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民国文人从政高官升迁路线图


作者:李晓雨     整理日期:2014-08-20 10:27:47

民国是一个政治动荡思想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民国时期,文人从政成为了中国社会颇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民国时期的文人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具有士大夫精神的文人,他们承续着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继承了历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道统。当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的关键时刻,他们抱持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意识,抱持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英意识和殉道精神,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社会变革之中去。
  作者简介:
  李晓雨,河南禹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教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工作。
  目录:
  蔡元培:从北京大学校长到监察院长
  蔡元培为清末翰林,后倡言革命,创立光复会。民国初造,他出任教育总长,后因不满袁世凯独裁而离职赴法留学。“二次革命”期间回国协助孙中山,失败后再次赴法国留学
  191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广揽人才,设立了研究所,开近代中国大学之先河,使北京大学成为中国的名校
  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支持学生运动,甚至以辞职相抗,从而有了北大师生的“挽蔡护校”运动,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后来,他又先后参与发起“好人政府”、“联省自治”运动,均无果而终
  大革命后期,蔡元培追随蒋介石清党反共,后成为国民政府的首任监察院长。后来,他专心学术,主持中央研究院。“九一八”事变后,他倡导民主自由,并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主席,营救革命志士
  日军入侵上海,蔡元培举家逃亡香港,虽年老体衰,他却念念不忘祖国抗日大业,任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一首《满江红》,砥砺士气。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极具哀荣
  张伯苓:从南开校长到考试院院长
  张伯苓少年接受新式教育,坚定了教育救国的理想。他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南开学校秉着“三育并进”的教育理念,打破陈规,改革创新,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学生
  张伯苓广揽各方人才,并给予充分信任和任用。南开的费用多由张伯苓募集,张自称“一个化缘的老和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他形成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影蔡元培:从北京大学校长到监察院长蔡元培为清末翰林,后倡言革命,创立光复会。民国初造,他出任教育总长,后因不满袁世凯独裁而离职赴法留学。“二次革命”期间回国协助孙中山,失败后再次赴法国留学191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广揽人才,设立了研究所,开近代中国大学之先河,使北京大学成为中国的名校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支持学生运动,甚至以辞职相抗,从而有了北大师生的“挽蔡护校”运动,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后来,他又先后参与发起“好人政府”、“联省自治”运动,均无果而终大革命后期,蔡元培追随蒋介石清党反共,后成为国民政府的首任监察院长。后来,他专心学术,主持中央研究院。“九一八”事变后,他倡导民主自由,并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主席,营救革命志士日军入侵上海,蔡元培举家逃亡香港,虽年老体衰,他却念念不忘祖国抗日大业,任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一首《满江红》,砥砺士气。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极具哀荣张伯苓:从南开校长到考试院院长张伯苓少年接受新式教育,坚定了教育救国的理想。他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南开学校秉着“三育并进”的教育理念,打破陈规,改革创新,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学生张伯苓广揽各方人才,并给予充分信任和任用。