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精诚团结原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精诚团结的障碍是私意,是成见。私意和成见占据人们的脑袋,一旦要完全洗刷干净,原本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一番忍耐苦干的功夫。现在中国在敌人残酷侵略之下团结了,以后还需要巩固团结,使一致抗敌的伟大事业不致受到中途的破坏,这是我们大家所要共同努力的。还有一点我们也可以注意的,那就是以整个的民族利益为前提的集团才能真正获得全国民众的支持,这是时代的要求,谁也无法违反这要求而还能侥幸存在的,违反的人们徒然心劳日拙,自掘坟墓而已。这种人也许暂时还可以趾高气扬,自鸣得意,但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们的末日是快要到来的。向着光明坦途迈进的人们,尽管在艰苦中奋斗,终能克服困难而获得最后的胜利。 《关于精诚团结的忧虑》 去年八一三在淞沪所发动的英勇抗战,粉碎了敌人三个月可亡中国的呓语,引起了全世界对于中华民族的惊畏敬佩,这在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是占着最光荣的一页,但是这光荣的一页是用了千万战士及遭难同胞的热血写成的,我们在这令人无限兴奋的最可纪念的一天,不得不沉痛默念为国牺牲的赴义战士和遭难同胞,我们后死者要不使他们的热血白流,要作更大的努力,使他们所卫护的祖国得早日脱离苦难,使他们所痛恨的敌人得早日被驱除于中国的国土之外!这是我们在纪念八一三周年的今日所要切实认明的又一点。 《纪念八一三》 日寇对中国的侵略,它的企图是想打到中国“屈膝”,这是他们在战事开始的时候,就由日本帝国主义代言人近卫公开宣布于全世界的呓语。“屈膝”是“做奴隶”的另一种说法,我们不愿做奴隶,不愿以此侮辱我们的祖宗先民,不愿以此残害后世子孙,惟一的途径只有巩固团结,坚持抗战。 《(保卫大武汉特刊>发端》 为人类正义而努力,为国家民族而奋斗,志士的热血是终不会白流的。一部民族解放史就是要用许多志士的热血写成的,联魁先生的惨死,我们固然悲愤填膺,但就他本身来说,是有很大意义的牺牲,我们愿以这点奉慰仁慈爱国的元昌先生。 《(一个救国志士的惨死)韬奋按语》 就我们中国自身来说,只有加紧抗战的努力,以铁和血来争取我们的自由,以铁和血来答复疯兽的残暴。 《“桂林”号的惨剧》 中国的命运是操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绝对不是任何其他的国家所能任意牺牲的。所以即使日寇有它的迷梦,也是要被粉碎的。 我们应该更加紧努力,不应因日寇的回光返照的更疯狂而模糊了我们的神圣的信念与伟大的前途! 《日寇侵粤与抗战前途》 所谓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信念,是说在我们全国团结猛进努力的条件下,由于主观客观形势的推移,必然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并不是随便说一句空话以自慰,学阿Q式的“精神胜利”!就客观形势说,敌人今后的困难,因无法达到提早结束的目的,必然比以前更大,并不比我们的困难少些。 《以更大努力承接新局势》 中国人的命运之决于自己之手,所谓自力更生者即是。不相信自己力量,完全依靠外力,那只是少数无生存活力的奴才们的悲观绝望的心理,自然是不对的。 《(辟“不正确”的言论)编者附言》 我们在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在尽力阻止敌人进攻,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仅要在正面有得力的正规军抵挡敌人的进攻,同时在敌人后方的广大沦陷区域内,还需要发动广大的游击战以牵制敌人,这样前抵后拖,才能大量消耗敌人疲惫敌人。 《集中注意的西南与西北》 我们在以前都听过“保卫大上海’’的呼声,但是后来“大上海”终于陷落了;我们在以前也都听过“保卫大南京,,的呼声,但是后来“大南京”也终于陷落了。也许有人要觉得“保卫什么地方”的呼声,简直是什么地方要陷落的丧钟,因为这个名词的信用似乎已经破产的了,但是我们却不能因为以前的“保卫,,不能达到目的,就认为我们便没有保卫其余国土的必要;我们要保卫祖宗所遗传下来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祖国,我们还是要提到“保卫”这两个字。我们在这里所注意的是要深刻地研究以前的“保卫”何以不能达到目的,要很坦白地寻出他的原因来,迅速补救。这才是正当的办法。 《保卫大武汉的先决条件》 抗战高于一切,民族利益重于一切,在这个大原则下,个人的利益与民族的利益冲突的时候,我们应毅然为保全民族利益而不能顾到个人的利益。 《整饬军纪》 军事胜利的本身就同时脱离不了民众的种种方面的辅助与支持,而且经过严密组织与训练的民众,沉着镇定,根据有计划的步骤而行动,必然地能够做到虽胜不骄虽败不馁的地步,并不致因为过程中的偶有失败而便消沉下去。所以讲到民气的鼓励,也是要注意到经常的积极的工作,而不仅是一时感情上的表现。 《鼓励士气与民气》 P46-49 编选《韬奋箴言》,较之于编选他同时代的著名作家、学者的箴言警句要难许多,因为近二十多年来,那些作家、学者的语录类出版物已经有了不少,而邹韬奋的语录只有过零星的一些选录,尚未见过编辑成书,一切得从头来过。 然而这项工作值得去做。本人承接任务后,首先得到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的支持。在该院编辑出版系主任朱宇教授的带领下,于祝新、孔凡红、李东、焦亚楠、徐洁、赵文文、苏格兰、胡航、赵文青、何凡、刘梦迪、王天乐、刘琼、汤文蓉、王梦瑶、付晓露、陈应雯、黎竹、游赛赛、王忱、马悠、王丰、林莉、毕自立、吴展翼、刘紫云等同学参与了初稿的辑录和校对工作,其中,研究生于祝新、孔凡红、李东、焦亚楠、徐洁等出力最多。在此特向北印新闻出版学院,向朱宇教授和同学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按照我拟就的辑录方案和各项要求,同学们从韬奋先生八百多万字的著述中进行先期选录。按照“有言论必录”和“提炼箴言警旬”的原则形成共约十六万字的言论初稿。我在全面审阅初稿之后,对辑录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再次精选,并做了全面的核对,努力做到好中选好、优中选精,最后形成现在大约十万字的定稿。 此书编选工作从一开始即得到三联书店总经理路英勇先生的重视和关心,在编选过程中一直得到责任编辑叶彤的配合,在此一并致谢。 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2015年6月22日
|