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心学圣人:王阳明


作者:燕山刀客     整理日期:2014-08-20 10:26:56

王阳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也是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伟大圣人。他历经仕途坎坷、人生磨难、世间冷暖,曾一度痛苦绝望、不能自拔,却从中国最传统的儒、释、道典籍中汲取了强大力量,充实自我,最终升华提炼,创立心学一派。
  500年来,王阳明的心学智慧源源相传,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他们领悟心学的精髓,成就了辉煌的人生。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黄宗羲、章太炎、梁启超、李宗吾等,他们叱咤风云,显耀一生,却都奉王阳明为最根本的精神导师。本书作者历时五年,遍读王阳明的著作、言论、生平,总结王阳明心学最本源的精髓和要诀,深入浅出地道出最深奥却又最简单的心学智慧。翻开本书,跟随精神导师王阳明,走出人生迷局,成就强大自我!
  作者简介:
  燕山刀客,本名张勇,199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专业,2000年于武汉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擅长明清史写作,曾出版《皇帝是这样炼成的:朱棣的成功之路》等作品。近年来潜心研究王阳明心学,读遍关于王阳明的一切书籍,探幽索隐,深感心学之精深,惴惴不安撰此书。
  目录:
  自序阳明先生,百世之师
  第一章圣人王阳明的少年时代
  他还清楚地记得,在自己不会说话的那些年,母亲是如何天天向佛祖祈祷,如何夜夜哭泣;在父亲抡着板凳修理自己的时候,母亲不顾一切地劝阻,不惜跪下为自己求情;有多少个酷暑,母亲守在他的床边,为他驱赶蚊虫;有多少个冬日,母亲还要顶着寒风跑出去,为生病的自己请大夫……
  可是,自己却喜欢和母亲顶嘴,因为母亲不会像父亲一样发怒;自己还喜欢捉弄母亲,躲在角落里故意让她找不着,看着她手足无措的惊慌表情暗自得意。为什么不能在她还能看到的时候,为她轻轻擦去脸上的汗水,为什么不能在她还能听到的时候,大声地说一声:母亲,您辛苦了!
  每个生命都是这个星球的过客,都有告别亲人的那一天。只是谁也不希望那一天来得太快,总是希望与亲人相守的时候能够长一些。母亲的死,是他生命中第一个重要亲人的永久别离。这个年轻的生命,开始考虑生与死这样宏大的问题。
  第二章科举之路不轻松
  王守仁的字好到什么程度呢?他的绍兴老乡,大书法家徐渭有这样的评价:王羲之以书掩人,王守仁以人掩书。意思是说,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太有名气了,以至于让世人忽略了他其他方面的才华;而王守仁在其他方面太成功了,让世人忽略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潜台词就是,我们尊敬的王老师就算在其他方面啥也不做,一事无成,照样可以凭借书法艺术家的身份,在五千年中华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当然,王守仁的志向是做圣贤,而绝不是当第二个王羲之。在南昌衙门待了一年半之后,岳父大人终于放过了他,同意他带着妻子返回北京。要说王华这老公公当得也真是稳当,儿媳妇一年半都不来拜见自己,他压根也不着急。
  第三章从普通公务员做起自序 阳明先生,百世之师
  第一章 圣人王阳明的少年时代
  他还清楚地记得,在自己不会说话的那些年,母亲是如何天天向佛祖祈祷,如何夜夜哭泣;在父亲抡着板凳修理自己的时候,母亲不顾一切地劝阻,不惜跪下为自己求情;有多少个酷暑,母亲守在他的床边,为他驱赶蚊虫;有多少个冬日,母亲还要顶着寒风跑出去,为生病的自己请大夫……
  可是,自己却喜欢和母亲顶嘴,因为母亲不会像父亲一样发怒;自己还喜欢捉弄母亲,躲在角落里故意让她找不着,看着她手足无措的惊慌表情暗自得意。为什么不能在她还能看到的时候,为她轻轻擦去脸上的汗水,为什么不能在她还能听到的时候,大声地说一声:母亲,您辛苦了!