南开的费用多由张伯苓募集,张自称“一个化缘的老和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他形成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影响了一代代南开学子抗战开始,北大、清华、南开内迁,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张伯苓为校委会常委之一。在他的全力操持下,抗战期间,西南联大从未中断过课程和研究,为支持抗战输送了大批人才抗战时期,张伯苓开始涉入政坛,忙得不亦乐乎,对蒋介石深信不疑。1948年,他出任考试院院长,达到政治生活的最顶峰。但很快就归于沉寂,隐居重庆。他的政治倾向的天平向共产党一方倾斜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与国民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伯苓变成了“前朝遗老”。去世后,丧事极为低调。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新肯定了他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谭延闿:从清朝状元到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出身名门,年轻时仕途颇为顺利,是湖南两百年来的第一个状元,被授翰林院编修。后来,他成为湖南立宪派首领,在保护利权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表现出了较高的民族意识辛亥革命爆发后,谭延闿三次督湘。他先是支援武汉保卫战,后又转而支持袁世凯,却因“二次革命”中闹独立而得罪袁。他采取南北依违的政策,提倡“湘人治湘”却被指责为因包办制宪而落寞离湘谭延闿回顾过往,他决定跟随孙中山,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并拒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职务;他调遣湘军协助孙中山讨伐陈炯明;孙中山逝世后,他支持国共合作,反对“西山会议派”中山舰事件后,谭延闿发挥“药中甘草”的作用维持国共合作,他对蒋介石的妥协退让客观上纵容了蒋介石篡党夺权。他与汪精卫合谋,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后,他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谭延闿是蒋、宋婚姻名义上的介绍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谭延闿任国民政府主席,不久改任行政院院长。1930年9月,因脑溢血突发去世,受到国葬之隆誉于右任:从上海大学校长到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幼年丧母,由伯母抚养长大。小时候放过羊,后才接受正规教育。他在父亲、伯母等人的影响下饱读经书,多次参加清政府的“考课”,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新思潮传来,他极为振奋于右任开始接受了一些新思想,逐渐对腐朽的清王朝感到不满。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他的这种不满情绪更甚,并遭到清廷拘捕。他向往革命党人云集的上海,便辗转赴沪于右任在创办了复旦公学后,又先后办了四份报纸。1912年,他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代理交通部部长。护法战争期间,他担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致力于家乡的政府和教育建设,后担任上海大学校长国共合作破裂后不久,于右任出任监察院院长,历时30年,是国民政府五院院长中任职最长的一人。抗战前夕,他帮助发表了中共对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声明,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战期间,于右任为《民族诗坛》写词谱曲,宣传抗战。并极力反对官僚资本膨胀,关心战士补给。解放战争时期,他暗中解救了许多走“第三条道路”的人。1964年,他在台湾病逝王宠惠:从民国第一法学家到司法院院长王宠惠早年入北洋大学堂学习,后留学日本攻读法政,并参加辛亥革命。任北洋政府第一任司法总长、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等职。民国初创,他任外交总长,有“民国第一法学家”之誉称辛亥革命失败后,王宠惠重返北洋政坛,主持法律的编订工作,并出任“好人政府”总理。后来他活跃在国际法学界,并任海牙国际法官。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他提出收回法权,却未获成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宠惠追随蒋介石,成为司法院院长,为蒋介石炮制反民主宪政的政纲、法规。后出任海牙国际法官。“九一八”事变后,他受蒋介石委托向日本外相提出改善中日关系三原则王宠惠出任外交部长,积极谋求中日间的外交解决,积极游说英美,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他亦重视对内宣传,鼓舞国人坚定抗战的决心。他转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成为蒋介石的主要国策顾问王宠惠陪同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他修改“五五宪草”为蒋介石一手包办的“行宪国大”服务,并出任“行宪国大”后的首任司法院院长。