最具有贤名的一位。 枪打出头鸟。这贤名,在今世是会引来诸多非议和脏水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曾在千年中遭遇民间的拥戴和历朝的推举,再加上一部《三国演义》总其大成,最终塑造成完美无瑕的活神仙、智慧的代名词。但到当代,尤其是网络时代,大家又被刺激得兴奋地发起揪出偶像的运动,于是纷纷开始清算演义余毒,挖掘历史真相。恍然大悟之余,更不惮于把最大的恶意揣测,赠送给一千八百年前的封建余孽。 有网友建议,要写诸葛亮,干脆完全黑他,把他拽下神坛,必可吸引眼球成畅销。我的回答是,晚了。你看看现在出版的书籍,除了“诸葛亮智慧”“诸葛亮教你处世”之类借古人壳子讲自家道理的,其他但凡标榜历史的,有几个不在前言宣称“把诸葛亮请下神坛”?至于在《品曹操》《司马懿大传》之类号称“还原历史上XX”的畅销作品里,老亮更是躺着中枪,早已体无完肤。所谓的“破旧”套路,其实自身已然陈词滥调,旧得无可再旧。 诸葛亮当然不是神仙,也不是完人,历数他的缺点,可以随意抓出很多,然而这却无损其历史地位。 因此在我们这本小册子中,既不准备重复塑造诸葛亮的辉煌,也不准备拆除那早已片瓦不存的“神坛”。我们只是把诸葛亮当做一个普通的历史人物,讲述他一生中的故事,讲述他如何从高卧隆中的世家书生,一步一步地成长为乱世中的贤臣名相;如何按自己的模式继承和发展刘备的事业,并为之尽瘁一生。 他的成败得失,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他的功勋过错,也与其他历史人物发生着激烈的互动。很多时候,历史只是事实,没有绝对的优劣打分。有的时候,甚至事实也隐匿在彼此矛盾记载的冲突之中。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用自己并不聪敏的头脑,尽可能从迷雾中画出一个轮廓,然后宣称: 这就是我的看法,与您分享吧。多谢指正。 在本书中,插入了几幅与诸葛亮生平大事相关的历史地图,包括行军路线图。这些地图是作者手绘之后,由美编老师后期处理完成的,当然称不上精致,只是大致标明各要地位置,希望能为读者的理解增添些许直观的帮助。 全书十四章,将各章的大标题连起来,则是一首七言排律。这属于雕虫的文字游戏,聊博读者一乐。 同时,以本书送给在我幼时带引我进入三国门槛的父亲。 杨益于2012年秋 作者简介: 杨益,70后,生于重庆,学于成都,混于北京。工学硕士毕业,偏好舞文弄墨,曾做过高校教师、漫画文编、网站主编、培训教师等。著有《张居正全传》、《那些三国的女人们》、《成功销售要读“三国”》、《不可不知的朝韩史》。 目录: 第一章卧龙乱世枕高岗 181年的两个老二. 颠沛天涯. 诸葛亮和他的伙伴 诸葛亮的豪门亲戚 哀乐中的壮志 第二章英主相携比翼翔 诸葛亮的投档清单 大耳贼简历 207年:历史上的瞬间 诸葛火烧博望坡?假的! 诸葛亮帮助刘琦?不好说! 第三章赤壁锻成三足鼎第一章卧龙乱世枕高岗 181年的两个老二. 颠沛天涯. 诸葛亮和他的伙伴 诸葛亮的豪门亲戚 哀乐中的壮志 第二章英主相携比翼翔 诸葛亮的投档清单 大耳贼简历 207年:历史上的瞬间 诸葛火烧博望坡?假的! 诸葛亮帮助刘琦?不好说! 第三章赤壁锻成三足鼎 诸葛亮火烧新野?假的! 走马荐诸葛?假的! 诸葛亮舌战群儒?假的! 借箭借风?都是假的! 诸葛亮三气周瑜?假的! 刘备的“三套车” 益州续立汉家堂 二当家守荆州 兵进益州 收获与损失. 益州的“老干部”们 “包庇”法正 “愤青”如云 千辛万苦荐人才 荆州外交风波 兴衰起落本常事 力争汉中 汉中有老虎,刘备称大王 荆州噩耗 惨遭整肃的刘封 篡位 第六章赤胆铁肩辅幼皇 皇帝轮流做 打,还是不打? 第二次沉重打击 有为与无为 托孤 刘阿斗 蜀汉摊子 第七章用法秉德身立正 大权在握的疲惫 依法治国 以德服人 收拾“愤青” 第八章量才礼士任贤良 诚意聘贤 老子英雄儿好汉 不拘一格用人才 魏延的反骨?假的! 