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手风琴上的人生


作者:余继卿     整理日期:2014-04-19 17:40:10

作者讲述了自己幼时音乐启蒙、少年参加革命和后来从事专业演奏的人生经历。全书以其手风琴演奏事业发展为主线,描绘了她为广大基层工农兵群众巡演的艰苦生活、对手风琴演奏艺术的忘我投入、个人遭遇的人生苦难和逆境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经历,以及最终取得演奏和教学双丰收的卓越成绩,也从一个侧面记叙了我国手风琴演奏事业的发展历程。
  作者对智障儿子深沉的母爱也让人动容。
  庞中华为本书题写书名,并题诗。书中穿插150余幅作者生活和演出老照片,含2印张彩插
  作者简介:
  余继卿,1937年生于四川遂宁。女手风琴家,全总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2010年获“中国手风琴卓越贡献奖”,2011年获“中国手风琴终身成就奖”。出版有《手风琴合奏曲集》、《手风琴重奏合奏曲选》、《人人喜爱的手风琴曲选》、《优美的手风琴曲》等。
  目录:
  序张自强王碧云
致手风琴家余继卿老师庞中华
上篇
第一章童年纪事
一、美丽的小镇
二、我的母亲
三、我的父亲
四、音乐启蒙
五、家乡解放
第二章走上独立
一、进城读书
二、参加革命
三、在川北文工团
四、小小演奏员
五、最后悔的事序张自强王碧云
  致手风琴家余继卿老师庞中华
  上篇
  第一章童年纪事
  一、美丽的小镇
  二、我的母亲
  三、我的父亲
  四、音乐启蒙
  五、家乡解放
  第二章走上独立
  一、进城读书
  二、参加革命
  三、在川北文工团
  四、小小演奏员
  五、最后悔的事
  第三章出川进京
  ……
  第四章巡演纪实掠影
  一、四处奔波
  二、时间!时间!
  三、新疆之行
  四、到东北,去海南
  中篇
  第五章难忘的1963——我的手风琴年
  一、“手风琴北京组”的成立
  二、筹办音乐会
  三、“特殊”状态下的排演
  四、音乐会的公演
  五、病儿的降生
  六、永远的伤痛
  七、续篇:逆境中自强
  第六章我与智障儿子的故事
  一、无尽的自责
  二、寻找安身之处
  三、走失与“造翻”
  四、去福利院
  五、快乐时光
  六、大病所感
  第七章那个年代
  ……
  第八章钢琴博士儿子
  一、漫漫学琴路
  二、在中央音乐学院
  三、走出国门
  下篇
  第九章八十年代的春天——手风琴活动纪实
  一、“手风琴研究组”的成立
  二、开展普及工作
  三、举办音乐会
  四、对外交流
  五、我们的手风琴乐团
  六、我所了解的“鹦鹉牌”手风琴
  七、“手风琴学会”的诞生
  第十章演奏与普及教学
  一、老山之行
  二、录音、访日
  三、出版合奏曲集
  四、出国参赛
  第十一章生命中的“小品”——出版演奏CD
  ……
  第十二章秋的感悟
  一、我的一支笔
  二、失误与坚守
  三、人生中的两面
  四、秋天的收获
  五、尾声
  后记一、“手风琴北京组”的成立
  那个时期,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迎来了温暖的春天。手风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了时任中国音协主席吕骥、副主席孙慎同志的高度重视。
  1963年,中国音协于2月16日邀请北京专业和业余团体的二十余位手风琴演奏者,举行了座谈会。大家热烈谈论了手风琴的创作、表演等问题。吕骥、孙慎同志出席,并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热情称赞手风琴音乐这些年来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的贡献。
  有七个文工团的手风琴手即席演奏了多首中外手风琴曲。会后,在李锦凤同志的具体主持下,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手风琴学术组织——“中国音协手风琴北京组”,同时成立了我国第一支手风琴乐队——音协手风琴乐队。我们推举了任士荣同志任组长,张自强、王典为副组长,主要成员有:王碧云、白崇先、李春亭、于峰、初青燕、陈白日等。我,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3月10日上午,刚成立的“北京组”组织了第一次内部观摩演奏会。在这次会上,我又高兴地见到了吕骥、孙慎同志和总政、空政、海政文工团及歌剧院的好几位老师,如:张自强、王碧云、任士荣、杨文涛、白崇先等。他们分别演奏了《士兵的光荣》、《白毛女》、《步步高》、《墨西哥舞曲》、《茉莉花》、《对花》等新近改编的手风琴曲。和他们相比,我感觉自己的水平有限,就没敢上台去拉。但在3月31日的第二次观摩会上,我拉了《恰尔达什》和《乔治参军去了》。虽然没有平时拉得好,但大家觉得效果还不错。王典等同行老师还给我提了些建议,对我很有启发和帮助。我暗下决心:要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要为手风琴能在本团站住脚、为提高手风琴在社会上的威信和地位,为手风琴在中国的发展而努力!
