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是民国史上一个极为复杂又颇具特色的人物。他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自幼膺服儒家纲常名教,深谙程朱陆王学说。青少年时期正处于新旧世纪之交,那时,古老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正一步步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晚清专制统治已经进入末年,新生的资产阶级正在积聚自己的力量,中华处在大变革的前夜。在社会潮流的推拥下,他开始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期间,他有幸考取武备学堂,有幸赴日留学,更有幸亲聆孙中山的教诲,加入同盟会,参加铁血丈夫团,直至回国掌握军队、响应武昌起义,在山西干出了堪称大举的事业。 本书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阎锡山复杂多变的一生。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 目录: 上册 第一章家世、家戚、家教 一、家世 祖籍洪洞 三代营商 二、家戚 内亲 外戚 三、家教 早失母爱 启蒙教育 第二章经商习武留洋 一、年少经商 五台习商 喜结婚缘上册 第一章家世、家戚、家教 一、家世 祖籍洪洞 三代营商 二、家戚 内亲 外戚 三、家教 早失母爱 启蒙教育 第二章经商习武留洋 一、年少经商 五台习商 喜结婚缘 早春朝山 “打虎”失败 再入义塾 浪迹省城 二、青年习武 考取武备学堂 公派留学日本 追随革命 默察社会 佯病济助日人 回省发动革命 第三章响应武昌起义 一、义前兵运 朝鲜观感 初掌军权 改造军队 部署起义 二、山西光复 起义成功 拥为都督 布告安民 三路出兵 三、组织燕晋联军 夜半得密函 联吴扼京汉 事未竞帅先死 借文祭英烈 四、率军转战绥包 备战阻清兵 掩痛失雄关 兵分南北 进占包头 进攻萨拉齐 继转托克托 第四章俯附北洋政权 一、还乡视事 忻州受阻 多方折冲 阻袁集权 迎孙来晋 统一军政 厉行革兴 广报恩泽 反对分裂蒙古 调和南北之争 二、媚袁固位 以屈求伸 佯裁晋军 虚与示忠 侈谈军国主义 肆允袁氏称帝 第五章独掌晋省军政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参与府院之争 反对张勋复辟 兼掌山西民政 派兵入湘作战 “钦定”“用民政治” 厉行村制建设 施以“洗心”“克己” 召集“进山会议” 二、宣称“保境安民” 首倡“保境安民” 膺服“唯力是视” 发展军事工业 培植军事干部 联段、联冯与出兵石家庄 联直、联奉与攻讨国民军 三、发展经济文化 推行“六政三事” 制定“厚生计划” 着力“兴办实业” 开办本省银行 实施筑路计划 注重发展教育 之于学生运动 第六章问鼎中央权位 一、从易帜到北伐 改弦易帜 “清党”反共 出兵讨奉 轻取京津 山雨欲来 二、放胆捭阖中原 “唇亡齿寒” 三角周旋 功亏一篑 联合反蒋 电报论战 混战中原 政治善后 第七章返省重振旗鼓 一、思谋东山再起 无奈离晋 辗转大连 蛰居韬晦 遥领山西 东山再起 二、省政十年建设 谋划省政建设 创立“四银行号” 修筑同蒲铁路 开办实业公司 实行经济统制 提倡服用土货 组织绥西屯垦 实施渐禁鸦片 三、从“防共”到“联共” 成立主张“公道团” 试办“土地村公有” 军事“防共”的失败 “三颗鸡蛋”的选择 独树一帜的“守土抗战” 组建牺牲救国同盟会 主持绥远抗战 “调停”西安事变 倡言“自强救国”下册 第八章衔领第二战区 一、整军抗战 总领晋绥军务 礼迎八路军 出兵南口 部署“大同会战” 退守内长城 决战忻口 痛失娘子关 侈谈“依城野战” 二、“非常时”“非常策” 扶持牺盟会 组建决死队 成立战动总会 颁布抗战政令 推行游击县长制 散论“民族革命战争” 开办“民族革命大学” 第九章谋求“抗战复兴” 一、“回马”作战 “反攻太原” 试行“游击” “攻势”作战 二、殚精自固 秋林集训 恢复省党部 重振“实业公司” 增发晋钞 组建“铁血团” 三、扶旧抑新 组织“同志会” 两次古贤会议 秋林会议 打击进步势力 策动十二月事变 第十章偏安晋西一隅 一、“克难”求存 “克难运动” “洪炉训练” “新经济政策” “兵农合一” 二、与日勾搭 白壁关会谈 “汾阳协定” 讨价还价 安平会议 三、避战待机 居山避战 加强“同志会” 利用帮会 “开展政权” 第十一章快步抢收失地 一、抢摘“桃子” 捷足踏太原 快手抢上党 “行者”“坐者”同功 降者、受者合谋 二、巩固统治 飞渝述职 整训军队 强推“兵农合一” 惨施“三自传训” 入闱有感 “平民经济” 第十二章不惜付武黩战 一、付武 破坏停战协定 进行内部清洗 二、黩战 晋南战役 晋北战役 汾孝战役 正太战役 矢志抵共 婉却竞选 第十三章困守太原孤城 一、一败再败 兵败临汾 再失晋中 二、困守不守 退守太原孤城 拒绝和平解决 妨害北平和谈 寻求美援失败 假称“城亡成仁” 编造“五百完人” 第十四章苦撑“党国”残局 一、岭南应变 由沪到穗 二度赴桂 组织“反侵同盟” 出任行政院长 二、力撑残局 “货币改革” 二案并发 游说大西北 指抨“白皮书” 纸上谈兵有术 “战斗内阁”不战 惨淡经营 迎蒋复出 第十五章台北山居十年 一、山居 神秘的丽水八号 宁静的菁山草庐 频频出讲 淡淡交际 二、著述 大同主义与《世界大同》 中本思想与《三百年的中国》 三、终死台北 四、菁山遗魂 附录 一、阎锡山范言选辑 二、阎锡山墓表 三、阎锡山家族世系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