不共戴天的左右手 第九章南中泸水瘴烟散 风雨飘摇的223年 联吴破冰 “吴蜀和平”杯辩论赛 瘴气三月下益州 七擒孟获 巴掌与枣儿 磨刀霍霍 形势一片大好 第十章陇上街亭戈甲伤 七拼八凑《出师表》 磨磨蹭蹭害死人 子午谷之争 舍近求远 失街亭 空城计?假的! 痛定思痛 第十一章志复中原心不死 鞠躬尽瘁?假的? 莫名其妙的武装旅行团 夺取二郡 魏延大展宏图 第十二章星沉渭畔意苍茫 司马懿初体验 科学就是力量 罢黜李严 三年准备 忍者神龟 星殒五丈原 身后杂事 第十三章江河万古奔流去 痛杀蜀人心 立庙风波 诸葛亮的子孙 后世的尊敬 文艺的美化 盖棺难定论 附章老酒村言话短长 陈寿故意贬损诸葛亮吗? “羽扇纶巾”到底是谁的? 从“半仙”到“圣人”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发明” 诸葛亮年表 后记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4]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5]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稳定的生活有了,朋友有了,老婆也有了。诸葛亮继续开心地在卧龙岗过他的小日子。读书,学习,走访四方,思考天下大事。 诸葛亮那会儿最喜欢唱一首歌,叫《梁父吟》。这首歌最初是在齐地(诸葛亮老家山东一带)流行的,据说是一首送葬的哀歌。歌词翻译为白话文如下:“走出齐国的城门,远望城南的荡阴小区。那里有三个坟墓,并列着很相像。是谁的坟墓呢?是勇士田开疆、古冶子他们。他们力大能推倒南山,斩断地基。然而有一天遭遇了诡计陷害,为两个桃子就杀死了三位勇士。谁出的这个诡计呢?是齐国丞相晏子!” (原文是“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歌词讲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当时齐国有三位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三人都是勇武绝伦,战功赫赫。三人结拜为兄弟,横行无忌。丞相晏婴(“晏子使楚”里面的晏子)担心他们危害国家,于是用了一条计策,赏赐给三位勇士两个桃子,让他们说自己的功劳,功劳大的就吃。结果三人为了吃桃子争功,没吃到桃子的一怒之下自刎而死,剩下两个也自刎殉义。这就是“二桃杀三士”的典故。 “二桃杀三士”往往被作为晏子“智谋过人”的正面事迹之一,但想想用这种手段对付三个头脑简单、古道热肠且为国家立下大功的勇士,其实是很损阴德的。这首《梁父吟》的格调,应是充满悲愤哀怨的,最后一句设问作答,几乎听得出饱含的愤慨之意,铮铮掷地之声。 诸葛亮为何独爱这一首哀歌?他自己日后成为蜀汉丞相,对这位数百年前的同乡丞相晏婴,又是怎样的评价?这一点颇耐人寻味。当然,孔明也可能只是简单地喜欢哼一首流行歌曲罢了。 另一个旁证,诸葛亮当时自比为“管仲”“乐毅”。这俩是什么人?管仲是春秋时齐国的贤相,辅佐齐桓公九霸诸侯;乐毅是战国时燕国的名将,带领五国联军,差点灭掉强齐。诸葛亮自比为这两位,那是口气很大。史书记载“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大家都不信他这么有能耐。唯有他的好朋友崔州平、徐元直等把他这话当真。也难怪,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说出这般大话,怎么让人信服?但诸葛亮自己既然把大话说得尽人皆知,那么他当然是不打算真的当一辈子隐士了。 据《魏略》记载,有一次诸葛亮和徐庶、石韬、孟建聊天说:“你们几位老兄,当官大概可以当到州、郡这个级别。”三人问诸葛亮:“那你呢?”诸葛亮笑而不语。这是在装酷,也说明诸葛亮心中,实在有自己长远打算的。 当时的天下,“群雄割据,战乱不止”。究其本源,是作为天下政治中心的大汉正统朝廷本身处于混乱,所谓“朝纲失振,民不聊生”,天下赖以维持安定的统治秩序和社会制度遭到破坏,因此老百姓也就在这种唯暴力是尊的新环境下苦苦挣扎。