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子笔下,季羡林可以说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一个有国无家的浪人,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早年的心结——寄居叔父家、无爱的婚姻、母亲的早逝,塑造了他压抑、封闭、孤傲的性格,他的意气用事毁了自己一家,又使他身陷阴谋的泥沼而难以自拔。 作者颠覆了被社会塑造的“大师”的完美形象,还原了一幕幕诗意后面的血泪。真实得近乎残忍,似乎悖离了子为父隐的儒家传统,但作者残忍的笔触实则包含着一颗挚爱之心,他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他也希望读者能够接受一个有缺陷的季羡林,季承为我们树立了写回忆录的标杆,这是读者的福祉。 作者简介: 季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曾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指挥部领导人,中国新技术开发公司及中科院辐射技术公司总经理等职。作为首个中美合作项目“高能物理”的核心人物,1979年被派往美国,负责与美国五大高校的合作项目。与李政道有近三十年的合作 目录: 我们这一家 一季家渊源 二气派的四合院 三季家功臣 四没有父亲的岁月 五父亲的家庭情结 六父亲回家 七济南解放 八平静的十三年 九季羡林安家 十“四清”运动 十一“文革”灾难 十二干校生活 十三故乡之行 十四出使美国我们这一家 一季家渊源 二气派的四合院 三季家功臣 四没有父亲的岁月 五父亲的家庭情结 六父亲回家 七济南解放 八平静的十三年 九季羡林安家 十“四清”运动 十一“文革”灾难 十二干校生活 十三故乡之行 十四出使美国 十五又做弄潮儿 十六在高科中心 十七风暴前夕 十八季家主心骨“老祖”之死 十九婉如姐之死 二十母亲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二十一意气用事的“成仁之举” 二十二姐夫颐华也走了 二十三秘书李铮突然被冷落 二十四李玉洁乘机而入 二十五父亲的爱情观 二十六大意难违 二十七温馨的八个月 二十一八严肃的嘱托 二十九歪打正着——藏画流失事件终见结果 三十噩耗 三十一我看父亲 三十二父亲离去后 附录一 ·祭父文——和父亲谈心 ·最后的遗愿 ·最后的关注 ·最扁的散文 ·最后的高论 ·最后的眼神 附录二 ·父亲的日记摘抄这些年公众对季羡大老人,常有家事、国事、时事、逸事混淆之嫌,但愿季承这本书能为一切做个了断。不为尊者讳,剖析自己的父亲,这需要勇气。虽然书中有些细节,真实得让人感到了苦涩和悲怆,但对亲情的淡漠,却是一个时代留给知识分子的集体烙印。这是一个特殊的世纪家庭,我们这一家 一季家渊源 说起家,父亲曾在其一篇名为《回家》的散文中写道:“什么叫家?以前没有研究过。现在忽然提了出来,仍然是答不不上来。”其实,对于什么是家,众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概念,只不过不尽相同罢了。父亲,自然也不例外。 “家”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甲骨文里就已经有了“家”这个字。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时候,中国社会已经有了“家”这个基本组成单位。至于“家”的准确概念和含义是什么,根据古人的解释,不外乎两点:一是居住的地方,·是有家的主人——夫妇在。《说文》所言“家,居也”,强调的是居住的场所。《周礼·小司徒》所云“上地家七人”,其后有郑玄的注解:“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家不仅是住处,还应该有夫妇在。延伸之,既有夫妇,必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人家住在·起就叫做家。一个人单独住在一个地方,是不能称之为“家”的。所以,中国字里就有“家”和“居”之分,前者为家,后者不为家。 父亲也曾试着对“家”下定义,他说:“家是比较长期居住的地方。”他这个定义,强调了居住场所,说的恐怕是他一个人住的地方。这显然和他长期一个人生活的经历有关。不过,对于像父亲这样到处为“家”的·个人,且容他把自己久居之处说成家吧。因为,一个人走到…地,寻一处房屋,居住下来,天长日久,视此地为家,即便没有家人在身边,电还说得过去。四海为家,索群独居,只要有事业可为,那不是家又如何称谓呢?倘若真把自己的住所称为“居”,逢人便说“这是我的居处”,实在太过酸腐了。不过,父亲如此定义“家”,自有特殊因由,此话后文再叙。如此,顺着父亲的思路,他·生中自然要有好几个“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