  每个生命都是这个星球的过客,都有告别亲人的那一天。只是谁也不希望那一天来得太快,总是希望与亲人相守的时候能够长一些。母亲的死,是他生命中第一个重要亲人的永久别离。这个年轻的生命,开始考虑生与死这样宏大的问题。
  第二章 科举之路不轻松
  王守仁的字好到什么程度呢?他的绍兴老乡,大书法家徐渭有这样的评价:王羲之以书掩人,王守仁以人掩书。意思是说,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太有名气了,以至于让世人忽略了他其他方面的才华;而王守仁在其他方面太成功了,让世人忽略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潜台词就是,我们尊敬的王老师就算在其他方面啥也不做,一事无成,照样可以凭借书法艺术家的身份,在五千年中华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当然,王守仁的志向是做圣贤,而绝不是当第二个王羲之。在南昌衙门待了一年半之后,岳父大人终于放过了他,同意他带着妻子返回北京。要说王华这老公公当得也真是稳当,儿媳妇一年半都不来拜见自己,他压根也不着急。
  第三章 从普通公务员做起
  虽说工作单位是云南清吏司,但王守仁不用离开京城去昆明上班,他只需要待在北京刑部的办公室里,为上司整理需要的公文卷宗即可。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样的工作既没有什么难度,又不承担多少风险,待遇还算马马虎虎。这个级别的小官当然不用上朝议政,奉天殿根本没他们磕头的地方。每天他只要卯时(上午五到七点之间)到办公室报到(人称点卯),泡上一杯龙井,翻开一本卷宗,就算开始工作了。大部分时间根本就无事可做。只要领导不在,大可随便聊些国家大事、坊间传言。出去吃顿饭,一个时辰再回来也不扣工资。正是打发时间、耽误青春的良好选择。
  可惜,这个岗位上安排的,是一个从十二岁起就坚定不移地以成圣为目标的有为青年。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让他无法容忍,没有成就感与挑战性的劳动让他相当痛苦,看不到提升空间与前景的未来让他格外抓狂。虽然自己是官二代,虽然父亲是翰林学士,但在高级干部扎堆的京城里,自己的出身也并不算怎么显赫,更多还得靠个人努力。因此,当有了一个去南直隶淮安府录囚的机会摆在他面前时,他没有任何犹豫就接受了。
  第四章 与权力核心作对,仕途艰难
  但是,王阳明也并不想触怒刘瑾太过,不想做无谓的牺牲。这个奏疏写得也算是点到为止,既不批评刘瑾的专权,又不讽刺武宗的胡闹,而是相当委婉地提出了一点建议。按说对于这样一个职位低微的小吏,他的奏疏完全没必要看,他的意见也可以根本就当不存在。你越认真对待,就显得对他越重视。你越是要惩罚他,就越显得他不平凡。
  九零后非主流的武宗小朋友当然不可能看这份奏疏,看到它的是刘瑾。刘大总管不知道哪根筋出现了问题,憋足劲要和一个六品小官死磕到底。他自行拟了一道圣旨,以武宗的名义,廷杖王阳明四十,关入锦衣卫大牢。
  第五章 王阳明的逃亡之旅
  当时天色很暗,天上也没有月亮,王阳明走到了上游,先脱下了鞋子放在江边,制造自杀现场。随后,他把情人送的丝巾取了下来,咬咬牙,扔到了江面上,看着它顺流而下。随后,他吃力地抱起一块大石头,拼命向江中扔去。在一片黑灯瞎火之下,两个喝得醉醺醺的锦衣卫,居然就轻易相信,这个王主事真的跳江了。沈玉、殷计也为自己没能成功搭救王先生而痛哭一场。但王阳明自己,却一路狂奔到江滩,找了个草丛躲了起来。
  那一晚上,王阳明始终觉得自己离死神只有一寸远。躲在草丛中实属不得已,如果他拼命跑开,就难免发出太大声响,让两个锦衣卫追上,那是万难活命的。即使布置了自杀现场,如果那两个杀手不轻信,沿着江边这么一搜,他一样会被发现。
  第六章 龙场顿悟,成就人生大智慧
  听说王阳明要开门授课,龙场周边喜欢读书的年轻人都来了。反正书院不收学费,不听白不听,听了不白听。很多抱着不妨一试态度过来的人,很快都不想离开了。很多想贪便宜的人,都觉得不交学费,实在是不好意思,对不起老师的辛苦。
  王阳明的讲课别具一格,听他的课,学生不会带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不会受到突如其来的体罚,不会被莫名其妙的问题搞得下不来台,也不会对自己的智商产生严重怀疑。
  他的课堂也不局限于室内,他的讲课也不完全是单向灌输,他会带着弟子们走出户外,与大自然零距离地亲密接触,体会天人合一的美妙感受。
  第七章 两京讲学很惬意