要想消除这深重的灾难,只能寄希望于“重振朝纲,兴复汉室”,恢复中央政权的地位和权力,重建政治、军事和社会秩序。 诸葛亮本人,在生命的前四分之一屡经丧乱,颠沛流离;在随后的四分之一安定于隆中。他切身体会着乱世给民众带来的惨痛命运,并从中磨砺出自己的志向。那便是:辅佐一位明君,安定天下,从乱世之中再造太平。 这样宏伟的志向,或许很多人都曾立下过;但要实现这个志向,不仅需要自身的才能和不懈努力,还需要很多外因的资助。比如,有力的合作者,良好的机遇。 一晃,诸葛亮已经27岁了。这个年龄在古代其实已经很是不小。孔子云“三十而立”。单说东汉末年三国初期的几位著名英雄,孙坚17岁就起兵讨叛,曹操20岁便当上洛阳北部尉,刘备20多岁就带兵镇压黄巾起义,30岁以前当上县令。更别提孙策、周瑜在20多岁就已率兵打下整个江东地区了。 诸葛亮呢,作为蔡瑁的外甥女婿,蒯家和庞家的舅子,依然没有一官半职,以平民之身,隐居在自己的茅庐之中。他的长远志向,似乎看不到实现的希望,他自己似乎也没有去为之争取活动。 然而诸葛亮是不在乎的。他在前半生已经经历了这么多的波折,又受到庞德公、司马徽他们的熏陶。他尽管胸怀大志,但并不急于一时,不必赶在猴年马月去立下功名,光宗耀祖。他只是静静地等待、积累,考察山川河流,接触民生,默默加强他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脉储备。 他后来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隆中的诸葛亮,确实有这样的条件。草庐攻读,垄亩躬耕,这是修身养德。而自己的满腹学问和满腔志向,也就在这不紧不慢的淡泊与宁静中,积淀得日益深厚,直到遇上命中的真主。 207年(东汉建安十二年),27岁的诸葛亮不过一介名士,没有军队,没有地盘,不可能靠自个白手起家打天下。要实现抱负,顺理成章的,就得选择一镇诸侯投奔。 当时随着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平定北方,汉末战乱最惨烈的时候已经过去。割据天下的军阀,数量比十余年前大大减少。 诸葛亮要出山,他的选择还是不少的。 首先有座近水楼台,就是荆州地区的老大刘表。刘表作为汉室宗亲,当年也是孤胆取荆州的英雄人物,他占据的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两省和广东、广西、贵州、河南等省的一部分,好大一块地方,多年来战乱较少,户口充实。而且刘表还是诸葛亮老婆黄月英的姨父。诸葛亮如果想在他手下混个一官半职,可谓易如反掌。 但诸葛亮却没有去登这个近水楼台。现在看来,大致有两个原因。 其一,刘表虽然本事不小,到那会儿已经年老多病,进取心不足,只想守住荆州这一亩三分地。曹操往北面征讨袁氏残余势力时,刘备曾劝他趁机偷袭,刘表却犹豫不决,坐失良机,回头又来后悔。 其二,刘表自己的家务事都扯不清楚。他的两个儿子,本来老大刘琦得宠,可是老二刘琮娶了蔡家表妹后,得到继母蔡夫人和舅舅蔡瑁的全力支持(历史上蔡夫人并非刘琮亲妈),有后来居上之势。刘表自己举棋不定,刘琦、刘琮各自有一帮势力,荆州大权又掌握在蔡瑁等豪门手中,这样的人际环境,对年纪轻轻的诸葛亮而言,也是相当讨厌的。 这样一位暮气沉沉的老牌军阀,自己内部一团糟,诸葛亮要是到他手下,混口饭吃容易,要实现自己的大志基本就别想了。 第二个选择,自然便是威名远扬的曹操了。这位三国头号枭雄在过去10多年中,先后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势力,已经完全占有汉江、长江以北,长安以东的广大区域,号称“三分天下有其二”,麾下军队众多,文武如云,与诸葛亮同年的皇帝——汉献帝刘协也是曹操手中的傀儡。毫无疑问,这是当时最强大,最有希望统一的一镇诸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