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个充满活力、开放多样并富有创造力和冒险精神的国家。作者曾经先后七次前往美国。在美国,作者既是旅游者、采访者,又是居民,在星条旗下生活。《我在美国的生活》作者以流畅的文笔记叙他在美国的衣食住行,以独到的眼光观察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写下他的亲历、亲见、亲闻。作者通过对小事、“花絮”的捕捉,折射美国普通百姓的鲜活生活,并且通过对文化名人在美国生活的描写带出文化的味道和历史的思量。 作者简介: 叶永烈,笔名:萧通、久远、叶杨、叶艇等,1940年8月30日生,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电影《红绿灯下》(任导演)获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小灵通漫游未来》获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作品一等奖。《借尾巴》获全国优秀读物奖。根据叶永烈长篇科幻童话改编的6集动画电影《哭鼻子大王》获1996年“华表奖”(即政府奖)。后来转向纪实文学创作。主要新著为作家出版社出版的6卷本《叶永烈自选集》;此外,还有《毛泽东的秘书们》、《陈云全传》、《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我的家一半在美国》、《一九九七逼近香港》、《商品房大战》、《何智丽风波》等。 目录: 序章又去美国 两制三地之家 又去美国领事馆签证 拒签的理由:“移民倾向” 浩浩荡荡出国潮 美国的衣食住行 衣着随便的美国人 美国的生食文化 形形色色的餐馆 公寓生活见闻 在硅谷看房子 三位朋友的住房 中美“住房观”的差异 亲历买房全过程 在美国住宾馆序章又去美国 两制三地之家 又去美国领事馆签证 拒签的理由:“移民倾向” 浩浩荡荡出国潮 美国的衣食住行 衣着随便的美国人 美国的生食文化 形形色色的餐馆 公寓生活见闻 在硅谷看房子 三位朋友的住房 中美“住房观”的差异 亲历买房全过程 在美国住宾馆 公共汽车上的友善气氛 无声的导游 乘地铁与乘火车 在纽约“打的” 美国的“空中警察” 乱停车挨罚记 机场扫描 从飞机上看美国 美国的生活见闻 美国和中国的“反差” 美国的“时间观念” 在美国需要“三个朋友” 商场是一扇敞开的窗 我变得“小气” 无处不在的“MADEINCHINA” 退货亲历记 关于“中国制造”的大争论 品尝美国“手机套餐” 书店·报摊·图书馆 一口气看三部电影 美国猎人一席谈 遭遇停电 在美国感受保险 美国的税 雨中看病 老人中心与学前班 来到美国小学 美国国庆节见闻 感恩节的聚会 圣诞节:红与绿的节日 美国人怎样研究中国? 在斯坦福看蒋介石日记 星条旗下的中国人 华人属“少数民族” 大陆朋友谈星条旗下的生活 需要适合美国的“一技之长” 在美中之间架起生意之桥 洛杉矶巧遇卢新华 匹兹堡山城晤童恩正 在费城马思聪女儿家过圣诞节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 美国的温州人 星条旗下的台湾人 台湾作家的旅美生涯 小城人家 一位数学教授的奋斗史 在成功者的背后 巧遇“蛋白质女孩” 老人公寓里的中国历史老人 华人的下一代会不会“忘本”?我和妻七次飞往美国,前五次都是在冬天去美国,为的是能够在美国过圣诞节。我并非基督教教徒,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洋节”,总要一次次远涉重洋,到太平洋彼岸去过圣诞节?团聚,是人生的幸事、家庭的节日。我一家八口,除了我和妻之外,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媳、一个孙子、一个孙女,以“二、二、四”的“比例”分住在上海、旧金山、台北,是“两制三地之家”,难得一聚。圣诞节是美国的“春节”。孩子们在圣诞节放长假,因此圣诞节也就成了全家最佳的团聚之日。正因为这样,我总是选择在圣诞节前夕飞往美国。 我家成为“两制三地之家”,这“三地”包括海峡两岸。在中国大陆,由于子女出国,出现许多“一家两制”家庭,而像我家这样的包括海峡两岸在内的“两制三地之家”并不多见。 我的家,原本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家庭中的一个。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变成如今的“两制三地之家”,那是随着时代而变,随着中国的进步而变。