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从满怀爱国与变革热忱的青少年写起,至孙中山去世,真实记录了孙中山的人生历程。作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全国重点选题,《孙中山传》遵循的写作准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纳利于真实展示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相关理论、方法论;广泛收集与使用各类资料;吸取最新的研究成果:侧重思想研究。所以强调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因为孙中山研究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今天,他依然是振兴中华和统一祖国的光辉旗帜。全书约45万字左右,附以历史图片50帧。 作者简介: 张磊,1933年生于天津。历史学研究员。1950~1958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本科及研究生毕业。1958年至今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工作,重点研究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曾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兼任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教授、研究员。主要著述近三十种,另有论文百余篇。曾获得中国图书奖、广东特别学术成就奖等奖项。 张苹,女,历史学副研究员。1988年~1992年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至今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及广州地方史研究。现任广东文史学会理事、广东史学会理事、《广州通史》编委会秘书长等职。独立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十余项。 目录: 导言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与近代化前驱 上篇“艰难顿挫”“愈挫愈奋” 概述与时俱进、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 一“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二捍卫共和无力回天 三“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第一章满怀爱国与变革热忱的青少年 第一节“贫困之农家子” 第二节从山乡走向世界 第三节探求救国拯民的道路 第四节北上投书——政治生涯的最初挫折 第二章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第一节兴中会的建立:以“强迫”手段“锄去恶劣政府” 第二节“乙未广州之役”:走向共和的第一步 第三节流亡异域:“伦敦被难”与新的求索导言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与近代化前驱 上篇“艰难顿挫”“愈挫愈奋” 概述与时俱进、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 一“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二捍卫共和无力回天 三“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第一章满怀爱国与变革热忱的青少年 第一节“贫困之农家子” 第二节从山乡走向世界 第三节探求救国拯民的道路 第四节北上投书——政治生涯的最初挫折 第二章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第一节兴中会的建立:以“强迫”手段“锄去恶劣政府” 第二节“乙未广州之役”:走向共和的第一步 第三节流亡异域:“伦敦被难”与新的求索 第四节发聋振聩的惠州起义 第五节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第三章为创建独立、民主和富强的共和国而奋斗 第一节民主革命与近代化纲领——三民主义的形成 第二节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第三节持续的反清武装斗争 第四节共和制度缔造维艰 第四章捍卫共和制度的“困顿” 第一节从“社会革命”到“二次革命” 第二节组建中华革命党与反袁斗争 第三节回天无力:两次护法运动 第四节“愈挫愈奋” 第五章“另为彻底之革命运动” 第一节与时俱进:三民主义新阶段与三大政策 第二节国共两党共同致力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第三节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第四节“大革命”洪流汹涌澎湃 第五节黄埔建军 第六节收回粤海关“关税余款”和镇压广州商团叛乱 第七节抱病北上: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下篇孙文学说:构建近代中国的理论先导 概述孙文学说的文化取向-. 一“有规抚欧洲之学说”;反对“极端的崇拜外国”和“一味的盲从附和” 二“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消除历千年而不解的“专制之毒” 三“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第六章中国近代化的理论、纲领和方案 第一节挣破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双重枷锁是近代化的前提 第二节“实业化”是近代化的重要内涵 第三节民主政治是促进近代化的杠杆 第四节科学、教育、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是近代化的必要条件 第五节变革、“开放主义”是近代化的主旋律 第七章民族主义思想 第一节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 第二节民族主义的新阶段 第三节民族主义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八章民权主义思想 第一节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权主义 第二节民权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新阶段 第三节平等观和自由观 第四节有关政体的构想 第九章民生主义思想 第一节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生主义 第二节民生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新阶段 第三节民生主义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十章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 第一节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 第二节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 第三节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 第四节三大政策的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第十一章三民主义的理论-哲学基础 第一节进化发展的普遍观念 第二节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自然观 第三节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第四节社会历史观点——“民生史观” 孙中山主要活动年表 引用、参考书目举要 后记锲而不舍深化拓展他同居留沪上的郑观应商讨“改革时政”,后者曾在风靡一时的《盛世危言》中称道过“吾邑孙翠溪西医”。他的教师何启也给他较大影响,这位留英学习医学和法律的维新人士的代表作即是流传广泛的《新政真诠》。仿效西方,变法维新,对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封建专制主义君临的中国社会无疑是一种冲击,具有民主主义的启蒙意义。积极探索变革现实途径的热血青年受到维新思潮的浸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完全合乎逻辑的现象。 1892年秋,孙中山以优异成绩毕业。康德黎教务长向他颁发的医学士证书执照内称:“照得孙逸仙在本院肄业五年,医学各门,历经考验,于内外妇婴诸科,俱皆通晓,确堪行世。”然而,这名合格的医生却并不满足于自己的良好职业。与“救人之业”相较,他更热衷于医国的崇高使命。他确信“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恶。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欲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这种真知灼见抓住了改造社会的关键,他决心投身于政治斗争。在离港赴澳开业时,他曾在船上对陈少白“讲到将来有机会的时候,预备怎样造翻”。 孙中山到澳门行医,是由于当地的一些绅商——他们或是孙眉、杨鹤龄的戚友,或是接受过他的效果颇佳的治疗的病人——的邀请。作为澳门第一位华人西医,他在著名的镜湖医院悬壶:开诊是义务性质的,取得的补偿是院方设法借贷给他开设中西药局。他的医德和医术为人称道,外科更是闻名遐迩,康德黎博士间或从香港赶来,帮助他过去的学生实施较大的手术。他的医务颇为顺利,“就诊者户限为穿”。而他更积极开展社会活动,据说曾在澳门和翠亨试验过炸药——至今,他自行设计的故居附近的石牌坊的横额还留有一条裂痕。但是,他并未在澳门久留。那里缺乏政治活动的良好条件,他深感难于寻求志同道合者。加以还受到葡萄牙同行的排斥,先是禁止他为葡人诊治,又迫使药店对他的处方“不得为之配合”,致令医业“猝遭顿挫”。因此,他决定到广州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