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梧(1912-1997),20世纪中国一代武术大师。他在武术上融吴式、陈式、杨式、孙式等四家太极功夫于一体,臻于化境;在8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他经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商人到武师的转变,却如水流随势,坦然应世,从极显到隐于北戴河,都表现得波澜不惊;他本是民间拳师,却积极协助政府推广简化太极拳,突破门户之见,把《太极内功》公诸于世;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近2000人,传艺指点的有万余人。一生颇多可圈可点之处。本书通过李经梧弟子和友人的回忆与讲述、通过当代学者和武术名家的研究。真实展示了其身世、人品和武功,予后人不少启发。同时,本书录有李经梧的武术文献和100余张拳照,其中,拳照大部属首次发表,极为珍贵,并配有其弟子对招式的解说,对同道中人多有助益。内附的《太极内功》和《太极拳秘宗》对太极拳爱好者来说也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目录: 序言做“太极全人”徐才 独有凤凰池上客——大道无言 自述李经梧 太极拳的要领、要求和特点李经梧 对太极拳缠丝劲等问题的体会李经梧 《太极内功》节要李经梧 岩上无心云相逐——太极探理 经世为武余功保 一片汪洋都不见严翰秀厂 技高德劭风范长存吴文翰 忆经梧先生二三事门惠丰 一言一行见真功李德印 四家绝学共滋养童旭东 “文如其人”昌沧 走融合之路路迪民序言做“太极全人”徐才 独有凤凰池上客——大道无言 自述李经梧 太极拳的要领、要求和特点李经梧 对太极拳缠丝劲等问题的体会李经梧 《太极内功》节要李经梧 岩上无心云相逐——太极探理 经世为武余功保 一片汪洋都不见严翰秀厂 技高德劭风范长存吴文翰 忆经梧先生二三事门惠丰 一言一行见真功李德印 四家绝学共滋养童旭东 “文如其人”昌沧 走融合之路路迪民 李经梧与太极拳谭大江 从内功与拳法的关系看李经梧先生拳艺钟东 感悟李氏太极萨本介 太极内功的学理王大勇史绍安 谈太极拳之练习冯志明 对太极拳理的几点体悟梅墨生 议太极拳的“呼吸”与“气”张升 谈太极拳的懂劲杨庆丰 拳海蠡测张兼国 漫谈太极拳的意境高壮飞 太极拳技击的科学原理张顺江周毕文 别意与之谁短长——同门忆旧 回忆师兄生前事,不负泰斗身后名李秉慈 太极往事冯志强 同门之谊胜手足翁福麒 曾经沧海难为水李树峻 陈式太极拳的忠实继承者田秋田 严峻慈祥总相宜吕德和 我读李经梧梅墨生 要认清什么是真功夫高壮飞 大风横空兮,应物自有声冯益建 回忆老师赵振生 “太极拳就是用小力气打大力气”周忠义 打太极拳要“舍己从人”孟庆昌 恩师八年教,自身一世修吕压西 拳如其人梁宝根 比武要点到为止刘玉兰 “即引即发赛霹雳”楚家俊 太极有道左致强 道法自然,师艺珍贵刘玉智 北戴河太极拳单颖 李经梧与戴玉三简启华 李传太极,后继有人项国员 一段童年的回忆刘亚非 一代宗师一位医者徐翔 “太极真功还是在中国”孙金星 祖父的教导李洪舜 推手也要周身一家陆春光 武功没有天下第一杨光普 太极拳的“理”都是一样的朱泽建 与师爷的缘分邓吉盛 我与太极拳的因缘施国君 正道不以神通度人张升 德有多高,艺有多高(澳)刘万春. 发现太极正宗(澳)英龙 想念师爷(德)托马斯 附录一李经梧老师太极拳照赏析梅墨生撰文 附录二李经梧老师珍藏《太极拳秘宗》拳论摘抄 附录三李经梧老师师承表 附录四李经梧老师及其弟子有关资料索引 附录五李经梧老师传人名录 后记太极拳的要领、要求和特点李经梧 这里简单地讲一讲太极拳的要领、要求和特点。 要领 第一,立顶。头不前俯后仰、左偏右斜、轻松地竖立起来,不要用力。习称“顶头悬”,意为好像悬在半空一样。很多拳种也讲究头要直,但要求用力。这不是说别的拳种不好,而是用力对血压高的患者的血压有影响。 第二,松肩。不能理解为耸肩,更不应该误解为往下坠肩。而是肩背放松,不用力。 第三,垂肘。肘关节要有重意。因为打起拳来姿势很复杂,有很多动作不注意就会成为横肘。例如现在普及的二十四式或八十八 式,其中有很多的抱球姿势,练习时如变垂肘为横肘,那么气便壅于胸部,一趟拳没打下来就呼呼直喘。太极拳要求虚其胸,实其腹。胸部始终不受气的影响,觉得很轻松。垂肘与松肩是有连带关系的,如果这方面合乎要领,太极拳不管打几趟,周身汗出,但不气喘;否则就难免气喘吁吁了。 第四,含胸。不挺胸就是含胸,很自然地把躯干竖立起来,但不要往里缩胸。 第五,拔背。背指脊椎。用顶头悬把脊椎骨提起来,“上下一道线,全凭两手转”,腰部躯干是直的。太极拳是以腰为轴心来带动四肢进行活动的,因此这个轴绝不能弯。如挺胸或缩胸,则脊椎便不能直。 第六,气沉丹田。丹田指小腹。在立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的基础上,全身都要自然地放松,并自然地呼吸,这样才能气沉丹田。这里讲的气不是呼吸之气,练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讲究练浩然正气,讲的就是这个“正气”,或叫“内气”。《拳论秘本》上有句话:“不使气流行于气”,指的也就是这个“正气”。锻炼出来的气不能同呼吸之气一块流通。练太极拳讲“始而意动”,因为太极拳讲究练“意”不练力;“继而内动”,就是紧接着里边的“气”动;“后而外动”,最后才表现外边的动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