套用一句时髦的话,那就是“与时俱进”。 我的家庭的演变史是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缩影:1963年我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那一年我结婚了,小家庭就安在上海。 1967年,长子在上海出生。三年之后,次子在上海出生。从此,我的小家庭成了四口之家。 我的小家庭在艰难中度过了十年“文革”。在“文革”初期,我家也曾分为三地:我在杭州湾畔的“上海电影五七干校”,妻带着长子在上海,而次子则暂时寄住温州老家。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家庭的命运。我从“臭老九”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而我的两个儿子也相继从上海的重点中学进入大学。 开放的国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出国潮”在中国澎湃。1990年,长子第一个迈出国门。那是他在上海念完大学之后,通过GR。E考试(研究生英语考试),获得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到美国攻读研究生。他在美国宾州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在美国工作。 1992年,次子也通过GRE考试,获得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到美国攻读研究生。他在美国特拉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在美国工作。 1993年圣诞节前,我和妻来到美国,先是住在洛杉矶内兄家,然后飞往美国东部,和两个尚在求学的儿子在特拉华大学团聚。那天,正好是圣诞节。 两个儿子先后被美国公司聘用:长子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任职,而次子则成为美国“AT&T”公司的白领。 那时候,我曾经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我的家一半在美国》。确实,一家四口,我和妻在中国,两个儿子在美国,怎么不是“我的家一半在美国”?两个儿子在美国相继跳槽。从1996年起,他们先后被美国新公司派回中国工作。这样,我们全家总是在春节的时候,团聚在上海。 两个儿子在中国工作了几年,在1999年又先后被美国公司调回美国本部工作。两个儿子相继结婚,从此,我的家从一家四口增加到六口。 小儿子在美国硅谷工作,定居在旧金山东湾。他先是在那里租公寓,后来在那里买了房子。长子在美国东部工作。不久,他被美国公司派往中国台湾台北市,在那里他筹建了中国台湾分公司,担任副总裁兼总经理。后来,在中国台北又开始新的工作。 我的长媳出生于中国台北,上小学时随父母到了美国,从此在旧金山长大,后来毕业于旧金山的柏克利大学。她原本在美国工作多年。长子调往中国台北,她也一起回到台北。如今,长子在中国台湾已经工作十几年,买了房子,从此定居在那里。 于是,“我的家一半在美国”变成了“两制三地之家”。 2000年、2001年、2002年,我和妻三度在圣诞节的时候前往美国,全家在那里聚会。即便是2001年美国爆发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我仍坚持去美国,还特地赶往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废墟现场采访,写出《受伤的美国》。 2003年,我和妻前往中国台北看望长子、长媳,也就没有去美国。 2004年的圣诞节,全家又在美国团聚。这一回的团聚,我的家增添了一个小成员——2004年7月,小孙女在中国台北降生,成为一位“小台胞”。由于长媳是美国籍,按照美国的规定,我的小孙女也是美国籍,出生之后拿到了美国护照。我的次子、次媳也成为美国公民。 2007~5月,小孙子在中国台北出生,他同样在出生之后拿到了美国护照。 长媳的父母、哥哥也在旧金山。这样,我们每一次去美国,也与亲家团聚。 平常,只有我和妻在上海,是一个“空巢家庭”。我们总是企盼着热热闹闹、充满亲情的大团圆之日。 每一次去美国,除了团聚,除了到美国各地旅行,我也过着美国居民的生活。我把我在美国旅行的见闻写成了《美国!美国!》一书,而把在美国的生活写成这本《我在美国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