  王阳明告诉当地百姓:咱们庐陵可是个文化重地,礼仪之邦,尔等这么热爱告状,我这个当知县的感到很丢人啊。我身体很不好,不能整天处理这些纠纷。现在我就跟你们说清楚,今后除非有关身家性命的大事,只能通过告状解决不可的,其他一概不再受理。每份讼词只能说一件事,而且不能超过两行,每行不得超过六十字。不符合标准的一概不受理。故意违反的要处罚。
  他开导百姓说:为了一点小事,就忘记自己的出身,攻击自己的亲朋,败坏自己的家庭,遗祸给自己的子孙,何必如此呢?不如广结善缘,与别人和睦相处,到哪里都有个好名声,大家好好想想吧。
  第八章 巡抚南赣成军神
  既然怎么辞职都辞不下去,王阳明只好硬着头皮上任了。南赣巡抚的治所在江西南部的赣州,今天依然叫赣州,依然是本省第二大城市。正德十一年(1516)十二月初三,王阳明从南京上船,从长江经鄱阳湖进入赣江,由于工作需要,春节都是在船上过的。
  下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宴,向王阳明祝福新年。王阳明看着一桌子菜,并没有多少好高兴的。他想起了十年前在北京度过的那个春节。
  当时他得罪了刘瑾,被关在了锦衣卫大牢里,身上的伤口还在痛,心头的伤更是无以平复。而十年之后,他面临的环境,并不比当年在龙场时轻松。世间已经没有刘瑾,但他要面对的敌人,一点也不比刘瑾好对付。
  第九章 宁王谋反有预谋
  对于生活在十五世纪的普通中国人来说,科举既是能够改变自身命运屈指可数的机会,又是走上不同道路的分水岭。曾经在一个考场共同答题的人,九年或者十二年后,就会发现命运把他们的人生差距拉得好大。
  王阳明和唐伯虎,这两个十五世纪最有才华的七零后,在十五世纪的最后一年(1499),共同在北京参加了会试。本来至少能进前十、得会元也丝毫不让人奇怪的唐伯虎,却有些不走运也不明智地卷入了舞弊案,受到了终生不得为官的处分;而考试能力不如唐伯虎的王阳明,却取得了二甲第七名的成绩,得以开始自己的公务员生涯。
  第十章 生擒宁王谈笑间
  王阳明一听,下令在船头焚香,向北下拜说:“皇天在上,如果哀悯生灵,允许我王守仁匡扶社稷,拯救黎民,那就请现在改变风向。如果有心帮助逆贼,让天下生灵涂炭,那我愿意现在就跳水自杀,不想余生。”说着说着,王阳明的眼泪就掉了下来,随从也都被感动了。
  “大人快看,北风来了!”龙光指着飘动的军旗大喊。王阳明一看,果然起了北风。就命令船家火速开船。谁知船家还是不想动,说实在太晚了,等明天吧。
  第十一章 成功献俘渡难关
  朱厚照钦点十万精兵,带着大学士梁储和蒋冕,将军许泰,太监江彬、张忠、魏彬和张永等人,浩浩荡荡出了京城,开往江西。他们的行军路线基本上是沿着大运河,但没有坐船走水路,而是骑马一路向南。
  八月的华北,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十万士兵们暴晒在似火骄阳下,一个个苦不堪言。朱厚照的辇车也不可能装空调,沿途的道路也并不是都很好,他的龙体也得经受闷热,也得承受颠簸,舒服不到哪里去。不过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皇上这一路过得很开心,还经常掏出一只金簪看来看去,有时候看着看着还笑了起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第十二章 阳明心学出江西
  王阳明是浙江人,但今天的江西,却留下了太多纪念他的历史遗迹。民国时期,南昌、赣州和吉安三大城市,主干道全都被命名为阳明大道。是江西本地的文化不发达吗?恰恰相反,这里是朱熹和陆九渊的故乡,这里的学者可谓是群星荟萃,这里的文化氛围之强,学术水平之高,在两京十三省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正因为这样,江西民众对外来者王阳明如此尊重,才显得别样的引人注目。
  而王阳明能在江西有着如此殊荣,除了他神一样地剿灭南赣匪患和平定宁王叛乱,为江西百姓带来和平和安定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原因。
  第十三章 绍兴讲学结硕果
  王阳明之所以把父亲的寿宴办得如此隆重,也是做好了心理准备。王华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有经验的老人都提醒王阳明做好准备。果不其然,春节刚过完没多久,嘉靖元年二月,老爷子就告别了人间。他走得非常安详,看到自己曾经最不放心的长子,如今却成为人人景仰的大明军神,桃李遍天下的心学大师。自己是个状元,但儿子的事功学问全面超过了自己。父亲绝不会妒忌儿子的成功,只会为他感到高兴。