到台湾后,他在古稀之年仍担任“司法院院长”,支持蒋介石“复职”吴鼎昌:从《大公报》社长到总统府秘书长吴鼎昌出身师爷世家,具有左右逢源的天赋。从大清到民国,他始终脚踏两只船,政坛商场两不误,曾创立四行储蓄会,两度介入民国内阁,真可谓“刀切豆腐两面光”,输也吃糖何况赢吴鼎昌出资创办《大公报》,以“四不主义”为办报方针,但却对国民党“小骂帮大忙”,这成了他投靠蒋介石的敲门砖,他摇身变为政学系的门客、蒋介石的属下吴鼎昌出任实业部长,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他提议成立农本局,创办县市合作金库。以文官兼任武职,主政贵州达7年之久。他创办了贵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促进了贵州经济的发展抗战后,吴鼎昌为国民政府文官长。他献策蒋介石: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没想到弄巧成拙,搞得国民党好不尴尬。国民党军队一败千里,他感叹“已难以下船了”。后来,他虽心生悔意,却已无力改变邹鲁:从中山大学校长到国民党中常委邹鲁早年加入同盟会后,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中华民国成立后,他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曾参与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被孙中山任命为大总统特派员,发表战斗檄文,讨伐陈炯明叛军邹鲁奉孙中山之命,先后主办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大学,后改名为中山大学。他在青年活动的管理方面颇有建树,他起草的《青年运动政策决议案》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邹鲁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阳奉阴违,成为“西山会议派”的骨干,后支持蒋介石清党反共,《广州三月二九日革命史》是他作为史学家的成名之作。旅欧期间,对中国教育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意见邹鲁复任中山大学校长之职后,针对流弊,锐意改革,中山大学遂成为中国著名学府之一。他坚决主张抗日,从事“倒蒋”活动,主要从事宣传和国民党党史的修订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又支持蒋介石独裁统治张君劢:从北京大学教授到民主社会党主席张君劢自幼就胸怀抱负,18岁时,张君劢东渡日本求学,并结识梁启超。旅日期间投身政坛。回国后,从“联袁”到讨袁,政治思想逐渐成熟张君劢回国后先参加了研究系,并在北洋政府任职,又被聘为燕京大学教授。后在德国、法国学习唯心主义哲学三年,适逢五四时期被批为“玄学鬼”。国民党执政后,他发起筹组国家社会党抗战爆发后,张君劢参加国民参政会,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先后参加两次民主宪政运动。后受国民党政府委派参加联合国会议,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立做出了贡献,并与民主宪政党人来往抗战胜利后,张君劢参加政协会议,起草宪法。他是新的民社党的党魁,并脱离民盟单独参加伪国大。解放战争胜利后期,他又向蒋介石呈递了国共和平谈判纲领。此后他离开政坛,赴海外讲学离开大陆后,张君劢组织中国自由民主战斗同盟,又办《自由钟》杂志,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晚年他主要从事儒学研究,并认为儒学有当代价值和复兴之必要,到处鼓吹新儒学并作环球讲学,影响甚大叶楚伧:从《民国日报》总编到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叶楚伧1903年在十分西式、开明的浔溪公学读书,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07年,进入《中华新报》社,从事新闻工作。1909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叶楚伧曾经担任粤军秘书兼参谋。后弃武从文,先后创办、参与了《太平洋报》、《民立报》、《生活日报》、《民国日报》等报的工作。他创办了《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提倡白话文在国民党“一大”上,叶楚伧当选为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他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持保留态度,辜负了孙中山的期望,思想开始向右转,成为“西山会议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成为蒋介石的亲信叶楚伧出任江苏省政府主席,但政绩平庸。他身兼20多个职务,可谓“官可等身”,但大多是虚职。他以“药中甘草”自居,斡旋于官场。他为官清廉,待人谦和,最后病死在上海宣慰使任上顾维钧:从留美博士到国务总理顾维钧,是“民国三大美男子”之一,极有才干,英俊的面孔给他带来了不少好运,真可谓“官运与桃花运并享”。他的三次婚姻分别“主贵”、“主富”、“主爱”,令人羡慕巴黎和会是顾维钧从事外交活动的起点,他拒签《凡尔赛和约》,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并当选为“小国”五名代表之一,参与拟定国联公约。在北洋政府时期,官至国务总理兼外交部长顾维钧在国民政府历任要职,在外交斗争中功勋卓著,并极力促成了各派代表共组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国民党政权失掉了大陆后,顾维钧在美国的地位十分尴尬,在国际重大事务中处处受排挤,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时时受责难。