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作家传记坊间已有多种,为何还要出这套书?和以往的作家传记相比,这套书有什么特色?我看有这么四点。 一是图文互动。这套书命名为“图本传记”,因为有大量的“图”。不是新画的插图,而是老照片。每本书的编写过程,编者都花费很多精力去搜寻有关传主的各种照片资料。这套书在“图”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照片在书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补充,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其本身就构成书的主干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图与文互动映照,互为阐释,更生动也直观地叙说传主的生平。那些斑驳陈旧的老照片不光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制造浓厚的历史现场感,给人某种冲击,加上文字的点拨,读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的那些情味。 二是回归日常。和常见的以褒扬颂赞为主的评传不同,这套传记更注重把作家看做是特定时代中有个性的生命体,是“人间的”作家,而不是超人。编者不拒绝传主的日常表现、逸闻琐事,格外留意捕捉一些生活细节、性格侧面,甚至某些独异的品性。这会和我们通常对这些作家的认识有些“落差”,但阅读的兴趣反而由此生发。即使鲁迅这样的大作家,也不见得老要对他仰视,有时采取平视,会让人觉得亲切,能触摸到他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也就可以更放松地走近文学巨人。对传主的生活与心性的描写越是具体而丰富,也就越有利于对他们创作的深入了解,帮助读者进入作家的世界。 三是史家笔法。这套书虽然面向普通读者,却有厚实的学术支持,有史家的眼光与方法。编撰者都清楚意识到,现代作家传记的写作其实就是文学史研究的一支,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前提,而且因为立足真实,还可以纠正或补充文学史之不足。这套书搜求与考证了许多历史资料,补正了以往文学史对相关作家评价上的某些偏失,丰富了对文学史的理解。丛书还吸纳了当前学界对相关作家研究的很多新的成果,显现出鲜明的学理追求。这套书既注重对传主创作生涯的轮廓勾勒,又有历史细部的体察,所唤起的是一种知性与感性的交织。读这样的传记能得到灵魂游历的快感,又有睿智的启迪。 四是优美可读。这套书各册出自不同编者之手,他们都是有建树的学者,彼此风格不同,共同的都很注重和读者平等交流,用比较平实活泼的笔调去引领读者。这种图本叙述方式既是文学的,又带有浓厚的“科普”特点,文学史研究专深的成果在这里终于转化为平易诱人的记论说。这套书总让读者感到一种亲和力,仿佛可以和编者一起,在令人心旷神怡的传记林苑中游逛,触摸那些现代作家非同寻常的生活轨迹,体味他们的苦恼与欢乐,思索他们的经验与忠告,细察各种人生况味,增加生活的见识与乐趣!和那些作家“约会”,不但加深了对他们创作的理解,还能感受某种精神的提升,对应我们自己的生活,也许可以在迷惘中得到启示,寂寞中领略抚慰,失意中获取鼓舞。 现代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新传统”。 作为文学传统的相当重要的部分,是一代代众多作家的创作积存,保留着社会群体的共同记忆。其中一些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成为经典,占据着传统中显要的位置,对后世产生持续的影响。无论承认与否,现代文学“新传统”已经成为某种常识,或某种普遍性的思维与审美的方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为何需要阅读现代文学?就因为这是宝贵的资源,因为它在规范和制约我们的思想与感觉,我们必须了解“新传统”,不断从当代的高度去阐释“新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现代作家传记,了解现代文学作品,就是认识与理解“新传统”的一种需要。阅读现代作家传记,可以拉近我们与现代经典的距离,更可以具体感触已经过往的那个世纪的风云,体验前辈先贤的精神气度。从传记角度去理解和阐释“新传统”,也就是这套图本传记的编撰宗旨吧。 作者简介: 高旭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梁实秋研究学会会长。已发表论文二百多篇,出版《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文化伟人与文化冲突:鲁迅在中西文化撞击的漩涡中》《鲁迅与英国文学》《走向21世纪的鲁迅》《高旭东讲鲁迅。等专著11部,合著2部,编选《世纪末的鲁迅论争》等文集3部,为中华书局主编“比较文学与文化新视野丛书”9种。葛涛1971年生子安徽省淮北市,现为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室副研究馆员,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主要从事鲁迅及中国现代作家研究、网络文化研究,著有,鲁迅文化史>》《网络鲁迅》,目前正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鲁迅’研究”和第45批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鲁迅在当代中文网络中传播与接受状况研究”,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2009年特别委托项目“鲁迅思想体系研究”的子课题。 目录: 第一章大禹的后代 第二章鲁迅的童年与少年 第三章家道中衰与南京求学 第四章留学日本与科学救国 第五章被冷落的“五四”先驱 第六章从杭州到绍兴:教书与革命 第七章从南京到北京:做官与沉沦 第八章在坟头上呐喊 第九章在荒原上彷徨 第十章从厦门到广州:爱情与革命 第十一章在血痕中幻灭 第十二章定居上海与思想转向 第十三章加入“左联”与反抗暴政 第十四章精神知己与患难夫妻 第十五章文化交流与中外沟通第一章 大禹的后代 第二章 鲁迅的童年与少年 第三章 家道中衰与南京求学 第四章 留学日本与科学救国 第五章 被冷落的“五四”先驱 第六章 从杭州到绍兴:教书与革命 第七章 从南京到北京:做官与沉沦 第八章 在坟头上呐喊 第九章 在荒原上彷徨 第十章 从厦门到广州:爱情与革命 第十一章 在血痕中幻灭 第十二章 定居上海与思想转向 第十三章 加入“左联”与反抗暴政 第十四章 精神知己与患难夫妻 第十五章 文化交流与中外沟通 第十六章 在枷锁中“跳舞” 第十七章 在论争中“横站” 第十八章 被永远铭记的“民族魂”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