  王华的死让王阳明痛不欲生,大病了一场。按照惯例,他需要在山阴守孝二十七个月,不能入朝为官。从此之后,他就扎根山阴,教育子弟。
  第十四章 广西平叛太轻松
  王阳明过去的辉煌经历,他们都非常清楚。自己无论从兵力还是装备,都远远不如宁王,而王阳明可以带两万民军,十四天平定宁王叛乱。现在,王阳明的兵力更充足,装备更先进,并且可以调动四省军队共同围剿。如果与之对抗,无疑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
  但是,王阳明真的会接受自己投降吗,他们将信将疑。幸运的是,他们并不清楚这个老夫子,当年是怎么收拾掉池仲容的。他们派出自己的心腹黄富,去南宁打探风声。
  第十五章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世间只有一个王阳明,永远不会有第二个。他为世间留下了《传习录》等数百万字的作品,可以让一代代的中国人永远从中受益,改善自己的思维,完善自己的性格。他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传奇故事,可以激励无数在逆境中苦苦挣扎的人,坚持自己的理想,把握自己的机会。他用自己一生的光明磊落,践行了“致良知”的理想,验证了“知行合一”的可能。他无愧于祖先,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置身其中的那个时代,无愧于孔子之后最伟大哲学家的殊荣,无愧于绝世大儒的美誉。
  千古毁誉随风散,只是良知更莫疑。
  后记引阳明智慧,解纠结人生,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曾国藩阳明心学是我终生的精神食粮。
  ——蒋介石
  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
  ——梁启超
  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引阳明智慧,解纠结人生,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哈佛大学教授 杜维明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曾国藩阳明心学是我终生的精神食粮。
  —— 蒋介石
  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
  ——梁启超
  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章太炎
  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当年明月
  王阳明独具谋略、娴于兵法,是无可置疑的军事天才。
  ——余秋雨
  我推崇王阳明,是因为他在朱熹的理学已经成为正统的环境下,提出心学,有革命性的意义。
  ——著名经济学家
  林毅夫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日本学者 高濑武次郎贵人语迟,不会说话有玄机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已是深秋,万木萧萧。这天中午时分,大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的一个姓王的小户人家,传出了初生婴儿的啼哭声。
  这家的少主人叫王华,字德辉,这年二十七岁,是一位饱读诗书的青年才子,已经取得了举人身份。妻子郑氏已经怀孕十四个月了,全家人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她分娩,担心早过了十月怀胎的孩子会有什么事。
  就在这一天中午,郑氏的屋里突然传出了婴儿的哭泣声。孩子哭了,大人们都开心得笑了出来。这是王家第一个孙子,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更是一个新希望的创造,甚至整个家族,都会因此带来一个崭新的前程。
  王华的父亲王伦和母亲岑氏在隔壁听到哭声,心上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王伦开心地对老伴说:“生了就好,不管男女,都是王家后代,当然,男孩更好嘛……”
