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俾斯麦的一生:尘封信札背后的真相


作者:乔纳森斯坦伯格王维丹     整理日期:2014-02-21 08:14:48

《俾斯麦的一生:尘封信札背后的真相》是根据俾斯麦本人以及他的朋友、对手和共事者的回忆写就的,将有关俾斯麦的正史记载和引人入胜的个人轶事结合起来,成就了这本一流水准的传记。
《俾斯麦的一生:尘封信札背后的真相》透过俾斯麦的性格分析,全面介绍了他从步入政坛到大权旁落半个世纪的政界生命轨迹。展现了俾斯麦如何一手造就德国的政治风气——这种以顺从独裁、厌恶妥协和极端保守的反现代主义为特色的政治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俾斯麦下台后几十年间整个国家的灾难。借此,作者间接指出了当代竞争性威权主义政权的发展前景。通过德国这个例子,他提醒人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重点,是处在权力顶端的精英阶层放松权力控制的意愿,而非新兴阶层的固有属性。
作者简介:
  乔纳森斯坦伯格,分别于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获得其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多年在剑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曾任美国现代出版业巨头、慈善家和外交家沃尔特安纳伯格的欧洲现代史课程教授。
目录:
  前言俾斯麦的“自御”001
第一章生为普鲁士人的意义001
第二章“疯狂的容克”019
第三章政坛新秀069
第四章外交官生涯115
第五章没有谁可以取代他153
第六章“我打败了他们!战胜了所有人!”195
第七章统一德意志277
第八章衰落之初335
第九章“死犹太佬”的客房389
第十章大权旁落461
结语他给德国留下了什么505
编后记521
乔纳森斯坦伯格,这位曾多年在剑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受人敬重的历史学家,在他撰写的这本书中,将有关俾斯麦的正史记载和引人入胜的个人轶事结合起来,成就了这本一流水准的传记。——麦克伯恩哈德
宾夕法尼亚大学欧洲现代史教授斯坦伯格被俾斯麦错综复杂的个性所吸引。此人没指挥过一兵一卒,没有大政党的支持,在出任首相前没有任何从政经验,没有雄辩的口才,斯坦伯格想了解在这种情形下他如何挑起三次战争,统一德意志帝国,于是动笔写下了这本传记。
——《经济学人》
由于他了不起的建树,使得他所缔造的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两度遭到外国占领及国家分裂达两个世纪之久,却仍巍峨屹立,他不仅种下德国成功的种子,也埋下德国二十世纪悲剧的伏笔。——亨利基辛格
俾斯麦的一生永远是不停地奋斗,有时打胜仗,有时也打败仗,永不停止的激情,永不满意的现状。有时候他也办错了不少事,但即使办错了,也总是带着天才的特色。乔纳森斯坦伯格,这位曾多年在剑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受人敬重的历史学家,在他撰写的这本书中,将有关俾斯麦的正史记载和引人入胜的个人轶事结合起来,成就了这本一流水准的传记。——麦克伯恩哈德
宾夕法尼亚大学欧洲现代史教授斯坦伯格被俾斯麦错综复杂的个性所吸引。此人没指挥过一兵一卒,没有大政党的支持,在出任首相前没有任何从政经验,没有雄辩的口才,斯坦伯格想了解在这种情形下他如何挑起三次战争,统一德意志帝国,于是动笔写下了这本传记。
——《经济学人》
由于他了不起的建树,使得他所缔造的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两度遭到外国占领及国家分裂达两个世纪之久,却仍巍峨屹立,他不仅种下德国成功的种子,也埋下德国二十世纪悲剧的伏笔。——亨利基辛格
俾斯麦的一生永远是不停地奋斗,有时打胜仗,有时也打败仗,永不停止的激情,永不满意的现状。有时候他也办错了不少事,但即使办错了,也总是带着天才的特色。
——艾密尔鲁特维克
第一章
生为普鲁士人的意义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有三个哥哥,父亲名叫斐迪南冯俾斯麦,母亲名为威廉明娜门肯(WilhelmineMencken)。俾斯麦家族的农庄位于柏林东面勃兰登堡的谢恩豪森。在了解奥托冯俾斯麦个人继承的财产以前,我们必须先看一看历史留给他的遗产:注意他出生的具体历史年代和他的出生地,关注“地主”在普鲁士代表着他父亲的身份以及他会成为怎样的人,了解孩子出生在怎样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中,而最终那些守护孩子长大的人向他灌输了怎样的思想与价值观。恩斯特恩格尔贝格(ErnstEngelberg)称俾斯麦为“Urpreusse”,即地道的、真正的普鲁士人,还将这个词用在他的两卷俾斯麦传记中,作为标题的一部分。可“普鲁士人”这个称呼到底是什么意思,特别是在俾斯麦出生的那个年代,它意味着什么?他降生时正逢新旧交替: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步入尾声,“漫长的19世纪”缓缓揭幕。这个世纪见证了民主和现代国家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的兴起。
