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野战军是林彪、罗荣桓麾下的雄师劲旅,人民解放军五大主力之一。魏白编著的《四野战将传奇》选取了隶属这支英雄部队的10位铁血战将,将其各富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他们分别是:“宁折不弯的军人”黄克诚;“当先大将”萧劲光;“啃过洋面包的参谋长”刘亚楼:“最耀眼的将星”邓华;“旋风司令”韩先楚;“主力军军长”李天佑;“打铁自身硬”的梁兴初;“塔山司令”吴克华;“战争骄子”钟伟;“剿匪司令”贺晋年。 目录: 宁折不弯的军人——大将黄克诚 当先大将——大将萧劲光 啃过洋面包的参谋长——上将刘亚楼 最耀眼的将星——上将邓华 旋风司令——上将韩先楚 主力军军长——上将李天佑 打铁自身硬——中将梁兴初 塔山司令——中将吴克华 战争骄子——少将钟伟 剿匪司令——少将贺晋年 9月19日和10月28日,中共中央命令山东部队主力迅速向冀东和东北出动;华东新四军主力由南向北转移,以集中力量,控制东北,保卫华北、华中。 9月23日,黄克诚接到命令,要他率新四军第3师主力3.5万人开赴东北。 积极建议出兵东北的黄克诚,最终自己受命进入东北。也算是如愿以偿。 日本投降后,东北成为一片政治空白区。关内地区盛传东北的粮食武器多得不得了,去了就能获取。中央也转发了先期进入东北的同志的报告,说沈阳及各地堆积着各种轻重武器及物资。随便可以拿到。9月中旬,苏军甚至向中共通报:沈阳有日军的大型军火库,存放着10万支枪,可以移交八路军。 但黄克诚没有轻信这些消息,他要求部队全副武装上路,不得随便留下武器装备。他又考虑到部队长途跋涉进入东北时已是秋冬,东北天气寒冷,几万人的棉衣一时上哪里去筹措?于是又下令各部队抓紧筹集棉衣,一人一套,背着上路。 黄克诚下达的这两个命令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闲言碎语也刮到黄克诚的耳朵里。他一笑置之,仍是要求部下必须照办。 后来东北的严峻现实证明黄克诚的“不近人情”是“太通人情”了。当后来新四军3师赶到东北时,苏联老大哥早已变脸,军火库不准共产党部队接收。一些共产党的武装因少带武器几乎到了赤手空拳的窘境。还有一些部队因未带过冬棉衣出现了严重的冻伤。黄克诚带领的新四军部队虽然棉衣做的稍薄了一点,但还是能应一时之急。部队武器齐备,成为进入东北我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后来被誉为东北3支“虎军”的部队,有两支是由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3师扩充而成的。 许多人不得不佩服黄克诚的目光远大。 9月28日,黄克诚带领几万名热血健儿匆匆整理好行装,告别了亲人。踏上北上之路。部队从苏北淮安出发,经山东直奔东北,本来中央指示他们在山东停留一个时期,但黄克诚考虑到兵贵神速,就打电报请示中央,建议在山东不作停留,稍事休整后立即北进。中央同意了3师的报告。于是,黄克诚率3师日夜兼程,继续北上。 当时部队的军事行动是严格保密的,基层官兵并不知道部队将去何方。当3师赶到冀东的三河、玉田地区时,看到崇山峻岭和远处的长城,战士们这才知道部队要“闯关东”了。 就在这时,国民党部队借助美军的帮助,乘军舰在秦皇岛登陆,占领了山海关。黄克诚和刘震、洪学智两位副师长研究后,决定不在山海关与蒋军纠缠,迅速出关进入东北。黄克诚遂向中央军委建议绕道冷口出关,得到批准后,部队穿越长城冷口,于11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完成了中央的战略任务。 当时,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冀东的一些部队隶属关系复杂,指挥系统一时又没有建立,领导散乱。而中央的意图是把国民党军拒之关外,一战解决问题。一些同志对在东北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黄克诚因身临其境,看到东北问题的复杂性,认识到共产党人要在东北站住脚跟,必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由于初到东北,他与东北局的同志不熟,就直接给中央去电,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几乎全是忧虑: 1945年11月26日电: “部队50多天行军,极疲劳。因自华中沿途动员均说坐火车、汽车及到东北装备等乐观心理出发,现遇到极为困难之情况,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等,部队士气受到极大影响。” P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