  二、筹办音乐会
  5月13日,我非常兴奋地又去音协参加手风琴会议,会上决定了7月举办手风琴专场音乐会的事。我们这十几个人热情很高,一心要排练出一台形式多样的、高质量的手风琴专场音乐会。
  我们利用业余时间,背着手风琴从各自的文工团出发,风雨无阻地聚集到中国音协的一间大屋子里,切磋琴艺、反复演练。
  在一头一尾的大合奏里,我与张自强老师在第一声部共用一个谱台,能近距离向他学习,我感到很兴奋。同时我还参演了以王碧云老师领衔的四位女琴手齐奏的《四季调》、《小天鹅舞》、《步步高》以及与于峰的二重奏《闺女之歌》、《小苹果变奏曲》等曲目。这次的排练演出让我第一次欣赏到了各路手风琴专家演奏的很多好听的乐曲,欣赏到了他们高超娴熟的演奏技巧,更为他们丰富的表现力所折服。这30首风格各异的手风琴独奏、重奏及轻音乐,倾注了大家全部的情感和智慧,我乐此不疲地倾听、演奏这些至今听来依然雄壮、优美、抒情,风味浓郁的手风琴乐曲,心中涌动着无比的激动,沉浸在美妙的艺术享受中。
  三、“特殊”状态下的排演
  可在另一面,这一年正是我们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时期的影响尚未完全过去,物资十分匮乏的年月。这个时候,我正处于怀有身孕的状态。而我个人家庭经济情况很差,我先生需要供养他家里的众多弟妹,也没有条件顾及“营养”方面的事,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拉琴的。
  这一年,我所在的全总文工团各类演出活动红红火火,应接不暇。那个时候,团里有一大批反映工人劳动、生活的原创歌曲(茅地曲,王积福词)。我担任很多伴奏任务,尤其是男声小合唱、男中音独唱,如《苦和甜》、《伐木山歌》、《长江水滚滚来》、《工人篮球赛》、《青年的朋友快到这里来》、《我为啥这样乐》等,以及女声小合唱《啊,湛江港》等都很有特色,有的还带表演,很受群众欢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常播放,有的歌曲还被选作“每周一歌”。
  那时,担任中央乐团团长的著名老音乐家李凌同志,曾派中央乐团的男声小组,由歌唱家吴其辉带队,到团里来观摩学习我们的节目。我们有时一天被两三个单位邀请,像放电影“跑片子”一样赶场,用现在的行话叫做“档期很紧”。
  记得“五一”节那天,我团在中山公园进行大型游园演出,全总副主席刘长胜陪同外宾前来观看。那天,演出结束后,我因为没有挤上公共汽车,在烈日下从天安门步行走回木樨地的家。
  我拖着七个多月的身孕,一直坚持本团的大型活动和加场演出,一场都没有耽误过,而面对这台手风琴“专场”,又无法做到放弃。回想那个没有“打的”条件的年代,现在的我都很难想象,当时大肚子的自己是怎样把120贝司四排簧的大琴运到排练现场的!我用一条很长的粗绳子,把琴牢牢地捆在自行车后座上,艰难而小心翼翼地骑车赶去排练。
  在那些紧张忙碌的日子里,我驮着手风琴频繁地穿梭在不同的演出地点和音协之间,演出时为了不让观众看出我身体的“异样”,我把拖地的黑色长裙,松散地系在腰部外面作为遮盖,利用身体的苗条,双手将琴抱住托起,半侧身走向舞台,把琴的重量都放在腿上……当琴声响起,我就完全忘掉了自己的“现状”,更没有想到身体的严重透支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在那个不顾一切的激情燃烧的年代,演出、录音、录像都没有报酬,也从未想过钱的事情。我们没有自我,只有全身心的付出,而手风琴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我这个为手风琴而激动,为表演手风琴而感到最大快乐的人,根本没有觉得这有什么“苦”。那时,凭的是满腔的热情,没有科学冷静的头脑,一直坚信自己能行,破例坚持搞业务……
  已经坐上“高速列车”的我,想停下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我和同行老师们辛苦了2个月,7月10日在中国文联礼堂的舞台上给音协领导及音乐界同行作了汇报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这台音乐会的合奏用琴全是天津乐器厂1963年生产的新产品。这天,厂领导带领以吴英烈为首的制作专家一行,兴高采烈地专程赶来进行了录音、录像,带回天津放映。
  ……





上一本:岩波茂雄传 下一本:旅程:三岔河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手风琴上的人生的作者是余继卿,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