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吉鸿昌传记


作者:吉瑞芝,郑慈云,郑吉平     整理日期:2014-08-13 23:00:54

1895年10月18日,吉鸿昌生于河南省扶沟县一个贫苦家庭。幼年时他在乡塾里读过书,因家境窘迫,不满18岁便投到冯玉祥部下当兵,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吉鸿昌为人忠实、机敏、果断,具有典型的军人性格,而临阵的勇猛,尤出一般人之上。吉鸿昌1913年入冯玉祥部,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1930年9月,吉鸿昌所部被蒋介石改编后,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他不愿打内战,对“围剿”红军态度消极,1931年8月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其携眷出国“考察”。1934年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本书讲述了吉鸿昌的人生经历。
  目录:
  第一章不寻常的童年
  家世
  学徒
  投军
  第二章从军初战陕川
  打“白狼”
  反帝制
  第三章做官不许发财
  常德练兵
  兴学乡里
  “招兵营长”
  第四章投身国民革命
  在首都政变中
  兴利除弊
  响应誓师第一章不寻常的童年
  家世
  学徒
  投军
  第二章从军初战陕川
  打“白狼”
  反帝制
  第三章做官不许发财
  常德练兵
  兴学乡里
  “招兵营长”
  第四章投身国民革命
  在首都政变中
  兴利除弊
  响应誓师
  第五章率部响应北伐
  解西安之围
  甘泉润心田
  第六章征战中原扬威
  夜渡黄河
  铁军扬威
  大义灭亲
  身不由己
  第七章入甘驱马平乱
  河州解围
  力保天水
  收复宁夏
  第八章为做事而做官
  省主席吉回回
  志在开发西北
  第九章蒙冤屈遭关押
  无辜遭陷
  被迫参战
  接受改编
  第十章觉醒中的奋起
  “不仁的军长”
  出路在苏区
  第十一章解职被逐出洋
  适逢“九一八”
  我是中国人
  归来报命日
  第十二章新生命的开始
  温暖
  考验
  入党
  第十三章察北抗日烽火
  毁家纾难
  揭旗张垣
  第十四章收复失地多伦
  受命维艰
  塞上大捷
  第十五章誓死抗日讨贼
  旗帜决不倒
  日蒋夹击下
  第十六章“为时代而牺牲”
  逃出虎口
  地下斗争
  从容就义
  附:吉鸿昌烈士大事年表初冬是捡柴的季节。吉鸿昌像孩子头儿似的,总是约上三五个小伙伴,抄着田埂小道,一路撒着欢儿东奔西跑;跑累了,就把成捆的玉米秆铺在地上,在上面打滚、嬉戏,好不痛快;玩够了,每人捡上一小捆柴背回家。烈日炎炎的盛夏,贾鲁河的小河汊和寨外不远的碧水粼粼的大池塘,便是吉鸿昌悠游戏耍的去处。这天,吉鸿昌又偷偷溜出来,却被弟弟发现了,哭着喊着要跟哥哥去玩。来到岸边树荫下,吉鸿昌对弟弟连嘱咐带吓唬,让他在岸边看热闹,不准下水。在池塘里,几个小伙伴打水仗、扎猛子,正玩得痛快时,忽然传来了弟弟的尖叫。吉鸿昌警觉地一看,见弟弟下了水,露出小脑袋在哭喊。吉鸿昌吓坏了,急忙冲过来,把弟弟拉上了岸。他惊魂甫定,气愤地举手要打,但弟弟委屈和伤心的啼哭,使吉鸿昌的心软了下来。
  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吉鸿昌10岁时,看到父亲忙里忙外不识闲儿,自然而然地成了父亲茶馆里的小帮手。担柴、烧水、端茶,都能应付自如。但是孩子终归是孩子。他常常是听着那些过路客人们的谈论入了迷,忘记了烧水,耽误了端茶,慢待了茶客,不免遭到父亲的训斥。但就是这样,茶客们品茗时那眉飞色舞的说古道今,特别是抒发对国事的见解,诸如黄祸对豫东的肆虐啦;南方的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宏论啦;以及距扶沟不远的项城的袁世凯同孙中山对立和在朝廷中的得势、失势的传闻啦;还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以及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飞还我河山的志向等等,仍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他。在这方面,他酷似他的父亲,这大概是茶馆的环境所造成的。