1956年,他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外交官生涯1957年,顾维钧开始任国际法院的法官,长达十年,后又被任命为国际法院副院长。晚年的他主要忙于写回忆录。逝世之后,他获得的好评如潮,可谓“善始善终”了。他是中国外交界的一个奇才王云五:从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到行政院副院长王云五小时候,父亲有意培养其经商。在做学徒期间,他刻苦自学成才,早年在许多学校教英文。主持同乡会迎接孙中山回国时,他受孙中山赏识,任总统府秘书、教育部司长商务印书馆是王云五一生事业的起点。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后,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扩充了各部门机构,完善了学科设置。他以自己名义编了不少书,有“四百万”之誉“一·二八”事变后,王云五经营商务印书馆有方,逐渐成为全国出版界“执牛耳”者,并为当局所器重,开始步入政坛,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的效率委委员、工商部工商法规委委员和国难会议会员全面抗战爆发后,王云五成了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为蒋介石大帮其忙。他还促成了七名参政员的延安之行。解放战争时期,他任行政院副院长,搞出“金圆券”事件,备受指责在港期间,王云五以讲学为主,后办华国出版社。赴台后,他担任“考试院”、“行政院”副院长,推行改革却无成效。淡出政坛后,他成为博士生导师,有“博士之父”之称。经营台湾商务印书馆,颇有成效翁文灏:从代理清华大学校长到行政院院长翁文灏是中国留学生获地质学博士第一人,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地质研究所地质专科学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他常年组织地质考察、金属勘探和地震学实地研究,成为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翁文灏任清华大学代校长。本无心从政的他却因报恩成为蒋介石的高级幕僚。抗战开始后,他主持中国的经济工作,为工厂内迁、资源开发、保证战时供应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却也不堪特务的骚扰抗战胜利后,翁文灏原打算辞职,投身于自己心爱的地质事业,却糊里糊涂地成为首届“行宪内阁”的行政院长。他已难下“贼船”,看着刺眼的战犯名单,仰天长叹:“晚了!”翁文灏曾决定在共产党拟定的和平协议上签字,但由于李宗仁的不同意而再酿大错。在朋友的劝说下,他决定悬崖勒马,弃暗投明。1951年,他历经艰辛,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翁文灏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从海外归来的国民党高级人士,中共方面对他礼遇有加。他临去世前仍然劳心国事,在地质工作上做出了****贡献,被誉为中国地质科学四大奠基人之一陈布雷:从《商报》主编到蒋介石“文胆”陈布雷是“民国以来,在言论上最有特殊成就的名记者”,先后为《天铎报》、《民权报》、《申报》等报刊撰文,翻译了《韦氏词典》。他在《商报》上讽议时政,与广州国民政府的政见遥相呼应陈布雷以其犀利的文笔和非凡的文采得到蒋介石的青睐,又因蒋介石的知遇之恩而成为蒋的“文胆”,“文章机器”成了“政治笔杆”,他的显赫是其他国民党大员无法比拟的陈布雷一生“俭朴”、“肯干”、“有人缘”,权重而谨慎,位高而检点。作为蒋介石的幕僚长,一生起草过无数文稿、电文,最得蒋介石之欣赏,蒋也尊称他为“布雷先生”,其他大员称他为“大手笔”抗战前夕,蒋介石在侍从室内改设两个处,陈布雷任二处主任,当起了蒋介石的秘书头子。抗战期间蒋介石的许多公文和演讲稿都是陈一手起草的,且蒋介石很少改动。一时间,陈布雷“权倾朝野”陈布雷一生聪明,工于心计,足智多谋,最后自杀而去,令人费解。其因可能是对国民党的绝望和自己油枯灯灭的恐惧。陈自杀后,蒋送“当代完人”匾,也感到末日将至王世杰:从武汉大学校长到外交部长王世杰早年在天津北洋大学就读,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家乡参战。后公费留学欧洲,成为著名法学专家。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和李大钊一同组织民权大同盟,并创办《现代评论》王世杰继李四光、刘树杞后任武汉大学校长。他精选校址,力排众议创建武汉大学,四处奔走筹措经费,不拘一格延揽人才,一手把武汉大学办成了当时国内一流名校王世杰的办学能力受到蒋介石赏识,先后被任命教育部长和国民参政会秘书长,协调与各党派关系,后又任外交部长。他醉心于政党政治,强调以“选票”解决问题,宣扬“军队国家化”抗战期间,王世杰任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成为蒋介石的主要智囊团成员之一。抗战初期主持起草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抗战后期任外交部长,先后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美商约》王世杰为书生从政,一直未失书生本色,严谨、谦逊。到台湾后,因牵涉到“吴国桢案”而下台。晚年的他仍念念不忘为之奋斗的武汉大学,要求墓碑上写“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先生之墓”胡适:从北京大学教授到驻美大使胡适的童年是不幸的,在“旧新公学”事件后曾意志消沉,后痛改前非考上留美庚子赔款官费生,受杜威影响颇深。