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国难深重下的声色犬马、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经过一个世纪的洗练和沉淀,我们开始用另外一种视角去审视,层层毕剥,探寻时代的脉搏,人物灵魂最深处的悸动--尤其是那些奇女子林徽因、张爱玲、陆小曼、凌叔华、冰心、秋瑾、张幼仪、赵一荻、阮玲玉…… 她们谋爱,谋自由,亦谋生之璀璨。 她们,风华绝世,惊才绝艳,是乱世民国一道最绚烂的风景; 她们,兼具了贵族的气度、文士的风骨、志士的气魄; 她们,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完美诠释。 作者简介: 刘承沅,山东烟台人,十年文学求索之路,略有小成,早年诗歌作品多发表于《烟台晚报》等多种综合性报纸上。有诗集《微澜集》《单轨船》《游戏与人》《短暂的歌》,另有小说《第二种纳闷儿》《似水柔情》等作品。现居北京海淀,任图书策划编辑,策划图书60余种。于儒释道亦颇有见地,近年来研究方向偏向文史哲,擅长以散文诗的笔调来重新阐释历史人物。 目录: 序言…………………………………………………1 卷一才华馥比仙 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2 张爱玲: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美衣袍………19 凌叔华:人生如梦亦如客……………………………33 冰心:一片冰心在玉壶……………………………45 苏青:世俗里的高贵优雅……………………………57 萧红:呼兰河上的孤独之旅………………………69 卷二寂寞烟花冷 陆小曼:寂寞烟花,只为寻一世灵魂伴侣…………86 吕碧城:绛帷独拥人争羡…………………………101 唐瑛:歌尽桃花扇底风……………………………116 卷三如果这都不算爱 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126 潘玉良: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序言…………………………………………………1 卷一才华馥比仙 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2 张爱玲: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美衣袍………19 凌叔华:人生如梦亦如客……………………………33 冰心:一片冰心在玉壶……………………………45 苏青:世俗里的高贵优雅……………………………57 萧红:呼兰河上的孤独之旅………………………69 卷二寂寞烟花冷 陆小曼:寂寞烟花,只为寻一世灵魂伴侣…………86 吕碧城:绛帷独拥人争羡…………………………101 唐瑛:歌尽桃花扇底风……………………………116 卷三如果这都不算爱 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126 潘玉良: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 …………………………………………………138 孙多慈:慈悲之恋…………………………………151 赵一荻:因为爱,不顾一切………………………165 卷四爱,需要涅槃 张幼仪:痛苦中涅槃的凤凰………………………178 王映霞:半生飘零半生恨…………………………188 张兆和:爱你是你的不幸…………………………205 卷五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孟小冬:绕梁遗韵落芳尘…………………………222 阮玲玉:命薄怎因畏人言…………………………234 胡蝶:蝴蝶飞走了…………………………………249 周璇:旧上海的时光与风情………………………260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文洁若 ★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个张爱玲。--贾平凹 ★取材大半是数千年来诗人心灵中荡漾涵泳的自然……在这里面我所认识的是一个继承元明诸大家的文人画师,在向往古典的规模法度之中,流露她(凌叔华)所特有的清逸风怀和细致的敏感……--朱光潜 ★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巴金 ★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胡适 ★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孙中山 ★她(张幼仪)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令人尊重。--梁实秋 ★我创作《花样年华》的全部灵感,来自于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来自于周璇主演的《长相思》里面的主题曲《花样的年华》……--王家卫★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文洁若 ★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个张爱玲。--贾平凹 ★取材大半是数千年来诗人心灵中荡漾涵泳的自然……在这里面我所认识的是一个继承元明诸大家的文人画师,在向往古典的规模法度之中,流露她(凌叔华)所特有的清逸风怀和细致的敏感……--朱光潜 ★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巴金 ★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胡适 ★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孙中山 ★她(张幼仪)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令人尊重。--梁实秋 ★我创作《花样年华》的全部灵感,来自于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来自于周璇主演的《长相思》里面的主题曲《花样的年华》……--王家卫 序言 一百年过去了,一个世纪的舞台终于落下帷幕,血与火的洗礼,爱与恨的纠葛,痛与悟的交融,生与死的彻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里,我们却注意到了这幅长卷角落里淡淡晕染的几丛幽兰芳草的倩影--那些绰约多姿,才情满溢却命途多舛的民国女子,在时代的浪潮里若隐若现,散发着幽静芬芳,留给世人无尽的叹与羡,歌与怜。 