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2003年开始近距离观察朴槿惠并取材。本书把她在青瓦台度过的童年生活、父亲遇刺后变为平民、再到总统大选胜出的种种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给读者。 作者看到了作为普通人的朴槿惠的孤独,也看到了作为政治人的朴槿惠身上的孤独。作者在书中始终坚持将普通人朴槿惠和政治人朴槿惠统一起来理解,而且还以把朴槿惠的个性所带来的肯定面与否定面放在一起考虑的态度思考问题。 对朴槿惠而言,原则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个人。她认为,人总是会离开的。她的“无心论”境界之高令人不得不叹服。这些都是她在特殊的成长背景下形成的属于自己的哲学。 本书把触角伸到过去,描绘出了朴槿惠的真实面孔。相比其他的各种记录,作者在本书中对朴槿惠的描述更加丰满,也更加让人信赖。
作者简介: 千荣植,1965年出生于庆尚北道青松,在大邱读完初中和高中后,在首尔大学攻读西方历史。大学时期,因反独裁民主化运动而身陷囹圄。在第一届《文化日报》公开招聘赛中被聘用步入新闻界,从事长达22年的记者工作。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担任《文化日报》驻华盛顿记者。从2013年2月起,担任《文化日报》政治部政党组长。4次荣膺韩国记者协会评选的“本月最佳记者奖”以及1次“总统大选报道奖”。
目录: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篇孤独的人,朴槿惠 第1章了解18年的隐遁生活,才能理解朴槿惠/3 结束隐遁生活,重返政坛/3 成为孤儿的少女家长/12 因炎凉世态被冻结的心/15 为了忘却痛苦,依赖了佛教/19 以苦难为伴,书写20年的日记/23 朴槿惠的眼泪/27 18年的心理状态/30 第2章揭开面纱的“冰公主”/33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篇孤独的人,朴槿惠 第1章了解18年的隐遁生活,才能理解朴槿惠/3 结束隐遁生活,重返政坛/3 成为孤儿的少女家长/12 因炎凉世态被冻结的心/15 为了忘却痛苦,依赖了佛教/19 以苦难为伴,书写20年的日记/23 朴槿惠的眼泪/27 18年的心理状态/30 第2章揭开面纱的“冰公主”/33 朴槿惠结婚未遂事件/33 前方无异常,但是心已被刺穿/38 蒙着她的神秘面纱/42 喜欢喝酒的朴槿惠/45 朴素又不失优雅的生活/49 传统、品位、朴素:着装和发型/53 开放的文化思想:喜欢冰激凌和年轻人的音乐/56 安分守己的少女/60 连朴正熙都没能折服的倔强脾气/62 虽然平时很幽默,可是发起火来也很可怕/65 “第一个看到我的肌肤的男人”/70 朴槿惠患有公主病?/71 长时间积累的外语实力/75 每次都拿下第一名的努力型模范生/78 朴槿惠的财产/80 三成洞私宅的各种秘密/83 第3章甜美的“第一夫人”时期/87 22岁成为“第一夫人”/87 每次出行的时候,都会动员1?000人?/90 对母亲陆英修的记忆/93 与父母在一起的记忆/96 第4章朴正熙和朴槿惠/101 朴槿惠身上有朴正熙的一面/101 关于清算历史的秘闻/104 不会一味地追随朴正熙的统治哲学/106 关于朴正熙的苦涩记忆/109 与妹妹的不和/111 崔太敏之谜/117 第二篇与孤独同行的政界人生 第5章复活的信号弹,“4?15”大选幕前幕后/131 “朴风”可能不再吹/131 点金神手/134 “4?15”大选插曲/137 千万美元的微笑/139 第6章成为一名领导者的孤独斗争/143 投身政治,拯救国家/143 在与李会昌的斗争中成长/147 与李会昌的异同点/150 第7章即使所有人反对,也要会见金正日/153 对于朴槿惠,北风难再起/153 朴槿惠与金正日的会面/156 朴槿惠访朝记/159 第8章早早关注起网络/162 倾注于赛我小窝与网络的努力/162 爱朴之家等粉丝俱乐部的作用/165 第9章与李明博的“孽缘”/169 成为“选举女王”/169 李明博“枯死”朴槿惠的作战/171 红色新国家党的诞生/174 推开安哲秀,成为总统/177 第三篇朴槿惠总统的孤独领导力解剖 第10章朴槿惠领导力的构成要素/181 原则和信赖的领导力/181 节制领导力/183 爱国领导力/185 女总统领导力/187 相生与联合的领导力/189 拒绝政治工程学的理工系领导力/191 第11章朴槿惠眼中的领导力/195 最喜欢撒切尔与伊丽莎白一世/195 朴槿惠的领导力哲学/199 朴槿惠的权力观:“权力是把刀”/201 朴槿惠的品德/202 朴槿惠与时代精神/204 尹汝隽评价朴槿惠的领导力/206 李在伍与金文洙的朴槿惠批判论/208 第12章朴槿惠的人脉与用人之道/211 朴槿惠的用人之道就是自由签约型/211 在用人之道中添加了信义/214 喜欢李柱荣、陈永这样的“无心男”/216 朴槿惠的用兵术/218 有话必说的影子辅佐:崔外出/220 广泛的人才库/222 2002年人脉/224 金龙焕是导师……到底有没有亲信/228 聚散离合:不停反复的党部参谋们/230 为2012年大选提供帮助的人/233 朴槿惠看人的眼光/235 后记10年弹指一挥间,笔者眼中的朴槿惠/238 我见过很多心口不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背叛的人,让我觉得原来世界就是这样的。从政的经历让我觉得,原来权力与地位真的没有什么魅力,那些只是看似美丽的泡沫而已。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掌握什么大权,要爬到什么样的位置。即便如此,我依然选择了从政,那是因为我想建设一个安逸、舒适的国家,想要创建一个美好、幸福的国家。只有置身其中,我才能够过上幸福、舒适的生活。如果国家不安宁、经济状况很差、出现很多失业者的话,那么我也是不可能舒适、幸福的。我非常渴望能够建设一个自然有爱的国家。虽然置身政治圈我会饱受煎熬,但是唯有身处政治圈,我才能够参与其中,尽我所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现在我才会在这里。 ——朴槿惠 前言 一定要写本书的理由 当选为韩国第18任总统的朴槿惠,我认识她已有10年之久,她的名字在我的生活中也曾经消失过一阵子。我以驻华盛顿记者的身份在美国度过了3年,2012年7月回到韩国之后,我与朴槿惠再续因缘。 在我第一天去公司上班的7月10日,朴槿惠称要以新国家党总统候选人身份参加总统竞选。我怕打扰她,第二天才给她去电告知自己已经回国。在宣布参加竞选的第二天,朴槿惠看起来依旧那么忙碌。就这样,我再次以政治部记者的身份旁观了她5个月参与总统竞选的过程。 我突然想起与她初次见面的2003年。那时的她还很腼腆,虽然缺少政治家的风范,但却胸怀鸿鹄大志,那年的她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远航。当时,我很好奇她那隐藏在腼腆和微笑背面的真实世界。 在人们心目中永远是“朴正熙女儿”的她,于2004年成为大国家党代表之后,亲身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她坚定的选择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冲击。 当时,在一家出版社的提议下,我开始探究起朴槿惠这个人物。那是一段人们对独自踏入政坛的朴槿惠持有高度好奇的时期。经过两年的探究,我出版了名为《我没有向往过独身》的朴槿惠探究书籍,那本书的主要侧重点体现在对朴槿惠的心理分析上。 朴槿惠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政治家。从现有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她是一个难以理解的人。因而一直以来她都被人们视为“不懂人情世故的公主”。 不过,了解她这个人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她实际上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她的权力观、她对亲信的用兵之术等都要强于现有政治家不止一个层次。在人情搭桥、关系做网的韩国政界,像朴槿惠这样对关系视而不见的政治家恐怕寥寥无几。 对朴槿惠而言,原则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个人。她认为,人总是会离开的。她的“无心论”境界之高令人不得不叹服。这些都是她在特殊的成长背景下形成的属于自己的哲学。 2004年,对于自己缺乏与人接触这一风格,她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被骂,也要遵守原则。”这确实是了不起的胆识和刚毅。我认为,这种果断的性格正是她经历一路坎坷之后,最终使自己登上总统之位的力量。 朴槿惠是一个非常重视民意的人。为了多见一位市场商人,她甚至拒绝过记者招待会。她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国民怎样看待自己”这一问题。 在总统竞选结束之后的某一天,我偶然遇到学古斋社长禹灿奎,与他谈起了朴槿惠。几天之后,禹社长跟我提议一起出一本关于朴槿惠的书,提议以之前的研究内容为基础,用崭新的方式介绍朴槿惠。 当选总统之前的朴槿惠和当选后的朴槿惠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成为总统之前,一切都是实验。她的领导力是实验性的,她的行为举止也是实验性的。 然而,成为总统之后的她则完全不同。她的领导力是命令、是政策、是韩国的命运。她的身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既然曾对她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我认为有必要告诉人们“韩国的新任总统是这样的人”。这本书不是朴槿惠的自传,而是一旁观察她10年之久的一位记者对她的评价。 本书将会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朴槿惠这位韩国女总统。生活孤独的朴槿惠,其政治作风是排斥亲信政治的。在她孤独的领导力中,同时存在“光”和“影”两个方面。 在华盛顿的2011年秋天,史蒂夫?乔布斯的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连续采访了韩国的特派记者们。《时代》周刊主编出身的他,通过采访乔布斯身边的人物这一方式撰写了《乔布斯传》,这一点在当时曾一度引起过热议。这与通过采访和口述,以听写形式写传记的方式完全不同。个人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撰写的传记定会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够再现一个真实的主人公。 笔者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参考书,帮助读者理解韩国的第一位女总统,同时也尽可能不带任何偏见地去分析朴槿惠。 虽然笔者有些担心因为采访的不够充分导致部分事实被扭曲,但也同时希望10年的记录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新总统的各种不为人知的面貌。 借此机会,向鼓励出书的禹灿奎社长表示感谢。学古斋之前出版过前任总统卢武铉的图书,我想对不带任何偏见重新审视新一代领导人的禹社长的出版热情给予高度评价。 朴槿惠总统的秘书郑浩成在发行第1版图书时给予了我许多帮助,而我连一句感激的话语都没能够表达,心里一直过意不去。在此,我对本书出版给予许多帮助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也对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张楠曹和千艺智表示谢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