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全纪录(上下)(精)》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经历了三个世纪的美丽女人——宋美龄如何成为“第一夫人”,又如何在中外外交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其丰富多彩而又曲折起伏的一生得到了全方位的描述与展示,史料性与可读性兼备。 目录: 第一章宋父起家 他是最早的中国人传教士 和徐光启的后人联姻 发家从印《圣经》开始 上海滩的富翁革命家 第二章童年生活和教育 从小是索里的小霸王 最小的中西女校学生 10岁留洋的小女孩 第三章在美学习和初恋 快乐女孩在异国的别样生活 到波士顿读名校 美国式的初恋 第四章两个姐姐的婚姻 连父亲都觉得她太洋气了第一章 宋父起家 他是最早的中国人传教士 和徐光启的后人联姻 发家从印《圣经》开始 上海滩的富翁革命家 第二章 童年生活和教育 从小是索里的小霸王 最小的中西女校学生 10岁留洋的小女孩 第三章 在美学习和初恋 快乐女孩在异国的别样生活 到波士顿读名校 美国式的初恋 第四章 两个姐姐的婚姻 连父亲都觉得她太洋气了 孔“圣人”进宋家 革命伙伴变女婿 领导上海滩的新潮生活 第五章 蒋介石漫长求婚 孙中山广州提亲 北京送别孙中山 蒋介石当上了总司令 在蒋介石面前宋家分裂了 第六章 蒋宋联姻 宋霭龄大力推动蒋来联姻 蒋介石“处理”旧妻妾 宋老太太终于点头 惊动中外的豪华婚礼 第七章 正式成为“第一夫人” 宋美龄拒交青帮保护费 张学良在东北易帜 蒋介石为孙中山移灵 宋美龄催促蒋介石受洗 第八章 伴夫四处征伐 夫人出马拉拢韩复榘 陈诚散了干女婿 东征西讨跑遍全田 第九章 开始独当一面 遗族学校抚井烈士遗孤 “励志社”培井黄仁霖 “新生活运动”无果而终 第十章 多方协调家族关系 风光隆重的来母葬礼 保护二姐庆龄的安全 宋子文的财政部长不好当 张学良替蒋“背黑锅” “第一夫人”内外兼顾 第十一章 “西安事变”爆发 蒋介石被扣西安 全力阻止亲日派“讨伐”张、杨 柬子文为妹妹赴西安 第十二章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来美龄辐危不惧 谈翔成功携夫回南京 宋美龄也保不住张学良 第十三章 投身抗战 “卢沟桥事变”蒋介石无法再退 前线慰问不惧炮火 “第一夫人”充当中国的对外宣传员 第十四章 “空军之母” 年轻的中国空军参战 晕机的“空军之母” “飞虎队”女荣誉队长 第十五章 三姐妹再携手 关心妇女儿童工作 初到重庆的轰动 三姐妹携手支持抗战 第十六章 访问印度再入新疆 迟来的对日宣战 和“圣雄”甘地谈话 新疆收服盛世才 第十七章 轰动全美的访问 成为白宫的座上客 国会演讲第一人 拒绝傲慢的英国人 第十八章 开罗会议风采 和丘吉尔针锋相对 罗斯福扶持蒋介石 难产的缅甸作战计划, 《开罗宣言》收回台澎 第十九章 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向蒋介石要兵权 史迪威失手缅甸 宋美龄哄骗史迪威 最后摊牌赶走史迪威 第二十章 抗战胜利回南京 “陈小姐”在重庆 孔祥熙被赶下台 抗战胜利宋美龄却在国外 马歇尔调停失败 第二十一章 在大陆全面溃败 硬着头皮慰问苏军 “下关惨案”出面“慰问” 阻止蒋经国打“老虎” 痛失“文胆”陈布雷 第二十二章 赴美乞援 再次出马求援助 杜鲁门很冷淡 指挥“院外援华集团” 两手空空离开美国 第二十三章 偏居台岛 回台再当“第一夫人” 主持“妇联会”环岛劳军 朝鲜战争得喘息 蒋介石在台湾“改造党” “度假外交”创始者 第二十四章 频繁赴美 试探新白宫“主人” 保住联合国席位 热烈而徒劳的访美 第二十五章 多方插手台湾政事 “夫人派”成型 官邸里的教堂 圆山饭店和华航的掌门人 “退出”联合国 第二十六章 士林官邸老夫妻 官邸生活面面观 张大千称赞宋美龄的画技 孔二小姐在官邸 阳明山遇车祸, 第二十七章 蒋介石病逝 提心吊胆的就职典礼 夺命的心脏病 岛内空前绝后的葬礼 第二十八章 蒋经国接班 宋美龄觉得自己该离开 宋子文葬礼留遗憾 此生难见二姐一面 给廖承志的公开信 第二十九章 送别“蒋家王朝” 90高龄回台湾 一封信难挡李登辉上台 “眼不见为净”别台湾 蒋家一门六寡 第三十章 终老纽约 晚年以《圣经》为伴 痛别孔二小姐 98岁高龄重返美国国会 睡眠中安然离去他是最早的中国人传教士公元1886年的上海,正日益成长为“冒险家的乐园”,殖民者和传教士纷至沓来,暴发户和帮会纷纷涌现。黄浦江上轮船来往,外滩边新的大楼不断崛起,各式各样的工厂和洋行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中西交汇,龙蛇混杂,各种势力交相碰撞。 7月的一天,上海外滩英租界,一群中国人正在公开集会。虽然是早上太阳刚出来,但闷热的天气已让人冒出汗来。集会的参加者显然有些特别,不少人在这大热天也是西装领带,衣着严整,为首的几个人手捧《圣经》,神情肃穆。 其中的一位青年牧师,个子矮小,皮肤黝黑,但眼睛明亮有神,正用激昂有力的语言发表着演说。简短的演说后,他在人群的呼应声中高高举起一块用硬纸板制成的标语牌,上面用中英文写着:“请取下侮辱我们的牌子!”