  岑氏微微一笑:“老爷放心,绝对是个男孩!”王伦看她的笑容中有几分得意之色,好像有什么秘密似的,便急忙追问。还没等问出个结果,丫鬟来报,少奶奶生下了一个小公子,这下岑氏更得意,王伦更疑惑了。
  在王伦的不断追问中,岑氏笑个不停,讲出了她早上的经历:
  一阵丝竹之声,把岑氏从熟睡中惊醒,看老头子睡得正香,她就悄悄打开门,顺着音乐声走了出去。太阳出来了,云头之上赫然立着一群人,他们身着华丽的服装,弹着琵琶,拨着箜篌,一派喜庆气氛。为首一位大神身披金甲,怀中抱着一个婴儿。岑氏向天上看,大神也第一时间发现了她。
  大神笑呵呵地说:“天降贵人,给你们家送个公子。”说着,他降落到地面,把孩子递到了老太太手中,是个男孩。老太太这高兴啊,那个年头,谁能没有重男轻女的意识嘛。
  一行人驾着祥云,很快就不见了。
  岑氏抱着孩子,半天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发生的这一切。只见孩子粉嘟嘟的小脸蛋非常可爱,忍不住就想去亲一下。小孩一见陌生人,居然哇哇地哭了起来。岑氏大吃一惊,猛地打了个趔趄……
  她睁开了双眼,发现自己还在屋里,还睡在老头子身边。刚才发生的一切,原来只是一场梦啊。
  两个人都起床了,岑氏还没来得及给王伦讲这个梦,就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
  老两口来到郑氏房间,看到了他们的孙子。王伦见到孩子生得白白胖胖,不觉大喜,就把老伴讲的故事又给全家人复述了一次,并宣布:“这是富贵之吉兆,既然是神仙从云中给我们王家送来了孩子,就给他起名叫王云吧。”同时决定,把孙子出生的那间屋子,命名为瑞云楼。
  圣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圣人的降生当然也不能平平淡淡。我们的男主角从出世之日起,就显得那样卓而不凡。
  如果换算成阳历,那王云出生于1472年10月31日,属于天蝎男。星座说见仁见智,但“天蝎座男性,具有冷静的判断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客观地观察事物,属于思辨性格”。这样的解读,放在成人之后的他身上,倒还真的是很合适。 孩子的出生,让王家上下都非常高兴,但好景不长,希望就变成了失望,失望甚至变成了绝望,大家都觉得王云这辈子完蛋了。为什么呢?
  原来王云到了两岁,到了别人早就会叫父亲母亲的年龄,却无法开口说话。也就是说,他很可能是一个哑巴。语言表达能力对一个人、一个男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你不会说话就不会孝敬父母,不能照顾领导,不能够关心妻子,还得给他们添麻烦。你的人生定然会非常坎坷,你的世界无疑会一片灰暗。
  村口的桃花开过又谢掉,村前的河水涨潮又退潮,田里的庄稼收割又播种。五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周遭的一切都在变化,老人去世了,秀才中举了,姑娘出嫁了,但小王云还和五年前一样,无法开口说话。
  眼看来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小王云已经五岁,个子长高了,生得皮肤白净,眉清目秀,很招大人喜欢。但还是一如既往地开不了口,叫不了爹就只能坑爹。王家找了很多名医来看,银子花出去不少,但都看不出结果来。
  一遍遍求医,一次次失望,王家人也想通了,不奢求什么了。别说是哑巴,就算再严重得多的残疾,都还是他们王家的儿子,他们要永远抚养他。
  这天,王华刚从外面回来,坐在客厅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听到非常陌生的声音:“爹……”王华愣住了,自己只有一个宝贝儿子,还不会说话,难道……
  他抬起头,发现小王云站在自己的面前,真是儿子,他真的在叫自己了!王华虽然是个很稳重的人,这时候却也已经按捺不住兴奋了。他一把抱住了儿子,原地转了三圈才放下来。
  “我的好儿啊,改名改得太英明了……”
  原来,就在昨天晚上,王伦把老婆儿子一干人召集在一起,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我要给孙子改名,姓王名守仁,字伯安。”
  众人面面相觑,这是唱的哪出啊,王云是你老人家起的,瑞云楼是你老人家叫的,守仁又是什么典故?不过王老在家里的威望是无可动摇的,他说改就得改。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王伦看着大家疑惑的眼神,有点不耐烦地说:“你们知道我今天遇到了谁?”