他是《新青年》的主要海外撰稿人,回国后,是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干将。五四运动后,他同李大钊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又创办《努力周报》、《独立评论》等刊物参与政论,鼓吹“好政府主义”,最终成了国民党的帮手抗战时期,胡适“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任驻美大使,“桐油贷款”外交一战名声大噪。美国参战后,胡适在政治上逐渐受到排挤,终辞职潜心考据,并到美国各地讲学,成为全美著名的“文化大使”抗战胜利后,胡适担任北大校长。“行宪国大”上,他错失了当总统的机遇。国民党败亡后,他寓居美国,从事讲学和写作活动。他的儿子胡思杜拉开了批判胡适思想的大幕,胡适遭到了旷日持久的批判在美国当了九年寓公后,胡适“应召”回台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不久《自由中国》案发,因他是《自由中国》的发行人,难辞其咎。1962年2月,因心脏病逝世曾琦:从青年党党魁到“国大”主席团主席曾琦早年在学生救国会主办的《救国日报》任主笔。他积极支持五四运动,并与李大钊一同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在法国留学期间同李璜等人成立“巴黎通讯社”在法国留学后不久,曾琦通过考察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政治,渐渐走向社会主义的对立面,转向信仰国家主义。后又组织中国青年党“开反共之先河”,从未更改青年党竭力鼓吹清党反共,《醒狮》周报成为其反共的喉舌,甚至李大钊被捕后,身为少年中国学会同仁的曾琦不但不营救,反而要北洋军阀杀李以除后患。但因主张民主政治,青年党也并不容于蒋介石“九一八”事变后,曾琦一面呼吁抗日,一面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个人独裁。但西安事变后,蒋、曾开始合作。抗战开始后,曾琦留在了沦陷区,先在香港,后到上海和华北抗战胜利后,青年党一跃成为大党,曾琦活动频繁。“行宪国大”时,他曾任主席团主席,曾被人们骂作“坠入妓院的火坑”,受到人们的鄙视。1950年,病逝于美国朱家骅:从北京大学教授到行政院副院长朱家骅自少年起就胸怀大志,倾心革命。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曾和同学发起组织了“中国敢死队”,该组织名为抵御外侮、抗击强权,实为反清秘密革命团体,但以书生身份从政,难免受挫朱家骅一向自视甚高,出言不逊得罪了蒋介石,转任广东大学教授又因祸得福,整顿广东大学使他名声大振,并以教育家自居朱家骅以书生参政,唯才是用,主张通过公开考试选拔政务人员,后又成功整顿浙江财政,在教育方面也建树颇多,他整顿中山大学,改革中央研究院抗战期间,朱家骅也政绩斐然,不仅尽全力保护故宫珍宝,在派系争夺方面也有一手。他组成“新CC系”,与陈氏“CC系”不分伯仲朱家骅在台湾重振“中央研究院”,可谓煞费苦心,最后却不得不黯然告退,让位于王世杰。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也是他一生的心病张道藩:从著名画家到教育部常务次长张道藩自幼聪颖好学,考入当时极负盛名的天津南开中学。在校期间,他的绘画天赋渐显。虽身处困境,却从未放弃继续升学的志向张道藩先后到英、法勤工俭学,专攻美术,成为第一个拿到英国大学美术文凭的华人,后经邵元冲、刘纪文介绍入中华革命党,并成为国民党伦敦支部评议长回国后,张道藩开始涉足政界。北伐期间前往贵州发展党务险些送命,却因此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后又同刘纪文一起负责南京市城建工作,终受贪污案牵连而辞职从政的同时,张道藩坚持文艺创作,屡有优秀的戏剧、话剧、散文作品问世,可谓政治、文艺双丰收,在国民党内也可谓难得的人才,受到各方称赞张道藩追随蒋介石败逃台湾后,仍活跃在文艺界,对台湾复兴时期的文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后受命出任“立法院”院长,仕途登上最高峰陶希圣:从中央大学教授到《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早年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并支持五卅运动。北伐战争时期,在军队中做政治工作,但极力反对农会、工会的斗争及学生运动。国民革命失败后,追随汪精卫宁汉合流以后,陶希圣先后为《新生命》月刊撰稿和主办《食货》半月刊,开创了社会经济史这一新领域。“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发表《残余的西班牙主义》一文,污蔑共产党人的人民阵线活动抗日战争开始后,陶希圣参加“低调俱乐部”、“艺文研究会”,散布反战言论,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左翼文人的第三条阵线陶希圣后来随汪精卫叛国向日妥协,任汪精卫国民党中央的宣传部长。但后来还是脱离了汪伪政权,并公布了汪日密约,也算立了一功回重庆后,陶希圣投靠蒋介石,代蒋写成了《中国之命运》一书,受命主笔《中央日报》社,成为蒋介石的重要文臣。到台湾后又为蒋草拟了许多著述,反共之志未改张厉生:从上海大学教授到行政院副院长张厉生是李大钊的同乡、周恩来的同学,但与后两人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在法国留学期间,他就一头扎进国民党怀抱。