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炬——闵恩泽传》由编剧杨岩所著,记载了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闵恩泽先生,求学、教学、科研的曲折经历和多方面的学术贡献,书中收录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手稿以及部分档案资料。“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闵恩泽常这样说,他也做到了。本书用流畅的文字记述了一位执着于事业、乐观面对生活的大家的不平凡人生,充满正能量。 作者简介: 《人生如炬——闵恩泽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物丛书)著作责任者简介:杨岩,男,作家,编剧。出版有诗集《毛毛雨》,著有长篇小说《霓与虹》、《暖冬风冬寒冬》。播出的电视剧有:23集连续剧《大地》,35集电视剧《山村大爷》。其他著有:30集电视剧《百万皇土》、50集电视剧《光武中兴》、60集轻喜剧《加油加油》等。 目录: 目序 自序 第一章战乱少年惶惑多 1书香童年 2国难当头发愤读书 第二章报国有志路难寻 1战时校园生活 2第一份工作 3上海寻梦 第三章异国求学游子心 1远渡重洋 2苦学与订婚 3喜结连理目序 自序 第一章战乱少年惶惑多 1书香童年 2国难当头发愤读书 第二章报国有志路难寻 1战时校园生活 2第一份工作 3上海寻梦 第三章异国求学游子心 1远渡重洋 2苦学与订婚 3喜结连理 4工作历练 第四章辗转回国求职难 1芝加哥的生活 2辗转回祖国 3求职的烦恼 第五章十年催化奠基路 1认识催化剂 2铂重整催化剂 3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 4国防急需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 5新建炼厂需要的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 6奠定炼油催化剂制造的基础 7坚持科学建厂 7参加国际技术转让 第六章七十年代忙攻关 1住进“牛棚” 2学做家务 3在抚顺“三氢会战” 4在扶余参加“浸没燃烧”攻关 5南下长岭攻关 6裂解焦油制苯 7帮助周村催化剂厂 8科学春天的到来 第七章世界石油大会露头角 1参与恢复席位 2担任“回顾与展望专题”分会主席 3担任“专题论坛—研究”主席 第八章催化材料开新路 1导向性基础研究 2与莫比尔中心实验室的交流 3新催化材料的研究 第九章新反应工程占高地 1悬浮催化蒸馏 2磁稳定流化床 第十章进入化纤单体新领域 1涉足己内酰胺 2甲苯法引进装置再创新 3整体规划分期实施 第十一章开拓绿色化学 1保护环境的经典著作 2绿色化学的兴起 3“绿色化学与技术”咨询 4开启绿色化学研究 5密切关注美国总统绿色化学奖 6成立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 第十二章转向生物柴油新能源 1倾情生物柴油 2生物柴油原料调研 3生物柴油技术研发 4著书《生物柴油产业链的开拓》 第十三章《大家》栏目报道—-《小颗粒大人生》 1北京采访 2成都家乡情 3节目播出 第十四章五十载倾情铸辉煌 1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人生如炬,感动中国 3榜样恩泽 第十五章关注国外创新动向 1多种类型的创新 2咨询和战略创新,展望趋势,指引未来 3企业“转型成功”的范例 4原始创新形成新兴产业的启示 第十六章老骥伏枥志在未来 1著书传经验 2宣讲自主创新 3设奖激励创新 4“恩泽奖学金”回报母校 5创建生物质精细化工实验室 6微藻生物柴油研发 7生物质炼油化工厂咨询报告 8年迈不停步 结语1:学生眼中的老师 1桃李满天下 2给学生一个甘为人梯的肩膀 3学术民主,循循善诱 4倡导团队精神 结语2:女儿眼中的父亲 闵恩泽大事年表 学术代表作 索引 后记 这是1924年农历大年三十。在四川成都,一场多年不见的飞雪,给这个饱经战乱的城市带来了少有的平和祥瑞气象。年节到了,驻守成都的几派军阀士兵们也忙着过年,不再出来骚扰,人们终于可以喘口气,过个平安年了。 农历除夕晚上,当满街鞭炮齐鸣,家家敬挽祖宗的时候,在成都的红照壁街一座巷道深处的庭院里,一个男婴诞生了。男婴的母亲吴佩苍一连生了三个女孩,终于生了个男孩。吴佩苍在重庆工作的丈夫闵建侯,早已为孩子取好了名字:闵恩泽——承天地之恩,泽苍生黎民,“闵恩泽”这三个字,寄托着这个饱读诗书的男子的深切期望。当晚,全家人欣喜若狂,所有人都到厅堂,点燃祖先神位前的蜡烛,向列祖列宗叩拜,一齐吃醪糟荷包蛋。吴佩苍的娘家人得到喜报,连夜赶来祝贺,次日一早就去邮局发电报向闵建侯报喜。 闵建侯的祖上是浙江吴兴人,其父授官到四川成都。闵建侯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孔孟之学的训教,他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好字。