  吉鸿昌同小伙伴们好像有约在先似的,谁欺负人都不行。这天,他们来到旷野荒郊捡柴,没有大人的管束,大家太高兴了,这时有人出主意,让吉鸿昌与名叫童大鹏的小伙伴比赛摔跤,谁赢了,谁是老大。于是,五个人一起动手,清理“战场”,把障碍物搬开。“战斗”打响了。两个人摔跤,三个人助威。谁都没有掌握摔跤的要领,两人搂抱在一起,不会进招,直转磨磨。几个回合下来,已是气喘吁吁。因未见胜负,小伙伴哪里肯答应。两人无奈再次上阵。吉鸿昌真戏假做,摆出摔跤的架势,互相抓住对方的肩头,你进我退,我退你进。这时吉鸿昌因用力过猛,将对方衣袖撕了一道口子,自知惹了麻烦,便就势倒下认输。之后,几个人仰面朝天,伸展四肢,躺在草丛上,在暖烘烘的阳光下扯闲篇。这时,吉鸿昌倏地坐起来说:九月初九赶会的日子快到了,咱手里一个子儿也没有,又不能厚着脸皮跟家里要,听说药铺收蝎子,咱们逮蝎子卖吧?小王张嘴吐舌说:蝎子蜇人,谁敢抓?吉鸿昌不信邪地说,“怕啥,还是蝎子怕人,到时候把鞋脱下来拿在手里,见一个拍死一个,有啥怕哩!”于是几个人约定晚上行动,每人找几根麻秆碎条,作为照明之用。他们来到破庙和残垣断壁的角落,搬砖挪瓦,居然颇有收获。小伙伴们尝到了甜头,几天下来逮了斤把蝎子,送到药铺换来了由他们自己支配的铜钱,买来了油馍大家分享。
  当地赶庙会的习俗由来已久,农历三月十五、六月六、九月九、腊月初八等会日,总是吸引着人们蜂拥而至,有时多达数万人。每逢会日,街道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做小生意的叫卖声、看热闹的欢笑声,交织成人流的海洋。而且,逢会总有戏可看,这是当地地主老财和商号为了显示财气而举办的。他们集资请来戏班子,在空旷的广场上搭座戏台,唱上几天。吉鸿昌最爱看的是包公戏,打心眼里喜欢像包拯这样铁面无私的清官,还有岳飞戏及花木兰从军等。这些戏,在吉鸿昌纯洁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爱憎的烙印。
  赶会期间,吉鸿昌同小伙伴们自然不放弃游览交易市场的机会。来自上海的新奇日用品的摊前,总是要驻足观看一番。豫东各地乡间五光十色的手工艺品,对孩子们更有特殊的吸引力。这些玩意儿启发了吉鸿昌的灵感。他和小伙伴们私下议论道:“你看人家用彩纸、竹篾、麦秆做的风筝、风车、玩具,红红绿绿多好看,那东西一看我就会做,咱们也试试吧。”他的倡议,还真有人赞成。谁知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风车虽是极简单的小玩意儿,结果还是做了拆、拆了做,反复多次才做成。他们还真的以为可以卖些钱呢,可是这些粗制滥造的玩意儿,有谁肯花钱买呢?没人买,吃白面馍的希望就落空了’,他们只好耷拉着脑袋回家喝面糊汤。
  对吉鸿昌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父亲。吉茂松家教甚严,常以“人穷志不短”训教子侄。他曾对好友林庆恒说:“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舍不得修剪,长大了是成不了材的。对孩子不能娇生惯养,从小就要严加管教,叫他知道家境的艰难和怎样做人。小时候不管,长大了就不好管了,儿大不由爷呀。你看镇上那家陕西商号,他那宝贝儿子继承下来的买卖败得多快,有座金山也不够他折腾的。”林庆恒也有同感:“是啊,他吃喝嫖赌抽都占全了,焉有不败之理?报应啊,报应!”吉茂松不由得咀嚼回味起一些老先生在品茶时,对世风日下的感叹和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宏论,又愤愤地说:“这些不着边际的话我听得多了,但我是个穷开茶馆的,不配谈论这些,可是我对治家格言却是深信不疑的。对孩子来说,总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有孟母择邻,古今同理,应该留心效仿。”林庆恒沉思一会说:“你说的只是其一。”“其二呢?”吉茂松问。“让孩子念点书,”林庆恒接着说,“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上学,知书才能达礼嘛。你家恒立这孩子有出息,你咋不供他读几年书?”吉茂松慨叹道:“我记事的那个年头,扶沟县城里只有私塾,前几年才兴建了全县唯一的一所学堂。但是上得起学者寥寥无几。咱吕潭这水陆码头,有几处私塾,大都是镇上几家大户出资延聘塾师教授自己的子弟,有两处散馆,塾师招收学生,可是束惰太高,我这开茶馆的孩子,是没有这福气的。义学(也叫义塾)呢?倒是有慈善团体办的一家,有一位老先生当教师,招收的学生无几不说,这位塾师年事已高,三天两头病倒,孩子去了也学不出名堂来。”两人对视片刻,吉茂松无可奈何地又道:“我何尝不想叫孩子念几天书,但你说这学怎么上?”林庆恒摇摇头肯定地说:“还是上,省吃俭用,学也要上。虽说供孩子上学并非易事,但帮点小忙,我是不会吝啬的。”朋友的良言相劝和慷慨相助,使吉茂松颇为动情地说:“恒立是我的长子,年龄也不小了,再不上学就耽误了。听人劝吃饱饭,我借点钱也叫他念两年书。”
  P4-7





上一本:贵州名贤录 下一本:一野战将传奇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吉鸿昌传记的作者是吉瑞芝,郑慈云,郑吉平,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