这是一次公开要求摘除外滩公园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的抗议行动,参加抗议行动的人,大多是中国第一个归国留学生会社——留美学人会的成员。 这时旁观的群众开始多了起来。大家虽然对身着西装,剪着短发不留辫子的青年牧师感到新奇,一时间议论纷纷,但听到他号召大家起来捍卫中国人的尊严时,立刻大声叫好,掌声不断。 马上有人提议到英国领事馆门前示威游行,大家齐声响应。队伍由留美学人会成员组织和引导,青年牧师走在队伍的最前列。这时从英国领事馆内冲出来的印度巡捕开始驱散示威人群。场面开始混乱起来,喊叫声和打闹声不断。面对巡捕的棍棒,青年牧师镇定自若,不躲不闪,手持《圣经》,反复地吟诵着《新约全书》中的一段话:“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这位年轻勇敢的牧师名叫宋耀如。当时,他刚从美国留学归来,受美国基督教会的派遣,到上海参与传教活动。 宋耀如虽然幼年即随亲属赴美,并在长期的旅美生涯中养成了美国化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但仍然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感情。充满激情和理想的他不能忍受租界当局对中国人的歧视,回国不久就和留美学人会的朋友们组织了这次示威活动。 宋耀如等活动组织者很快被带到了租界的管理机构——工部局。面对洋人官员,宋耀如用流利的英语侃侃而谈,义正辞严地要求租界当局不得侮辱广大中国人民。 靠着自身坚强的信念和众多围观的中国群众的声援,以及租界当局对宋耀如等人美籍牧师身份的忌惮,这次示威活动达到了部分目的。租界工部局不得不宣布,外滩公园只有“狗与自行车不得入内”的那块牌子是被允许的。 虽然自己组织的活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也取得了成功,但宋耀如却仍然感到压抑。满清朝廷的腐败,国民的愚昧和社会的全方位落后,让这位一心想用基督精神来拯救中国的年轻人备感失落。而派遣他到上海传教的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并不重视像他这样的中国传教士,只给他安排了一个低级职司。想到自己在美国这么多年艰辛飘零、发奋学习,回国后还是遭受如此待遇,总是闷闷不乐。 宋耀如出生在海南岛文昌县,原名韩教准,他的父亲是韩鸿翼,夫人王氏,生有三男一女,他是第二个儿子。由于家境困难,9岁时(1875年夏)随哥哥韩政准到爪哇一个远房亲戚处当学徒。1878年年初,他在爪哇遇到了一位姓宋的堂舅。这位堂舅原在美国加州当华工修筑铁路,后来跑到东岸波士顿开设了一家专售中国丝茶的小店,他在海南岛探亲后返美途中经过爪哇,见当时的韩教准聪明勤快,又能吃苦,就带上了他一起远渡“新大陆”。 韩教准到了波士顿之后,他的堂舅很喜欢他,加上自己年纪大了也没有孩子,就把韩教准收为儿子,改姓宋,取名嘉树。耀如则是后来到上海后他自己取的号,因为他的朋友和革命伙伴经常以此称呼,反而更为知名。 宋耀如就在养父的丝茶店里帮工当店员。为了能够较快地学会英文,养父为他请了一位英语教师,这位教师不只教他英语,还时常讲些美国林肯总统的故事。宋耀如也渐渐知道了美国内战★、林肯总统“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思想,受到了民主思想的启蒙教育,为他后来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事业打下了最早的思想基础。 当时有些清政府选派赴美就读的幼童留学生常从麻州剑桥越过查尔斯河到波士顿他养父的店铺里买东西,大家年纪相若,有共同语言,所以经常一起聊天。天长日久,他和其中名叫牛尚周和温秉忠的两名留学生成了好朋友。牛尚周和温秉忠本是表兄弟,3人的关系非常融洽。牛、温两人常劝宋耀如找机会到学校念书,增进知识,将来也好为祖国效力,至少可以回国后找个理想的工作。宋耀如对他们的鼓励牢记于心。后来他们都回了国,3人还结成了连襟,世代交好,传为佳话。 宋耀如想要念书,可是这个想法让他的堂舅兼养父很不高兴。他把宋耀如训斥了一顿,不准他上学,命令他好好学会做买卖,把店铺经营好。可是这时的宋耀如已不再是到美国前的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了,在美国潜移默化所受的影响和知心朋友的劝告发挥了作用。考虑了几天后,富有理想又性格倔强的宋耀如不甘心就这样一辈子与丝茶货物为伍,终于选择了像一些美国男孩那样离家出走。他偷偷跑到波士顿港口一艘美国国税局缉私船“亚伯特·加拉廷”号上躲起来,39岁的挪威裔船长查理·琼斯被他不甘平庸、勇于追求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他,让他在船上干活。不久,船长琼斯被调至北卡罗莱那州温明顿的另一艘国税局缉私船“舒勒·柯法克斯”号,宋耀如也随后跟了去。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