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钱学森故事


作者:涂元秀,莹莹     整理日期:2014-02-24 20:14:45

本书是人物传记故事,生动地记述了科学家钱学森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后到美国留学,学习研究空气动力学,与老师一起提出了“卡门-钱公式”,并创立了工程控制论。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要求回国参加建设,受到美国政府的无理阻挠和迫害,5年后终于回到祖国。他曾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技术领导职务,参加近程、中程、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领导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曾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两弹一星”奖章,被举为人民科学家。
  目录:
  钱学森同志生平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代序)
第一篇爱国励志
“诺亚方舟”里的先进教育
科学明灯,照亮少年心
铜管乐队喇叭手的红色信仰
目标:美国,学航空工程
美国同学,你敢和我比成绩吗?
不入航空喷气公司原始股
设计风车,惦记祖国最高峰的高度
“新中国已经诞生,我们该回去了”
关国“麦卡锡”反共逆流
“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了3—5个师!”
南太平洋岛上的无辜囚徒
“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钱学森同志生平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代序)
第一篇爱国励志
“诺亚方舟”里的先进教育
科学明灯,照亮少年心
铜管乐队喇叭手的红色信仰
目标:美国,学航空工程
美国同学,你敢和我比成绩吗?
不入航空喷气公司原始股
设计风车,惦记祖国最高峰的高度
“新中国已经诞生,我们该回去了”
关国“麦卡锡”反共逆流
“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了3—5个师!”
南太平洋岛上的无辜囚徒
“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
囚笼里的鸿鹄
密信,咖啡馆里的玄机
11名美国飞行员换回一个火箭专家
大师的肯定:“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一流科学家回归红色中国
深圳,祖国的海关
重回天安门
陈赓大将探询火箭导弹制造
第一重任一力学研究所所长
新中国第一个12年科学规划的综合组组长
彭德怀元帅首先支持搞导弹
周恩来交给钱学森重要任务
带密级的《意见书》
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成立
“中将军衔”是误传
弱水河畔的第一声惊天巨响
“东风—2号”意外砸了个深坑
大权威给中尉“撑腰”
导弹事业长远规划——8年4弹
核弹头从有人区上空飞过
新中国最绚烂的蘑菇云
陀螺装不好就不走
危险的核弹发射架下
一波三折
大科学家睡在长板凳上
“星际航行”和首提“航天”
“文革”中上马“651”工程
运载火箭艰难前行
破迷津——找到飞失的导弹
第一颗卫星能在天上飞几天?
政治卫星唱响《东方红》
千里走戈壁为了看落点
搞不出洲际导弹睡不着觉
第三篇成才有道
幼鹏出南冥
“飞镖”投得最远的孩子
国画大师收了个小弟子
“报告老师,我不是满分!”
写了100多页的学生实验报告
“超音速飞行之父”的得意门生
与大权威争论的小伙子
“他是否具有犹太血统?”
“卡门—钱近似”公式
亲密的同事
“自杀俱乐部”
Nothingisfinal:突破超音速飞机的技术瓶颈
给美国三军讲课
发现火箭探空的秘密
《喷气推进》成就36岁的终身教授
乱世“音乐天使”
绝代“双骄”
他在二战中的美国
第四篇人格如金
入党了,今夜无眠
“毛主席、周总理都不吃肉了,
你居然给我做回锅肉!”
为啥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
捐出所有的爱心
“责任在我,不在你们”
推不掉的“科协主席”
钱老让我当秘书
“我还没死,你们急什么!”
钱学森的“四不”
两封不被批准的辞职信
蜗居里的大人物
谁是第一获奖人
马尼拉港那一面
国家最高奖赏与一生三次激动
不去美国接受“小罗克韦尔奖”
与三代伟人接触
老福特、小福特哪个厉害
高端“碰撞”
喜迎胡总书记
第五篇科学思想
探究核武器
导弹无间道
未来世界:太空中建个生产车间
哲学的大脑思考科学问题
绵阳建立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基地
怎样生产出尖端材料?
让导弹核武器与部队联姻
神秘武器——“飞鱼”
管理大师
从系统科学到大成智慧学
思维科学的奥妙
预见生物科技为核心的产业革命