怀旧与反思潮流的盛行,令近乎要淡出人们视野的民国风情再次浮现,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焦点。民国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国难深重下的声色犬马、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经过一个世纪的洗练和沉淀,我们开始用另外一种视角去审视,层层剥啄,探寻时代的脉搏,人物灵魂最深处的悸动--尤其是那些奇女子: 她们谋爱,谋自由,亦谋生之璀璨。 她们,风华绝世,惊才绝艳,是乱世民国一道最绚烂的风景; 她们,兼具了贵族的气度、文士的风骨、志士的气魄; 她们,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完美诠释。 我亦因此而深信,这黑白底色的民国,亦因她们而有了婉约的诗意,摇曳的风姿。不是么?无论世界多么残酷,现实多么黑暗,可生活总得继续,这个善于在隐忍负重中蜗索前进的民族,总会在生活中寻出些许亮色,些许景致,让我们于艰难前行之路获得少许心灵休憩。一百年后的我们,以更为宽容的眼光看待这些传奇女子,忽而理解了她们的美丽与哀愁,也让我们的心灵有所顿悟! 如今的我们,相比较民国那个时期,眼界却似乎真的不够开阔了!仔细一瞧,似乎那个时代才是真真正正的"碎片化":光怪陆离、风雨如晦、诸侯蜂起……这些词怎样形容都不为过。思想上,呈现的是一种类似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态势--中西文化的碰撞,引发了新文化运动与各种主义思潮的激烈交锋……民国之于后人,其文化上的影响太过深远,不仅仅是在政治、经济、艺术领域,更甚者,是对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的一种彻底反思。是批判地继承还是彻底的唾弃抛却?是完全的西化还是固守传统?其变革风潮之热烈,自我中华大文化圈形成以来,前所未见。时代大潮如此,社会风尚,民众生活百态亦一一呈现出戏剧性看点。这些传奇女子便成为了民国时的一道独特风景。 我有心想要表达对那个年代的好奇,对那些逝去的衣香鬓影的欣叹,却觉得无从下笔……直到有一天,不经意间发现了一首朦胧的旧诗,大约写于十年前,才觉得非如此不能表达我对于民国那些人、那些事的感触。 时代的真相 那耀眼的强光刹那消退 自空樽中洒了出来 从仰天痴神的那刻起 人间便失去了真相 那个年代,那个人间 已经出走太远 长夜漫漫 城市陷落得更深 买醉女的歌声渐退 酒杯和桃花,仍是那么迷人 …… 不可否认,那时我对民国的理解仍有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切实际或滑稽的。与今日今朝的理解相比,两者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如今我更倾向于研究它的文化模式,而并非欣赏表面的"酒杯和桃花"。多年的辗转,以及不断地学习,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恰逢机缘,创品书业旗下的徐编询问我有无兴趣尝试创作民国女子的题材,我怦然心动,等接收到她传来的完整策划案时,我忽然有一种多年期待,一朝得偿所愿的欣喜满足感。是的,这本书正是我想写的,也是我多年积淀升华迫不及待想要倾诉表达的--命运的安排让人惊讶,莫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想事成? 我需要感谢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够将那些年的思想的体悟融到字里行间,诉诸纸上。 我一度想过将那些身在苦难之中,却又命运不同的人物单独陈列出来,用一种类似于"思维情境"的模式进行对比整合,探讨那个时代的命运流转。但在这本书中我还是放弃了,一则考虑了本书的受众;二则经反复比较仍觉得传统"史笔"叙述模式有无可比拟的优点--我可以为每个人物先"正名"。例如普及常识:林徽因真正的价值在哪里,是她的诗才还是建筑学上的贡献?吕碧城真正令人敬佩的地方在哪里,是她的才名还是卓越的思想?王映霞与郁达夫"最著名的情事"始末是如何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诸如此类都该是我们首先关注的。诚然,甄别大量或真或假的资料是一项繁琐和极考验人耐性的工作,幸运的是,我从这漫长的琐碎整理工作中得到了乐趣--因为中途,我豁然发现,我到了前人未曾发掘的琅嬛福地。故而,当我提笔时,便胸有成竹,确信笔下的每个女子不是当下"民国热"中出现的脸谱化、教条化的人偶,而是活泼泼的,有坚强亦有脆弱,有感性亦有冷酷到底的决然--我想我已经深刻明白"人是一个矛盾结合体"这句话了。 民国的女子是各有特色的,并非仅是我们常常提及的那几个人:林徽因、陆小曼、张爱玲……可以说,在三十六年的民国史中,有着无数个独特的、无限风情的女子。她们当中,有的在乱世中找到了自我,"谋爱,谋自由,亦谋生之璀璨";有的难逃千年儒教文化的思维禁锢,"在通往悲剧的路途上昙花一现";有的则在中西文化的交锋中犹疑不决,并最终走向"毁灭或光明"……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它的独特性,让我们可以从更宏观的历史视野里寻找出一些端倪:一面是传统礼教的压迫,一面是西方人权思潮的涌入,从这当中走出来的女性,无疑带着一种更为天然的,令现代人无法切身感受的挣扎与迷茫……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虽在有意无意中将某种类似于"悲悯"的情怀融入其中,但更多的,还是尽量将更为客观的史实呈现于读者面前,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取点有价值的信息,那便是我值得庆幸鼓舞的一件事了。在此我要感谢创品书业的徐编辑敬业地甄别史料、细致修改,以及众多朋友在背后的默默支持,最后摘录我的一首诗《时代》,以飨读者: 痴男怨女 功名利禄 为世界的虚无而哀嚎 为繁华或败落而忧叹 在烈日下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黑夜中点亮心里的灯 这都不算什么 求生的愿望本是那么强烈 对和错 谁来评判 价值是那么的孤立 很容易便被摧毁 人们集成圈子抱守一团 在许久的分离之后 他们寻找慰藉 他们揭开伤痕 刘承沅 于癸巳年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