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一代文坛隐士,因《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举成名。 塞林格性格内向,加上对个人隐私的极度保护,在他身上有太多的谜无法解开。 本书是全球最权威的塞林格研究者斯拉文斯基耗时7年调查,呕心沥血之作。是目前公认的可信度最高、资料最齐全的塞林格传记作品。 作者借助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对塞林格现存往来书信、各种原始档案的分析,为广大的“塞迷”解开了大量谜团。比如塞林格的成长经历、二战的生死体验、他与东西方宗教里神秘主义思想的关系、与海明威等作家的交往、他的三段感情生活等等。作者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分析,试图找出塞林格私人生活经验与小说创作的关联,并尽可能完整地还原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 作者简介: 全球最权威的塞林格研究专家,他为塞林格经营DeadCaulfields网站已有十年的历史,这个网站被公认为是最权威、最可靠的塞林格资讯网站,媒体上许多許多有关塞林格的报道都是从这里引用材料。作者为了撰写这本传记,耗费了7年时间,亲身调查和查阅图书馆文献资料,走访相关当事人,同时对塞林格的书信材料进行细致分析,解开了塞林格生平中许多重要的谜团。 目录: 序言 1桑尼 2志向 3徘徊 4换位 5地狱 6炼狱 7成名 8再度证明 9霍尔顿 10十字路口 11安顿 12弗兰尼 13两个家庭 14卓埃序言 1桑尼 2志向 3徘徊 4换位 5地狱 6炼狱 7成名 8再度证明 9霍尔顿 10十字路口 11安顿 12弗兰尼 13两个家庭 14卓埃 15西摩 16暗峰 17分离 18告别 19沉默的诗 20走出麦田大学时代,塞林格是我最痴迷的作家。我把能觅到的他的所有作品都读了。我无法解释我对他的这一份钟爱,也许是那种青春启迪和自由舒畅的语感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因此把《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一种文学精品的模式,这种模式有悖于学院式的模式类型,它直接渗入我的心灵和精神,而不是被经典所熏陶。直到现在我还无法完全摆脱塞林格的阴影。 ——苏童
我在出版社做文学编辑时,天天和各类作家打交道,作家们都是极具个性的人,对世态对人生以至对其他作家常常都是七个不平八个不忿,说起话来谁也不服,但有一个作家例外,凡一提及大名或作品马上换一副崇拜的样子,这个人就是美国当代作家J·D·塞林格,其作品是声名远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马未都
塞林格的寿命不止91岁,只要《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读者看,塞林格就一直活着。没授予塞林格诺贝尔文学奖,笔者认为不是塞林格的遗憾,而是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大学时代,塞林格是我最痴迷的作家。我把能觅到的他的所有作品都读了。我无法解释我对他的这一份钟爱,也许是那种青春启迪和自由舒畅的语感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因此把《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一种文学精品的模式,这种模式有悖于学院式的模式类型,它直接渗入我的心灵和精神,而不是被经典所熏陶。直到现在我还无法完全摆脱塞林格的阴影。 ——苏童 我在出版社做文学编辑时,天天和各类作家打交道,作家们都是极具个性的人,对世态对人生以至对其他作家常常都是七个不平八个不忿,说起话来谁也不服,但有一个作家例外,凡一提及大名或作品马上换一副崇拜的样子,这个人就是美国当代作家J·D·塞林格,其作品是声名远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马未都 塞林格的寿命不止91岁,只要《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读者看,塞林格就一直活着。没授予塞林格诺贝尔文学奖,笔者认为不是塞林格的遗憾,而是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遗憾。 ——郑渊洁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塞林格,就没有王朔,也没有王小波,正是因为有《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引入中国,才有这两个人的出现。 ——止庵 塞林格告诉我,小说可以这样写,像我写日记一样的写,我又听到了天外之音:你应该写小说。神奇之旅开始了,这对我是一条不归路,陪伴我启程的是一本书,一个作家,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塞林格。在我心里,最温柔的部分永远属于塞林格,我愿意读他的每一个字,我愿意原谅他所有问题,我欣赏他所有怪癖,我期待他锁在铁箱子的每一个字。我足可宣称,即使所有人都离他而去,我依然在他身边。——麦家1.桑尼 父母对身世三缄其口,使塞林格和姐姐长大后都成了讲究隐私的人。 1936年,塞林格就读福吉谷,他不止一次说,他是在福吉谷成为作家的。 1936年秋。塞林格就读纽约大学,但他在这里找不到运用才华的机会,索性离开了学院。 1937年4月初,塞林格开始了欧洲之行,在维也纳的犹太人聚居地与一个家庭生活了10个月,与这家的女儿开始了初恋。 1938年秋天,塞林格进入乌尔西奴斯学院,仅仅读了一个学期就返回了纽约。 战争改变了世界。随着l919年的来临,人们即将面对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和不稳定的因素。数十年来传统的生活方式、信念、希望从未遭到挑战,如今或是饱受质疑或是被抛到一边。隆隆的大炮声在几周前才停息。旧世界成了一片废墟。在旧世界里崛起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向世人展示着身披领袖斗篷的姿态。在这个国度,没有哪个地方比纽约城更加急迫地走向成熟。 在和平降临之后第一年的第一天,亚姆·吉利奇·塞林格家里,生下了一个儿子。6年前,女儿多丽丝出生。此后,亚姆接连流产。 这次男婴也险些夭折。所以亚姆和所罗门·塞林格对儿子的到来,怀着悲喜交集的心情。他们给他取名杰罗姆·大卫,但从婴儿降生那天起,他们就喊他桑尼。 这是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既生活在传统之中,又不安于现状。塞林格的祖上来自苏达格斯村,那是个不大的犹太人定居点,位于波兰与立陶宛交界的俄国境内。资料显示,塞林格一家从l831年以来,就生活在村子里,但这家人不愿被传统所束缚,或者说他们并不希望世代固守田园。自桑尼出世之后,他们就与那个小村子几乎断绝了联系。桑尼的父亲精力充沛,上进心强,发誓要闯出自己的一片事业来。和那些典型的移民后代一样,他决心与父母出生的旧世界一刀两断。因为在他眼里,那是个愚昧落后的地方。当时所罗门并不知道,他身上的叛逆精神也是祖上的传统。塞林格家族的人都喜欢我行我素,好几代人都是如此。他们并不眷恋故土,脚下的路总是越走越宽。迟早有一天,桑尼会意识到,他的祖先都有惊人的志向,“喜欢从很高很高的地方扎向一个小水罐”——而且从未失手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