那双眼睛,始终注视着西部
超前的预见
第六篇大师风范
荡漾水波的道理
耶鲁大学的塔楼
参加周总理的圆圈会议
相声大师的风采
大师的鼓励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愈久弥香的友情
为劳动人民歌唱
尘封的手稿
一张小纸条留下的回忆
他的批评让人心里高兴
最重要的是创新
强将手下无弱兵
恰同学少年
我们永远的系主任
严师出高徒
暖融融的心
霍英东杰出奖100万元
22年前颁发的奖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璀璨的艺术之光
逼出来的国际大奖
音礼答师恩
她是我们的蒋阿姨
一家人不过如此
此曲只应天上有
写在《钱学森故事》之后第一篇爱国励志
“诺亚方舟”里的先进教育
1964年12月,在全国人大的一次宴会席上,钱学森与邓颖超同坐一桌,钱学森跟邓大姐谈起小学时候的事,邓颖超惊喜地问:“原来你在北师大附小上小学,我是师大附小的第一批女教师呀,你还记得我吗?”
钱学森怔住了,他努力回忆往事。40多年前,女教师很少见,而北师大附小却聘请了几位年轻女老师,这在当时是件新鲜事,其中一位剪着新式齐耳短发,弯弯的眼睛聪慧可亲,她在集会上给同学们讲时政、讲新思想、讲爱国故事,使钱学森幼小的心灵深受震动。由于她不直接给钱学森授课,钱学森并不知道她的姓名,但她却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难道,邓大姐竟是她?钱学森立刻站起来,向邓颖超深深地鞠了一躬,激动地说:“邓老师,您以前是我的老师,以后也永远是我的老师!”邓颖超也起身紧紧握住钱学森的手,高兴地说:“好啊,有你这样的学生,是我的光荣啊!”从此,钱学森一直称邓大姐为“老师”,两人保持着温馨的师生情谊。
钱学森的中学仍然是在北师大读的。
1923年9月,北师大附中校园内,新生们在家长的带领下鱼贯而入。一个衣着格外整洁、眉宇问带有几分高贵气质的男孩,站在父亲身旁好奇地打量着高年级的同学和新生,他友好地对每个注意到他的人微笑打招呼,男孩的父亲却是一脸的忧国忧民。
这个颇有教养的男孩就是钱学森。父亲则是时任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三科科长的钱均夫,他正与北师大附中的林校长聊着办学的事。
正值北洋军阀窃政时期,军阀混战,国无宁日,仅这一年北平发生的较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罢课罢市、请愿、群殴事件便达二十多起。
兵荒马乱的年代,办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钱均夫早年留学日本,日本“明治维新”后飞速发展,使他深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祖国的前途而忧虑,回国后他成为主管国家基础教育的教育部官员,是乱世中深具先进民主思想的少数开明正派的官员。他极力倡导“教育救国”、“实心实力求实学”,曾在上海创办了“劝学堂”,在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后任浙江省教育厅督学。
父亲是教育家,钱学森的早期教育自然非同凡响。
钱家是浙江钱王的子孙,大户人家的后代,完全有能力让独子钱学森在家上私塾,但钱均夫希望孩子打开眼界,接受西式教育,而不是关在深宅大院中读“四书五经”,作“八股文”。
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做了精心安排,钱学森曾说:“父亲是我的第一位老师。”他把钱学森送进北师大附小和附中,因为那里汇集了一批身体力行“教育救国”理念的学者,办学思想十分先进,是北平远近驰名的名牌学校,可以说是乱世中基础教育的“诺亚方舟”。
北师大附中拥有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中部教师大多是师大的教授。民国初期,林砺儒担任北师大附中校长,傅仲孙是几何老师,董鲁安是国文老师,俞谟担任生物老师。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成为国家教育战线响当当的人物。
林砺儒,著名教育家,任新中国教育部副部长。
傅仲孙,数学家,曾任新中国的北师大副校长。
董鲁安,后改名于力,是新中国北京优秀教师。
俞谟,后改名俞君适,任新中国江西南昌大学生物系教授。
北师大附中课业繁多,高中开始就分文史科和理工科,学生除了必修课之外还可以选修几门课。
钱学森学理工,除了正课,他还选修了十几门课,如大学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工业化学、英语、德语、伦理学等。这些课程比今天的中学课程设置要广泛、高深,比如物理学的课本是当时美国大学一年级的课本。及至高中毕业时,钱学森的理科知识掌握程度,已经达到了如今的大学二年级水平。
……





上一本:国民党去台高官的落幕余生 下一本:细说民国大文人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钱学森故事的作者是涂元秀,莹莹,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