  原来这天中午,王伦陪着小哑巴在家门口乘凉,一个和尚远远地走了过来,他看到这么大的孩子咿咿呀呀地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不免很是着急。于是和尚叫住了王伦,在他耳边说了八个字。老王一听幡然醒悟:宝贝孙子这名字是非改不可了。
  “他爹,老和尚说的是什么啊?”岑氏忙问。
  “好个孩儿,可惜道破!”老王一捋胡须,“听明白了吗?我孙子是从云中来的,但叫云就道破了天机,上天这是略作惩戒……”
  王华博览群书,很有见识,觉得老爹听信一个来历不明的和尚之言,就轻易改孩子的名字,这样的行为相当不靠谱。
  但事实证明,王伦这个决策,不仅相当的靠谱,而且相当的英明。
  提起这个王家,那可是名门望族,他们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山东琅琊,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之时,为避战乱迁到了江南。也就是说,他们和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有着共同的祖先。甚至也有人说,王阳明就是王大书法家的直系后代。
  王云的六世祖王纲,生活在明朝初年,和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是好朋友,官至兵部郎中,广东参议,在平定苗民叛乱时死难。儿子王彦达用羊皮将父亲的尸体包裹运回老家,并发誓不再为朝廷出力。王彦达之子王与准精通《礼》《易》,响应父亲的呼吁,一生平民,自号遁石翁。王与准之子王世杰,人称槐里子,却入朝当上了太学生。王世杰的儿子就是王伦。
  王伦字天叙。他特别喜欢竹子,在自己家的屋前屋后都种满了这种植物。这还不算完,他还给自己起了个“竹轩翁”的号,似乎只要有一间竹屋,能给他遮风挡雨,他就别无他求了;有一张竹床,能让他躺下休息,他就心满意足了;有一辆竹车,能载着他游历四方,他这一生就无怨无悔了。
  竹子在汉语中有着特殊的意境,象征着读书人超脱的性格,清高的风骨。王伦也希望自己和王家后代,在大明王朝这么一个认钱不认人的污浊社会中,能保持自己的节操,也能像竹子一样品行端正。
  王老爷子最大的遗憾是自己未能考取功名。在那个科举取仕的时代,一个读书人没有功名,就如同今天一个歌手开不了演唱会,一个球员进不了国家队,一个教授出不了论文集,一个美女买不起爱马仕,都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因此,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栽培自己的宝贝儿子身上,希望王华能够承担起光宗耀祖的使命。
  王华当然要努力,他不但要自己中进士,还要教育好儿子。他牵着小守仁的手来到书房,想让宝贝儿子见识一下自己优越的学习环境。
  王华让儿子坐下来,顺手操起了一本《孟子》,冲着儿子微微一笑:“孩子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突然,他笑不出来了,双眼直勾勾地盯着儿子。他的表情越来越吃惊,神色越来越紧张,最后,干脆一下子坐在了凳子上!
  小守仁却还摇头晃脑,站在那里念个不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天哪,这小子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轻松地背出来了,而且一点错都没有。别人都是学而知之,我儿子是生而知之,太邪性了。莫非,这孩子真是文曲星附体?
  这也太可怕了吧,王华想到这里,额头上的汗都流下来了。他稳定了一下情绪,严肃地问:“你怎么会背这个,谁教你的?”
  “禀报父亲,爷爷以前读书时,孩儿听过几遍,故而就全记下来了。”
  呵呵,不能开口说话不代表听不见,听得见的人不一定能背得下来,能背下来的不一定能背全对,但我的孩子做到了,我的孩子可不简单。
  王华抚着孩子的脑门,很快乐很满足。





上一本:郎朗是这样练成 下一本:张謇评传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心学圣人:王阳明的作者是燕山刀客,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