闵建侯在二十多岁时,被国民党二十一军军长刘湘看中,擢任军部秘书处秘书,专门处理往来信函。因为这一手好字,加上人精干,为人随和,很得刘湘器重。后来,他娶了同是从浙江迁来的吴姓大户的女儿吴佩苍,算是门当户对。吴佩苍嫁到闵家,连生了三个女娃后,她的心情紧张了起来。于是她逢庙敬神,遇佛上香,四处求签,企盼上天恩赐给她一个男孩。有了闵恩泽后,她便视若掌心明珠,疼溺有加。四川人把小男孩叫“小公爷”,在家里,一家人的眼睛总是盯在小公爷身上。小公爷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欣喜不已。小公爷牙牙学语了,小公爷蹒跚走路了,小公爷可以围着院中的玉兰树奔跑了,闵家院中充满了欢笑和勃勃生气。 1913年后的二十多年,四川先后遭受了北洋军阀、黔军、滇军和省内各派系、大小军阀割据混战之苦。“刀兵二十二年多,蜀乱从头数岂讹;战役四百九十九,伤心父老泪滂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幼小的闵恩泽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7年夏天,吴佩苍带着闵恩泽和三女儿闵恩瑜,在闵恩泽四舅吴季英的陪送下,乘木船到重庆,与丈夫闵建侯团聚。那时岷江只有夏天才能走船,从成都到重庆差不多要走一个星期的水路。木船白天行走,晚上靠岸,他们在船上歇息。到重庆码头时,闵建侯派人来接妻子儿女一行。从此,闵家一分为二:闵建侯夫妇和闵恩泽、闵恩瑜在重庆,大女儿闵恩临、二女儿闵恩祥和闵家祖母住在成都红照壁街。 1932年,闵建侯随川军出川到湖北宜昌,闵恩泽也随父母到了宜昌。那一天住进旅馆后,他第一次吃香蕉,还有奶油蛋糕,那味道真是太好了!在宜昌三年多,他学会了“骑洋马儿”(即自行车),在宜昌第十一小学读书,放学后,他骑自行车四处逛街。二十一军刘湘准备与其二十四军的叔父刘文辉开战,他把驻宜昌的川军调回了四川,闵恩泽随父母回到了重庆。这场叔侄大战,刘湘获胜,占领了整个四川,刘文辉退到了以雅安为省城的西康省。不久,闵建侯便被任命为乐山县征收局局长,闵恩泽随父母又搬到了乐山。 成都和乐山,虽然都属四川,但是“十里不同天”,语言迥然不同,如果把成都话比作川蜀的“普通话”,那么乐山的地方话就类似于北京人听到的四川话。1934年,一口成都话的小恩泽,被送到小学读书,同学们都讥嬉他为“成都娃”,课前课后,小恩泽总受到他们的欺负。小恩泽刻苦读书,暗下决心:成都娃的学习成绩一定要比乐山娃好!周末,家人常带小恩泽去乐山大佛、‘乌尤寺游玩。他们先是坐船去乌尤寺,然后沿山麓走到乐山大佛。这里流传了许多传奇故事,如苏东坡在乐山大佛旁写字,把墨汁倒入江中,于是大佛足下的江水中,就有了黑色味美的墨鱼。这些流传千百年的故事和旖旎的山水使小恩泽深深陶醉。 1935年,闵建侯被调回成都,任成都县征收局局长,闵家祖孙三代又得以团聚。回到成都时,小恩泽错过了小学开学时间,父亲闵建侯就请了私塾家教。 请来的先生姓廖,每天布置和监督闵恩泽背一篇《古文观止》中的文章,然后让他用桐油纸临摹赵孟烦的字,午饭后,又教他算术。 私塾家教的日子是小恩泽最快乐的日子,他有很多时间玩耍。他斗蟋蟀,甚至买了十几只鸽子养起来。每天仰着头,看自己的鸽子带着鸽哨,鸣飞过天空,那种惬意,常常把廖先生古板教书而带来的烦恼一扫而光。 成都虽然偏居西南一隅,但是处处弥漫着文化气息。成都人自古就有“好读书”的风习,不管世事多么动荡,战乱多么频仍,“读书传家”、“蜀韵流香”、“学而优则仕”,是一代又一代成都人的热爱和梦想。正是这种弥久还新的读书的风气,使成都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荟萃中心,读书成为成都人一个永恒的诉求。在成都,大致说来,政治中心是皇城、提督街等。而重要的学校都在东南、西南边。20世纪20~30年代,这里有四川大学、华西协和大学等。少城公园附近的祠堂街,有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大书店,书店一家挨一家,书馆一个连着一个,文海书河,墨香流溢。还有四川美术协会、四川省通志馆等,更让这条熙熙攘攘的街道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如果你到武侯祠去领略一番诸葛孔明的羽扇纶巾的韬略,去杜甫草堂听一听那位诗圣的苦吟,再去望江楼上感受一下隐隐灯雾中的迷离城市,你就会觉得恍如隔世,不知自己是在30年代,还是在唐朝的成都,抑或三国时期的都城。 最让闵恩泽受到文化熏陶的是成都的三座名胜古迹:杜甫草堂、武侯祠和望江亭。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诗人杜甫在此先后居住了近四年,留下《春夜喜雨》《蜀相》等240余首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闵恩泽喜欢穿过红墙栈道,去看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而武侯祠中诸葛孔明的羽扇纶巾座像,总让闵恩泽思接千载,神游八方。P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