1815年3月20日,俾斯麦来到这个世界的12天前,拿破仑逃离了圣赫勒拿岛,私自结束流放,回到巴黎。他所到之处,犹如被施加了魔法,拿破仑帝国起死回生。一年前,战胜拿破仑的同盟国才宣判了这个帝国的死刑。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之战为一场帝国复兴的春秋大梦画上了句号,但对整个欧洲、也包括俾斯麦所在的普鲁士而言,拿破仑带来的影响还生生不息。拿破仑传播并推行了法国大革命的法律与政府管理,这是历史为俾斯麦留下的第一笔遗产。
俾斯麦家族庄园所处的谢恩豪森地处邦联小国勃兰登堡。这个小村镇怎样先后成为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的核心?倒不是因为那里自然资源丰富。克里斯托弗克拉克(ChristopherClark)在他的作品《铁血王国》(IronKingdom)中精彩地展现了普鲁士的历史,其中这样描绘俾斯麦童年的生活环境:
这里没有任何显眼的地标。流经此处的都是缓缓蜿蜒的溪流,没有莱茵河与多瑙河那么雄壮。森林的树种比较单一,大部分生长着桦树与冷杉……“沙地”、平坦、“沼泽”和“未开化地带”这些词语反复出现在早期对这里的描述中。即使是对它最顶级的溢美之词也少不了这些老套的说法。勃兰登堡境内的土地大多贫瘠,有些地区含沙太多,土质疏松。在这样的环境下,树木无法生长。
这样一个没有发展前景的小邦国能在欧洲最强大的王国里占据核心位置,这全都有赖于1640年至1918年统治这里的君主。他们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长寿。在那个时代,继任最高权力的宝座潜伏危机,君主突然的死讯就可能让一个进入现代化初期的国家失去稳定。霍亨索伦家族把持的王室存活了下来。“大选侯”腓特烈威廉一世1640年至1688年在位,腓特烈大帝的统治时期是1740年至1786年,1797年至1840年的君王则是威廉三世。而俾斯麦毕生效忠的普鲁士国王及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威廉一世从1861年起君临天下直至1888年,终年91岁。霍亨索伦家族统治的平均时间是33年。这个王族不但寿命长,也在法国大革命以前的几个世纪里推出了两位最有能力的君王:“大选侯”与腓特烈大帝。后者或者是统治现代国家最贤能的国王。
1688年,“大选侯”驾崩。他留下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度,当时现役士兵3万多人。腓特烈大帝的父亲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是所谓的“军曹国王”。他统治期间,普鲁士的军队规模扩大到8万人。这位国王是虔诚的加尔文教徒。他会坚决打击那些没有正确传道的牧师。但腓特烈威廉二世,也就是腓特烈大帝(1740-1786)从军事与民事两方面改变了父亲统治的影响。他是天生的王者—既是胜利的统帅、启蒙的君主,也是哲学家和音乐家。他的遗产在普鲁士此后的历史长廊中熠熠发光,俾斯麦继承的正是他的普鲁士。腓特烈大帝明确规定,只有贵族才适合发号施令。而俾斯麦的出身—拥有普鲁士土地的阶层是提供服务的贵族。这个阶层垄断了军队和政府部门的高层机构职位。腓特烈大帝在他的“1752年政治信仰”(PoliticalTestamentof1752)中这样声明:
(普鲁士贵族)为自己效力的国家献出了生产的产品,奉献了生命。他们的忠诚与美德赢得了所有君主给予庇护。帮助那些已经变得贫穷的贵族家庭保留土地所有权是(君主的)一项责任。这样的国家就无需畏惧内讧与叛乱……这个国家发布政策的一个目的就是维护贵族阶层。腓特烈大帝应该回报国内贵族,他知道该这么做。仅以冯克莱斯特(vonKleist)一个家族为例。腓特烈大帝在任时发起的战争之中,单单1756年至1763年的七年战争就使这个家族的30位成员捐躯。而他们不是唯一做出如此牺牲的家族。
腓特烈大帝以“启蒙”闻名于世。他堪称全职的知识分子,既撰写理论性的文
章,也亲手草拟重要的信函。当然,这位作者所有的这类作品都以法语为书面语,
德语是臣子们用的。他的做法与伟大的启蒙运动思想不谋而合。他对宗教漠不关心
的态度正是启蒙运动的精髓。1784年,就在腓特烈大帝仙逝的两年前,哲学家伊努
曼尔康德写下散文名篇“何为启蒙运动”,其中有如下结语:






上一本:世间曾有林徽因 下一本:秦淮八艳之柳如是传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俾斯麦的一生:尘封信札背后的真相的作者是乔纳森斯坦伯格王维丹,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