他对蒋介石始终忠心耿耿,组织“诚社”,从此,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张厉生出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以其平常出身跻身国民党权力中枢。后历任内政部长,操持两次“国大”选举,使蒋介石如愿当上“总统”。国民党败退之际,他顶着19号战犯的帽子仓皇逃亡台湾张厉生与陈诚配合默契,经营台湾,政绩突出,深得蒋介石垂青。后出任“驻日大使”,因日本与台湾疏远,被蒋指责为“工作不力”。从此,赋闲在家。他官高位显,却德廉耿介,晚景凄凉,郁郁而终张其昀:从地理学家到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张其昀出生于人杰地灵的“海滨邹鲁”。在竺可桢、柳诒徵等大师的影响下,他开始对史地研究感兴趣,成为旧中国地理学专家。张其昀一边教学,一边游历,足迹几乎遍布整个中国,著作甚丰张其昀的研究范围推及军事领域,他在国防建设方面有着深刻的思考。他的著作发表后引起学界的注意,成为国立中央研究院最年轻的评议员。他应恩师竺可桢的邀请,到浙江大学任教浙大西迁后,张其昀任浙大史地系等4个单位的主任,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地理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遵义新志》,在地方志的许多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他加入国民党,深受蒋介石的器重张其昀到台湾后,依然活跃在学界和政界。担任台湾“教育部”部长后,他采取各项措施,发展台湾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他著述颇丰,是当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吴国桢:从留美博士到上海市市长在南开中学,吴国桢与周恩来既是同学又是金兰之交,两人却因信仰分歧而分道扬镳,后入清华大学,又入普林斯顿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得李宗仁赏识,任汉口市市长,因治政理财能力超群而受湖北省主席何成浚赏识,名声传入蒋介石耳中蒋介石坐镇汉口“围剿”红军时,吴国桢任蒋介石私人秘书,后渐受蒋介石重用,历任汉口市长、重庆市长、外交部政务次长、上海市长等要职,于财政、市政建设、守城和外交诸方面均政绩斐然抗战胜利后,反迫害、争民主的大规模学生运动爆发,吴国桢一面竭力平息,一方面对学生较为宽容,甚至顶着蒋介石的压力保护学生。后因上海“打虎”,与蒋经国结下怨仇,被说成是“夫人派”到台湾后,吴国桢任台湾省主席,在治理社会、争取美援方面功绩卓著,得到蒋介石的欢心。蒋介石有意传位蒋经国,吴与蒋氏矛盾发生,又与陈诚不和,在台湾政治舞台上难以为继,遂以退为进随着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吴国桢的作用日渐减少,于是辞职出国。又由于“王世杰”案,他与台湾当局隔海对骂。吴国桢想效法李宗仁回祖国大陆,却未能成行,也是一桩遗憾之事褚民谊:从医学博士到汪伪外交部长褚民谊早年留学法国,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娶妻陈舜贞,成为汪精卫的连襟,后任广东大学教授,代理校长和广东医学院院长。汪精卫任行政院长时,任秘书长,有“三子”秘书长的“美誉”在汪伪政府中,褚民谊为第四号人物,任行政院副院长和外交部长,为汪精卫卖国活动竭尽卖力之能事。后又任驻日大使,涉及卖国条约都是他所为。日本投降前夕,任广东省省长,为陈璧君守摊子抗战胜利后,褚民谊大拍蒋介石的马屁,却被蒋介石诱捕。在法庭上,他装疯卖傻、洋相尽出。他在狱中写出长达万言的书面答辩,竭力为自己辩护,把罪责都推给汪精卫,仍被判处死刑为免一死,褚民谊制造出荒唐的“献宝案”,却引起舆论哗然。法院维持了对他死刑的原判,褚民谊满心的期望终究成了绝望。令他欣慰的是,获“第一夫人”陈璧君的送灵。临行前,他希望把遗体做科学研究用参考文献后记蔡元培:从北京大学校长到监察院长  。蔡元培为清末翰林,后倡言革命,创立光复会。民国初造,他出任教育总长,后因不满袁世凯独裁而离职赴法留学。“二次革命”期间回国协助孙中山,失败后再次赴法国留学。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生于人杰地灵的浙江绍兴。蔡元培乳名阿培,人塾后,取名元培。原字鹤卿,后改字仲申,曾化名蔡振、周子余。创办爱国学社时,自号民友。任《警钟日报》主编时,自谓“吾亦一民耳,何谓民友?”于是取《诗经.大雅》中“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两句中各一字,改号孑民,以后便一直沿用。 蔡元培家世代经商,祖父曾任当铺经理,父亲当过钱庄经理。蔡元培弟兄三人中,属他最聪颖好学,父亲对他着意培养,延聘塾师来家中课读。他11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母亲周氏,克勤克俭,典卖首饰,抚养稚子成人,并经常以“自立”和“不依赖”勉励他们。父母的言行,对蔡元培的性格有很大影响。他一生勤奋,为人宽厚和不苟取,就是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养成的。父亲去世后请不起家庭教师,他便到别处附读。由于家贫不能经常点灯,他便借炉灶火光映照夜读。有一次,他在楼上读书,宅中起火,举家惊慌,疾呼他下楼,他因全神贯注于书本,竟然毫不察觉。  5岁时,蔡元培人私塾读书,为了应科举考试,他从12岁开始习作八股文。因他在写文章时常用古书中的通假字换常字,用古书中奇特的句法换常调,被人笑称“怪八股”。……





上一本:方力钧励志自传像野狗一样生存 下一本:世界名人大传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民国文人从政高官升迁路线图的作者是李晓雨,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